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人世间最深沉的爱情莫过于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一部极为经典的女性小说,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作品以一个陌生女子充满深情且绝望的自述信为小说的主要文本,用淡淡的凄语述写了其一生爱恋的激情、寂寞与悲凉。茨威格的这个陌生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权的失语,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这种从属地位的保守与麻木,使人对其既产生怜悯之心,又生发斥责之情。更深层的还存在着对男权社会利欲熏心,泯灭人性的强烈控诉,呼唤人性的关怀与回归。

男人———爱情的乌托邦:作品中,陌生女子满篇地述说着对作家R的爱慕之情,即使知道自己的痴心无望也情愿为这份痴心坚守一生,甚至连生命最后一息的言语还对其充盈着柔情和敬仰。在描写陌生女人初见作家R时,作者笔功细腻且饱蘸温情,用限制视角层层揭开R 的形象,使人物随着陌生女子期待的视线和心理慢慢地走进读者的眼睛,先见其光环再见其人,烘托出很强的绅士气息,来引起读者对陌生女子遭遇的认同。作家R对陌生女子的吸引力随即变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努力向上、改变一切来接近作家R。可终于能够亲近他,却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没有走进期待中的爱情圣殿,而是完全相反的,是一切苦难的开始。作家R虽然外表温文尔雅,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玩弄女人的情场老手,陌生女人是知道这些的,但却宁愿飞蛾扑火般地撞进那个‚美丽的‛爱情。他就是她的生命,他就是她的激情,他就是她闪耀的光辉。他就是她的一切,可这一切,作家R却一无所知。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两个极端表现,为作者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当时的社会中,爱情的存在似乎是虚弱无力的,男人对女人的爱只存在于肉体上,只把女人看作是艳丽的配饰来欣赏把玩,而从来没想过要对她们投以人性的关怀。这在一开头,对陌生女人老邻居的男主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描写中也有表现。一个粗暴,一个绅士,社会上两种地位的男性却同时对女性施加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就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受歧视的尖锐而深刻的表达。陌生女人的遭遇就是这种社会中性别阶级的鲜活表现,把女性渴望爱情却又得不到爱情的矛盾演化成沉默的厮守,却又甘心情愿,那样完美的男人俨然成为了女人所向往之爱情的乌托邦。

儿子———令人心碎的重吟:儿子的出世,就犹如作家R赐给她的神圣礼物,是陌生女子全部的生命支撑。‚你没有我也活得很自在,可是孩子需要我,我得抚养他,我可以吻他,可以把他搂在怀里。我似乎已经摆脱了对你朝思暮想的焦躁心情,摆脱了我的厄运,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从陌生女子对儿子的情感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把对作家R的炙烈的爱转移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万般呵护着他的母亲,可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就像母亲对他父亲的爱情因太炽烈而短暂。她累了,精疲力尽。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根本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进行着,甚至在他每个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他白玫瑰,可这也没有唤醒他的回忆。她依然只有默默的守候着心里那份执着又‚神圣‛的爱情。

她为了儿子又可以去做妓女。‚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这近似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抚养儿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女子想要拥有富足的生活就只有嫁给富人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可同时自尊也就随之出卖了。女子对男子的附属心理,坚定、麻木。似乎这就是她们顺理成章的人生。

为了那个‚完美的‛作家R,她放弃了本应富足的生活,宁愿受苦受穷地去守护他。为了那‚第二个‛作家R,她献出了身躯,宁愿做受人蔑视的妓女。这是爱的伟大,同时也是人格的自残。茨威格通过陌生女人沉默而又激情的一生,暗示出女子在情感和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痛苦状态。儿子的死,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支烛光,使她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个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精神之恋完全崩溃,最后只有把自己的一生幻化成一张轻薄的信纸,展现在R的面前。

熟悉与陌生———二元对立模式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陌生女人这个近乎极端的艺术形象,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甚至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对于作家R来说,陌生女人实际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非常亲密的时光———她把少女的贞洁献给了他,又生养了他们的孩子。可是后来R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她给遗忘,或者不到两个月。

作家R与陌生女人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活动,是对男人和女人这个二元对立模式中两个极端的形象表达: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只建立在性需要之时。伪善的风度、温情的眼神,是他们欲擒故施的陷阱,‚那种充满蜜意的目光,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

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我唤醒,使我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陌生女人完全被这种虚设的光环所吸引,甚至为之珍守一生。相对于R的冷漠,在两个月里就可以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熟悉与陌生在顷刻之间,转化无形。在这种强烈对比中,不禁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即男性世界中对女性关怀的缺失。将陌生女人的暗恋人生写成一封长信,公之与读者面前,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依恋,又是用一种对女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视角(李辉)

叙事视角是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作者引入读者阅读的角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以书信体的方式在主体部分进行叙述,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将劣势化为了优势。书信体不仅是本小说叙事因素的故事由来和基本结构框架, 它更成为主人公吐露肺腑、诉说衷情的最佳方式, 也是其昭示自身一生为情而生、为情而累、为情而死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机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 十分有利于作者迅速而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此外,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叙述中有超过80%心理活动的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臵,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确切地说是作者找到另一个‚我‛来展现他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小说中陌生的女人在追寻自己爱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往日的孩子的梦还没有破灭:说不定你还会再一次吧我叫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为了这可能有的一小时的相会,我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好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 我这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而现实中,作家则在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他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和理想的回归。但是,陌生女人却发现‚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犹如从一道河边走过,你碰在我的身上犹如碰在一块石头身上,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可是叫我永远等着。‛同样的,作家的精神体系也在现实面前崩溃了。‚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变换视角,使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表达得更为真实,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真挚,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小说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的绝望的呼喊‚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后则是无奈的悲叹‚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以及临别前的一吐为快‚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仿佛是两个人的对话,但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我‛是一个双重功能的叙述者,同时承担着接受和叙述的功能。‚陌生女人‛激情叙述的直接接受者是R 作家‚你‛,间接的接受者则还是女主人公‚我‛。这种‚我‛和‚你‛的‚一人对白‛让小说中贯穿着一丝丝的悲凉,‚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直至女人生命的最后,她对于深爱着的R 作家还是个‚陌生的女人‛。如果说人称的转换只是变换了观察故事的角度,那么小说中的人称变换则为是添加了一个悲剧性主旋律的背景乐,人物的遭遇便构成了这首乐曲的音符。陌生女人用尽全部生命去爱, 但这爱忧伤而飘渺。但现实是残酷的,‚我‛面对的是作家‚你‛越来越陌生的眼神,遭遇的是贫困和沦落风尘,是作为作家替代物的孩子的悲惨死去, 痴情的‚我‛不能不在这封写满爱恋的情书中5 次发出‚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他也是你的孩子呀‛的哀叹。

1、于是, 我们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也不会精明地去算计爱人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不想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却又渴望着他能够从熟悉的眼神和举止中认出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认出自己, 直到把信看完‚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 一个少女, 一个夜总会的女人, 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 混乱不堪, 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 闪烁不定, 变幻莫测。阴影不时涌来, 又倏忽散去, 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到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 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 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己。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与他之间彼此不可知的隔绝, 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的二重性和精神的分裂。而她的精神世界则相对是健全的, 她的爱构成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 她的一生因爱而完整。然而儿子死去的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残酷, 爱的虚幻, 上帝连一个完整的梦境也不肯给她。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他丰富了她的人生, 也摧残了她的一生。

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性的抒情色彩,作者的创作是诗性的、直觉的, 也是艺术的, 这种艺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而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谈到艺术, 我指的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谈到诗, 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 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我感觉除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身, 作者所关注的还有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