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
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原题目: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概述
三峡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并提出一些建议。
1. 水上旅游
三峡大坝的建成成为了旅游的重要亮点。
建议在三峡风景名胜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如游船观光、划船等,以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2. 生态旅游
以三峡大坝为中心,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
例如,设置生态保护区,让游客近距离观察三峡地区的稀有动植物。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旅游开发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3. 文化遗产旅游
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议开发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如博物馆展览,古镇游览等,以展示三峡地区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4. 体验式旅游
通过提供亲身参与的体验式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组织参观三峡大坝的探险游、安排参与当地传统俗的体验等。
5.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包括酒店、饭店、交通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结论
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并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掘。
这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增加游客对中国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认知。
总字数:264字。
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麻红晓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8)004
【摘要】三峡库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内容之丰富、品位之高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每年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来三峡库区参观、游览,为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就此阐述了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总页数】3页(P486-488)
【作者】麻红晓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库水位与降雨联合作用渗流应力耦合的数值模拟 [J], 徐迟;简文星;梅新宇;蒋毅
2.论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J], 李双应;岳书仓;吴云霞;柏林
3.蓄水后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J], 张世威
4.喀斯特地貌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J], 王剑;彭建
5.试论商业零售业在三峡库区城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J], 易炜;郑承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库区旅游景点潜在价值的开发与对策

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同时,长江三峡、丰都鬼城、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合作,构建一张立体旅游线路网。
2.充分利用盐井原生态的天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古生物化石遗址等条件,依托专门规划机构充分研究论证,紧密结合盐井特色,制订一个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从资源普查到各景点的效益产生,通过区域规划实现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通过调查我们建议盐井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重,两倾”的原则。
“两重”即重点布局盐井最为突出的喀斯特溶洞和乌龙池森林公园及新田水库,以及重点设计和布局“新田水库——盐井龙洞——平坝嶆——箫洞——乌龙池”这一条旅游线路,将其打造成黄金旅游线;“两倾”即开发向景点的原生态倾斜;配套设施向交通干线及其两侧倾斜。
(三)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1.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依据传说与历史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
同时,继续开发洞中的景观,扩大浏览内容,恢复龙王庙的建设,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
[3]2.针对龙洞泉水有规律的涨落,建设小型的发电设备,以供应龙洞内的电力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促进人牌效应。
此外还有如赛舟、游泳、登山等运动项目;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的民俗贸易旅游项目等。
(九)特殊产品的设计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应增加知识性、文化性、健康娱乐性。
以高科技含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旅游者需求。
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实现自然之美的原则。
对于龙洞景观可以印在日历、明信片、邮票上作为当地形象的一种标志。
其次,利用电脑技术,为游客合成各种背景图片,以手机彩信或电脑背景图等形式提供给旅客。
并且,可以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盐井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旅行袋、服装、景点视听印象纪录片、本地特产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小饰物、小挂件等。
三峡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三峡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摘要:三峡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作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早已驰名中外,为世人所倾慕。
而直到今天,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更成了旅游与地理研讨的热点。
为了发展三峡地区今后的旅游事业,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其日后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上起到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创想。
关键词:三峡;旅游景点;资源保护;资源开发1采取措施,整合三峡1.1统一三峡的管理目前,三峡地区的旅游单位管理存在着多样的问题。
