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本能与 无意识 》

合集下载

荣格的心理学主要观点

荣格的心理学主要观点

荣格的心理学主要观点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荣格的心理学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意义和应用。

1.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包含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

个人无意识是个体心灵中不被意识所感知的内容,包括个人的潜意识、本能和冲动等。

而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无意识内容,它是基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和遗传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原型、符号和普遍的心理结构等。

荣格认为,理解和探索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于理解人的心灵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自我与个性荣格提出了自我(Self)的概念,即人的心灵中的一个核心结构,具有统合和调节其他心理结构的功能。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中心,它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

荣格认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依赖于自我与其他心理结构之间的和谐与整合。

3. 类型论荣格提出了著名的类型论,将人的心理特征分为两个维度:外向与内向、思维与情感。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荣格将人分为四种心理类型:思维型外向型、情感型外向型、思维型内向型和情感型内向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倾向,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4. 梦境与象征荣格认为梦境是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显化形式,是心灵中的象征性表达。

通过分析梦境和象征,可以揭示个体的潜意识内容和心理动态。

荣格强调梦境和象征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个体心灵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和实现心灵的整体性。

5. 神秘体验与宗教心理学荣格对神秘体验和宗教心理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宗教经验是人类心灵的一种特殊表达,是对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心理结构的感知和体验。

荣格通过对神话、宗教符号和仪式等的分析,揭示了宗教心理学的深层意义和功能。

6. 精神病理学与心理疾病荣格对精神病理学和心理疾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瞿露露摘 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在人的心灵分析基础上,对西方心理学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的原型理论直指人类心灵深处,用原型来阐释人类文化,在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原型、集体无意识对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内容出发,首先概述原型、音乐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间联系;其次,阐释音乐创作到音乐作品再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原型的作用和体现,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揭示音乐中的原型的作用,如:引发情绪共情、促进心灵疗愈、凝聚民族精神等;最后,谈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希冀用音乐疗愈现代人的心灵,激发集体无意识下的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原型;集体无意识;音乐原型;荣格心理学;音乐疗愈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瞿露露(1998-),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KT1293)。

一、原型及相关概念间联系荣格心理学内容丰富,除原型理论以外,荣格心理学还包括: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他的原型理论在西方心理学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了解荣格心理学中的内容还需要从相关概念入手,理解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把握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以及音乐中的原型的意义。

(一)原型及其溯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对其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溯源。

原型最早是指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后来柏拉图从哲学视角将其解释为一种普遍的理念,荣格又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事物的“原始形态”或已存在的“普世形象”,弗莱则是进一步完善原型概念的阐释。

究竟什么是原型?从普遍意义上看,“原”是指“原来”,“型”是指“模型”,“原型”是指事物的原始来源和内在的或背后的模型,是一切事物的原始模型,即思维或行动方式。

荣格无意识与佛教末那识

荣格无意识与佛教末那识

荣格无意识与佛教末那识发布时间:2021-08-18T10:56:24.82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罗日泽让[导读] 荣格在无意识中强调对自性原型的挖掘和认知,使心灵的对立面在自性的掌控下得到统一和完整,佛教追求痛苦的根除以达到“极乐”境界罗日泽让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摘要:荣格在无意识中强调对自性原型的挖掘和认知,使心灵的对立面在自性的掌控下得到统一和完整,佛教追求痛苦的根除以达到“极乐”境界,本文通过对无意识和末那识的阐述和比较,探讨了两者不同的人格发展模式。

关键词:无意识、个性化、末那识、转识成智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荣格心理学产生着也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取代了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心理分析和心灵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为探究人类心灵的学问,荣格的心理学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荣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对人格发展而言,两者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一、荣格心理学中的无意识荣格的心理学结构中把人的心灵分为了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所有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心灵现象的总和”,对无意识的内容荣格做了这样的描述“无意识是所有那些失落的记忆,所有那些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识到的心灵内容,这些心灵内容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梦也是这种联想活动导致的。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把那些或多或少是故意压抑的思想感性也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但此时未想起的一切事;我曾经意识到,但现在忘却了的一切事情;我感官感受到,但未被心灵意识的一切事情;我感觉、思索、记忆、需要和做的非自愿又不留意的一切事情;正在我心中形成,有一天将要出现在意识中的东西。

”归纳下来主要有四个内容:1.记忆,就是指过去知道的,但此刻还没有想起来的和已经忘记的一切事情;2.微弱到不足以被意识到的事情;3.故意压抑的思想感情;4.在心中形成,将来要在意识中出现的东西。

