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系统概述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
1 血液循环系统的概述
血液循环是指心脏将血液由动脉推送到全身,再由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是人体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生命活动之一,它担负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多种重要物质的任务。
2 血管系统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动脉是从心脏开始的供血管,其中大动脉是指主动脉和股动脉等。
静脉是从周围各个部位向心脏回流的血管,其中大静脉是指体循环中的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等。
毛细血管是把动脉血送到静脉血的血管,是血液循环中的“过渡地带”,也是人体最细小的血管。
3 血液的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是一连串复杂的生理反应。
当身体部位需要氧气和营养时,心脏会缩收,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部位,同时把一些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带到肺和肾等器官进行代谢和清除,然后回到心脏再次被送往下一个部位。
4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器官,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左右两房和左右两室组成,两房负责收集血液,两室负责将血液输送
到全身。
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把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室经主动脉送到全身,从而促进了整个血液循环过程。
5 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血液循环系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因为它确保了各个器官和组织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了废弃物质和有害物质。
血液循环系统还有助于调节体温、维持水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
总之,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血管系统和心脏组成,完成了输送物质、调节代谢和清除废物等多种功能,保障了人体各个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动。
人体三大循环系统介绍

人体三大循环系统介绍人体的三大循环系统分别是血液循环、心脏循环和呼吸循环。
这些循环系统共同协作,将氧、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带回到相应的器官进行处理和排出。
1.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人体最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它由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血液循环包括两个部分:小循环和大循环。
小循环: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血液从心脏的右心室推送到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再返回左心房。
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被释放到肺泡中,而氧被吸收到血液中,以供给身体所需。
大循环:它将氧合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供给它们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同时,它也将含有废物的血液带回到心脏,并通过肾脏和肺部排出体外。
2.心脏循环:心脏循环是由心脏本身组成的循环系统。
心脏是一个肌肉器官,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它通过周期性的收缩和放松,将氧合血液和非氧合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脏循环是通过心电传导系统调控和控制的。
心脏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形成心跳。
3.呼吸循环:呼吸循环与心脏循环紧密相连,是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循环系统。
它包括肺泡、气管、支气管和膈肌等器官。
呼吸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吸入肺部,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并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随后,氧通过红细胞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
同时,二氧化碳通过呼吸道从肺泡排出,进入呼出气。
此外,这三大循环系统还与其他身体系统密切相关,并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血液循环、心脏循环和呼吸循环共同确保了身体各个部位得到适当的氧和营养供应,同时保持身体内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运作。
这些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适量的锻炼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这些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名词解释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是一种动力循环系统,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网络的结构,将含氧的血液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运送回肺部,完成气体交换和养分供应的过程。
血液循环主要包括心肺循环和体循环两部分。
心肺循环,又称小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到肺部的循环。
当身体代谢的产物和二氧化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血液通过体循环将这些废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并在肺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即将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换取氧气。
然后,富含氧气的血液从肺脉络血管回流到心脏的左心房,再由左心房经过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主动脉分支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体循环是指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分支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养分和氧气,同时携带废物和二氧化碳返回心脏。
血液通过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构成的血管网络在全身形成一个庞大的循环系统。
在组织和器官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细胞,并收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经过毛细血管的连接,血液最终回流到心脏,重新进入心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肺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将血液推送到体内各处。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连接了动脉和静脉,实现了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肺部则通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为血液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总而言之,血液循环是人体内血液通过心肺循环和体循环不断循环的过程,确保了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并清除了废物和二氧化碳。
