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荣格_集体无意识_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汇总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

2 0 年 6月 09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4 No. 12 3
.
J ma o izx Tec esC lg al 】 fL ulm a h r ol e e
1n 2 0 u .0 9
论 荣格 美 学理 论体 中的“ 系 无 意识 " 集体
杨 艳 萍
拥 有 自 由意 志 , 求 实 现 其 个 人 目 的 的 人 , 是 一 个 寻 而
允 许 艺 术 通 过 自 己 实 现 它 的 目的 的 人 。 【2 ”3 在 荣 格 J
看 来 , 术 家 的 创 作 是 一 种 非 自由 的 、 无 意 识 支 配 艺 由 的过 程 。 艺 术 家 们 深 信 自 己 在 绝 对 自由 中 进 行 创 作 ,
暗 流 就 是 “ 体 无 意 识 ” 集 。
荣格把 作家 和艺术 作品 的关 系 , 比喻 成 土 壤 和 从
中 长 出 的植 物 的 关 系 , 物 并 不 仅 仅 是 土 壤 的 产 物 , 植 它是 一 个 生 命 的过 程 , 过 程 本 质 上 与 土 壤 的性 质 没 这
人 ’ 如 神 话 人 物 ) 用 以 来 战 胜 自然 和 人 的 阴影 , 这 ( , 而 时 克 服 匾 乏 的 关 键 是 把 握 自然 特 点 , 因此 , 始 时 期 , 原 就 产 生 了针 x - , J自然 现 象 的 , 应 自然 规 律 的 神 话 、 顺 仪 式、 图腾 、 俗 等 等 。 【J 习 ”2 艺 术 创 作 作 为 一 种 自发 活 2
其 实 这 不 过 是 一 种 幻 想 。 “ 想 象 他 是 在 游 泳 , 实 他 但
重 新 深 入 “ 体 无 意 识 ” 为 心 灵 充 电 。虽 然 , 格 也 集 来 荣
关于灵魂与集体无意识以及荣格的梦

关于灵魂与集体无意识以及荣格的梦从宏观上讲,尤其是远古时期,虔诚的人们的灵魂是与集体无意识相关。
我曾经在释梦工作坊中讲到过意识、前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等。
越往下面的部分,包含越广阔,甚至接触到了自然界。
自然和宇宙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被自然界和宇宙滋养。
众神之父象征了什么? 他们从很深的角度,象征了人类的心灵。
参加过释梦工作坊的学员们,应该还记得我提到过关于古希腊、古德国的众神之父向大地之母寻求建议的内容,这些女性的角色甚至比众神之父更为深邃。
就是说,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和自然相连。
从心灵的最深处我们和自然、宇宙的能量产生了连接。
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接触到的不仅是能量,还有能量连接的特殊意向。
接下来,你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在古人眼里,意识和无意识距离比现在要狭窄,人们认为梦是神的旨意,他们笼罩在神的氛围中,这就是一切宗教的起源。
这个过程在当今的人身上也会重复,甚至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生的某些历史时刻也会产生相似的情感。
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我们有无法言传的深刻感受,人们常常以为那种美好的过程和宗教真理有关。
多少次我游走各国的庙宇,看到虔诚的信徒,在某一刻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
多年前,一位日本的友人到罗马旅游,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
我带她去罗马古老的一个地方游玩,那里有美丽的树、古老的庙宇建筑。
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寺庙,从屋顶上透过的神秘的光,就像祈祷的邀请。
这位女士慢慢地走到我身边,用胆怯的声音小声问我: 我能在这里祈祷吗? 她是一位佛教徒,而我们参观的是基督教堂。
她问我的瞬间,我感受到巨大的触动,那种感受是源自心灵最深处的尊敬。
那一刻,人们显然和自己内心深处最好的、最美的一部分保持连接,于是人们都成为了最好的人。
人们会被宗教的东西打动,可能是因为宗教使他们接触到了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部分。
或者那些宗教都仅仅是投射。
但是,谁又知道呢?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感动的瞬间,人们接触到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

论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作者:徐春明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某种(无)意识的集体,它对创作主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影响的接受过程可能是主动或被动的,且都会通过创作主体的创作而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艺术本体角度,通过对艺术作品中“集体意识”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主体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创作主体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荣格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即那些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超越于意识心智之上的直觉主体。
这些直觉主体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
除此之外,本能和原型(原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在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无意识当中的原型[1]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个性的心理基础,隐藏在人类心灵最深处。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
二、“集体无意识”因素的呈现艺术家即创作主体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生存,那么他就必然会受到民族或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尽管这一影响的过程可能是主观的接受,也可能是被动的接受。
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主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这些“集体无意识”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使其物化为构成其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因素,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赛尔姆·基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连衣裙”是其作品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基弗常常将“连衣裙”置于不同语境当中,使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文本含义,比如基弗1990年在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美术馆举办标题为“Lilith”(莉莉斯)的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以独立符号的连衣裙作为表现主体。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
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
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
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
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
