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个人收集整理-ZQ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地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地进化划分出地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地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b5E2R。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地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到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p1Ean。

•彩陶:在打磨光滑地地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地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地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地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地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地陶器通称彩陶.()DXDiT。

•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地,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RTCrp。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地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地是甲骨占卜地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jLBHr。

1 / 7个人收集收拾整顿-ZQ•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地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摆布对称展开夔龙或XXX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地图腾符号.xHAQX。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地铸造青铜器地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地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地器物纹饰.XXX。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地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地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地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Zzz6Z。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地图画.现存最早地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地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dvzfv。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一.史前美术史前社会是指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过程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距今约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距今约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现代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主要特点在于受自然神论的影响,不分物我,所以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

加上没有书面语言,不能对认识对象作明确的分节。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胚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在器物表面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称为几何印文陶。

陶轮是运用轮制方法制作陶坯的工具,按其旋转的速度分为慢轮和快轮。

轮制是比手制先进的制陶工艺。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指原始部落奉为祖先并加以崇拜的特定物像或神灵。

具象是抽象的反义词,表示具体地描绘某一物像,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而抽象则表示对某一物像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具有较强的表现性。

玉器是磨光石器的一种,因其特殊的玉石质料独立成为一类宝石。

玉石因其硬度不同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

琢玉是制作玉器的主要手段,工艺十分精致。

二.先秦美术文明是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生活环境,包括城市,青铜工具和书写文字,以区别他们在原始时期自然环境中的生活。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汇聚中心,它是在国家形成以后的主要产物,代表着社会生产从分散落后向集中专门化的进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成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和资鉴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图案,烧成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仕女画: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夫人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目前群雕的主题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摹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新疆少数名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5.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魅力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恐怖的动物形象,只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像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6.《人物龙凤帛画》7.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画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的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9.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的成就突出。

在用笔记法上,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固有吴带当风之称。

10.《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

11.“为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楚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唐代凌烟阁功臣像: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真人大小的图像。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寺文殊殿内金代描绘的关于佛教故事的壁画。

南宋四家:李唐、夏圭、刘松年、马远。

2、斧劈皴: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王蒙。

2、富春山居图:元四家之一黄公望应友人郑无用之情酝酿数年所作,为横卷,长两尺,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旖旎风光。

吴门四: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2、吴门书法三大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

南陈北崔:晚明的陈洪绶和崔子忠。

2、南北宗论: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以文人山水画为绘画最高境界的理想模式。

仕女画:即美女画,是画坛中对美女画的一个沿习用词,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浙派:明代宫廷内外追随戴进画风的一派画家。

外销画:由中国早期油画师绘制的销往国外的油画。

2、决澜社:1930至1935年间,致力于以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绘画的画社。

3、北平艺专: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这是一所在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立足本土,借鉴外国现代美术教育经验的学校。

“美育”:从全民族来说,是普遍提高整个国民审美素质的工作;从个人来说,是伴随一个人从出生直至死亡的审美素质培养。

“大鲁艺”:工农群众的生活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应当认真向他们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把立足点逐渐转移到工农兵这一边来,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伤痕美术:文革后描绘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题材的美术潮流。

新潮美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西方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黑陶① 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 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3.彩陶①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_ . H一。

③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 西安半坡② 仰韶文化③ 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称兽面纹。

⑤ 常饰于器物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渐衰落。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象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6.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 我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 址② 头像与真人等大,似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苏连云港岩画等。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1 0 . "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秘感③ 塑造技术成熟,水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器。

中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美术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着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2006年清华美院)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着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着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2006年清华美院、2007年山大艺术学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着,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2003年湖美、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2006年湖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称兽面纹。

⑤常饰于器物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渐衰落。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象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6.泥塑女神像①出土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我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苏连云港岩画等。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10."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陶器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③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④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2、彩陶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3、青铜器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③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③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①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②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③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④他还精研绘画理论,着有《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⑤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

10、洛神赋图①此画取材于曹植名篇《洛神赋》,画面表现出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②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艳丽,整个画面环境富有装饰性。

③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画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11、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像的形象。

12、张僧繇,“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样”13、曹衣出水①“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②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犹如刚从水里出来。

14、谢赫《画品》①谢赫选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着,提出着名的“六法论”;②他认为绘画的功能在于“明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③“六法论”是:(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15、宗炳《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

16、王薇《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情”,指出画山水与画地图的根本区别。

17、昭陵六骏①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炫耀自己丰功伟绩而特制的;②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18、唐三彩①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

②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

③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

④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阎立本《步辇图》①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②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③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

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的或抬辇或执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衬托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以反衬;与使臣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逐渐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④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吴带当风①“吴带当风”又称“吴家样”,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②在技法上,他创造出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描绘,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3、仕女画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②盛唐之后,偏重描绘上层妇女的生活情趣;③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眆④作品:a) 《捣练图》——张萱: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画面通过三个部分组成:1、捣练的场面;2、理线的场景;3、熨斗熨平的场面b)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描绘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和其眷从们的郊游行列,整幅不画背景,着力于人物从容欢快情绪的刻画,装备华丽马鞍的骏马踏着轻快的碎步,从骑前导,整个队伍装饰的花团锦簇,使人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季节,更突出了杨家姐妹的娇纵,反映了那一时代贵族的生活情趣。

c) 《挥扇仕女图》——周眆;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提示了她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美的贵妃懒散无力的怔怔出神。