它依赖于心脏、血管和肺部等多个器官的协同工作,维持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器官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将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以供氧气、营养物质等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除。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结构与功能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本文将详细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位于胸腔腔内,主要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它通过自身的收缩和扩张,实现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从而推动血液的运输。
心脏还通过心脏瓣膜的开合来确保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血管血管是连接心脏和全身各个部位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动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其壁厚且弹性良好。
它们具有较高的血压,能够将含氧的血液快速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2. 静脉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其壁相对较薄且弹性较差。
由于静脉血液需要克服重力和较低的压力来返回心脏,所以静脉内设置了瓣膜来防止血液倒流。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其壁薄如纸,但面积广,形状呈网状。
毛细血管将氧气、养分等物质从动脉输送到组织和细胞,同时也将废物、二氧化碳等物质从细胞回收并带回静脉。
三、血液血液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1.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基质,主要由水、溶解物质以及蛋白质组成。
血浆中携带着各种营养物质、荷尔蒙、氧气、二氧化碳等,它们在血浆中被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它们悬浮于血浆中。
-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与组织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 白细胞是身体的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以及异常细胞,起到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
通过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能够在心脏的推动下沿着血管络绎不绝地运输,从而实现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间紧密关联,相互配合,确保血液的输送和物质的交换。
总结起来,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组成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也能够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个系统的组成非常复杂,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位于胸腔中央,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四个瓣膜,它们能够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流向正确的方向。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肌细胞的收缩和松弛引起的,这些细胞能够自主地产生电信号,从而控制心脏的节律和速率。
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管道,它们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是从心脏出发的血管,它们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静脉是返回心脏的血管,它们携带着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细小血管,它们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组织,同时也能够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血液中。
血液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载工具,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个部分组成。
红细胞是最为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够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组织,同时也能够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力量,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血小板能够促进血液凝固,从而防止出血。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它由水、蛋白质、激素和其他物质组成,能够携带养分和代谢废物,同时也能够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
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任何一个部分的问题都可能导致身体各种疾病。
例如,心脏的瓣膜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倒流和心脏扩大;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和心脏病发作;红细胞减少症可能导致贫血和氧气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任何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
总之,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组成。
只有这三个部分正常运作,才能够保证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同时也能够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保持身体健康。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人类身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起到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同时,它还能够清除身体内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协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那么,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它是一个大小约为拳头的肌肉,它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在心脏内,还有四个房室分别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通过血管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它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大型管道,静脉则是将血液从身体的各个部位输送回心脏的管道,毛细血管则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的血管,它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和细胞的层面。
血液则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主要成分,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部分组成,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血小板能够协助血液凝固,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它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也协助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
此外,血液循环系统还能够清除身体内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确保身体的健康。
具体来说,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血液被压力推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细胞内,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细胞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代谢后,产生二氧化碳和废物,这些废物经过毛细血管重新进入静脉,再通过心脏进入肺部和肾脏,被过滤处理和排泄。
