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效果分析

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效果分析

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5-11-05T16:40:49.2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作者:黄丽萍[导读] 汉中铁路中心医院骶尾部压疮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骶尾部组织的表面受到压迫,同时在摩擦、营养不良。

黄丽萍(汉中铁路中心医院陕西汉中 724300)【摘要】目的:分析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2014 年11 月~2015 年7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均行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与创面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较低,创面愈合情况更优、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给予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能够防止术后皮瓣受压,保证患者伤口引流畅通,进而有效避免压疮再次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骶尾部巨大压疮;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99-02骶尾部压疮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骶尾部组织的表面受到压迫,同时在摩擦、营养不良、潮湿与感染等各种因素下使得局部血液的运行不顺畅,进而致使组织坏死,最后形成溃疡的创面。

本文主要对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要点及方法进行研究,现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1 月~2015 年7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且均经骶尾部巨大压疮诊断相关标准确诊;其中,男48 例,女32 例,年龄27-80 岁,平均年龄(45±5.4)岁。

其中:多发骨折23例、脊髓损伤27 例、脑中风偏瘫15 例、糖尿病6 例、心脏病9 例。

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

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

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应用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修复骶尾部褥疮21例,术中先设计筋膜瓣,大小以无张力覆盖骶尾部创面为宜,先自深筋膜层掀起筋膜瓣,再根据骶尾部褥疮创面腔隙大小及骨外露大小设计上部臀大肌肌瓣,自止点附近切断掀起,保护臀上动脉入肌分支,肌瓣掀起逆行翻转180°后填塞骶尾部腔隙覆盖骨外露区域,褥式缝合固定后再将筋膜瓣旋转覆盖骶尾部创面。

结果:本组21例中18例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下血肿,经过血肿清除术处理后达到一期愈合,1例由于术后伤口感染,经过抗感染换药治疗后愈合,1例术后因筋膜瓣偏小出现皮瓣边缘少许坏死,经过后期换药、二期缝合后愈合。

最长随访达2年,尚无复发病例。

结论: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由于采用传统筋膜瓣设计方案,解决皮肤缺损问题,筋膜瓣掀起后便于暴露臀大肌及切取臀大肌肌瓣,由于肌瓣血供丰富,采用翻转肌瓣可以填塞潜腔,覆盖骶骨外露,局部组织量丰富减少了术后复发。

骶尾部褥疮在截瘫及老年性患者中常见,由于骶尾部软组织薄,褥疮经常深达骶骨,出现骨外露、骨坏死等情况。

应用血运丰富的软组织瓣即肌皮瓣覆盖骨突出及外露创面,有效消除潜腔是防止褥疮复发的关键。

肌瓣联合筋膜瓣由于有足够厚度,对易受压的骶尾部有村垫和缓冲作用,不易复发。

肌皮瓣的制备较繁琐、旋转轴受限,故采用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我科自自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应用翻转臀大肌肌瓣联合筋膜瓣修复骶尾部褥疮21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

年龄在28~82岁,病程1月到1年,病灶均为骶尾部,部分患者合并髂部及坐骨结节褥疮。

病因:截瘫12例,骨折久卧床4例,危重患者久卧床2例,脑血管意外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1例。

血红蛋白80g/l~106g/l,ALB在22g~30g/l,褥疮均为Ⅳ度,溃疡型。

应用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围术期护理

应用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围术期护理

应用臀大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围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探讨16例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应用臀大肌皮瓣进行修复的围术期护理。

方法对我院 2003~ 2011年16例应用带臀上动脉浅支或臀下动脉皮支的臀大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

结果 16例患者均一期修复成功, 切取肌皮瓣面积16 cm ×10 cm~ 10 cm ×8 cm,随访 6个月~ 2 年, 肌皮瓣生长良好, 无复发。

结论术前重视心理支持,积极改善患者营养,做好体位训练是保证病人康复的重要前提,术后加强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皮瓣血运,耐心做好防复发宣教是骶尾部巨大压疮行臀大肌皮瓣修复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压疮治疗外科皮瓣围术期护理骶尾部压疮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处理也较困难, 特别是较大的或者深达骨质且合并感染的压疮, 治疗上更是难度大。

