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品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
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
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商量为主线,培育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接受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 了诵读法、分析法、商量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接受合作探讨式教学法,
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看法。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存。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分析法,把握词风特点。
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的“人生如梦〞。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
五、教学过程
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
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具有怎样的情感?
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
力反对,写诗挖苦。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些英雄人物如今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对于诵读部分则接受想像法。
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
四、学习方法
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教,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
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主动的人生观, 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支配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苏轼的豪放情怀,理解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重点词句理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艺术特色: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文言文翻译:如何准确而生动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保留原文的韵味。
情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苏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化背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词句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示范法:示范如何进行文言文翻译,展示不同翻译风格的特点。
情境模拟: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苏轼,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顾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逐句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解词句含义。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并撰写一篇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文章。
七、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文,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背景信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大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词,词牌名“念奴娇”。
同时,“赤壁”也是陆游极为崇敬的名胜古迹,而“怀古”一词则表明了这首词的主题。
二、词的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描写了作者思念古代恩师苏东坡和对赤壁之战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词的主题主要包括:1. 怀念苏东坡在陈述自己对赤壁之战的心情之前,陆游先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思念之情,似乎是对东坡先生的教诲和引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在词中表现为“豆蔻梢头著雨衣,砌下落花风起”。
诗人想起了当年穿着豆蔻梢头的雨衣,一起赏花的情景,以此表达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揭示出“故人之意”浓浓。
2. 怀念赤壁之战的英雄陆游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表达了对当时战争将领的敬仰之情。
那场以曹操和刘备为首的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
陆游赞叹这些英雄将领的智勇和胸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更是表达了他对那些英雄壮烈和永恒的思考和敬意。
整个词充满了对英雄传奇的向往和追忆的情怀。
三、词的文学意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而且也是一首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
以下是词的几个文学意义:1.自然意象与情感和谐共振词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分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裂帆过浅峨山,离骚恨几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这些印象深刻的自然描绘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此外,自然景色和词人的情感相辅相成。
通过采用丰富的自然意象,词人不仅将自然万物的美丽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更好地表现了抒情情感,体现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2. 英雄主题的表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充满了英雄主题的表现。
《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品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品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古文课文,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名篇,由唐代诗人苏轼所作。
其内容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游历长江时,看到了战败的曹操和夷陵之战的景象,从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核心语言运用;2.掌握对古文诗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巩固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能力;4.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操发展。
三、教学内容1. 诗歌基本知识介绍诗歌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并通过对苏轼诗歌的解读,探究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诗歌文化内涵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3. 诗歌鉴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引导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具体包括:注重意象和表现,理解抒情风格和表达力度,注重文学语言的阅读和解析。
4. 诗歌写作通过对苏轼诗歌主题及语言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讲授法:结合课件、音频和图书,介绍文学知识和分析思路,讲解语言运用、文化内涵;2.群体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3.语言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指导学生欣赏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艺术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步骤1. 热身环节师生共同回顾《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和古诗词,起到回归文学常识和情感冷启动的作用。
