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降书满天飞到吴三桂家里,回信一封皇太极乐了

合集下载

虚伪的政治动员 吴三桂下决心——反了!

虚伪的政治动员  吴三桂下决心——反了!

史记HISTORY望除了在乱世中追求生存以外,就是勃勃的权力欲了。

身为皇帝,你康熙帝怎么能做出这样背信弃义的事情,怎么能背弃当初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诺言呢!云贵地区,吴三桂及其部属惶惶不安、愤怒焦灼的时候,北京的康熙皇帝志得意满,不停催促兵部、吏部和户部赶紧制定撤藩的具体规划,趁热打铁,完成有关三藩的安置和回撤任务。

三藩之中,由于吴三桂势力最为重要,康熙还专门选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为钦差大臣,代表自己专程前往云南,携带自己的亲笔手诏一封交给吴三桂。

这封手诏,与其说是诏命,不如说是一封皇帝给臣下的亲笔感谢信,基本上就是直白相告:只要你撤藩,先前为我大清立下偌大功劳,必当酬报到老,子孙富贵,君臣共乐,万事大吉!派出折尔肯等人后,康熙还马上委任宁夏总兵官桑额为云南提督,调陕西总督鄂善为云南总督,并且预发三藩官兵6个月饷银。

从官方角度看,可以说是关怀备至,考虑周详。

当时康熙所想,只是想把事情办得圆满,不扰民,不劳兵,还真没想到吴三桂会怒而起兵。

而从吴三桂本人来说,撤藩令下,想到自己年逾花甲,忽然进退失据,内心还是无限酸楚。

而自己长子、长孙都在北京当人质,一时间还真没有立刻就下造反的决心。

形势比人急。

朝廷撤藩,绝对不仅仅是对吴三桂吴氏家族利益的损害,他属下几万人,群情汹汹,各个激愤——为清朝拼死这么多年,朝廷如此言而无信,说撤就撤,兵将们开始怀念起故明来,心中更加认定清朝最高层忘恩负义,兔死狗烹。

怀着潘金莲夜等西门庆的焦灼和渴望,吴三桂等待着朝廷的批复。

如果皇帝驳回自己申请撤藩的奏疏,吴氏家族显然就能够世守云南,最起码在自己这辈子,尽可以安养天年了。

事与愿违,待驿站官员把康熙批准撤藩的命令送达昆明之时,吴三桂当时几乎摔倒在地——皇帝真要撤藩!难道,以花甲之年,携带多年来和自己浴血奋战的将士及其家属重返那几乎早已忘却的锦州老家!关外寒风凛冽,如今这老身子骨,哪里能承受得起呢……吴三桂决心拼死一搏多年来的苦心经营,眼看就要付诸东流,吴三桂确实心有不甘。

吴三桂的信

吴三桂的信
成功。
刘 宗教 知 系 儿 要 , 并 未奸 杀 , 以 招 儿 降 。 一 经
进 兵 , 反 无 生 理 , 故 飞 禀 问 讯 。 ”
吴三 桂这 种 人 ,对 女性 的态度 ,现 代人 已
不 易 捉 摸 。 最 稳 便 的 办 法 , 是 承 认 当 事 人 自 己 的 说 法 , 尽 量 少 下 裁 断 。 中 国 人 是 最 喜 对 别 人 的 事 下 裁 断 的 ,依 据 价 值 观 。 而 价 值 观 是 一 张 表 格 ,什 么 在 上 ,什 么 在 下 , 何 者 为 大 ,何 者
信 ,每 封 皆提 到 陈 圆圆 ,超 过对 父亲 的关心 。
第 一 信 劝 吴 襄 出 逃 ,“ 祈 告 知 陈 妾 , 几 并 身 甚 强 ,嘱 伊 耐 心 ” 第 二 信 让 吴 襄 归 降 自保 , 。 并 打 听 “ 妾 安 否 , 甚 为 念 ” 吴 襄 曾 有 意 让 陈 。 陈 圆 圆 骑 马 自投 山 海 关 , 吴 三 桂 听 说 后 ,在 第 三 信 中 发 急 道 : 如 此 轻 年 小 女 , 岂可 放 令 出 “
借 兵 , 本 拟 长 驱 直 入 , 深 恐 陈 要 或 已 回 家 , 或
吴 三 桂 是 个 自利 的 人 , 但 自利 本 身 是 很 难 责 备
的 。他对 明王 朝 的义务 ,他 对家庭 的义务 ,未 必 就如 后人 所想 的那 么容 易取 合 。须知 古代 的
家庭观 , 系着 社会 的根 本 , 在 是动 摇不 得 , 关 实 如 历 代 帝 王 都 想 拿 忠 压 倒 孝 , 但 没 一 个 能 完 全
来 降 , 唯 此 事 实 不 放 心 。 ”
吴 三 桂 一 怒 北 归 , 并 没 有 下 定 最 后 的 决

