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是清乾隆手书,上面写了“虫二”两字,表示这块地方风光美好宜人。
很多人不解其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两个字应该加上两个边框,读作风月无边,盛赞风景之美。
古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总会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著名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
历时五个月,苏辙等人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苏轼,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作,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8729;赤壁怀古》【乌台诗案】(四)解题这首词词牌是?“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和文学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和修辞手法分析。
(2)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3)历史背景与诗词的关联。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
(2)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3)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诗词文本和注释。
(2)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和图片。
(3)教学音频、视频等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2)收集相关资料,增加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氛围。
(2)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诗词创作的背景。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词,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句意。
(3)学生查阅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阐述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学生尝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意境界的分析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知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意境和情感。
2. 文化延伸(1)教师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
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
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 o)”。
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
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
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
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生:表现在有实有虚。
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
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
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
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生默然)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
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
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赤壁矶头怀古的情感。
教学时,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苏轼怀古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怀古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和寓意,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历史画面: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当时英雄辈出,赤壁之战更是家喻户晓。
请大家谈谈对赤壁之战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
(2)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寓言和历史典故,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2)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朗读、讨论,我们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感受了苏轼的怀古之情。
希望大家能够背诵这首诗,将苏轼的豪放派风格融入自己的文学修养之中。
六、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怀古之情七、作业设计1. 请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境美,不少于10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题目)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
“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 niubb.n et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背景。
(教师略作提示)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
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讲读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二、问题思考(见课件)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四、意境分析: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
(内容见课件)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
(师生问答、讨论)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这样解释对不对?[这样解释不对]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
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
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 o)”。
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
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
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
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
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
生:表现在有实有虚。
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
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
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
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
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默然)
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
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
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
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生:这三句炼字准确,有表现力。
“穿”字写山峰高耸入云,“惊”字写巨浪汹涌,“拍”字写声响震天。
生:我补充一下。
“卷”字写出浪涛的强劲有力,“千堆雪”描绘出巨浪撞击岩石后浪花飞溅的壮美。
师:“壮美”,很富有审美感受的一个词。
记得诗评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刚才三位同学基本是赏景,哪位同学再来析一下情?
生:面对高耸的高山、澎湃的大江,苏轼内心异常激动。
生:何止是激动,应该是昂扬振奋,对江山充满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因为“江山如画“呀!
生:是的,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江山,人们怎能不赞叹?我想,“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蕴藏了苏东坡的“英雄情结”。
师:体味得真深啊!你走进了苏东坡的灵魂深处,他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被你触摸到了。
同学们,“故垒西边”三句有没有要品析的地方?
生:“三国周郎赤壁”很有意思。
“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这里偏说“周郎赤壁”,竟成了周瑜的了。
师: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周郎赤壁”有异文,为“孙吴赤壁”。
同学们认为二者有何异同?
生:它们都是用赤壁大战胜利者来命名,反映了“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观点。
生:二者区别明显。
“孙吴赤壁”强调赤壁之战的胜利者是吴国,“周郎赤壁”却把功绩全交给了周瑜。
生:“周郎赤壁”突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这四个字含着热情赞美。
生:老师,我觉得“周郎赤壁”含有轻蔑的意思。
初中学过杜牧的《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表达了对周瑜的轻视。
所以我认为应当改为“周瑜赤壁”。
师:这个问题涉及古人的称谓。
古人称呼他人很讲究尊重,不直呼其名,常称对方字或号,也有称官爵、地望、郡望的。
根据课下注释,
哪个同学来解释“周郎”是何种称谓?
生:根据书上注释,周瑜24岁被封为中郎将,吴中人都称他为“周郎”,这应当是官爵称谓,表达的是尊敬。
苏轼的“周郎赤壁”表达的情感与之一样。
师:“周郎赤壁”一语虽普通,但含有赞美与尊敬双重情感。
看来在阅读时,显性的精彩不能放过,平淡中的奇蕴也要留心。
我们接下来分析“怀古”的内容,看看周公瑾在苏东坡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生:“雄姿英发”写周瑜英俊潇洒,“羽扇纶巾”说周瑜儒雅斯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周瑜作战时的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师:好嘛,周瑜美好形象的概括让你一网打尽。
对“小乔初嫁了”有要分析的吗?
