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政治与权力关系的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既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以期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
例如,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权谋高手,他通过智勇双全的手段,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成为一方霸主。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另外,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政治权力的讽刺和批评,他以自由奔放的诗风,对当时的政治风气进行了犀利的嘲讽,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不满和愤慨。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也可以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中得到体现。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腐败和残酷。
作品中,贾宝玉的命运受到家族权力的摆布,而林黛玉则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权力背后的黑暗面。
同样,杜甫的诗歌也常常以政治动荡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政治权力的思考。
此外,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还可以从作品的意象和象征中找到线索。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通过冰心和玉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权力的冷漠和疏离。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深化了对政治权力的思考。
类似地,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描绘赤壁之战,展现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以及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
最后,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还可以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中进行研究。
例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梁山泊的英雄们与朝廷的斗争,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抗。
《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探究》

Introduction文学和政治一直以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核心。
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的,又是相互依赖的。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互相塑造和影响的。
古代文学与政治的交互关系古代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古代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手段,经常被用来传达政治意识和观点。
政治权力的运行也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文学作为政治宣传工具古代政治家经常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例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周朝时期的政治家们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创作的。
通过诗经中的各种篇章,政治家们表达自己对统治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传达出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期许。
同样,在汉朝时期,文学也被用作政治宣传的手段。
当时的皇帝刘邦下令修订《诗经》并编纂《乐府诗集》,旨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才能和口碑,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2. 文学作为政治批判工具古代文学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政治的批判和不满。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经常出现文学家以诗词抒发对政治不满的情况。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状的关注和批评。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腐败官员、贪官污吏和民生困苦的忧虑,以此希望呼吁改革和正义。
另外,由于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和影响力深远,政治家们也经常被文学作品中的观点和对政治的批评所影响。
他们会根据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改革和调整政策,以期提高自己的统治效果。
3.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权力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也有着重要影响。
政治家的偏好和主题选择往往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清代乾隆皇帝喜好八股文,鼓励文人创作八股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治理念。
这种政治偏好导致了当时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的单一化。
除了这种直接的影响外,政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探究中国历史上,文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社会的观察家和评论家。
然而,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却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
本文将探究这种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地位。
古代社会中,文人一般是指具有文学才能和学识造诣的人士,多数出身于士族或富裕家庭。
他们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并能以自己的才华和学问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因此,文人在古代社会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正因为文人的特殊身份和学识背景,他们与政治的关系也显得复杂。
一方面,文人渴望参与政治,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社会作出贡献。
古代文人崇尚“士之大义”,认为自己应该以“治天下”为己任。
因此,他们常常以诗文或书信等形式表达对政权的忠诚与关切,希望借此获得政府的任命和考试的机会。
另一方面,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上,中国政府对文人的态度多种多样。
有时政府尊重文人,鼓励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有时政府则对文人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打压。
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人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用来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文人们为了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往往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思考。
这种压力和竞争使得文人们更加关注政治,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前政治局势,以便在考试中有所表现。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也成为文人参与政治的渠道。
通过考取功名,文人可以获得政府的官职和待遇,进而参与国家的决策和治理。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文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追求政治地位和荣耀。