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

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

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盘古说:我开;共工说:我撞;女娲说:我补;神农说:我尝;精卫说:我填;夸父说:我追;后羿说:我射;嫦娥说:没射着!皇帝说:我们做什么;尧说:我让;顺说:我也让;禹说:咱爷们怎么办?启说:让他个球!桀说:好玩;汤说;造反有理了;夏亡了。

纣说:痛快;武王说:我也反了;商亡了。

幽王说:点火;褒姒说:刺激;周也亡了。

干将说:我铸;专诸说:我舞;荆轲说:我刺;嬴政一躲:没刺着。

始皇说:我修;姜女说:我哭;陈胜说:有种;项羽说:我举;刘邦说:我斩;秦亡了。

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张良说:我出谋划策;韩信说:我统帅三军;萧何说:我运筹帷幄;高祖说:老婆,怎么办?吕后说:全喀嚓了。

文景说:我治;武帝说:我兴;光武说:我中兴;献帝说:我说了不算。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苏武说:通个屁。

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李广说:我还打;昭君嫣然一笑,遂天下太平。

董卓说:我势大;吕布说:我人帅;貂蝉说:你们俩谁厉害。

董卓完蛋了。

曹操说:快帮我拖鞋迎老许;刘备说:快帮我牵驴访诸葛;孙权说:周郎自有妙计安天下;周瑜说:加油,烧死老曹;诸葛说:天下三分,人人有份;司马昭说:向刘备同志学习。

晋开始了。

司马迁说:我想成功,不怕被宫;班固说:我要出书;司马相如说:一首赋稿费一千;曹操说:抄家伙我要赋诗;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啊。

遂卷铺盖回家了。

朱温说:我同花顺;萧道成说:我一条顺;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李渊说:消公费旅游;李世民说:魏征,你的意思;李治说:老婆,你的意思;武则天说:那还不如我说了算;薛刚说:反了你了。

骆宾王说:鹅肥;王勃说:情深;李白说:酒美;王维说:景幽;孟浩然说:风流;杜甫说:屋漏;白居易说:想抱琵琶唱OK;李商隐,我没话说了。

柴荣说:三武废费有我一份;赵匡胤说:今年流行黄袍子;寇准说:带上醋瓶谈判去;李刚说:保家卫国;徽宗说:没保成;钦宗说:我想回家;金兀朱说:没门。

正说吴三桂(纪连海)

正说吴三桂(纪连海)

纪连海《正说吴三桂》讲稿(一)相貌与身世之谜[画外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投敌叛国的人物并不罕见,但像吴三桂这样,一而再,再二三地背叛他的王朝的人,那就是难得一见了,而这位吴三桂的奇特之处,还不仅仅是这些,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更成为了数百年来,人们演绎与评说的焦点,那么,这样一个奇特的吴三桂,这样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吴三桂,在真正的历史上,他究竟有有着怎样的长相?又是怎样奇特的家世和成长经历的?让他在刚刚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成为了大明王朝驻守关外的重要将领。

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为我们拨开传说和演绎的迷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并揭示吴三桂相貌与身世之谜。

说起吴三桂,首先使我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叫吕布,吕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被人戏称为叫“三姓家奴”,说他本来姓“吕”,爹也姓“吕”,后来认了丁原作为自己的义父,后来因为别人,董卓这个人给他以优厚的待遇,最后他杀掉了丁原,又投奔了董卓,再后来,别的人又送给他一个女人,结果为了一个女人,又杀掉了董卓,所以人称他为“三姓家奴”。