荣格把这一切称为“带有感情色彩的情结”,归类到个人无意识当中,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之下,是心灵的最深处,而且也不像个人无意识这样能够在人们的行为和感官意识中产生,而是先天遗传下来的,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其内容主要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最大的特征就是普遍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而本能又是天赋的生理机能,所以集体无意识的最主要内容还是原型,原型是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是知觉、领悟和行动的“模式”,也就是知觉、行动的可能性,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个典型的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

论儿童是自然之子——兼论自然界对儿童的教育功能

论儿童是自然之子——兼论自然界对儿童的教育功能

《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存在——不只是身心的发生学来源,而且包括人之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是取法自然的。

显而易见,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来之于自然界,又要回归到自然界。

“大自然!我们被她包围和吞噬……我们生活在其中,对她却不熟悉。

……她全然生活在孩子之间……”[11人,尤其是儿童,与自然具有同一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儿童是自然的造化,是宇宙进化历史的产物,因而可以称儿童是自然之子,又可以称其为历史之子。

儿童的肉身是进化历史的产物。

宾根在《生命礼赞》中说:“泥土是神创造人的原料,它又是神子成肉身的材料。

”[23但是,人又不同于一般的泥土,人是按照进化历史构造的基因信息而成形的,因而可以将人的肉身的生成看作是“道成肉身”。

我很赞同尼采所谓“肉体是最大的理性”这种说法,因为肉身聚集了进化历史所凝聚的智慧,它是生命主体将自然界的信息和规律凝聚在自身的结果。

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这精华和灵长,甚至这精华中的精华、灵长中的灵长——人脑——也是进化历史的创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说:“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孩子的大脑。

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

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须要多么小心谨慎。

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3l长的有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31显然,苏霍姆林斯基将孩子的大脑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正在成长的具有思维这种机能的物质。

这种会思想的物质是宇宙进化历史的产物。

不只是儿童的肉身是进化历史的结果,儿童的精神系统也是进化历史的产物。

在这方面,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文献。

精神分析学派指出,人类精神系统具有自然的、生物的特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都认为,儿童不仅与生俱来地拥有生命趋力,而且还与生俱来地拥有精神进化的历史遗产,有意识的生活是在本能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根基之上生长和开展的。

卡尔古斯塔夫 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 荣格

人物生平
1
孤独童年
2
求学与就业
3
与弗洛伊德的 友谊
4
著书立派
5
晚年生活
孤独童年
荣格 卡尔·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 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荣 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 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 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 “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 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 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 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自1916年开始,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 此后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类似的讲座。
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
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 声名大振。

曼荼罗

曼荼罗
据记载,曼荼罗大约产生于公元四世纪的古印度,在公元八世纪传入吐蕃。随 后曼荼罗的种子便扎根于我国藏区的土壤,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曼荼罗艺术(又 被称为藏密曼荼罗)。我国藏区海拔高,氧气稀薄,阳光充足而辐射强烈,既有巍 巍高山直入蓝天,又有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同时又是诸多名川大河的发源地。在这 样尺度夸张的自然环境里,人类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更容易产生对神明的敬 畏之情,同时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朴实粗犷的性格,使他们更注重对原始艺 术形态的追求,这对来源于深层次集体无意识的曼荼罗艺术在藏区的扎根成长无疑 是极为有利的。曼荼罗的艺术形式慢慢融合了本土的元素,其形式结构开始变得复 杂且具有了藏区地域的特色,经过漫长岁月的,最初传入藏区的古印度曼荼罗演化 形成了藏密曼荼罗。
1. 从宗教角度去理解
谈到曼荼罗,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其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与之息息相关 的密宗佛教。可以这么说,曼荼罗的生命力正是源自于密宗佛教的神话世界, 因此,我们要研究曼荼罗的溯源也应该从宗教开始。
曼荼罗在宗教意义的产生及成长得益于密宗佛教的修行方式。在如今的藏 传佛教中,撇开其派别不谈,还可以分为密宗与显宗两周流派,其中密宗是藏 传佛教的主流流派,密宗与显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修行方式上。藏传佛教认 为要想成佛并没有什么捷径,必须在身体、言语和思想上做到与佛祖释迦摩尼 的一致性,于是也就有了身口意的修行方式,这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藏 传佛教中,无论密宗还是显宗都是坚持采用“身口意”的修行方式,但两者之 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采用何种方式去实现“身口意”。显宗认为只要按 照那些公诸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 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 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 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而密宗在这一系列的修持仪轨中需要借助 一种道具才能最终完成,这种道具就是曼荼罗。