然而,政治参与并不总是顺利的。
部分文人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或者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了光明的前途。
同时,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也让一些文人感到失望和绝望。
因此,一些文人选择抛弃政治,转向田园诗歌和隐居生活。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权力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千年古文化宝库,承载着深厚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政治与权力的角力和争夺常常贯穿其中,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权力体系。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权力的纷争,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政治舞台上的权谋心机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充斥着权谋心机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历史事件中,也深深地融入了古代文学中。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他们通过争夺贵族地位和亲近皇权,展示了在封建社会中权力的重要性。
《水浒传》中的宋江,则以智慧和权谋来对抗朝廷的压迫,表达了底层民众对权力的无奈和反抗。
二、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古代的政治和权力运行离不开皇帝与臣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君臣之间的互动与纠葛,反映了封建社会权力体系中的政治关系和斗争。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透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详细表现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他们之间的敬畏和忠诚。
而在元曲《汉宫秋》中,描写了汉武帝与侍女美人出现感情纠葛的故事,展现了封建时代君臣之间权力与情感的交织。
三、政治变革中的文学抒发古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动荡,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学成为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政治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很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乱世的愤怒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他们的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彰显了文学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文学作品中的权力象征与隐喻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一些隐喻和象征来反映政治与权力关系。
这种方式常常被用来抨击当权者的暴虐和腐败,以及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例如《红楼梦》中凤姐被认为是对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隐喻,她通过权谋和计谋,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毁。
而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则被赋予了政治暴力的象征,它们是对封建统治者的隐喻和抨击。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政治因素的确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与内容,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文学作品对政治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唐宋时期,政治经历了辗转多变的历史进程。
唐朝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随着王朝的衰落,唐朝出现了贵族势力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现象,导致了唐末的动荡与争乱。
宋朝则是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崛起的,政治上主张“平易近人”的理念,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文学在政治上的功能文学作品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政治主张与思想观点。
例如,在唐朝时期,王维的《将进酒》通过描绘盛唐时期的豪壮气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失策与社会的不公。
其次,政治统治者也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例如,宋朝的农田水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政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统治者的认同感。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因素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需要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控制。
在唐朝时期,政府会限制史书的写作,要求史书的内容符合国家的政治宣传需要。
在宋朝,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更加严格,不准大规模批判现实或抨击朝政。
其次,政治的变革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与意境。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文学创作开始从盛唐文化转向了更加理性、内敛的风格,反映出政治动荡对于文学的影响。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文学作品也对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讽刺、批评等手法对政治现象进行揭露与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批评了当时唐朝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对民生的忽略。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塑造民众的观念和情感。
例如,唐代的大量诗歌与宋代的散文小说都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民间疾苦与希望,使人民对政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引言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政治是文化的舞台,文化是政治的表达,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渗透,互相依存。
政治是文化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文化则为政治提供了基础和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政治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政治权力的最高体现。
而在文化层面,尊崇儒家思想的社会制约着政治的运行,儒家思想强调尊重权威、忠诚和服从,为政治提供了思想支持。
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嵌入使得古代中国的社会有序运行,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制度。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价值观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统治者的合法性:儒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德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着统治者的自我要求,也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
2.社会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秩序。