首先是单位管理不一,彼此各行其是,有的单位领导不懂行、讲解混乱,造成重复建设。
例如酆都的“阴司地府城”,其中“十八层地狱”这个景点,既有新的,也有旧的,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导致游客看了旧的,又看新的,反反复复,晕头转向。
有的景点设有有讲解员,有的却没有、或者有而不予以讲解。
所谓“阴司地府”本是虚假,而不同解说员将其引导至道教、佛教、人类自己创造等等不同的方向,令人迷糊不清。
再者又如明明是虎牙山,却堂而皇之地说是“猇亭”,并建成“猇亭公园”,造成笑话。
总之,应该统一管理并且考证清楚,以免造成浪费和出差错,而贻笑国内外。
而三峡旅游像水力资源一样,是世界著名的“富矿”,但长期受地方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板块,诸如旅游宣传、路线、景点、客轮、价格等都各行其是,既损害各方权益、又损害三峡旅游在海内外的整体形象,导致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1]。
在国家政策领导下应撤除两省、市及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对大三峡旅游的藩篱,携手合作、整合三峡旅游资源,让“富矿”更加光彩夺目、丰富多姿;让三峡旅[1]王儒述.《话说三峡工程》[J]. 三峡工程科技通讯出版社, 1992, (1).第156页游挑大梁、唱大戏,真正把三峡旅游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促进库、坝区经济发展,确保长治久安。
1.2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三峡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若不加强管理和保护将会永远地失去其旅游价值。
三峡工程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类是原地保护。主要针对石刻、古栈道 等不宜移动的文物
第二类是搬迁保护。主要针对古建筑、古桥 梁等相对能移动的文物
第三类是留取资料保护。对那些保存现状残 破或改动较大以致无法辨识原貌的地面文物
1、石宝寨
石宝寨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塔楼
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 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组成,共12层, 高56米,全系木质结构。石宝寨作为穿斗结构,层 数多、体构大,乃国内罕见,被称为“世界八大奇 异建筑”之一,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江中“盆 景”。
(三)艺术价值
云阳张飞庙被是最受当地人们景仰的文物 古迹,它的艺术价值有其独特之处,让各地 旅游者也流连忘返,主要是因为它充分利用 自然地形,与山石、古木浑然一体,以柔丽 的人工之美与粗犷的自然之美形成强烈的对 比。构成长江上重要的人文景观,因而它有 “巴蜀一胜境”的盛誉。
1.贯彻“谁建设,谁保护”的原则,三映文物 古迹保护工作要各方支援,保护经费多方筹 资
(二)地面文物古迹。忠县汉代的无铭阙和丁房阙,
是淹没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为重檐结构,这是 国内目前找到的不足30处汉阙中仅有的两座。淹没 区内还保存有数十处唐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 崖诗文题刻;近300处处明清建筑物,包括庙祠、民 居、桥梁等。
(三)水文文物。6处古代枯水题刻和数十处宋代以 来的洪水题刻。
一、三峡库区历史遗产分类 二、三峡景观文化保护分类 三、三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案例 四、三峡遗产文物的价值
(一)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三峡库区一带,考古
专家们发现了大量古文化遗址,大量秦汉至明清时 代的地下文化遗存。其中有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和古生物化石地点;8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 处巴人遗址和墓地,470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
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血吸虫病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 调节气候 减轻污染酸雨危害
淹没耕地和文物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诱发地震和滑坡 泥沙沉积加重 影响自然景观 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蚊虫孳生
对库区的不利
生态与环境对策
不可逆转的----补救和挽回 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淹没着----迁移和原地保护 未发觉----尽力抢救 新奇观---成新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诱发地震,滑坡 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
弊-在库区
淹没耕地,文物 影响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蚊虫孳生 影响自然景观 …… 单击鼠标显示相应内容……
淹没耕地、文物; 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点击鼠标查看 相应对策……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诱发地震; 淹没陆生动植物;
目 录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录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本节知识结构
点击相应文字进入……
弊 弊
三峡工程 建设对生态与 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是有 利有弊。
单击“利弊”显示相应内容……
利
减轻污染酸雨危害 调节气候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
利-在中下游
血吸虫病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境破坏 ……
单击鼠标进入……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其库区 上起重庆江津黄兼、下至湖北宜昌三 斗坪,波及重庆、湖北的22个市县。在 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地面、地下文物进行 普查中得知,此区域内受淹文物达1200多处, 其中包括地面、地下文物、古遗迹、古遗物遍及 整个库区,极为丰富,且历史沿革完整。这些文物依 据本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环境等因 素而兴建,又由于受历史年代变迁与周围环境的 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它们以各自的 独特的存在方式星罗棋布在库区大大小 小的城镇、村落之中。以其特有的 魅力成为各个地区自然景观和人 单击鼠标进入…… 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设 时期 集 中迁 建 的地 面 文物 有 的 已复建 完成 ,有 的还 在 复 建过 程 中。部 分有 一定科 学 、历史 、 艺术 、文 化价 值 的拆 除文 物 因为 受到 当时认 识水 平 的 限制和 经费 制约 而 未能列 入原 复建计 划 ,现 有待列 入 复建计 划 。
等地 都普 遍存 在。
三峡 工程 建设 时期 工作 重点 在 “ 移 民” ,新城 镇建 成 后 ,有 的文化 设施 迄今 无钱 建 设 ,有 的虽 已建好 但也 处在 “ 欠债 ” 生 存 的状 态 。 加 上库 区城镇 规模 的 不断扩 大 ,
有 的 已建 成 的文 化设 施 与国 家规定 标 准还 有较 大距 离 , 更谈 不上 适应库 区人 民群 众 不断增 长 的文 化生活 需 求。 库 区文化遗 产 、 自然遗 产保 护和 利用 事业 及 文化产 业人 才严 重 不足 。相 关专 业 人才 培养 、培 训 工作滞 后 。 调查 发现 ,有 的文 化遗 产 保 护 事业 单 位 已经 1 O年 未 增