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荣格读后感《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荣格》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引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妙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书中,荣格提出了许多关于梦境、自我和无意识的理论,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无意识,这个无意识是我们日常意识之外的一种存在,它包含了我们的梦境、情感和本能。

通过分析梦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内心是如此复杂而丰富,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

另外,荣格还提出了关于自我和个体心理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包含了一个集体无意识,这个集体无意识是整个人类共同拥有的,它包含了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情感。

通过理解自我和集体无意识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又与他人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

在阅读《红书荣格》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荣格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他的理论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无意识和自我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加深入的人际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心灵世界是如此神秘而奇妙,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

只有通过对内心的深入探索,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的来说,读完《红书荣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的“阿尼玛”原型分析--荣格精神分析理论视阈下的《黑猫》

“我”的“阿尼玛”原型分析--荣格精神分析理论视阈下的《黑猫》
表现得很强硬 , 男性有 时表现得很柔 弱。因此 , 当男性身 上 的“ 阿尼玛” 高度集 中的时候 , 其女性 特征就会愈发 明 、“ 阿尼玛” Nhomakorabea原 型
“ 原型 ”理论 是瑞士著名心理 学家荣格 的代 表学说 之一 。1 9 1 9 年荣格 首次在《 本 能与无意识 》 中选 用 了“ 原 型” 的概念 。他认 为 , “ 原 型是 祖先经验 积淀 中可 以 区分 的一 个个种 类 , 它 是一 种纯粹 形式 的概 念 , 只有 当被意 象、 观点 和母 题等所充满 时 , 它才能从 中得到显示 , 从而 遗传 的是一种形式或模式 , 而不 是具 体的经验 内容 。” 在 建构 的心 理结构理论 时 , 弗洛伊德使用 的是本我 、 自我 、 超我 这种概 念性 的语 言 , 而荣 格则 将之 拟人 化 : 男 性无 意识 中的女性化本性称 “ 阿尼玛 ” , 女性 无意识 中的男性
2 0 1 5靖
5 ‘ 期
太原 城 市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总第1 6 6期帅
1 i I

“ 我" 的“ 阿尼玛 " 原型分析
— —
荣格精神分析理论视 阈下 的《 黑猫》
李鹭雅
( - X - 南师 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 X -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理 形成。
[ 关键词】 《 黑猫》 ; 荣格 ; “ 阿尼玛 ” 原 型
[ 中图分 类号】 I 1 0 6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0 4 6 ( 2 0 1 5 ) 5 - 0 1 9 3 - 0 3
埃 德加 ・ 爱伦 ・ 坡 ( E d g a r A l l a n P o e ) ( 1 8 0 9 — 1 8 4 9 ) 是 1 9世纪美 国诗人 、 小说家 和文学评 论家 。他 以神 秘故事 和恐 怖小说 闻名 于世 , 同时也是 美 国短篇 故事 的先 驱者 之一 , 又被尊 为推理 小说 的开 山鼻祖 , 进 而也被 誉 为后 世科 幻小说 的始祖 。《 黑猫 》 是爱伦 ・ 坡于 1 8 4 3年所写 的 短 篇小说 , 全文仅 5 7 6 4字 。 该 小说 通篇用第一人称 “ 我” 来 展开叙事 , 讲述 了 自小温 良、 喜 爱小动 物的男 主角 , 成 家后 因经 常酗酒 而变得暴躁 , 多次伤 害而后杀死 宠物黑 猫 布鲁图 ( P l u t o ) 。 之后 , 因一 次偶 然机会 , 他再次收 留一 只与布鲁 图相 似的黑猫 , 并开 始对其施暴 。在一 次争执 中, 主角 “ 我” 杀死 了妻子 , 并将 妻子 的尸 体藏于墙 壁 中。 当警察 至家 中调查 时 , 听到 了墙壁 中 的猫 叫声 , 最 终破 解 此命 案 。 近些年来 , 学 者们对《 黑猫 》 的研究呈现 出百 家争鸣 的局面 。国内学者大多从人性 这一 主题 , 或其 中的哥特 元素、 象征元素来对其进行解读 。另外 , 也有不少学者将 精 神分析 理论 用于其 中 , 予 以分析 。在这 些精神 分析 中 有学者用 到了弗洛伊德 的人格三重结 构 、暗恐理 论 、 荣 格 的“ 人性 面具” 和“ 阴影 ” 原 型等 。国外 则多从伦 理学 、 禁 酒令改革 、 叙 事学等方 面深刻剖析此 作 品。却 鲜有人 通过荣格提 出的“ 阿尼玛 ” 原 型来解读 此作 品。本文将从 荣格精神分 析 中的 “ 双性 人格 ” 入手 , 结合 “ 阿尼玛 ” 原型 来 揭示男 主角虐猫杀妻 的病态 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本能与无意识》荣格《本能与无意识》荣格论及里弗斯的本能观(极端反应),认为里弗斯定义的本能在反应过程中缺乏对于激发它的环境条件在强度方面变化的体现,即本能被定义为一种在一切环境条件下都以自己特有的强度发生而与外来刺激不成比例的反应。