而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人,似乎比“三姓家奴”吕布还要值得斟酌,吕布这个人,一生只是投靠三个人而己,好歹他是同一个王朝,他设有背叛王朝。

我们讲,过去讲忠君,在忠君的问题上,吕布似乎设有什么问题。

而吴三桂这个人呢,在人品上,似乎更糟糕一点他先是吃着大明朝的,喝着大明朝的,但是最后在大明朝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背叛了大明朝,归顺了大顺政权,再后来呢,他拿着大顺政权的,喝着大顺政权的,结果在大顺政权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背叛了大顺政权,归顺了大清政权,再后来,他为大清政权卖了接近朋年的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其结果,又在1673年,被迫无奈之下,又举起了反叛的旗帜,结果自己身败名裂,落得个如此悲隆的一个结局。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说,吴三桂,是一个悲剧中的人物。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三桂这样一个人,他如此悲剧的命运呢?有的人就会想到是不是那个人所共知的江南名妓,是不是和陈圆圆有关系?人们都知道,人们都说,吴三桂之所以降清,就是为了陈圆圆。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读后感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读后感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读后感
我们从他的券形被俘的明朝大将洪承畴的细节中就能看出来,洪承畴可以说的是,大明后期也很厉害的文人将领了,她给皇太极对关中的入侵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算得上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但是由于后来所率部队实力实在太菜,从而使得自己在松山大战中被皇太极抓获,成为了俘虏,皇太极知道他是个人才,不但非常能打仗,而且还会治国,同时地理也非常熟悉,于是皇太极就像犬羊的,但是洪承畴对于大明王朝可以说的是忠心耿耿,绝对不投降对皇太极说你要杀就杀,要剐就剐。

后来皇太极派很多人来劝降的,并许下了很多条件,但是洪承畴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绝食准备自杀,连大臣们很多没有取得进展,于是皇太极就决定了自己亲自上,有一天皇太极来到监狱,李建香在谈话的时候发现有灰尘掉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边说话一边拿手去擦拭,现在这个细节皇太极就有把握了,他认为要是一个真心想死的人,是不会管衣服是否干净的。

这说明了红虽然很但也很惜命的,只要给他一个好名声,他就会自己踩着台阶下来,果然皇太极就依靠这个角度来谈,最终说服了洪承畴,让他投降了,后来洪承畴为了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也可以说皇太极在巨人吃人等方面可以说他是非常厉害的,那么我们对比一下他的敌人,崇祯皇帝呢,他就差了很多了,皇太极在路口大明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袁崇焕,袁崇焕的作战实力是很厉害,曾经击败过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可以说袁崇焕曾经是崇祯皇帝,能够安心居住北京最大的功臣,然而崇祯皇帝性格非常多疑,他派出了一个探子被皇太极的假消息骗到,最终回报说袁崇焕与清军是一伙儿的,使得皇帝越想越害怕,越觉得袁崇焕可能比清军还要危险,所以就又
上演了一场岳飞式的悲剧,把袁崇焕调回京师,在北京凌迟处死了,从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大明灭亡与大清的兴盛,简直是理所当然,两个领袖的眼界与见识能力相差实在是太大了。

初中素材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经典历史典故

初中素材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经典历史典故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经典历史典故“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千古名句,指吴三桂、陈圆圆的事。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典故京师陷落。

李自成大军入占京都。

吴三桂恰似无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飘荡。

就在这无所沉浮的波涛中,他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儿,一想到她的命运,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圆圆难道真的要出事?不,不会……还是先别猜,说不定没人能找到她,她命大……破天荒头一遭,吴三桂在大军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下,竟然不去想如何进退,而是一脑子陈圆圆,他甚至没有想到母亲与家族会如何……相约如梦,誓言如风。