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

在树下闲谈的也面带愁容,鲜明的反映了幽禁在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并给予了画家对此遭遇的同情。

d) 《簪花仕女图》——周眆;描绘服装华丽的贵妇人在庭院闲走、赏花、斗狗,她们从容悠散但表情平静冷漠,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的表现了肌肤的丰腴和纱衣透体的复杂效果,在工笔重彩的技法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2、周眆,妙创“水月观音”样式,被称作“周家样”。

23、展子虔《游春图》①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图,画贵族游春情景;②先用墨线勾勒,然后重着青绿,山脚处饰以金粉,金碧辉煌。

③在构图上则予以“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

24、青绿山水画①青绿山水画的创始人是李思训,世称“大李将军”,代表作品是《江帆楼阁图》;此画画高岭长松,山路楼阁,数人乘马或步行游赏,山外江天寥廓,风帆飘渺。

山石用细石勾勒,青绿重彩设色,富有装饰趣味。

②其子李昭道,代表作《明皇幸蜀图》;画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奔四川,在迂回山路上攒幸的人马行列,用细笔勾出险峻山岭,随从行列隐现于山路上,而于近处小桥前突出的描绘心神恍惚的唐明皇,主题突出。

25、王维,南宗之祖,创“破墨山水”,启发此后皴法的出现。

26、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7、薛稷,画鹤一绝;边鸾,善画花鸟。

28、韩干,画马着称韩滉,画牛着称29、《唐朝名画录》朱景玄,中国第一部断代画史;《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绘画通史。

30、五代北方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南方的山水画家:董源,巨然荆浩山水画特点:画北方崇山峻岭,发展唐代水墨技法,全景式构图。

董源山水画特点:画江南真山,用披麻皴,近视无功31、《匡庐图》:荆浩,全景式构图,石法方硬,气势雄伟。

荆浩着有《笔法记》,提出:气、韵、思、景、笔、墨。

32、《关山行旅图》:关仝,画寒山枯树,山店行旅,勾笔粗壮雄肆,画树无干无枝。

33、《潇湘图》:董源,画山树墨色清淡,草草点簇,皴染浑厚,江山平远。

34、《秋山问道图》:巨然,绢本水墨,用长披皴,山林高深,草木华滋,清淡秀润。

35、《重屏会棋图》:周文矩,画南唐中主弈棋之状,人物身后一屏风,屏风画中复一屏风,故称“重屏”。

36、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①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②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③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

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

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④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37、徐黄异体①五代西蜀的黄荃,绘画题材多取材于宫廷中的珍禽奇花,技法工整细致,富丽堂皇,赋色晕染,尽显华丽,故称“黄家富贵”。

②南唐的徐熙,绘画多取材水鸟野卉,技法多用墨笔,极少设色,与黄荃一派较之,后人称“徐家野逸”。

③他们的花鸟画在绘画史上并列相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各有特色,基本确立了上述两种基本类型的模式。

38、徐、黄异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师承关系不同:黄荃师承唐代的薛嵇、刁光胤等所谓“正统派”。

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

②题材不同:黄荃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

徐熙善画自然中禽乌、花竹、草虫、疏果。

表现技法不同:黄荃画派画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谓之写生。

”徐熙画画“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

”徐熙花乌画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先用墨勾出花或乌的内外轮廓,然后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最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一点颜色,整个画面以墨占主要地位,色彩占次要地位。

画面“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③格调不同:黄签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

传说他曾在后蜀宫中创造性地画了鹤的六种姿态,生动绝伦、竞使活鹤误为同类而相近。

徐熙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

传为他的《雪竹图》,描绘出山野中的丛竹在雪寒中劲挺的精神,通幅画染以淡墨衬出白雪,作风工整精致。

④徐、黄异体,实则为两种美学风格。

而这两种美学风格之形成,是基于徐、黄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接触环境和事物不同,反映的思想意识,以致人生态度不同上的。

40、李成:画寒林平远,被成为近望有千里之势。

作品有:《读碑窠kē石图》《寒林平野》山水画特点:A.以寒林平远着称B.注重表现季节变化,善用淡墨C.构图有“近望有千里之势”D.画树多蟹爪枝41、范宽:画雄伟大山,被称为远望不离坐外。

作品有:《豀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景寒林图》《雪山消寺图》山水画特点:A.远望不离坐外B.峰峦雄厚C.用笔老健D.琐碎的雨点皴42、郭熙,山水画家,其山水画变化多端,他用草书笔法画树枝,有的枯枝向下弯曲,状如“蟹爪”,画山石形如“鬼画”,皴如“乱云”,笔调苍劲颖脱、用墨明洁滋润,细润妍巧又不失雄犷沉厚。

其代表作《早春图》43、《早春图》①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自然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