2. 课堂探究第一部分:诗歌基本知识介绍1.介绍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古典诗歌的定义、分类和表现手法;2.分析苏轼诗歌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诗歌文化内涵1.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讲解诗歌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2.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的一首宋词。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宋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境,采撷前人智慧、领略感人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
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开阔。
上阙写景,从眼前见到的壮阔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阙则由咏史进而抒情,由再现周瑜从容的儒将形象、赞美其年轻有为的英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清酒祭月的达观思想。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豪放意境;同时领悟并研究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优秀的诗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研究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
第二单元导读部分也提出了欣赏词作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同时结合本词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2、引导学生用炼字、对比的方法赏析上阕、下阕,并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开阔意境;3、研究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感,研究他旷达、认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时,面对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和历史陈迹,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及英雄周瑜而作,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且学生先学会鉴赏方法才能体悟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景、探析周郎的形象作为本课重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课是一篇经典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希望大家能够: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词人的豪迈与悲凉。
3.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韵律等。
4.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以下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大家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氛围。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大家理解词中的情感。
3.文本解读:首先让大家通读一遍词,然后详细解释每一个意象和用词的精妙之处。
4.小组讨论:让大家分组讨论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5.总结点评: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3.作业:布置一些与这首词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读后感来巩固所学知识。
4.反馈:在课后或者阶段性考核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古诗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案简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英雄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2. 学生准备: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自读、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字词解析: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4.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5. 情感解读:讲解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怀古”、“伤今”,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写一篇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文章。
第二章: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关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教案。
我认为,这篇教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诗歌,还要让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会从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会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会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会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1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
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说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二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四个不同风格词人不同时期的八首词。
单元提示中说:词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字简洁含蕴丰富,句式短促有力,借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豪放格调,虽有短暂的壮志未酬,但瞬间超脱旷达,是东坡骨子里展现的豪放格调。
不仅苏轼有超脱旷达的情怀,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学会超脱旷达。
二、说学情:本文的作者其人、其文高一《前赤壁赋》中已有接触和了解,再加上意象奇特,句式短促有力,文气旺盛,趣味丰瞻。
对于我班的学生而言,应很有的吸引力。
本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不难,难在对于苏轼兼有儒、释、道思想的超脱旷达的情怀理解上有难处。
需要教师搭建一定的支架(如联系学生已学知识并给予一定助读材料)。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味奇特意象,感受豪放风格,并进行反复朗诵。
3.体会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并由此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面对逆境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一些,把握当下的精神。
这个目标的确定依据一是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二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而定。
教学重点:感受本次写景、写人体现的豪放格调。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联系当下,反观自身。
三、说教法学法1、“情境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东西。
本文运用多媒体辅助(图片、视频)和文学艺术语言建构写景、写人、抒情的真实情境,感受豪放格调和旷达情怀。
2、发现点拨的“对话式”教学法存在主义布贝尔的对话理论主张“教育中的关系是一种十足的对话关系”。
教育不能“只呼不应”,要有“呼应”。
因此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经历。
3、诵读法。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要领略文章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