梦已逝,风已去,人却依然活在心中。

吴三桂不能没有陈圆圆,若圆圆有个三长两短,我将……我将怎么办呢?吴三桂依然在想着陈圆圆。

三天后,细作从北京带回了父亲的书信。

三桂我儿:大顺军陷城,为父与众臣已归降。

家中无事,陈圆圆亦平安无事。

儿可准备投降大顺,但须观大顺如何待明室降将。

吴三桂轻松地出了一口长气。

“圆圆平安无事”最是令人快意了。

降李自成?如果李自成真有天子气像,那自然要降,否则我吴三桂还能到关外降清?我或当梁山好汉不成?他对投降大顺并无反感。

改朝换代的事,谁又扭转得了?良臣择明主,飞鸟择良木。

万一将来李自成不信任我了,我就与圆圆遨游山林去,这打仗还能当日子过……?吴三桂的心松驰下来,他在静候佳音。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家中又来了一封信,短极了,字迹亦潦草颤抖:三桂吾儿:父事大顺,勿忧,儿保重。

陈圆圆单骑奔辽东寻你。

父字奇怪的是,大信封中竟有一方丝巾,内含一绺青丝——圆圆的头发!她既然来找我,为什么要留此青丝!?这种男女永决式的剪青丝为念,吴三桂感到大惑大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吴三桂立即伏案回书:父鉴:降顺儿甚赞同。

父信中说圆圆只身匹马奔辽东。

何曾见其踪迹?如此轻年少女,岂可匹马出门,父亲怎么能如此失算?儿实不放心,盼再告。

实际上,这是吴襄骗儿子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 《中华上下五千年》编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通俗的现代语⾔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

那你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有哪些吗?下⾯是店铺给⼤家分享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欢迎⼤家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梗概:吴三桂借清兵 公元1644年,李⾃成在西安正式建⽴了政权,国号⼤顺。

接着,李⾃成率领⼀百万起义将⼠,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

两路⼤军势如破⽵,到了这年三⽉,就在北京城下会师。

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营全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

第⼆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在皇宫的后⾯,今北京景⼭)上往四周⼀望,只见⽕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拼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

等了好久,连个⼈影⼉都没有。

这时候,他才知道末⽇到来,⼜回到煤⼭,在寿皇亭边⼀棵槐树下上吊⾃杀。

统治中国⼆百七⼗七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将刘宗敏⾸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顺王李⾃成头戴笠帽,⾝穿青布⾐,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

北京的百姓像过节⼀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顺政权⼀⾯出榜安民,叫⼤家安居乐业;⼀⾯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

李⾃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

少数民愤⼤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有个⼤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

有⼈告诉李⾃成说,吴襄的⼉⼦吴三挂是明朝的⼭海关总兵,⼿下还有⼏⼗万⼤军。

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顺政权⼀个威胁。

李⾃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带防守。

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

吴三桂赶到⼭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

过了⼏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

【清朝历史】康熙怒斩吴应熊

【清朝历史】康熙怒斩吴应熊

【清朝历史】康熙怒斩吴应熊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

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

几年之内,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

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

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

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英雄的家里。

吴应雄的妻子和朔昌公主(康熙的姑姑)穿上黑色衣服,直奔长春园的慈宁宫。

当他们看到二娘孝庄太后时,他们哭着跪在地上敬拜,恳求孝庄太后为了两个孩子向康熙求情。

皇太后是一位知道大义的老人,但当她看到女儿这样悲伤时,她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她双手抱起女儿,答应和孙子说话。

不料康熙正好也来到慈宁宫,在门外已听知一切。

他快步进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诲的得国得众之道,孙儿时刻不敢忘记,别的事孙儿可依您千件万件,这件事只能恕孙儿不孝。

"一番话说得太皇太后无言答对,只能怔怔地看着康熙。

康熙看着泪流满面的和硕公主,单腿跪下,“阿姨,你侄子知道痛苦,但你知道清朝有多少人死了。

如果你不杀吴应雄,吴三桂一定认为朝廷软弱傲慢,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妻儿离异。