“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集体无意识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体无意识的影响 ,在他 看来 ,集体无 意识是人类各种行 为活动的最 终源 泉 ,而集体无意识 的主要概念 即原型概念 。原型是某种传 承下来 的先天 反应倾向或反应模式 ,荣 格认 为原 型的人 格组合 中最 主要 的是 人格 面 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人格 面具 与社会学上 “ 角色扮演 ”概念 有些类似 ,是一个 人个 性的最外层 ,是表现在外部 的被社 会认可 的,并 且 能 和一 个 人应 该 怎样 在 公 共 面前 表 现 出来 的观 念 相 一 致 的 投 合 别 人 对 他 的期望 的人格 。它掩饰 着真正 的 自我 ,掩 盖了 阴影 的那些 消极品质 ; 阿尼玛是男性的女性气 质 ,正 面的阿尼玛被 内化为 “ 梦 中情人 ” ,反 面 的阿尼玛则表现出暴躁 易怒 、抑郁沮丧 、优柔寡断 ,担惊 受怕 、神经过 敏 等负面情 绪;阿尼姆斯在是女性 的男性气质 ,它也有正 反两面 。反 面 的阿尼姆斯 比如 死神 、强盗 和凶手 ,正 面的 阿尼姆斯 比如事业 心 、勇 气 、精神 的深邃 ;阴影指一种低级的 、动物性 的种族遗传 ,包 括着不可 接受 的性 冲动 、动物性 冲动和攻击 冲动是潜在 的最危险和最 强有力 的原 型 ,是 与 自我有 意识差异最大 的人格部分 。每个人的人格 当中都有 的隐 藏在潜意识 当中的黑暗 面,阴影是 自己内心 的另一个 自己。在舞蹈教育 的过程 中,需要让学生 明白,舞蹈是舞蹈创作者 、表演者是 内涵 、修养 的反 映,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 自己所想表现 的情 感意识 ,而 这种情感 意识是受 到个人 无意识 和集体无 意识影 响的 ,更进一 步来说 , 舞蹈作 品要想被大众所接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需要尽 可能地符合 大众 的集体无意识 ,尽可能的贴近大众的情感意识。 在荣格看来 ,原型具有高度的情感性 ,是集体无意识 中一种 先天倾 向,是 同一类型 的无数次经验的心理痕迹。当面临类似情景 时,它可 以 使 个 体 以其 祖 先 当 时 面 临 的 类 似 情 景 所 表 现 的 方 式 去 行 动 。 在 荣 格 看 来 ,原型不是具体 的某一表现 ,而是决定表现的原则 ,它没有 固定 的内 容 、模式 ,却通过个体 的行为来展现这种存在于灵魂深处 的先天 行为倾 向。比如母亲这一原型 ,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养育、保护 、爱 、奉 献等集 体无意识 ,而母亲原型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缺很多 ,大地 、祖 国、圣 母玛 利亚等 。每一个原型都可 以看作是民族精神的一块碎片 ,记 录着 历史 中 重复 了无数次的喜 怒哀乐 。原型是 艺 术创作 的 源泉 ,舞蹈 的本体 是情 感 ,这种情感最深层的来源是人类的精神 ,民族的文化。舞蹈 中凝 聚着 集体无意识 ,它所要释放的情感是丰富的 ,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伴 随着 人类的出现而开始 了 自己的灿烂途 程 。即使 是 一种最 不显 眼 的地域 文 化 ,她也总是与当地的先 民一起与时俱生 ,并不断进行 自身 的积 累与创 造 、诉求与表达 ,当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文化诉 求达到一定程度 时 ,与之 相适应的某种能予以展示的舞蹈便会随之产生。 正如荣格所说 ,“ 伟大艺术 的奥秘 ……就在 于从 无意识 深处激 活原 型意象……使我们有可能找到一条道路 以返回生命最深 的源 泉” 。可见 , 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不是被压抑的欲望 的升华 ,不是 个人无意识的表现 ,而 是原始 意象 或原 型 的显现 ,是 集体 无 意识 的象 征。在荣格看来 ,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原始经 验 ,而艺术作 品的 魅力在于集体无意识 。正 如我们 经常 听到 的艺术 来源 于生 活 而高 于生 活 ,艺术的生命力 要扎根于群众 。这里 的 “ 生活 ” 、“ 群众 ” 即是集体 无意识的凝聚。许多原先沉积在舞者心底 的生活印象 ,会在特殊情感 机 制的作用之下 ,在舞者 脑海 里 聚集拢 起来 ,成 为 舞蹈构 思 、表 演 的材 料。因而在舞蹈教育的过程 中 ,应 引导学 生多积 累生 活经验 ,多 了解传 统 、文化。唯有 民族 的才是 世界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最先总结的,之后就把精神分析给忘了,临到最后感觉还是要补一下精神分析的课,毕竟这一派对20世纪各种文论都有方法论上的启迪……精神病态是心理学起源时关心的核心,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到的都是压抑之下产生的疯狂,那么荣格看到的则是因为难以抑制的欲望带来的偏执,而且这种偏执来源于一个外来的神秘源头。
而且精神病理论并非把自己的应用范围限定于个体心理领域,弗洛伊德和荣格更希望证明他们眼中的精神病是普遍存在与社会当中而呈现为结构性的病症——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病了。
荣格本来和弗洛伊德保持着多年的好朋友,但他逐渐对弗洛伊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最终这种怀疑发展为对弗洛伊德力比多=原始性欲观点的公开反对。
荣格认为力比多直接解释成抽象的心理力量就好,何必把它和性挂钩,于是俩人儿就闹掰了——荣格难受了整整三年,然后站起来说qtmd弗洛伊德,老子单干了,之后自己建了一套理论,其中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影响颇大,比如著名朴素思想——也就是,naive ——文论家弗莱就是荣格的拥趸。
不过荣格本人对艺术的看法是非常神秘的,他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艺术创作理论,虽然这套理论的大体框架被后世不少文论家接纳,但其具体观点充满了对文艺扭曲的理解。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人格类型理论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是具有原始统一性的,其包括自我、个体无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
自我就是我们自觉到的部分,其构成了意识域的中心,使人格能够在时间流中保持自我同一。
除去自我以外,精神中还有无意识部分,其中个人经历过的却被压抑隐藏的经验是个体无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强调个体经历,这在荣格看来是不够深入的。
个体无意识中提供动力的机制是情结,它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观念和思想,有力地驱使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会造成人的偏执,但这种偏执不全是坏事,其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文学创作技巧B. 文学作品的结构C. 文艺作品与心理活动的关系D. 文艺作品的历史背景答案:C2.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文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马克思D. 弗洛伊德答案:C3.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哪里?A. 社会环境B. 个人经历C. 潜意识D. 文化传统答案:C4. 在文艺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强调了哪两个概念?A. 本我与超我B. 意识与潜意识C. 自我与他我D. 现实与理想答案:B5. 文艺作品中的“悲剧美”通常与哪种心理现象有关?A. 压抑B. 升华C. 投射D. 认同答案:B6. 文艺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阿德勒D. 霍布斯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逻辑推理答案:D8.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共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A. 艺术作品的技巧B. 观众的个人经历C. 艺术作品与观众心理的契合D. 社会文化的影响答案:C9. 在文艺心理学中,哪种心理防御机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A. 压抑B. 投射C. 升华D. 否认答案:C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作?A. 《梦的解析》B. 《图腾与禁忌》C. 《超越快乐原则》D. 《悲剧的诞生》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文艺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类共有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结构,它包含了人类祖先经验的残留和普遍性的象征。