荣格却发现某些自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其强度与其受到的刺激不成比例,因此,他认为这些自觉过程不能看作是本能过程。

荣格为本能这一概念绘制出一个大致的疆界,本能指代的是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在此行为方式中,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而推动这些行为方式的,仅仅是模糊的内在需要。

荣格引述英国作家托马斯?雷德之言,"我所谓本能,指的是表现为某种行为的自然冲动,它并没有看得见的目的,也并非蓄意所为,它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概念。

"可见,本能行为的一个特征是,我们意识不到行为背后隐在的心理动机。

而自觉过程的特征是从意识到动机具有连续性。

由于本能是一种内在需要,本能活动必然包含于无意识过程之中,然而无意识却不能全然归入本能活动。

因为本能的最大特征在于具有普遍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

例如,一般情况下人对于蛇的恐惧感只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合目的过程。

而某个人对于特定的无害的动物的恐惧感,即使反复发生,有可能是出于恐惧症,而非本能。

因此这种恐惧是孤立发生的而不具普遍性。

在无意识强迫冲动和本能之间,同样也有所区分,例如,无法摆脱的想法,对音乐的沉迷,突如其来的观念与情绪,冲动性的情感,抑郁,焦虑等。

它们在心理机制上和本能相仿,但都必须和本能过程区别开。

本能过程是那些来自遗传的,普遍一致并反复发生的无意识过程。

在动机上,本能反应是不自觉的。

能来源的几种推论:一,反复重演的意志行为,这些意志行为先是个别的,本后来则成为共同的。

但是,在对某些生物进行观察后,发现一个复杂的行动,在这种生物的一生中仅仅作出一次。

二,直觉说(柏格森)。

直觉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其结果是某种无意识心理内容,比如某种突如其来的想法(预感)侵入到意识之中。

与能自觉到的感觉和内省活动不同的是,这一知觉是不自觉的。

柏格森进一步推论说,直觉可以看作是一种"本能"领悟。

直觉类似于本能,而与本能的差别在于: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而直觉则是对于高度复杂的情境的无意识且合目的的领悟。

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本能的另一面,既不比本能更令人惊奇,也不必本能更不令人惊奇。

在此荣格提醒道,"我们惯于把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投射给事物,并把它们说成是复杂的,而事实上,它们非常简单且完全不理解我们在智力上遇到的困难。

"接下来荣格论述了本能及无意识的联系。

荣格对于无意识的定义是所有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

假定每一种心理内容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值才能被意识到,那么,一种意识内容的能量值越是变低,它便越容易消失在阈下。

可见,无意识是所有失落的记忆,仍然处于微弱而不足以备意识到的状态下的心理内容的收藏室。

这些心理内容是不自觉的联想活动的产物,例如,梦也是由这种联想活动导致的。

同时,那些被故意予以压抑的思想和情感也包含在内。

所有这些内容总和,荣格称之为"个人无意识"。

然而,无意识中还有一些性质并非个人后天习得,而是由先天遗传的,即,在没有自觉动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冲动而却执行的某些必要行动的本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这些原型是一切心理过程中作为先验因素必需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

有如本能吧一个人强行迫入特定的生存模式,原型也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迫入特定的人类范型。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与个人无意识不同的是,集体无意识并非由个体的,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构成。

本能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集体现象,即一种普遍的,反复发生的现象,与个体独特性不具联系。

荣格认为,在人的内在"最深的深处",本能与原型是相互决定的。

关于本能在人类心理中发挥的作用,威廉?詹姆斯认为,本能的作用不仅体现于极少的几种反射上。

他特别指出道,"我们最好不要从自身上而是从动物和原始人类身上来观察本能,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于考察自己的行为并总是为之寻求合理化的解释。

我们人为的粉饰往往使我们以为我们的行动不是受本能,而是受自觉的动机驱使的。

然而,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人却不能如其所愿,恰当合理地作出行为,而是过激或不足地作出反应呢。