阿姨,原谅我侄子不孝不义。

”和硕长公主没等康熙说完,她扶起康熙,说:"姑姑我不怪你。

"说罢掩面而去。

第二天午时三刻,吴应熊人头落地,大长了清军的士气,灭了叛贼的威风。

没几年,吴三桂便军败身亡,为祸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荡平。

朝廷内外,对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

以后的日子里,康熙不仅亲自过问和硕长公主的生活,还把吴应熊的儿子接到宫里来伴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降书满天飞到吴三桂家里,回信一封皇太极乐了作者:我们爱历史团队覃仕勇。

吴三桂得到崇祯的信任后,受命奔赴宁远。

具体可看:吴三桂脑后天生反骨?为何崇祯不得不信任吴三桂?吴三桂得授提督职衔,遂返宁远,收集散卒,招募兵勇,重新整训军队。

短短两个月,练兵就达上万人。

而加上关外其他各镇新练的兵,其可调度的兵力可达二万五千之数。

崇祯特意发帑金12万,户部发折色银30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陆续运至宁远,大力支持他的工作。

这样,宁远的局势,又渐渐稳定下来。

新降清廷的祖大寿,为向皇太极表忠,自请以回宁远与城内家属取得联系,赚开城门。

松山、锦州既得,皇太极的注意力也已转向宁远,与群臣商议,可以趁祖大寿妻子尚未搬回,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由祖大寿前去劝降吴三桂。

可是,祖大寿的人到了宁远,才刚提出要与祖大寿的儿子说个话,就遭到了守城官员的坚拒,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来了。

智取不行,就用强攻。

清朝将佐纷纷鼓噪着乘松山大胜之势,电闪雷击,一举拿下宁远。

祖可法、张存仁、马国柱、雷兴等一批大明降将的说法是:现在锦州已经拿下,宁远惊骇,山海关溃乱,北京震动,只要兵临城下,宁远必不战自溃。

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

明军新败,人心惶惶。

而且,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诸城间援急可相救,现在松山诸城已失,宁远孤城,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骑兵跟前,一旦再实施“围城救援”的必杀之招,宁远危矣。

但皇太极自觉松山战后,清兵虽获大胜,但士卒也颇有疲乏,而且,宁远城中多为松山溃逃之兵,乃是惊弓之鸟,可以传檄而定。

所以,他决定弃“硬”用“软”,在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西面向吴三桂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进行劝降,对吴三桂说服教育,让他缴械投降。

这一策略,得到了明降将张存仁的高度附和。

张存仁向皇太极讨好地说:“皇上只要对宁远城中的明朝镇将说明松山、锦州的顺逆之端、生杀之理,吴三桂又算不上什么奇才良将,一定心摇神动!”请求皇太极赶快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劝降信,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

”皇太极含笑从之,亲自抓笔操刀,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劝降信,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中心论点呼吁吴三桂辨清形势,顺应历史潮流,趁早来归。

当然,信中没有忘记离间吴三桂和崇祯两人一把,说:“松锦陷没,你坐视不救,罪恶滔天,你明国皇帝岂会有饶恕你的道理!”为了加强说服效果,他还给同守宁远的白广恩和柏副将都写了信,内容基本一样,引诱和招降,要求他们一起“开导吴将军”、“同心协谋,举城归顺”(《清太宗实录》卷六十)。

吴三桂却是置若罔闻,不做任何回应。

看着皇太极的信不起作用,明降将张存仁急了。

他之前可是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的,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那一纸赐书,并不人心动摇,也没势如破竹,而是泥牛沉海,毫无反应。

是不是吴三桂本人没收到信,或者收到了,没有看呢?张存仁沉不住气了,可不能让皇太极再写了,没办法,他亲自出马,以挚友的身份给吴三桂了一封信。

当然,与皇太极的信相比,这“挚友的身份”写成的信分量自然轻了许多。

他在征得皇太极同意的前提下,动员起已经投降在清军营中的吴三桂所有的亲朋好友,人人都来给吴三桂写一封信。

这其中包括有吴三桂的兄长吴三凤、舅父祖大寿、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好友邓长春、陈邦选、姜新等等。

一时间,“致明宁远总兵书”满天飞,对吴三桂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攻势。

陈邦选的信中写“自古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弃暗投明,逃满身之罪案;通权达变,免瓜葛之嫌疑。