生:有。
“小乔初嫁了”用的是衬托手法,小乔是东吴有名的美人,这里是以美女凸显英雄。
生:“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刚出嫁,也就是周瑜指挥赤壁战争时很年轻,二十多岁吧。
春风得意,年轻有为,怎能不让苏轼羡慕?
生:这句平淡语中有深意。
读者会由小乔想到大乔,大乔是孙策妻、孙权嫂。
苏轼似乎暗示读者,周瑜年轻有为是受到吴主信任,自己身陷黄州是因为不被信任,不被重视。
师:体会很到位。
记得清人吴乔这样评价怀古咏史诗,他说:“古人怀古,,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并举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来说明,杜牧借对周郎的否定,来倾吐自己胸怀兵法韬略却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那么,
苏轼的这首怀古词出的“己意”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品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传达的情意。
生:作者从神游赤壁大战的情境回到现实,笑自己不该多愁善感,因被贬官竟愁白了头发。
生:书上注释“多情”为多情善感,这个注释模糊不清。
我认为“多情”指对像周瑜一样的英雄豪杰的羡慕及渴望。
生:作者身在黄州,无法像周瑜那样施展才华成就功名,却又偏偏追怀英雄,心中有难以消除的英雄梦,这不正是多情吗?
生:我也认为“多情”是神往英雄。
苏轼前面写周瑜备受信任、春风得意、功业早成,目的是与自己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比中,苏轼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干出一番事业,所以笑自己自作多情,刚才竟然神游故国,追慕英雄。
师:分析细致入微。
我们来想一下,可否把“多情应笑我”改为“失意应笑我”?
生:不能。
因为“失意”表意太显,没有“多情”含蓄。
生:“多情”是自责之语,“失意”含他责之意。
用“失意”怨君情绪明显,恐怕会招来祸端。
生:“多情”是嘲笑自己自作多情,比用“失意”更能体现苏东坡壮志难酬的痛苦。
师:是呀,由渴慕、神往英雄豪杰一下子跌入坎坷磨难的现实,真令他感慨万千啊!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好,我们最后来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思。
生:“人生如梦”意思是人生像梦一样虚无、短暂,这是词人感到人生艰险、仕途无望的心态反映。
生:“一尊还酹江月”是以酒祭月,是祭赤壁英雄周瑜,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与缅怀。
这样解释,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表面看“酹江月”是祭千古风流人物,实质上是苏轼祭奠心中无法圆的英雄梦。
“酹江月”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师:三位见解颇有道理。
同学们对这两句还有什么看法?可以关注一下两句的语意关系。
生:这两句是转折关系。
苏轼在明白了“人生如梦”的道理后,不会再为心中的英雄梦失意、忧愁,他想借“一尊还酹江月”推掉萦绕心头的一怀愁绪。
生:课本注释说,“酹”指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我想,“酹月”指举酒邀月,好像词人在说:“江月啊,来来来,我们喝杯酒,管他什么英雄,人生恰如梦!人活在世上,应当开开心心才是!”“酹江月”是苏轼的自我宽解,他想从忧愁痛苦中解脱出来。
生:老师,最后两句可以不可以这样解读:“一尊还酹江月”是词人把酒欣赏江月交映的美丽景色因为毕竟“江山如画”。
师:这样解读未尝不可,只是不能理解成及时行乐。
“诗无达诂”,关于“酹江月”的行为解释历来看法不一。
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我们聆听到了苏轼人生失意的哀叹,感受他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触摸到了他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扎出来的坚强灵魂。
下面,我们来倾听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录音,再次感受
苏东坡灵魂深处的吟唱吧!
(放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