这正是因为他身上正在运行一种无意识过程,达不到,或已超过了理性动机的程度。

任何处在这种情境下的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行为具有这样的性质。

因此,可以断言,人的行为受本能影响的程度远高于通常的设想,而我们在这方面极大地倾向于使自己的判断变得虚假,这正拜本能的夸大作用所赐。

"荣格在此基础上总结,"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便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人们也许会关注,人到底具有多少本能这一问题,然而,一个尚未提出过的问题是:人的心理反应究竟是拥有多少种原始形式?由于我们惯用传统的,自明的概念,以至于我们已经难以意识到这些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觉的原始模式上。

与本能一样,原始意象也同样被我们思维的外向分化模糊了。

正如一些生物学家认为人只有少量几项本能一样,认识论也把原型简化还原为几个逻辑上受限的知性范畴。

柏拉图赋予了原型极高的价值,原型被视为形而上的理念,视为理式和范型,而真实的事物却仅仅被看作是这些理式的摹本。

从奥古斯丁(荣格借用了其原型观)到马勒伯朗士和培根,都在这一看法上坚持柏拉图的立场。

然而在经院哲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原型是铭刻在人脑海中的自然意象,它帮助人的头脑形成自己的判断。

因此,切尔贝利的赫伯特认为,"自然本能是这样一些能力的表现,这些能力可以在每一个正常人身上找到,通过这些能力,那些接触到事物内在一致性的共同观念,比如,原因,手段,目的,善,恶,美,愉悦等,便可以不依赖于散漫之思想而趋于一致。

"自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以降,"理念"或"原型"的形而上之价值逐渐被败坏。

它坍缩为"思想",变成了认识的内在条件,如斯宾诺莎表述的那样,"我把'理念'理解为头脑中一个概念,头脑因为自己是一个思维着的东西而形成了这样的概念。

"后来,康德把"原型"化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

叔本华甚至进一步推进了这一简化过程,但与此同时却赋原型以近乎柏拉图式的意义。

荣格提示道,在这一简略的勾勒中可以再次看到同样的心理过程在运作,正是这种心理过程,把本能隐藏在理性动机的面纱之下,并把"原型"转变(或曰延异?)为理性概念。

正是在此伪装下,"原型"的面貌已经无法识辨。

尽管如此,人们内在的描绘世界的方式,排除一切细节上的差异(也许是本能行为让我在此想反诘一句,果真可以排除吗),这些描绘方式仍然像本能行为一样,始终是普遍一致的和反复发生的。

我们不得不假定存在一种决定和调节我们意识行为的本能活动,为了说明我们知觉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我们还必须"求助于"一套相关的概念来阐明一种决定着"领悟模式"的要素。

这一要素便是"原型",或曰"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可以说成是"本能对自身的感知",形同自觉意识是对客观生命过程的一种内在感知。

自觉意识使我们的行动具有"形式"和"指向",无意识的领悟则通过原型,来决定我们本能的"形式"和"指向"。

如果本能是"精密的",那么,引领本能参与行动的"直觉"(推定的一种借助原型而获得的领悟),一定是精确的难以置信的事物。

有如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心象",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并释放出相应的"本能"。

"原始意象"概念有助于在直觉的领悟活动方面让我们发现本能的作用。

直觉活动是可以在原始人身上观察到的,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某些典型的意象和母题,它们构成了"神话基础"。

这些意象自生自长并具备极高的复现率。

例如,魔力,宝物,精灵,诸神。

在宗教中,意象得以进一步完善。

有时,它们也被粉饰为理性而加以装潢,粉墨登场于严格的科学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概念,如能量,以太,原子。

哲学方面,柏格森的"创造性绵延"概念,典型体现了某种原始意象重获的生命和活力,普罗克洛斯也有类似的概念,而其原始形式则见之于赫拉克利特。

荣格认为,分析心理学时刻受到客体身上的自觉领悟的干扰。

这类干扰是由原型意象及其混合物引起的。

而因本能活动的干扰而变得夸张的行为,是由直觉的领悟模式引起的。

这些直觉的领悟模式被原型激发,并很可能制造出过分紧张的,往往是被歪曲了的印象。

荣格再次总结道,"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何时,一旦遇见普遍一致与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便是在于原型打交道,无论它是否具备易于辨认的神话性质或特征。

"集体无意识是本能及其相关原型的总和。

正如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本能,这人同时也拥有一整系列的原型意象。

心理病理学中的心理障碍为此论说提供了最为可观的证据,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侵入构成了这些心理障碍的显著特征。

我们时常可以观察到种种古老的冲动伴随着明确无误的神话意象出现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意识中。

难以断言,究竟是对情境的领悟在先,抑或是行为的冲动在先。

然而,荣格认为这两者是同一个活泼的活动的两个方面,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活动,却不得不视其为两个不同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