”姜新的信写得尤其煽情,其文有“宁远、前屯数座城池都已经成为了笼中鸟、釜底鱼”之句,意志稍薄弱者,难免动心。

吴三桂读了这些信,会是什么反应呢?皇太极和那些写了信全部作者都在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吴三桂的答复,准确在说,是等待着吴三桂打开城门,迎接他们入城的那一刻。

可吴三桂的反应很简单:一律置之不理。

皇太极们的期待在时间的推移中一点点落空、一点点破灭。

春去夏至、秋尽冬来。

崇祯十五年(1643年)十月初冬的脚步已经款款而来。

皇太极们的耐心在快要被消磨殆尽了,为了得到吴三桂哪怕是片言只语的答复,他以他惯用的方式:任七兄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远征关内。

出征前夕,他第二次给吴三桂发出了劝降信,信中写道:“希望将军审时度势,早作决定。

为了不让这封信落下与第一封信泥牛沉海那样相同的命运,他又命令曾被吴三桂视为偶像的祖大寿再附上一封信,二信同寄。

祖大寿应声下笔,并在信中夹上一口自己常佩带的虎骨靶小刀作为信物。

可是没有用,吴三桂似乎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就是不置一答。

不,说不置一答是不准确的。

应该说,吴三桂是做出了积极的答复的。

这年的十一月初,他亲率马步兵与清军交战。

从《清太宗实录》的记载上来看,这一场战斗还是比较激烈的,清军最终胜出,获马72匹、甲37副、弓39张及少量其他军用物资。

这一来,祖大寿倍感没面子,非常不好意思。

遥想在锦州初降时,他曾当着皇太极的面,拍着胸脯说只要自己出马,一定可以约降三桂。

可是,自己光写信都写了两次了,而且,心爱的随身小刀也送出了,得到的答复居然是吴三桂的军事行动。

他咬咬牙,向皇太极进献了一条极其狠毒的“绝后计”,建议“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扰乱”,迫使其他城池不战而降。

皇太极点头称赞。

就在这一歹毒的“绝后计”将要开始实施之际,祖大寿却收到了一封足足迟到了大半年的回信。

信是一个名叫索内的蒙古人送来的。

谢天谢地,吴三桂总算没让自己的老脸丢尽。

祖大寿赶紧的、颤抖着双手将信件打开,一看,笑了。

笑过之后,就屁颠屁颠地拿着呈交皇太极御览。

皇太极一看,也笑了。

信里写的是什么呢?非常可惜,吴三桂这封信没被史官保留下来。

里面写的详细内容已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封信的出现,使皇太极取消了那个歹毒的“绝后计”计划。

而皇太极读了这封信后,第三次给吴三桂写信,信的开头是这样说的:“你写给你舅舅的信,朕已洞悉。

将军之心,犹豫未决。

朕担心将军失去这个机会,那真是太可惜了。

”“将军之心,犹豫未决”,这就是说,吴三桂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动摇,让皇太极们看到了希望。

所以,祖大寿和皇太极读信之后,才有那会心一笑。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之前坚定不移地忠于明室的吴三桂思想发生了动摇呢?应该说,吴三桂效忠明室的思想非但没产生动摇,而是更加坚定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拜皇太极所赐,吴三桂艳遇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女人。

且说,“奉命大将军”阿巴泰奉他的命令,又一次绕开紧城宁远,率大军深入山东兖州等地,尽情蹂躏河北、山东等地。

吴三桂一如当年的袁崇焕,奉命驰援京师。

一同入援的,还有山海关总兵马科、山东总兵刘泽清等诸镇兵马。

负责督师的是夸夸其谈的大学士周延儒,大战在螺山(怀柔县北)一带展开。

在其他将领畏缩不前的情况下,吴三桂和马科部发扬敢打敢拼的风格,牢牢地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