三、血液循环系统的调控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和影响。
这些调控和影响来自于体内的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调控心脏收缩力度和频率,来调节血液循环的运作。
体液系统则能够通过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血压、血容量和血钠浓度等重要参数。
人体的血液循环PPT

(HDL-C)的水平。
防止动脉硬化
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 血液循环运动可以防止动脉硬化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03
常见的血液循环运动
拉伸运动
肩部拉伸
有效放松肩部肌肉 ,改善血液循环。
大腿后侧拉伸
能够减轻腿部疲劳 ,促进腿部血液循 环。
骑行
骑行方式
可以选择室内骑行或户外骑行,户外骑行可以欣 赏风景,对精神也有益处。
骑行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骑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骑行3-5次 。
作用机理
骑行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扩胸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双手伸直,向外扩展胸部,同时抬头挺胸,然后放松 。
作用机理
通过反复扩展胸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瑜伽
瑜伽类型
如阿斯汤加瑜伽、流瑜伽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瑜伽类型。
练习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练习3-5次。
作用机理
瑜伽能够调节呼吸、放松身体,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
提肛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收缩肛门周围的肌肉,同时深 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
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肺 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 织和器官,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 量和养分。
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液循环通过调节体液成分和渗 透压等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
07
血液循环运动在健康管理 中的应用
提高心肺功能与健康水平
增强心肺耐力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携带代谢产物的血液到全身各个部位。
本文将从血液携带氧气、心脏功能、血管结构和血液循环调节等方面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点。
一、血液携带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组织和器官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这个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起到了输送和交换氧气的重要作用。
二、心脏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收缩时,心脏将血液推送到动脉中,舒张时则吸入来自静脉的血液。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依靠心脏的自律性调节,即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系统的协调工作。
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泵送和循环效果。
三、血管结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运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负责保护血管壁和调节血液流量。
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具有支撑和调节血管直径的作用。
外膜是血管壁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血管和提供营养。
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循环系统的血流量需要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调节。
这个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实现。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可以增加或减少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进而影响血液的泵送。
激素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和血管紧张素等激素,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而调节血液的流动和血压的变化。
血液循环调节的目的是保持血液流量和血压的稳定,以满足身体不同器官和组织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概述姓名学院专业学号2014年 11月7日1目录1.血液循环系统 (3)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3)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 (3)1.1.2.东方人的认识 (4)1.2.血液循环系统的定义 (4)2.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4)2.1.红细胞的沉降率 (4)2.2.红细胞的变形性 (5)2.2.1.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作用 (5)2.2.2.红细胞的变形性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6)3.血液的组成及其性质 (6)3.1.血液的组成 (6)3.2.血液的性质 (7)3.2.1.血液的非牛顿粘性 (7)3.2.2.血液的粘弹性和触变性 (7)4.血液流变性质的定量描述 (8)4.1.法林效应 (8)4.2.轴流现象 (8)5.血液循环系统动力学描述 (8)21.血液循环系统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认识到心脏、血管和脉搏之间的某些关系。
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医圣Hippocrates(460~375,B·C)就清楚心脏的位置以及它和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所观察到的是人尸体中的现象。
在尸体内,几乎所有的血液都被驱入静脉,而动脉中则是空的。
因此,他们断言动脉内充满来自肺进入的空气。
Hippocrates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体内4种液体的平衡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四素论学说。
四素论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4种液体,即红液(血)、黄液(胆汁)、黏液和黑液(贮存于脾)。
每种液体都有一定属性,血液温湿,胆汁温干,黏液冷湿,黑液干冷,认为只有4种液体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
古代西方学者对血液循环作过较系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应为亚里士多德(384~322,B·C)。
他对血管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血管的重要性,心脏是最早成熟和最后死亡的器官。
他描述了心包和心脏的轮廓,大血管在心脏的出入口。
他认为血液是从心脏流至全身其他部分,并营养全身。
古罗马的盖仑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一个伟大的医学泰斗,成为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生理功能的先驱,盖仑还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而巧妙的设计构思,进行了很多心血管功能的有益探索,对血液循环发现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盖仑通过解剖动物,研究了心脏、血管和脉搏,指出心脏有左右2个心室。
他认为血液由肝生成。
血液在“自然灵气”的推动下,一部分由肝分别送往身体的各部分,另一部分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注入右心室,后通过心室隔膜上的小孔,一滴一滴的流入左心室。