外, 库区“ 自然遗 产 ” 保 护 问题也 一直 未能 制定 专题 规划 。
出土 文 物的修 复 、保 管、 陈列展 示及 科 学研 究工作
亟待 展 开 。三峡 工程 建 设时 期大 量考 古 发掘 出土 的文 物 还没 有 得 到修复 ,同时 ,这 些数 以十 万计 的 文物 目前普 遍缺 少妥 善的保 管 条件 ,文 物安 全保 护迫 在 眉睫 。这 些
价值 的认 知 和 系统利 用 。此 外 ,库 区发现 的一 些 有重 大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作者:张玉蓉林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1期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区域,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升级发展等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综合、协调、绿色、共享和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禀赋好,文化价值高,旅游发展优势突出。
鉴于此,本文从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视角对三峡库区的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进行分析,力求推进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希望能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如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其文化资源呈线性分布,且有不少于一条文化主题来整合沿线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构建以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的梳理为基础,以文化主题为核心,注重文化资源整合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希望以此提升遗产廊道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形象。
国外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在较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
国外学者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廊道的基础理论、廊道模式、典型案例等。
Eugeste(2003)对遗产区域的概念和演进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Deborah(2009)对美国伊利运河进行了深入分析。
国内对遗产廊道的研究始于2001年,学者们在学习借鉴美国遗产廊道、欧洲文化线路、国外遗产廊道模式等相关研究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遗产资源形成的廊道景观与文化内涵并重的遗产廊道保护路径。
俞孔坚和奚雪松从发生学视角构建了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系统、遗产系统和支持系统。
朱强提出了遗产廊道构建的五大基本流程。
王玏在构建北京河道遗产廊道时提出以水系为核心,实现北京河道历史水系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李小波从文化基因、文化沉淀、旅游品牌形成三方面阐述了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
管维良提出建设长江三峡文化长廊的构想。
此外,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研究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朱强提出工业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体系为建构筑物单体评价、工业相关企业与单位评价、历史工业集聚区评价以及沿运城镇遗产体系的总体评价。
吕龙、黄震方和王玏从遗产廊道涉及的文化、经济、教育等功能方面进行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
俞孔坚等结合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评价国家层面的线性文化遗产。
王孝德等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将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分为五级。
综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遗产廊道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研究较为鲜见。
本文从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视角出发,梳理三峡库区的资源赋存,阐释其价值功能,该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资源赋存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是三峡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对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演变及历史文化追根溯源十分必要。
在距今约7 000万年的远古时期,“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三峡的地貌景观。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影响,使三峡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石器时代,三峡为巴文化的发祥地。
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也称早期巴文化。
夏商周时期,三峡地区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巴、楚等诸侯国。
长江三峡地区在春秋时期以前为夔族部落,周王朝建立后封为夔子国。
公元前634年,楚灭夔。
之后,各个诸侯国经过战争与融合交流,形成巴、楚共存的局面。
秦灭巴、楚后,在三峡地区设立巴、蜀二郡,加强了秦朝和巴蜀的文化交流。
秦、西汉均向巴蜀移民,带来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其后各个朝代均有向三峡移民的运动,形成现代三峡地区人口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自然旅游资源三峡库区自然资源沿长江两岸呈线状分布,峡景风光壮丽雄奇,还有价值极高的溶洞景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风景名胜区,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峡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以峡景价值最为突出。
两岸重峦叠嶂、峭壁对峙,山高谷深、峡窄流急,被誉为“四百里山水画廊”。
既有险滩峭壁、江流湍急的瞿塘峡和西陵峡,又有幽深险峻、削壁临江曲折连绵40 km的秀美巫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因峡景风光独特,为历代名人所赞颂。
此外,三峡库区还有小三峡、小小三峡、龙门峡、滴翠峡等几十处峡景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2.溶洞景观群宏伟壮观。
在自然界复杂的内、外力作用下,三峡库区还有众多与峡景资源相伴而生的宏伟壮观的溶洞景观群。
岩溶洞穴资源奇特、特征鲜明、形态各异、数不胜数。
奉节天坑地缝堪称绝世奇观。
天坑深666.2 m,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形天坑之一。
从坑底向上看,四周的陡壁把天空影射成一轮圆月,坑中大大小小的洞穴,蔚为壮观。
天井峡地缝呈现为一条狭窄的大缝隙,如刀劈切开,缝隙垂直高度约250 m,顺着缝隙向下看,是笔直的悬崖。
