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集体无意识
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是什么

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是什么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在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和结构。
与个体无意识(个体心理)不同,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发出现的、多样性进化的、无法受意识控制的心理现象。
集体无意识中存储了人类普遍共享的图像、符号、心理特征等。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无意识结构,其内容与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集体无意识中的内容被视为原始的、神话性的、非个人的。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个体无意识是通过集体无意识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且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潜藏着,对个体行为和经验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比喻为一种超个人的心理结构,它像是人类共享的一种心理基础,对个体的思考、行为和情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中存在许多原型,即共同的原始心理图像。
原型是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无法察觉的心理“纲领”,它们代表着某种普世的心理经验。
比如,母性原型代表着母爱、生育和滋养的象征,而英雄原型则代表着勇敢、无畏和冒险的精神。
集体无意识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可以通过梦境、幻想、神话和文化符号等方式表现出来。
荣格认为,无意识在个体层面上体验到了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原型和符号,并通过梦境等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可以是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也可以是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
荣格认为,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了解个体心理的关键所在。
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个体无意识的支配,而个体无意识又是可以通过与集体无意识进行对话和整合来实现个体完整性和心理健康。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理解人类文化、宗教和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治疗心理障碍和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法。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集体无意识,并探讨它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集体无意识的定义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除了个体心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共享的、超越个人经验和意识的心智层面,即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所有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符号和原型。
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非个人性心智层面。
通过集体无意识,个体可以与社会和文化背景产生联系,并获得对世界的共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荣格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区分开来。
个人无意识指个体内部深藏不露、未被自我认知所觉察的内容,如潜藏的欲望、恐惧和冲突等。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超越个体的,包含了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心智结构。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个体通过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获得了对文化符号、象征和原型的理解。
同时,个人经验也会影响和丰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共有的心理结构,被称为原型。
原型是人类心灵中固有的通用模式或形象,代表了某种基本经验或情感状态。
常见的原型包括父母、孩子、老人、英雄、恶魔等。
这些原型是跨越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共同存在,它们具有普遍性和情感共鸣性,能够触发人们共同的情感反应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文化集体无意识不仅仅是个别心理现象的总和,还与文化紧密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分享着相似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并将其通过语言、艺术和宗教等形式传承下来。
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演化,塑造了人类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
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知,进而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集体无意识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连接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基础。
以下是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形成文化共同认知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符号和象征等方式,形成了人们对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
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
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
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
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
“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个人想法。
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
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
观念非绝对。
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最先总结的,之后就把精神分析给忘了,临到最后感觉还是要补一下精神分析的课,毕竟这一派对20世纪各种文论都有方法论上的启迪……精神病态是心理学起源时关心的核心,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到的都是压抑之下产生的疯狂,那么荣格看到的则是因为难以抑制的欲望带来的偏执,而且这种偏执来源于一个外来的神秘源头。
而且精神病理论并非把自己的应用范围限定于个体心理领域,弗洛伊德和荣格更希望证明他们眼中的精神病是普遍存在与社会当中而呈现为结构性的病症——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病了。
荣格本来和弗洛伊德保持着多年的好朋友,但他逐渐对弗洛伊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最终这种怀疑发展为对弗洛伊德力比多=原始性欲观点的公开反对。
荣格认为力比多直接解释成抽象的心理力量就好,何必把它和性挂钩,于是俩人儿就闹掰了——荣格难受了整整三年,然后站起来说qtmd弗洛伊德,老子单干了,之后自己建了一套理论,其中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影响颇大,比如著名朴素思想——也就是,naive ——文论家弗莱就是荣格的拥趸。
不过荣格本人对艺术的看法是非常神秘的,他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艺术创作理论,虽然这套理论的大体框架被后世不少文论家接纳,但其具体观点充满了对文艺扭曲的理解。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人格类型理论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是具有原始统一性的,其包括自我、个体无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
自我就是我们自觉到的部分,其构成了意识域的中心,使人格能够在时间流中保持自我同一。
除去自我以外,精神中还有无意识部分,其中个人经历过的却被压抑隐藏的经验是个体无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强调个体经历,这在荣格看来是不够深入的。
个体无意识中提供动力的机制是情结,它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观念和思想,有力地驱使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会造成人的偏执,但这种偏执不全是坏事,其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社会学

有关“集体无意识”的意思解释
集体无意识,又译作“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
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
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由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组成。
本能体现精神的动力方面,原型体现本能的意义,是本能在人精神中的存在形式,决定人的行为的未来倾向和可能性,两者协调一致。
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自主性、自律性、动力性和目的性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起制约作用。
虽处于潜意识的最低层,但无时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同化,则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和象征等表现出来。
荣格心理学观点

荣格心理学观点荣格心理学是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别,其理论观点独具特色,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就简要介绍荣格心理学的一些观点。
1. 集体无意识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即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意识层次,其丰富复杂的符号系统和原始未分化的象征意义,对个人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普遍的基本图型和原型,这些基本图像可以解释许多文化习俗和文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我实现荣格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发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培养个人本真的特质和潜能,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荣格认为,自我实现需要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
3. 悬铃木效应荣格提出了“悬铃木效应”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类行为中存在的奇异现象,即同一种行为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按照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这种奇异现象是由于实验错误或个体差异导致的,而荣格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决定行为的非常规因素,如预知知觉等潜意识的因素。
4. 类型学荣格提出了类型学的概念,即基于人类行为特点的分类方法。
他根据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将人们分为两类: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人更加依赖对自我内部的反省和自我认知,而外向型人更加依赖对社交环境的理解和适应。
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评估和治疗领域。
总的来说,荣格心理学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荣格的理论不仅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同时还影响到了其他领域,如哲学、文学和艺术等。
荣格的心理学主要观点

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心理学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人类的无意识不仅包括每个人的个体无意识,还包括一个共同的、普遍存在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同的心灵遗产,包括所有人类共通的潜在心理素材,如本能、原型、符号等。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文化和宗教的基础,也是人类创造与创新的源泉。
2.原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心理中最根本、最基本的心理结构。
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的心理形象和符号,是人类文化和宗教的基础,也是人类创造与创新的源泉。
荣格将原型分为四种类型:自我、影子、神话和动力原型。
3.个性与自我:荣格认为,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独立的心理特质,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基础。
自我是个性的中心,是人类心理的核心,包括人的意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
自我是人类心理的整合者和协调者,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
4.心理类型:荣格将人类分为四种心理类型:思维型、感觉型、直觉型和情感型。
这四种心理类型是人类心理的基本类型,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心理类型占主导地位。
荣格认为,了解自己的心理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
5.梦境分析:荣格认为,梦境是人类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无意识的表达和反映。
荣格提出了梦境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梦境中的符号、象征和情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无意识中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解决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
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
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
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构成个人无意
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
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
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
于是
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
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
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
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
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
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
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
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
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
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
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
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
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
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2、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
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
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然后是充满灵感与创造的形象。
3、阴影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
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的自我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数是让我们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阴影中阴暗之中的玄妙。
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4、人格面具
在分析心理的意义上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的我们自己。
“P erson”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
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
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
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
5、智慧老人
荣格用智慧老人来形容我们内在所具有的有关意义与智慧的原型意象。
男人阿尼玛发展最高阶段的索菲亚形象,以及阿尼姆斯发展最高阶段的赫耳墨斯的形象,都在不同和度上具有这种智慧老人的意义。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的内在老人,实际上,所有的原型意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梦的分析来了解分析我们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来与他们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