血液在左心室注入由肺进入的“活力灵气”,从而使原来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动脉血再分布至全身,进入脑部动脉血中的“活力灵气”变为“动物灵气”,从而使全身有了感觉。
341.1.2.东方人的认识《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气血循环的现象,如“心生血,… …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经脉之相贯,如环无端”,“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这些记载,已可见心与血管系统关系的雏形,尽管还比较粗放和笼统,也不乏主观臆测的成份,但其明确指出血液运行“流行不止”、“营周不休”、“如环无端”,更说明他们对血液“循环”已有初步的认识。
1.2. 血液循环系统的定义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
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2. 红细胞的流变性质2.1. 红细胞的沉降率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8(4摄氏度),而血浆的比重约1.024(4摄氏度),因此,红细胞在重力作用下将从悬浮液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沉降。
沉降的速度叫做沉降率,除了怀孕以来,细胞的沉降率加快总认为是不正常的。
当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时,其速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Stokes 指出,刚性球体通过无限界的流体运动所受的粘滞阻力6s f rv πη=式中η 为流体粘度,r 为球体半径,v 是球体速度。
Stokes 定律不能直接应用于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因为它的速度不仅取决于红细胞的尺寸、红细胞和血浆的密度以及血浆的粘度,而且还与红细胞的形状和方位有关。
红细胞的聚集和红细胞叠连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将影响红细胞沉降率。
因此,沉降率的变化可以度量红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它与红细胞的聚集密切相关。
红细胞的沉降已被广泛地用来检查各种疾病的进程。
在做血沉试验时,一根细而长的有刻度的管子充以柠檬酸钾的血液,在温度22—27摄氏度下,管子保持竖直。
一般是以红细胞的上水平线以上的血浆柱高度作为红细胞沉降的记录。
2.2.红细胞的变形性2.2.1.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作用静止时,红细胞为直径8um的双凹圆盘形,但受外力时很容易变形。
外力除去后又易于恢复原状。
在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床,可以发现作伞状、弹丸状等各种形状运动的红细胞。
红细胞的变形性在血液循环中,特别是在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红细胞的这种显著的变形性,使它能够通过比它本身直径还小的毛细血管。
脾脏的毛细血管最窄,它的平均直径仅有3um左右。
红细胞的变形性对因动脉硬比或血栓形成的非常狭窄的血管中的循环,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则血液粘度增加因而血流量亦减少。
结果会导致切变率减小,因血液的非牛顿粘性又使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恶性循环。
Fisher等人(1978)发现了红细胞膜的坦克履带式运动。
例如,悬浮于高粘度酌葡萄掐溶液中的红细胞,在切应力影响下变形成椭球体。
随着切应力的增加,其延伸率接近最大值,同队红细胞膜作坦克履带式运动,其转动频率随切变率而直线地增加,由于红细胞膜的这种坦克履带式转动,就将所受切应力向细胞内传递,引起红细胞内容物的运动,这样可使O2或CO2分子与血红蛋白更好地混合,促使气体分子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能更有效地发挥其输运气体的功能。
52.2.2.红细胞的变形性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决定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因素。
红细胞膜的面积对于体积来说相对过剩,使红细胞能变成各种形态,而不必增加表面积。
在表面积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正常红细胞可拉伸至原长的230%。
如果要使红细胞膜表面积增加2—3%,就可使红细胞膜破坏。
红细胞的变形性还决定子红细胞膜的粘弹性质,而粘弹特性又与细胞膜的成分及其在膜中的结构和排列有关。
B1ank和Evans等人提出了红细胞膜的物质结构模型。
他们认为红细胞膜外层由脂双层形成阻止膜表面积变化的紧密内聚性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的液体特性而易于产生变形。
膜表面下的骨架蛋白结构使脂双层具有稳定的力学结构,膜表面下的血影蛋白网状结构又使红细胞具有抗高剪切的能力,确保红细胞维持原形或变形后再恢复原形。
这种维持和恢复红细胞原形的能力,不仅要考虑膜的弹性,而且还要考虑膜内的粘性损耗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限制了红细胞变形后的恢复率。
红细胞细胞质的粘度称为红细胞的内粘度,它是决定红细胞变形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内粘度又决定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理化性质。
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外部因素,有血浆蛋白的成分与含量、血浆的渗透压、温度。
pH值、电解质的成分与含量、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ATP水平以及氧化剂的作用等。
3.血液的组成及其性质3.1.血液的组成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等成为有形元素。
全血稍呈碱性,pH值在7.35-7.40之间,比重约为1.056(4摄氏度)。
对血浆力学性质影响最大的是各种蛋白质。
其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约69,000,但含量最高,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浆容量及pH值。
球蛋白种类繁多,分子量在35000-1000000之间,它主要参与各种反应。
血纤维蛋白原是长链大分子,67分子量达1,300,000,但含量最少,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血浆中把纤维蛋白原去掉,就是血清。
影响血液流变性质得住啊哟是红细胞,它可以看做是高度可变形的充液弹性薄壳体。
细胞膜很薄,约3-7⨯810m μ- 。
细胞质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浓度约为33%,pH=7.4。
整个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8(4摄氏度),故血液可看作红细胞与血浆组成的、比重相近的悬浮液。
3.2. 血液的性质3.2.1.血液的非牛顿粘性如果我们用粘度计来测量血液的流变性质,就会发现在平衡状态下,切应力与切变率是非线性的。
若仍用牛顿粘滞定律来描述a τηγ=a η 不能再看作介质的物性参数,称为表观粘度。
人血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在同样的切变率条件下,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
3.2.2.血液的粘弹性和触变性Thurston(1972一1978)、钱购(1975)等观测了在非定常流动条件下的血液流变性,发现血液具有粘弹性,即应力不仅取决于瞬时切变率,而且与历史过程有关。
在生理上,血流都是非定常的,应该计及血液的粘弹性。
为了简化,分析大血管时通常不计粘弹性,但血管较小时(如冠状动脉),血液粘弹性效应则应考虑。
血液的粘弹性一方面依赖于切变率,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剪切时间,即切变率恒定时,血液粘度随时间而变。
如果时间足够长,粘度到达一定值后也不再随时间改变,其值仅仅取决于切变率,这就是血液的触变性。
一般来说,在低切变率下,如小于0.11s - ,血液表现为粘弹流体。
切变率在0.1-101s - 范围内,血液具有触变特性。
84. 血液流变性质的定量描述4.1. 法林效应法拉奥伊斯和林奎斯特在本世纪30年代由实验发现,当切变率较高时,在细小的管(内径小于200um )中流动的血液其表观粘度将显著下降。
因此常把细管半径对血液粘度影响的这种效应叫做法林效应。
理论上计算的粘度η 与表观粘度a η 的关系为2(1D/R)a ηη=+式中D 为血细胞的线径,R 为血管半径。
上式说明,当D<<R 时,则a ηη= ,表明法林效应不会在大的血管中产生。
或者说血液中若没有血球粒子,成为牛顿流体时,法林效应也不会产生,法林效应与血细胞压积之间直接相关联,在细小的血管中流动时,血细胞压积减小表观粘度也随之减小。
4.2. 轴流现象在细的管道内流动的血液由于管轴到管壁有一明显的速度分布,管轴处速度梯度最小,管壁处大。
及切变率中小边大因而血细胞发生旋转,收到一指向轴心的力而向轴心靠拢,使得在管壁附近形成一几乎不含血细胞的血浆层。
这就是在微循环小血管内经常可见到的轴流现象。
轴流现象是一种复杂现象。
总之,血液在细小血管中流动时,由于轴流现象,使得靠近管壁处形成一血浆层,再加上法林效应,使其表观粘度减小,有利于微循环的有效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