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号东篱,有“曲状元”之称。
二.创作情况。
(一)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与人合作);《误入桃源》存残曲一支。
(二)散曲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三.《汉宫秋》。
(一)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虽写君臣、民族矛盾,但重写家国衰败之痛和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与白朴《梧桐雨》似)。
1.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如毛延寿兴风作浪是乱世突出的征象。
2.文恬武嬉,招致政权的衰败。
3.汉元帝俨然是多情才子,“不自由”。
4.王昭君是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二)艺术。
1.浓郁的悲剧氛围,含蓄深沉地传达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2.揭示对历史人生的体悟,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哀。
3.以“秋天”为背景,突出萧瑟悲凉,笼罩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出对时代的体验。
马致远《汉宫秋》

《汉书· 匈奴传》 《后汉书· 匈奴传》 《西京杂记》
历史 真实
将王、毛矛盾改成民族矛盾 将汉强胡弱改为汉弱胡强 将匈奴请求和亲改为强索昭君 昭君投江殉国
艺术 创造
马致远《汉宫秋》
剧情:
汉宫 秋
汉元帝令毛延寿在全国搜选宫女, 王昭君被选中。因她不肯贿赂毛延 寿,遂被毛将她的画像“点破”, 打入冷宫。幽禁中的王昭君用琵琶 来寄托自己的孤独、哀怨之情,元 帝循琵琶声发现了美丽的昭君,封 其为贵妃,并下令捉拿毛延寿问罪。 毛潜逃至匈奴单于呼韩邪那里,献 上昭君画像。呼韩邪索昭君和亲, 否则不日南侵,使汉元帝陷于矛盾 与痛苦之中。昭君情愿和亲以息兵 刀,元帝只得忍痛送昭君出塞。昭 君在番汉交界处投水自沉,以表明 自己的气节。元帝思念昭君,梦见 她从匈奴回到汉宫,忽又惊醒,但 闻大殿上空雁鸣悲凄。
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
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汉族人,
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中原音
韵》中把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曲四大家”。 根据典籍记载及马致远的作品推断,他当 为大都人,生卒年当为1250年前后——1324 年之前。(元成宗,元贞:1295、1296年)
《汉宫秋》中元帝不但好色而且痴情, 对他的痴情剧中有很多描写: 1、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久不临朝; 2、在灞桥送行前夕,他想到昭君一到蕃国“饥 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 粥”,这个细节描写足以说明元帝对昭君的痴 情; 3、在灞桥送别一事上,尚书建议不让皇帝为昭 君送别,怕外夷耻笑,但元帝执意送行。
呼韩邪单于战败穷困,乃决计归汉。甘 露三年,呼韩邪亲到长安入朝宣帝。宣帝 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给他以帮助,使呼韩邪 部渐渐恢复发展。 汉元帝建昭三年,汉军与西域诸国联军 攻杀远逃别康居的郅支单于。
呼韩邪喜的是多年的对头已灭,怕的 是汉王朝下一个消灭目标指向自己。思来 想去,终于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入 朝长安,提出愿与汉室通婚结为亲戚。元 帝应允,即以宫女、待诏掖庭的王昭君赐 予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形象分析(重点)
1、貌美: 汉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感慨道“若是越勾 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 十年败国亡家”;汉元帝在见到昭君后曾说到 “一见得长寿”,这充分说明了昭君的美貌。
2、 性格耿直: 昭君不赂画师,这就说明她是个性情耿 直之人,这与《后汉书》记载有吻合之处, 《后汉书》说她长期得不到临幸,于是心中 积怨,乃自请掖庭要求合蕃。耿直之人往往 忠心耿耿,这也就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 忠于汉室、忠于元帝而又被迫远嫁蕃国,这 种矛盾只能使她一死方休。
马致远最著名的元曲

马致远最著名的元曲
马致远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元曲作品。
其中,他最著名的元曲作品包括:
1. 《汉宫秋》:这是马致远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描写了汉宫中的秋天景色,以
及思乡之情。
2. 《西华山》:这是一部山水田园风格的元曲,描绘了西华山的美丽景色和人物的故事。
3. 《南柯记》: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元曲,讲述了主人公在梦中遇到的美丽女子的故事。
4. 《汉宫秋月》:这是马致远另一部以秋天为主题的元曲,描绘了汉宫中的秋月景色和人物的情感。
5. 《鹧鸪天》:这是一部以离别与相思为主题的元曲,表达了主人公对离别之
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是马致远在元曲领域的重要贡献。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的背景,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墙(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阙氏。
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后世吟脉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
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
马致远的《汉官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