”本文文气豪放,波澜壮阔,通过诵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非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讲,满堂灌,代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满堂诵,满堂思。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将我的教学设计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了解豪放知识”,这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知识,初步感受豪放词,从而为重点做铺垫;第二板块为“感受豪放风格”,这一板块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创建情境,把握文章重点,真实感受词人写景、写人时的豪放格调,以此来突破重点。
第三板块为“体会旷达情怀”,这一板块通过对比鉴赏关键句,还原词中的“留白”,明白苏轼由“壮志未酬”到“超脱旷达”的情感变化,进而体会词人情怀。
第四版块为:“联系生活感悟”,这一板块则是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深化,更好的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和实现自我发展。
大板块的设计先从了解豪放,到感受文字的豪放,再到体会领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怀,最后进行拓展与迁移,这四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ppt展示)教师主导:词的知识—内容的豪放—情怀的旷达—生活的感悟学生主体:了解“豪放”—感受“豪放”—体会“旷达”—感悟生活具体操作如下:(一)导入:大家还记得那个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苏子吗?现在,那个“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子又站立在了黄州附近的赤壁。
此次东坡先生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慨呢?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同一时期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入采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回忆以前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思维从建构和疑问开始”由此及彼,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迅速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词的知识”(这一部分说课时采用课堂模拟语言,变换说课方式)(1)了解豪放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活动:活动一:疏通文本师:同学们,请自由朗读课文,勾画PPT重点字词。
明确:纶巾、樯橹、尊、酹四个字词的意思;怀古词身临古迹,怀念古人、古事,抒发感慨。
活动二:初感豪放师:同学们,请齐读PPT《此话丛书》对苏学士的评价,感受古人对苏学士豪放风格的形象比喻。
老师通过语言和行为创造情境,展示关西形象,并请个别同学试着唱,然后大家一起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一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体验,进一步感知豪放。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三)“内容的豪放”(2)感受豪放特点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感受写景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上片,写景的时候如何体现豪放格调?(注意里面的动词、形容词、数词)明确:险峻、高俊、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四溅、狂澜奔腾。
总之,写出长江奇险雄伟的宏大气势,表现诗人的豪放格调。
PPT展示:写景时体现豪放的句子(形容词、动词、数次变色)。
词人用大量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给我们展示一幅奇险雄伟、富有宏大气势画面。
齐读词的上片,读出描写景物时奇险雄伟、宏大气势。
过度: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而且他们都淘尽洗净了吗?当然没有,这样的人还是有的,起码在东坡眼里有一个那就是—周瑜。
活动二:感受写人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词下片描写周瑜的句子,看看苏轼在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如何体现豪放格调的?PPT展示:官场:“周郎”24岁当了“建威中郎将”。
《三国志》:“吴中皆呼为郎”,“郎”,青年男子。
呼人“郎”有赞美之意。
情场:“当年”,年轻的时候24岁娶了绝代美女。
战场:34岁,赤壁大战前线总指挥。
羽扇,羽毛做的扇子。
纶巾,青丝做的头巾,儒将的象征。
谈笑间,淡定自若。
樯橹灰飞烟灭,以少胜多。
明确: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
所以,塑造人物时也是一种豪放的风格。
齐读,再次强调注意朗读技巧,形容词、动词重读,读出关西大汉的豪放气势。
课标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把握句中富有表现力字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文学艺术语言进一步构建豪放的意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四)情怀的旷达(3)体会旷达情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和情怀。
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结合本单元呈现的词的两个风格设计“对比鉴赏”的对比鉴赏的方法设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活动如下:1、师:苏轼用豪放的格调怀念古人、古事。
怀古之人必有怀古之情,此时此刻东坡先生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生:齐读下片中抒情的句子。
2、师:神游故国,面对英雄人物,应笑我多情,笑我什么?“多情”何意?诗人为什么多愁善感?“愁”什么?“感”什么?知人论世PPT展示本词创作背景遥想我东坡当年……..29岁考中进士,任翰林学士,人称苏学士;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文化名人,神宗皇帝都很欣赏他;“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明确:词人苏轼也是雄才大略、思想抱负之人,但一生一贬再贬,华发早生,满腔的热血、满腔的抱负没有机会施展。
可以说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有无尽的怨、无尽的愤、更有无尽的愁。
作者感时伤己、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3、生:再读“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此时此刻无尽的愁郁结于苏轼心头,作者愁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生:思考:如果我们借用易安的诗句,这样岂不是更完美了,我们的文笔比苏学士都好?可见,这里的愁,愁的让易安憔悴,愁的让人断肠,斯人独憔悴。
但是,苏东坡会这样吗?他只会吟道:人生如梦,一准换酹江月。
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4、联系同时期已学作品《赤壁赋》,类比阅读。
PPT展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赤壁赋》5、提问:人生就像“梦”,“梦”有什么特点?人生中的什么像“梦”一样是空的?为什么祭奠“江月”,“江月”有什么特点?明确:人生如梦,是非功名,过眼云霄,算了吧!算了吧!还是拿起酒杯祭奠祭奠江月,只有它是永恒的。
所以,余秋雨先生曾把被贬黄州的苏轼比作一个暂时内心矛盾,被困惑包围的“突围者”,但是东坡就是东坡经过暂时的困惑诗人获得了超脱。
PPT展示《苏东坡突围》PPT小结:这就是东坡,达观潇洒的东坡。
他的词中虽有伤感、苦闷,但这只是暂时的,终究他会从中突围、超脱,给我们展现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也正如他的词风,始终洋溢着豪壮格调,旷达之人必有豪壮之文。
读:把苏子从旷达、豁达的心境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一下。
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地建构文本意义。
播放刘欢《唱一首大江东去》,唱出豪放风格,唱出超脱、旷达情怀。
(五)“生活的感悟”(5)感悟自己人生新课标指出: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所以设计“联系学生当下生活”这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如下:师:在见证了苏轼由困境到超然的过程之后,反观自身,你有何感悟?明确: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一些,把握当下。
这一环节联系学生“心愿墙”中的烦恼与快乐,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情境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板书设计直观性的原则,力求简洁明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PPT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