礼制强调尊重和顺从,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儒家思想对社会的规范和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对中国古代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控制使得统治者能够主导文化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引导和操控。
政治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统一思想意识:政治权力的统一使得统治者能够通过文化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认知。
政治对文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思想统一。
2.促进文化繁荣:政治的支持和保护使得文化得以繁荣。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政策上给予文化艺术以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与中国古代文学紧密相连的是国家政治,二者既有相互影响,又存在着独立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常常处于官僚体制的中心地位,他们的文学成就往往与政治功绩直接相关。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虽然是一位文学家,但他也是一位高官,他的作品中不乏关于国家政治的内容。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关注,他对朝廷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深思熟虑。
这种将政治与文学相结合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有其独立发展的一面。
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和主题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例如,先秦时期的《楚辞》以其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个体情感的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离骚》中的楚怀王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化悲愤为文,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种个体情感的表达与国家政治没有直接的联系,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可以独立于国家政治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审查和宣传上。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非常严格,种种禁令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在他的《周易道传》中批评朝廷腐败,结果被当时的政府禁止出版。
然而,正是这种政府审查的限制,促使了文人们对政府的思考和批评,形成了独自的文学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因素虽然被屏蔽,但通过文学的隐喻和象征,文人们可以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一定的思想自由。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政治对文学的干预程度大大加大,文学进入了一个“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文人们的创作受到了政治意志的左右。
有些作品成为宣传媒介,用以弘扬党的声音;有些则被批判为“封建迷信”或“资产阶级思想”,被政府以各种方式打压。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研究

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研究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往往与政治权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互动与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在统治者眼中,文学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和控制的手段,用以强化统治地位。
古代帝王常常以文学作品来宣扬自己的功绩和美德,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中国古代的“德治”观念就通过文学作品的宣传而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统治者也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审查和干预,以确保其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
这种政治权力对文学的控制,既有可能限制了文学的创作自由,也有可能使文学成为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
其次,古代文学也可以对政治权力进行挑战和批判。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表达和批判能力,作家们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对政治权力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政治的腐败现象,以此来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例如,古希腊的悲剧作品常常以英雄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统治者的傲慢和权力的腐败,从而引发观众对政治权力的反思。
这种文学作品对政治权力的批判,有时候甚至能够引发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改良。
此外,古代文学还可以成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和表达。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统治者的意志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常常被用来表达统治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怀。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
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统治者可以向人民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望,从而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
然而,古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政治权力也会受到文学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反抗者形象常常被人们所崇拜和追捧,从而激发人们对政治权力的反抗和改变。
这种文学对政治权力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能够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浅见导读:简单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内里关系,即“文史不分家”的道理。
摘要:纵观古代中国,文人政治无疑是社会最主流的政治模式。
纵有武强文弱之时,也只是乱世的权宜之策,重文轻武依旧是大多数时候的情况。
本文从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出发,着眼于探讨文学与政治对彼此的影响,以及这种现象的源头、原因、发展,最后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化。
一、文人政治的起源1、孔子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社会”,常言道“士农工商”,士子作为社会最上层的人物,几乎是主宰着整个国家政治的去向。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正式被确立为国之根本后,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所谓文人骚客,从来都是政治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注定了在古中国,文学与政治是绝对分不开的。
这种现象的起源非常早,最典型的是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这里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是“富余”,也就是“学习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管理国事,管理国事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
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习与做官结合到一起的人。
他本人的文学成就不必多言,而他也确实是个“官迷”。
