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门》古诗阅读习题及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南宋)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及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及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南宋)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天津市静海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复习题及答案

天津市静海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赵长卿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
②槎:木筏。
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
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B.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C.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D.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
(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3)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至后①[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C(2)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1)C项曲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题组一(形象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9分)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①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
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
③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鸥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
C.“花外楼,柳下舟”两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答案】C 【解析】“花外楼,柳下舟”两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也没有抒发愉悦之情。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词刻画了一位因雪阻而滞留他乡的愁苦、孤寂的游子形象。
词中,词人紧锁眉头的神态与“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的心灵独白,写出了无限的愁绪无以排遣,想象梅花和雪也该和“我”一样满腹惆怅吧。
同时雪中的凄凉之景,也侧面烘托出了词人的这一形象,表现了词人惜别怀远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山西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山西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晚登城北门》古诗阅读习题及答案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阅读训练】
1.①下列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
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②请结合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运用的妙处。
(4分)
2.梁启超称赞“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男儿”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7分)
①(3分)B。
(应该是南飞的鸿雁带来杜陵秋意)
②(4分)答案要点:解释字义、诗句表面的意思(1分);指明手法,答出对比,并说明效果(1分);说明表达的情感内涵(诗人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的情怀,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忧虑边关战局)(2分)。
2.
(1)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有雄心壮志,有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有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
2分(至少要说出两点)。
(2)结合原文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
(3)联系阅读积累或者结合社会现实,2分。
(举例具体,恰当,有类比关系)
(4)谈出认识,有观点句,有分析,2分。
(观点鲜明,认识清楚,分析深入)
(5)语言表达,2分(思维清晰,没有病句,1分;语言精彩,用词恰当,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