在艺术创作中,集体无意识中的象征和图像(如原型)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深远的意义。
2. 描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并解释它们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提出来的。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荣格发展了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将无意识具体地区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话说, “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 ,这遗存既包含了人类先天的生理学意义上的遗存,也包含了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遗存。
在荣格之前, 弗洛伊德就已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但这种纯心理学意义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性” ,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只是客观个体的一种意识属性。
正因为如此, “无意识”理论仅仅只可能用于研究客观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例如“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认为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梦中“ 愿望的满足” ]及对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医生可以从病人的习惯行为中找到习惯无意识,再按照他或她的习惯无意识就可探索他或她的心理病因, 最后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而“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它第一次将心理学从纯个性化的研究中解放出来, 将心理学引入了广阔的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
就艺术理论而言, “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简单地说, 无意识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 ,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人们常常也将其称为“潜意识” 。
我们认为“潜意识” 一词也许比“无意识” 好,因为“无” 字往往易发生误会, “潜意识”可能会更好。
人类的“无意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是人的种群无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先天本能无意识;二是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习惯无意识。
人的种群无意识是人在漫长的种群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无意识,人在历史长河中会出现多种习惯思维方式,但随着岁月默默的无情冲刷,习惯思维方式在意识中被淡化了、隐退了(所谓时间能改变一切、沉淀了,变成了无意识。
此种无意识就历史而言是习惯无意识, 就我们今天而言就是先天的本能无意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天的本能无意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后天的历史的无意识,只不过是因为人只能将自己生命时间段之外遗存的习惯称之为先天的。
在简单的讨论了“无意识”之后, 我们再看“集体无意识” 。
从学理上讲任何意识都只可能是人的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或者说任何意识都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个体,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意识(心理活动不可能实在地依附于某个抽象的群体。
“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某一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共同的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某种集体。
按此种理解, “ 集体无意识” 实际上是某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一种公共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公共无意识同样的应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无意识——公共本能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公共习惯无意识.下面就来谈一下“集体无意识” (公共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美是能引起我们产生愉悦感(美感的形式(形象、符号、外观、样式,艺术是用美的形式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表现真与善,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艺术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美,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美感,才能感动人,才能让欣赏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艺术作品,所以莱辛说“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 。
任何艺术作品仅仅是只有美的形式也是不够的,它必须同时具有健康的内容,它必须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只有这样“形情并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所谓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严格得说它们并不是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美的创造。
欣赏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作品实质上只是欣赏纯形式美, 欣赏视听冲击,而不是欣赏艺术。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创作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美与健康的情感意志,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什么理论原则?或者说应该遵循什么理论原则?实践告诉我们, 某一形式它是否美,不是由形式自己说了算的(不是形式的固有属性,而是由艺术欣赏者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认定的,所谓“人是美的立法者” 。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志是否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也是由欣赏者按自己的情感意志所认定的。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意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人的一种超情感无意识。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这下麻烦可就来了!我们怎么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呢?难道艺术家可能为每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吗?艺术家可能理解每一个欣赏者吗?幸亏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公共无意识是上帝(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