崇祯龙颜大悦,答应在近郊接见入援各路总兵。

这样,吴三桂和刘泽清、马科等人得以在武英殿见到了崇祯。

这应该是吴三桂的第一次面圣。

在这次君臣会晤中,崇祯对吴三桂还是比较满意的,将他倚为关外长城,赏赐独厚,赐上方剑,寄以重托。

吴三桂慷慨受命,以忠臣自命。

崇祯的赏赐,使吴三桂一夜窜红,且大红大紫,名满京师,成了一个达官贵人争相追捧的灸手可热的大人物。

崇祯的老丈人、右都督田弘遇不能免俗,盛情邀请吴三桂到府上宴乐。

就在这次宴乐上,吴三桂结识了一代名妓陈圆圆。

陈圆圆色艺双绝,“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每一登场,花明雪艳,观者魂断。

田弘遇将她从江南带上京师,原本是想进献给崇祯,以博取欢心。

奈何崇祯焦虑国事,无心眷顾,田弘遇也不能把资源随便浪费,就领到家中,自己留着用了。

吴三桂与陈圆圆,英雄美女,一见倾心,彼此不能自持。

田弘遇的女儿田贵妃已于崇祯十五年七月病逝,田弘遇在朝中无人,颇感失落,看到吴三桂大受崇祯器重,俨然一代新贵,便一不做、二不休,半卖半送,将陈圆圆慷慨相让。

吴三桂平生最推崇的两句话是:“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对他而言,陈圆圆就是那个多年来一直苦苦寻觅的“阴丽华”!少年儿女,如胶似漆,情浓不可分。

可是,清兵已从冷口北退,京师警报解除,吴三桂有守边重任,自然不能久留京师,必须返还驻地宁远。

吴三桂的家就在祖大寿那个“绝后计”中的目标打击地——中后所城内!吴三桂已经感到那是一个毫无安全保障的地方,正准备将家往关内迁,又怎么可以带着陈圆圆一同奔赴险地?而他的父亲吴襄也没在京城供职,京城并无府邸,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把陈圆圆留置在田弘遇家。

那么,有了这样一位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而这个美女又留置在京城,吴三桂又怎么会有降清之意?可以想象,吴三桂在给祖大寿的信里所流露出来的犹豫之态,应该是他故意放出的烟幕弹,是一招缓兵之计。

其目的,不过是为转移居住在中后所的家属赢得时间。

这一年,皇太极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爱妃宸妃也在这一时期病逝,他的情绪低落,军事上进取的锐气大减,选择性地相信了吴三桂已有降意。

祖大寿的“绝后计”就整整推迟了半年。

半年后,皇太极病逝了。

皇太极死后又过了一个月,济尔哈朗、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终于做出了实施“绝后计”计划的决定。

为了“绝后计”得以成功,先摆出大征宁远的姿态。

崇德八年九月十一日,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领大军,携红衣炮和各种火器自沈阳出发,直奔宁远而来。

到了宁远,并没发动进攻,而是留置部分兵马、多张营寨,广植旗帜,虚张声势。

而精锐部队绕过宁远,大肆进攻中后所城。

九月二十四日傍晚,清军前锋肩负沙袋,填平壕堑,后军拥至城下,用云梯、挨牌攻城,红衣大炮轰击城墙。

双方激战了整整一夜。

次日拂晓,大炮将城墙轰开,明兵溃退,清兵蜂拥而入,擒斩明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20余人,歼灭明马步兵4500人,俘虏4000余人。

紧接着,马不停蹄,转攻前屯卫。

自九月二十九日攻至十月一日,城破,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30余员将官,歼灭4000余人,俘获2000余人。

济尔哈朗仍不停歇,派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率军继续进攻中前所。

守城的明总兵黄色获知前屯卫城已失,大惊失色,弃城而遁。

这样,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中前所,俘获千余人。

此战,明朝丢失了前屯卫三座城池,损失了一万五千余人,城中所储的军需物资,全被清军收入囊中。

三城失陷,从锦州至山海关四百里间如今只剩下宁远,孤零零的宁远城,就象飘摇在惊涛骇浪中的一片叶子,朝不保夕。

在这种孤援无助下背景下,城内的军民默默地承受着由绝望、恐惧和死亡所聚积起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每天都有人因为压力超过了承受力的极限而精神崩溃,杀人或自杀,癫狂之态随处可见。

逃亡和投降的事更是屡有发生。

其中的守备孙友白,就是从宁远城中逃出降清最富有影响力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