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材依据】《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古代宋词中《苏轼词二首》中的一篇。
【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以初读一一再读一一细读一一诵读贯穿诗词教学始终。
在初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扫清文言阅读障碍,思考问题(1)“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推动再读教学。
在细读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生成活动,掌握问题(2)词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在分析诗词重点语句中理解和掌握人物周瑜的形象。
最后讨论分析问题(3)为何千古英雄聚焦于周瑜这一古人?背诵全文,整个教学设计力争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突破传统诗词教学”解题一一介绍作者一一分析文本一一总结情感一一背诵全词”的教学模式,重视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怀古类诗词的特点及写作思路,并学会怀古类诗词的鉴赏方法。
【设计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设计以怀古类诗词鉴赏为抓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怀古类诗词的基本框架:临古地一一思古人——忆其事一一抒己怀。
以三个问题为导向:(1)“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2)词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3)为何千古英雄聚焦于周瑜这一古人?推动整体教学过程,重点分析解决词人对周瑜的情感变化,讨论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好江月”中所包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设计为主线,以师生对话为主体,在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
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
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 o)”。
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
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
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
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生:表现在有实有虚。
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
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
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
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生默然)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
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
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赤壁矶头怀古的情感。
教学时,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苏轼怀古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怀古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和寓意,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历史画面: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当时英雄辈出,赤壁之战更是家喻户晓。
请大家谈谈对赤壁之战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
(2)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寓言和历史典故,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2)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朗读、讨论,我们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感受了苏轼的怀古之情。
希望大家能够背诵这首诗,将苏轼的豪放派风格融入自己的文学修养之中。
六、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怀古之情七、作业设计1. 请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境美,不少于10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微课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微课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微课教案(通用5篇)1教学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知人论世:见《新新学案》第24页“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文学常识:见《新新学案》第24页“相关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写作背景:见《新新学案》第24页“背景资料”。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三、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上阕: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阐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苏轼生平、创作背景等。
2. 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简要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阐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4. 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和典故。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等。
2. 分析诗中的典故,如“周瑜”、“小乔”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析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等。
2. 分析诗中的典故,如“周瑜”、“小乔”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诗歌手法鉴赏教学目标:1. 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解析诗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析韵律、节奏和对仗排比等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跟读、品鉴诗句。
教学步骤:1. 解析诗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跟读、品鉴诗句。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
请看下面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
(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板书:写景——怀人)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中小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默写、翻译等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2.1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意和诗境;2.2 古代文学的基本鉴赏方法;2.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表达;3.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赤壁大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
4.3 字词解析: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法,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4.4 内容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情。
4.5 文学鉴赏:教授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对比、联想等,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欣赏和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4.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5.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5.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困难,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
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
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o)”。
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
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
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
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
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
生:表现在有实有虚。
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
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物都
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
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
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默然)
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
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
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
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生:这三句炼字准确,有表现力。
“穿”字写山峰高耸入云,“惊”字写巨浪汹涌,“拍”字写声响震天。
生:我补充一下。
“卷”字写出浪涛的强劲有力,“千堆雪”描绘出巨浪撞击岩石后浪花飞溅的壮美。
师:“壮美”,很富有审美感受的一个词。
记得诗评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刚才三位同学基本是赏景,哪位同学再来析一下情?
生:面对高耸的高山、澎湃的大江,苏轼内心异常激动。
生:何止是激动,应该是昂扬振奋,对江山充满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因为“江山如画“呀!
生:是的,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江山,人们怎能不赞叹?我想,“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蕴藏了苏东坡的“英雄情结”。
师:体味得真深啊!你走进了苏东坡的灵魂深处,他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被你触摸到了。
同学们,“故垒西边”三句有没有要品析的地方?
生:“三国周郎赤壁”很有意思。
“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这里偏说“周郎赤壁”,竟成了周瑜的了。
师: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周郎赤壁”有异文,为“孙吴赤壁”。
同学们认为二者有何异同?
生:它们都是用赤壁大战胜利者来命名,反映了“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观点。
生:二者区别明显。
“孙吴赤壁”强调赤壁之战的胜利者是吴国,“周郎赤壁”却把功绩全交给了周瑜。
生:“周郎赤壁”突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这四个字含着热情赞美。
生:老师,我觉得“周郎赤壁”含有轻蔑的意思。
初中学过杜牧的《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表达了对周瑜的轻视。
所以我认为应当改为“周瑜赤壁”。
师:这个问题涉及古人的称谓。
古人称呼他人很讲究尊重,不直呼其名,常称对方字或号,也有称官爵、地望、郡望的。
根据课下注释,
哪个同学来解释“周郎”是何种称谓?
