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课件(32张PPT)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品 品
(舍弃生命)
悟
“我”
(愿来阅读 《日》和《月》,虽然两文写法不 同,但表现的是共同的主题。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及 本文的写作背景 •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 3、培养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 理想人格。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 之于旸谷,渴死。”
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 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 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 》、《上海文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 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 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 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
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
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
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等。
原创新课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122614

11.班级开展以“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月亮·美称雅号】
①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②桂魄初生秋露(qiū lù)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③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雨楼。
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请找出上述诗句中月亮的雅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页,共17页。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 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 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 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 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jìtuō)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 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__B__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 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第十一页,共17页。
B
6.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哀诉 赞叹 润湿 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 D.欣喜 赞叹 闪亮 7.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zhuīqiú)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第十二页,共17页。
第八页,共17页。
4.(2016,天津)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jiǎnshǎo),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 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力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 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 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这两篇短文主题的理解。 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 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盼望 光明的到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 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 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句 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由赞美飞蛾写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 蛾,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这是感情质的飞跃、美 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表达了作者为人类的生 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
月饼起义
来自《点拨》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 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的搜 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 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 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 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 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 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 我们走近巴金的《日》和《月》,感悟大文学家的 情怀。
8 短文两篇
散 文 诗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相关资料
5. 检查预习
6. 听读课文
7. 整体感知
8. 句段品析 9. 疑难探究
10. 板书设计 11. 本课主旨
zuǒ 一撮头发
hào 皓月
部分来自《点拨》
héng 姮娥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当“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 “zuǒ”,其他读“cuō”。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1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
(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8课《短文两篇 》(教师版)

厦门五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2012级语文学科教学案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主备杨荣珍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备课组成员课题: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2.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难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作者表现的思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瞬.间(shùn )旸.谷(yáng)tǎng使(倘)一cuō(撮)皓.月(hào )姮娥..(héng)(é)3.整体感知:请简单复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
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日》这篇课文出现了2个意象:飞蛾,夸父,你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了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飞蛾——扑火而死;夸父——逐日这里,火与日实际上成了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不懈地追求光明和温暖,在光明、温暖与生命之间,他们一致舍弃生命,选择光明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
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
课前预备:
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
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
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
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
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
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
要求:语言流畅简练
4、教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与自己人一辈子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因此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
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做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从头给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期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时期,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成功的到来,做为
一个一般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明白得巴金什么缘故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吝捐躯自己生命的人,固然也包括什么缘故给予嫦娥新的明白得了。
下面,咱们就一路来体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体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别离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无谁来捍卫本组的成功?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咱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试探: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较,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阻碍相较反差较大,在公共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不免受到轻忽,关于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是的,历史可不能忘记他,读者可不能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功效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一辈子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咱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路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世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取得痛楚。
可是我并非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硕满溢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捐躯……自我捐躯是人的本性,就像植物不能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熟悉了爱,才明白把爱分给他人,才想对自己之外的人做一些情形。
把我和那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那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练习设计:(课后完成)
一、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一辈子信条。
二、下周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
教学反思:
巴金是我国闻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教学此课我第一介绍作家的生平和要紧作品和本科的写作背
景、写作时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用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
第二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依照本义来明白得,而要在通读全文、明白得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严寒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第一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因此此环节处置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