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
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责的主要对象。
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
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官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
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
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你们乾请了皇家怿,着甚的分破帝王忧。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精选文档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
明人臧晋叔把它列在《元曲选》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
《汉宫秋》是一个末本戏,以汉元帝为主唱,他是一个从被蒙蔽到发现真相,处于难堪境地后更加凄怆孤独的人物。
但是,他的妥协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软弱个性等个人因素,使元帝陷入困境的也不仅仅是番王。
实际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未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胡、汉中的哪一家,而是将《汉宫秋》作为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图式,着意表现了一种困境,一种不可逆转的沮势,与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
在传统的阅读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王昭君形象的历史内涵;二是走进了民族矛盾的犄角,从而使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陷入了矛盾、尴尬的境地。
笔者以为《汉宫秋》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意蕴阐释,还在于作者对帝王形象的人性解读以及生存意识的觉醒上。
另外,作者对戏剧“情”的诗化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一、帝王形象的解禁汉元帝,这位自诩“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的堂堂汉室之胄,自以为外有安邦之武将,内有定国之文臣,四境太平,天下无忧,又有昭君这样的佳人相伴,该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可一旦呼韩邪单于来犯,满朝文武都成了“忘恩咬主贼禽兽”,“满朝中都作了毛延寿”,这才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空掌着文武三千万,中原四百州”,帝王的荣光威严和不可一世之尊在刹那间崩塌下来。
当他仅想做个怜香惜玉的情种,仅想和昭君做对小家子平民夫妻也不能时,这种原有的尊贵无比、美满无边的帝王感觉就破灭得更彻底,由此带来的惶恐、悲伤、凄怆就更强烈。
正像原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变得阴郁愁苦、忧心忡忡。
汉元帝也有相似的悲剧领悟。
当其独恋椒房旧纱窗,幻听到孤雁哀鸣,“丧失”的感觉就更深入骨髓了。
这种“丧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失其所爱;另一方面则是原来自足平衡的心理世界的丧失。
作为帝王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抗拒命运对人的播弄,无可奈何的他意识到了为人的悲哀,领悟到了尊贵繁华的帝王事业的虚假。
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

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1】《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其丰富精致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永存的印象。
一、故事情节概述楔子单于王势强欲和亲毛延寿谄帝选宫娃久居朔漠,独霸北方的胡人以其势力的不断增长对汉室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首领单于想通过与汉室和亲达到两国和平相处。
而此时的汉室奸佞当道,宵小之徒兴风作浪,中大夫毛延寿便是其中一员,他对汉元帝一味溜须,百般谄媚,为取得汉元帝的充分信任,对其提议筛选天下美女充裕后宫,汉元帝应允,并让毛延寿将选中者作画,他将按画中女子的样貌来选择临幸。
第一折毛延寿心狠使毒计王昭君冷宫巧封妃毛延寿领着圣旨,遍行天下筛选室女,他所选中的那些女子当中,唯有王昭君没有用金钱贿赂他,一因她家中贫困,二则是因为王墙本就是倾国倾城的样貌,不肯行贿。
而毛延寿却因此对王昭君怀恨在心,并将王昭君的美人图点上瑕疵,这使得王昭君被发配到冷宫中,无缘见到皇帝。
而在一天晚上汉元帝巡视后宫时,意外地听到从冷宫中传来哀怨惆怅的琵琶声并被其吸引,从而见到了屈居长巷的王昭君,两人情投意合,汉元帝对王昭君宠爱有加,并将她册封为明妃。
第二折韩单于仗势索明妃王昭君和番显大义由于在王昭君的美人图上作坏,毛延寿被汉元帝加刑惩罚,却被他逃了出去。
而此时,由于汉室公主年幼,汉元帝没有同意将公主和亲给单于王,单于王内心不自在,逃出去的毛延寿无处投奔,于是给单于献上王昭君的美人图,单于一眼便相中王昭君的绝色,在毛延寿的嗾使下,单于像汉室索要王昭君。
而此刻的汉元帝在进退两难之际,一面是自己的宠妃,一面是自己的江山,而文武百官的众口一词——都希望汉元帝能够割断情爱,以美人换取和平,这让汉元帝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另一边,王昭君在知这个消息之后如晴天霹雳,但她为了保住大汉江山,即使内心有千万中对汉元帝的不舍,也只能委曲求全,答应了和番。
第三折汉元帝苦恨别佳人王昭君念情投黑江汉元帝对自己的宠妃依依不舍,在灞桥上和王昭君依依惜别,并多声叮嘱王昭君爱护自己,一对金鸳鸯就此分开,汉元帝痛苦不堪,他想为昭君多留片刻,却也被身边的人阻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比较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