此外,三峡库区还有云阳龙缸、巫溪夏冰洞、巫山陆游洞等庞大的溶洞景观群,景色蔚为壮观,观赏价值极高。
3.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富集。
三峡库区拥有众多自然风景名胜区,如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等;拥有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如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众多美丽的湖景,如神女湖、三斗坪湖等。
风景区内有不同级别的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等保护区,进一步丰富了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
三峡库区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见表1。
(二)人文旅游资源1.历史文化遗存价值高。
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拥有以巴楚文化、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遗址遗迹,如巫山龙骨坡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等。
三峡库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丰都鬼城文化等宗教文化的建筑遗存非常丰富,如梁平双桂堂、忠县天主教堂、双桂山建筑群和丰都鬼城等。
三峡库区还拥有众多古镇遗址,如西沱古镇、宁广古镇等;独特的建筑文化遗址,如土家吊脚楼、山水城市建筑等;独特的石刻考古文化遗址,如白鹤梁石刻等。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三峡成为运送重要物质的通道。
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渣滓洞、白公馆等遗址代表了重庆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修建了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人民进行了百万大移民和建设库区新城镇。
这一时期三峡文物分为了地上文物遗迹和地下文物遗迹,形成了新的三峡文化遗迹格局。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廪君的传说、断头英雄巴蔓子将军的传说等体现了三峡人民为国家牺牲小我的民族精神,其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巴渝大地人民的象征。
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走马镇民间故事、梁平癞子锣鼓和木洞山歌等为代表的高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涉及20多个区县的众多的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3.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
三峡库区拥有托孤文化、军事文化、忠义文化等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价值高。
“刘备托孤”发生地奉节白帝城为作为独特的三国文化代表名地,引发了历代诗人的赞颂。
鱼复八阵图代表了三国军事文化,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扩大了其知名度。
此外,以巴蔓子将军、关羽、张飞等所代表的忠义文化以及历史典故、故事、成语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三峡库区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高的价值。
4.诗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体,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咏吟三峡。
唐宋时期为三峡诗歌创作的高潮期。
李白三过三峡,写下以《早发白帝城》为代表的优秀诗作。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都是在三峡创作完成。
白居易、刘禹锡等也创作了大量关于三峡题材的诗作。
此外,毛泽东、郭沫若等也都歌咏过三峡。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诗歌成为三峡旅游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价值功能(一)文化价值遗产廊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遗产,瞿塘峡以三国文化为支撑,巫峡以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为内涵,西陵峡以三峡水利工程文化为重点。
这些独特的文化底蕴正是其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对于任何一种遗产廊道来说,其整体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各遗产点的旅游价值之和。
因此,依托于遗产廊道的整体文化价值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打造不同文化遗产廊道线路,不仅对于遗产廊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旅游业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生态价值遗产廊道来源于美国的绿地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因此具有生态价值是其本质属性。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河流生态的修复两方面,主要包括长江三峡河流本身的价值,沿线沟通的大量水系湖泊,如梅溪河、大宁河、神农溪、香溪和黄柏河等的价值,以及沿线分布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经济价值遗产廊道的构建能够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以文化为依托打造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不仅能正确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高三峡库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跨区域存在的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其单个遗产点的价值。
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建立还有利于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助推区域经济增长。
(四)游憩价值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游憩价值十分突出。
自行车道、游步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游憩活动可实现路径,廊道沿线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高质量的游憩价值。
以生态保护、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为目的的遗产廊道本身就是一条旅游廊道,当地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解说系统的构建,将三峡库区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并对这一形象进行包装和推广。
从整体上打造三峡库区的游憩线路,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而且能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其综合效益将惠及整个三峡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