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亭亭净植 ——气质
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Leabharlann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高洁质朴
正直,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
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 请同学们讨论。
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 衬托莲的形象?
菊 —— 正面衬托 牡丹 —— 反面衬托
1.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点? 押韵。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没 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山、水。
3.这里诗人把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作什 么?请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山水 比兴——引陋室
4.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偶 拟人——描环境
比兴——引陋室 拟人——描环境 衬托——夸朋友 正反——话生活 隐含——立志向
何陋之有
引经据典 —— 表态度 不陋
1.统领全文的词语是 ______德__馨____。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_苔___痕__…__…__青。
3.写陋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他是古 代有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 思想家,宋代理学的创始 人,对宋朝的哲学思想有 很大影响。周敦颐非常博 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 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 心,为百姓所爱戴。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 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 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 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 讽世风的散文。
➢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文知识点整理【第22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件 (共26张PPT)
2.骈散结合、用韵。 3.类比;开头 山、水与陋室类比
结尾 以古代名贤自况
山、 水 比 陋 室 类 诸葛庐 (名、灵) 兴 (德馨) 比 子云亭
环 境 交 往 情 趣 何陋之有?
不陋
作业
一、填空
1.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
3.与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_________。
出名、著名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灵异 这
只 香气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使—变绿
大学问家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无知识的人 弹
指噪音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使—扰乱
使—劳累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章层次
1.点明主旨,陋室不在其陋,而在身居 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上午8时56分 11秒上午8时56分08:56:1122.4.12
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三、默写全文
•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上午8时56分12秒08:56:1222.4.12 •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上午8时56分22.4.1208:56April 12, 2022 •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8时56分12秒08:56:1212 April 2022 •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
《白杨礼赞》是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 党的领导一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 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 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之,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 (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 公文劳累身心。
仿写作品之四:
教室铭(讽刺某些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 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揣摩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 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觉得上面的“铭”反应的是哪些态度?你对 这样的人是如何看待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课外拓展:
翻译下面的短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 语·子罕》)
孔子想居住到九夷去,有人说:“那里太简陋 了,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 简陋的呢?”
仿写作品之一: 检查铭
事不在大,有差则成;路不怕远, 有玩就行。背手扬脸,架子哄哄。走路 腆小肚,袋装一本子。遇人斜眼看,逢 问鼻子哼。闻香流口水,举杯论英雄。 八两白干下肚,吹、许、封。汇报皆未 入耳,看啥全没记清。拎足土特产,摆 手就回城。众人云:“官僚典型”。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

歇:消散。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都喜欢谈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回复谢征的一封回信。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弘景(456一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两篇短文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答谢中书书一、全文展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清新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

(二)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四)重要虚词1.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2.未复有能与其者(代词,这种)四、鉴赏品读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 22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 22课短文两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名、灵: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出名”,“变得灵异”。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扰乱”,“使……劳 2.乱、劳:
累”。
❸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感到诧异”。
陋室铭
八。课堂小练 1.全文处处紧扣
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新文体:铭。
何为铭?
陋室铭
三。辨音识字: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
lòu
德馨
案牍 蕃
xīn
鸿儒


mıng yū lián xiè
dú fán
zhuó màn yī
淤泥 清涟 亵玩

蔓 噫
陋室铭
四。辨析多音字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tiáo) 调素琴、调换、调整、调色、调皮
陋室铭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对偶句:字数
相等,结构形 式相同,意义 对称的句子。
陋室铭
十。作业
刘禹锡
22课 短文两篇
1.把生字词和多音字以及形近字抄写两 遍。 2.抄写课文,并且逐句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22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最新最完整 短文两篇爱莲说

最新最完整 短文两篇爱莲说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精读细品 合作探究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 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 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 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 高尚品质。
精读细品 合作探究
借花喻人 自述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 以“爱 文 说”为题完成200字左右的小短
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布置作业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3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 自许。在我们生活中常听有人说“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形成文 字写到作业本上 )
欣赏朗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
言志。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 渊明爱菊,又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 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方面 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 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 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 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人生 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 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 乐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爱莲说》衬托手法解读
《爱莲说》赞美了莲花高洁傲岸、端庄正直的品质。

作者运用衬托手法,从情感、环境的不同角度,将莲花的形象描绘得更为充分、生动、鲜活。

情感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世人的“甚爱”,是风气的表现;陶渊明的“独爱”,是真情的流露;在这二者的衬托下,作者“独爱”的莲花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为莲的形象巧妙地奠定了适当的情感基调,制造了阅读悬念,可谓起笔非凡。

环境衬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在描绘莲花的形象时,先绘其生长环境,以彰显其性格品质。

在淤泥中,莲长出了莲茎,而其“身心”,却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污染。

考验莲花品性的还有清清的涟漪,它们将莲花洗了又洗,涤了又涤,可莲花却并不妖艳妩媚。

这两个否定句,一正一反,定格了莲花的品性:端庄得体,绝不媚俗;矜持稳重,绝不过分。

数量衬托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短文的结尾,作者反弹琵琶,以多衬少。

菊之爱“鲜”,为数不多;牡丹之爱“众”,为数太多;唯莲之爱“独”,仅有自己,“同予者何人”,是自问,更是反问,答案就在句中——根本没有呀!作者意在强调,世风日下,懂莲的人太少,君子太少。

这样,就将莲的形象、莲的精神,在感慨中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