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就这点而言,《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这是乱世突出的征象。
在《汉宫秋》中,作者写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他百般巧诈,一味谗谀,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他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王昭君就是因为不肯行贿,遭到他的暗算,结果发配永巷,长居冷宫。
后来,毛延寿还勾结番邦,背叛朝廷,致使朝中君臣一片恐慌,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
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总之,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
显然,马致远对历史的认识,和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室奸佞当权,阻塞贤路,外族凭陵,危机四伏,可是汉元帝完全被蒙在鼓里。
《汉宫秋》楔子写他一上场就说:“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既然天下太平,便只以“后宫寂寞”为念。
他在巡视后宫时,意外地见到才貌出众而困居长巷的王昭君,从昭君的琵琶声中听出哀怨之情,心生爱怜之意,表示“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第一折〔油葫芦〕)。
他宠爱昭君,更多的是着意于情感的契合。
他称自己与昭君的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第二折〔梁州第七〕),在这里,马致远写汉元帝对昭君爱得如痴如醉,俨然是个怜香惜玉的多情才子。
然而,汉元帝如此珍惜的姻缘,转眼间便成为泡影。
他本以为,处置欺君的毛延寿易如反掌,谁知道,竟招致毛延寿献图、呼韩邪单于“索要昭君娘娘和番”的被动局面;而满朝文武碰到危难,了无良策,却众口一词,劝他割恩断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这一来,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
他痛苦地认识到:“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
”(第二折〔斗虾蟆〕)这绝望的呼喊,道出了汉元帝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情怀。
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实际上,许多事情身不由己,一直受人摆布,甚至在送别昭君时,本想多留昭君片刻,尚书即横加干预道:“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
”汉元帝悲从中来,痛苦不堪地唱道:“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第三折〔七弟兄〕)连多看昭君一眼、略诉衷情的自由也没有,只能酸酸楚楚地“割恩断爱”。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汉宫秋》多种版本,题目正名都有“汉元帝不自由”一句。
在汉元帝被迫舍弃昭君时,作者又让他恨恨地唱:“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这“不自由”三字,力重千钧,颇能体现出剧作家塑造汉元帝形象的苦心孤诣。
说汉元帝“不自由”,当然只是出于作者的虚拟,是一种无史无据的艺术创造。
不过,中唐以后,随着作家对人生思考的深化,已经有人看到掌握极大权力的帝王,也会出现极不自由的局面,李商隐曾经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对帝王身份的尊贵提出怀疑。
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构拟了帝王“不自由”的戏剧情境,还让他在灞桥送别时感慨“小儿家出外也摇装”,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羡慕。
随着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由于“不自由”的汉元帝毕竟头戴冕旒,这华贵的枷锁
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寻常的压力。
在脍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他唱道:“……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幽深的宫苑,与汉元帝落寞的心情互相衬托,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一个空有尊贵名分却又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内心的悲凉与哀伤。
作者在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他孤苦凄怆的心境。
在汉宫,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亿,朦胧间昭君入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是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整个戏,就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结束,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元帝一样,受到命运的播弄。
她空有才情与美貌,但事事总不如意。
皇宫选美,使她离乡别井;毛延寿弄权,她被打入冷宫;偶然间得遇恩宠,却又好景不长,被迫和番;后来身入异邦,她眷恋汉朝,义不受辱,投江自尽。
在《汉宫秋》里,作者对王昭君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依然写得相当突出。
她是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
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