当我们理解了公共无意识,又了解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后,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
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 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 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
完全互逆同构的,或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 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公共无意识所覆盖的。
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公共的无意识。
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
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公共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公共情感无意识。
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 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公共无意识——公共情感无意识。
下面举两个实例对上述原则加以说明。
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例,在文学中儿童文学占有一种原始性的地位,它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
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儿童文学家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灰姑娘” 、“丑小鸭” 所传递的情感意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曾在它们的陪伴下成长。
许多童话语言现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话语,已经成为人生哲理,已经渗入了人类的公共无意识。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的, 我们应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这些作品中那种朴素、纯真童趣的形式美打动了儿童幼稚、天真的公共无意识,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小读者。
再就是作品以儿童形式美所透露(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感意志温暖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善良的赤子之心。
儿童的心是一颗最鲜活的原始的心,它充分地论荣格“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陈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8级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00【摘要】“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艺术创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
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组成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 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中图分类号】 G 4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09(2010 02-0142-02(下转 144页-142-得一元价值为推广目标的“独白式”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之不可能;(2同样,全球化浪潮裹胁下“ 各自为阵” 或“ 免战牌高悬” 也成为了不可能;(3同时面临着信息化时代“聋子对白”的危险。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下,两者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教育者出于职业的需要不得不进行传统的政治教育; 但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又对此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与他们的心理需求不符,表现较为冷漠, 甚至排斥, 难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3网络传播语境中的困境化解与政治理性构建网络出现后,因其广泛的参与性和民主自由性大受欢迎,过去一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一度表明受教育者对政治有着高度的热情,并非像主流社会反应的那样,公民对政治一味的冷漠。
之所以会出现笔者论及的“二律背反” 困境,说明传统的政治教育已经面临将要失效的危险,同时在网络新语境中,公民又表现出来极高的热情,基于这一现实,也就为破解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3.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构建公民政治理性网络信息传播之所以深受网民的欢迎,既有其在信息传播上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能很好的拉近公民与网络及公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其特点显著:(1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 公民能十分便捷的掌握“第一时间” , 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
利用这一优势可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事件及时为百姓掌握,获得感性的政治认识;(2原始性:不像传统的媒体对政治事件的报道,网络上的政治信息传播原始性强,比较真实,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与走样,使得公民相信自己接受的信息都是完整的可靠的信息,增加其对政治的兴趣;(3开放性: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无他人意志的强加,能调动公民的主动性,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不断深化、内化和良化,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4参与性: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 之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每个公民都能自由平等地参与到政治事件中, 了解国计民生,无形中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5民主性:网络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民主性强,利用这一优势能充分调动公民的参与性,同时拉近公民与政治的心理距离, 增强其“亲近感” 。
因此,网络传播语境的优势是多方面的,符合新形势下公民的利益诉求与价值表达,充分利用好则不失为一破解政治教育困境的良方。
3.2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构建公民政治理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以其新颖吸引公民的眼球的同时,也有着诸多弊端,如:(1盲目性:如前文提到,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原始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筛选,也具备了盲目性的一面,因此需要教育者加强政治引领,使公民做到合理有效地选择信息;(2误导性:这一弊端的规避需要教育者加强对信息的必要的监管,防止危害社会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反动信息的出现与传播;(3繁杂性:这是有网络信息的海量的特性决定的,由于信息传播的自由自主,各种信代表了全人类的本能无意识,儿童的心是人类本能集体无意识的一块精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