生:根据书上注释,周瑜24岁被封为中郎将,吴中人都称他为“周郎”,这应当是官爵称谓,表达的是尊敬。
苏轼的“周郎赤壁”表达的情感与之一样。
师:“周郎赤壁”一语虽普通,但含有赞美与尊敬双重情感。
看来在阅读时,显性的精彩不能放过,平淡中的奇蕴也要留心。
我们接下来分析“怀古”的内容,看看周公瑾在苏东坡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生:“雄姿英发”写周瑜英俊潇洒,“羽扇纶巾”说周瑜儒雅斯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周瑜作战时的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师:好嘛,周瑜美好形象的概括让你一网打尽。
对“小乔初嫁了”有要分析的吗?
生:有。
“小乔初嫁了”用的是衬托手法,小乔是东吴有名的美人,这里是以美女凸显英雄。
生:“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刚出嫁,也就是周瑜指挥赤壁战争时很年轻,二十多岁吧。
春风得意,年轻有为,怎能不让苏轼羡慕?
生:这句平淡语中有深意。
读者会由小乔想到大乔,大乔是孙策妻、孙权嫂。
苏轼似乎暗示读者,周瑜年轻有为是受到吴主信任,自己身陷黄州是因为不被信任,不被重视。
师:体会很到位。
记得清人吴乔这样评价怀古咏史诗,他说:“古人怀古,,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并举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来说明,杜牧借对周郎的否定,来倾吐自己胸怀兵法韬略却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那么,苏
轼的这首怀古词出的“己意”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品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传达的情意。
生:作者从神游赤壁大战的情境回到现实,笑自己不该多愁善感,因被贬官竟愁白了头发。
生:书上注释“多情”为多情善感,这个注释模糊不清。
我认为“多情”指对像周瑜一样的英雄豪杰的羡慕及渴望。
生:作者身在黄州,无法像周瑜那样施展才华成就功名,却又偏偏追怀英雄,心中有难以消除的英雄梦,这不正是多情吗?
生:我也认为“多情”是神往英雄。
苏轼前面写周瑜备受信任、春风得意、功业早成,目的是与自己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比中,苏轼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干出一番事业,所以笑自己自作多情,刚才竟然神游故国,追慕英雄。
师:分析细致入微。
我们来想一下,可否把“多情应笑我”改为“失意应笑我”?
生:不能。
因为“失意”表意太显,没有“多情”含蓄。
生:“多情”是自责之语,“失意”含他责之意。
用“失意”怨君情绪明显,恐怕会招来祸端。
生:“多情”是嘲笑自己自作多情,比用“失意”更能体现苏东坡壮志难酬的痛苦。
师:是呀,由渴慕、神往英雄豪杰一下子跌入坎坷磨难的现实,真令他感慨万千啊!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好,我们最后来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思。
生:“人生如梦”意思是人生像梦一样虚无、短暂,这是词人感到人生艰险、仕途无望的心态反映。
生:“一尊还酹江月”是以酒祭月,是祭赤壁英雄周瑜,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与缅怀。
这样解释,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表面看“酹江月”是祭千古风流人物,实质上是苏轼祭奠心中无法圆的英雄梦。
“酹江月”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师:三位见解颇有道理。
同学们对这两句还有什么看法?可以关注一下两句的语意关系。
生:这两句是转折关系。
苏轼在明白了“人生如梦”的道理后,不会再为心中的英雄梦失意、忧愁,他想借“一尊还酹江月”推掉萦绕心头的一怀愁绪。
生:课本注释说,“酹”指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我想,“酹月”指举酒邀月,好像词人在说:“江月啊,来来来,我们喝杯酒,管他什么英雄,人生恰如梦!人活在世上,应当开开心心才是!”“酹江月”是苏轼的自我宽解,他想从忧愁痛苦中解脱出来。
生:老师,最后两句可以不可以这样解读:“一尊还酹江月”是词人把酒欣赏江月交映的美丽景色因为毕竟“江山如画”。
师:这样解读未尝不可,只是不能理解成及时行乐。
“诗无达诂”,关于“酹江月”的行为解释历来看法不一。
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我们聆听到了苏轼人生失意的哀叹,感受他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触摸到了他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扎出来的坚强灵魂。
下面,我们来倾听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苏东坡灵
魂深处的吟唱吧!
(放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