《论语》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以美玉比喻孔子,问这块玉(您这样的人才)是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找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效力呢)?孔子会意,答得飞快,还重复了两次,“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这样识货的商人呢!”2、屈原至圣如果是这样的观点的话,那么在后世,文学与政治绑定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追溯时代的长河,从春秋往后看,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疑是屈原。
屈原的《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巨作,地位可与现实主义巨作《诗经》并肩,后人评曰“楚辞者,楚人之辞也。
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楚辞》辞藻华丽,文风诡谲,上问天命,下述鬼神,然而透过它,满篇却都是屈原本人的政治抱负。
《离骚》留下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闻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无不表达了诗人本人心怀天下、立志安世的理想。
“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夏本纪》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
也隐隐有着借古喻今的意味,含蓄隐晦地对当今的执政者发出了劝诫和警告。
屈原的这种手法,在后世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
二、文人政治的发展1、诗经与仁政古中国文学,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教化。
这个说话依然是孔子所主张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仁”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为仁君、施仁政、育仁民,仁者至仁。
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仁”与“政”贯穿着儒家政治学说的始终,后继者无不以“仁”为自己政治生涯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天人三策与独尊儒术经历了一个相当混乱的王朝,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安详年代。
此时举国上下追捧黄老学说,然而野心勃勃的年轻君主并不将其奉为圭臬。
他理想中的盛世,应当是铁血皇权下的大一统盛世。
官员,军队,这些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然而,真正致命的,应该是无形的利刃,他需要这世上最坚固的枷锁来奠定自己的王座。
“沽之哉!沽之哉!”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商人。
《汉书》形容:“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荐)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庄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公孙弘传赞》)董仲舒出现了,他以一篇《举贤良对策》成功脱颖而出,提出着名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说,将君权彻底推上了神坛,高高在上地供奉起来。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学上的大一统势在必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
再有太学博士的出现,彻底确定了儒术的统治地位,也将读书与做官、文学与政治真正挂起钩来。
三、文人政治的产物1、贬谪文学此后两千多年,文人政治成为了主流风向,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十有八九是文豪出身。
然而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时在文学与政治两方面取得卓绝成就。
有些人,官场春风得意,他们的才学便成为了锦上添花般的点缀之物,用来教化人民、表达观点;然而有些人,政坛郁郁不得意,却一转身,被苦难打磨出灼目的光华,他们创造出另一种堪称奇迹般的文化,也是古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系。
——贬谪文学。
《岳阳楼记》有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非常贴切的形容了这种现象。
十年寒窗,却一朝折足官场,世间黑暗无法埋没傲骨,他们便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贬谪文学的奠基人应当还属屈原,他的《离骚》,奠定了贬谪文学“发愤以抒情”的审美基调。
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贬谪文学的奠基人,是他的贬谪经历和叛逆性格使然。
屈原的影响,主要通过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人格魅力。
屈原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后世贬谪作家的,主要可以概括为爱国的激情、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叛逆的精神三个方面。
屈原峻洁人格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惨痛的遭遇、爱国的精神和对险恶政治的批判三个方面。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也是很典型的文人节气,当读到这些句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屈原会选择以死殉国了。
数千年后,跨越历史长河,文人政治达到顶峰的唐宋,也是贬谪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甚至于我们会发现,被后世最为熟悉的那一批文学家,几乎全都是政治不得意的。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的杜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孟浩然自不必说,历数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柳曾王欧阳,没有一个是不曾被贬的。
三苏尤以苏轼文学成就最高,政治生涯最波折。
乌台诗案后,几度被贬,成《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拥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放旷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练达心境。
可以说,如果没有政治给苏轼带来这些磨难,他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艺术境界的。
2、古文运动如果说苏轼是典型的“政治成就文学”的代表,那么韩愈和柳宗元应当是“文学影响政治”的典范了。
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急需新生力量来为政坛进行一次大换血。
唐朝前中期的文学,秉承了魏晋风格,是非常典型的士族文学。
最受追捧的文体是骈文,玄学清谈在文人之中仍然流行,大家以高谈论阔为荣,辞藻华美为耀,然而这些空有美好皮囊的文章无法再执行教化功能了,韩柳决心为政坛文界带来一股新鲜血液。
他们发起了古文运动,这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从此,文章从抒情向说理再一步发展。
韩柳去后,欧阳曾王三苏接过了他们手中的大旗,再一步向前发展。
记叙散文《醉翁亭记》,杂文《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文学散文《放鹤亭记》《后赤壁赋》的出现,奠定了这一基础,也引领了新的“文章务实”的风尚。
在此以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而在此以后,说理文充分发挥了它的教化功能,奏章也不再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而是简明扼要、以叙事议论为中心,乃至科举考试选拔文章,都以文风务实为上品。
四、文人政治的末路文学与政治彼此依偎,彼此缠绕,既有互相推动进步的时候,也有彼此拖累残害的时候。
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之际,出现了令人发指的文字狱。
统治者既用文学迫害政治,也用政治禁锢文学。
《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康乾以后,再也没有出过能与李杜比肩的文豪。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无好者,下必禁之。
乾隆好空洞词文,便有甚者追捧之至,将所谓的御批墨宝四万多首洒遍大江南北,却无一纸能让人动容。
苍白僵化的八股文成为了天下士子学习的主要内容,人人夸夸其谈,孔孟春秋不离唇舌,翻来覆去却都是吾皇万岁、太平盛世。
这样的文学,这样的政治,最终拖垮了偌大的中国,为今后一百余年中国黑暗屈辱的近代史,埋下了祸根。
五、结语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学发展史。
苍颉造字,鬼神皆哭,或许从文字现世的那一刹那起,便注定了文明的火种将在华夏大地上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