本科自2003~2011年应用臀大肌皮瓣手术修复骶尾部顽固压疮 16 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 女6例, 年龄21~80岁。

病程1个月至2年,病灶部位均为骶尾部。

病因:截瘫13例, 骨折长期卧床所致3例, 全部褥疮为Ⅳ度[1], 溃疡创面深达骨质且合并感染, 创面面积:16 cm×10cm~10cm×8cm。

全部病例在术前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纠正病人负氮平衡, 14例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和白蛋白,提高血红蛋白和总蛋白。

全部病例创面处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 同时加强压疮换药。

6例严重感染创面经一期清创后,肉芽组织新鲜,再进行臀大肌皮瓣修复。

16例病例均采用全麻下俯卧位手术,术后皮瓣下放置伤口负压引流管一根,供区直接一期缝合。

2护理2.1 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截瘫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心理压力大,对生活及治疗效果持消极态度。

特别是发生骶尾部巨大压疮后增加家人负担,伴有感染者常常异味大使得患者更加自卑、情绪消沉。

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將我院发生褥疮、需手术修复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引流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

结果实验组Ⅰ期愈合17例,愈合率94.44%,1例皮肤缺损,换药后愈合;总愈合率100%,复发率为0。

对照组Ⅰ期愈合12例,愈合率66.67%;14例愈合,总愈合率77.78%;4例复发,复发率2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拆线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褥疮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良好。

标签:负压封闭引流术;带蒂皮瓣;褥疮褥疮是发生在高位截瘫、脑梗等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肌肉及筋膜组织坏死,如果不得到及时治疗还能并发感染性疾病,甚至引起骨感染。

由于存在大量坏死组织和细菌感染,一般手术方法往往难以进行,或者愈合率低、复发率高。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能够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和创口分泌物、防止创面感染,目前在骨科和整形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

本文探讨了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进行褥疮修复的患者,共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56.7±8.4)岁;病程为4 w~3.5年;褥疮发生时间为3 w~4个月,平均(2.02±0.74)个月;创面面积为4×5.5 cm~14×18 cm。

患者病因为:截瘫9例,重度烧伤6例,脑病12例,其他9例。

随机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实验组采用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引流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

VSD技术在骶尾部Ⅳ度压疮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VSD技术在骶尾部Ⅳ度压疮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 0o 8. 1 4: 1 0 2
社 区优质护 理干预对老年高 血压病人 的临床观 察
唐 微 雅
(浙江省 温岭市 太平街道社 区卫 生服务 中心 浙江 温岭 3 1 7 5 0 0)
【 摘 要】 目的: 观察 已确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 区优质 护理 干预 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5 6例老年 高血压患者 临床 资料 , 随机分 为观察组 7 8例和 对照
组7 8例 , 观察组给予优质的社 区护理干预 ,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 两组高血压 患者 的血压 控制率、 自我监测 、 正确服药进行对比。结果 : 在进行社 区优质 护理 的 干预下, 观察组 7 8例 患者 中血压控制 率为 8 8 . 5 %, 自我检测能力为 7 1 . 8 %, 正确服药率为 8 5 . 5 %, 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 4 8 . 7 %, 自我检测 能力为 3 7 . 2 %, 正确服 药率为 3 9 . 8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 社 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 可 以有效的控制其病情的发展 , 并能够发挥 家庭、 社 区与 医院 共 同对 患者给 予病 情联合干预 的作用 , 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 的依从性 , 帮助 改变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控制高血压 带来的高危 因素。
导下 , 进行 阶段性 的治疗 和护理 , 包括高 血压的康复和控制 期的治疗 , 并普 及相应 的 性 , 并能够合理改善患者不 良的生活方式 , 及时 降低 高血压 给患者带 来 的各 种危 险 医学健康知识和行 为干预 。优质的社 区护理 主要干 预方法 为, 每月对观 察组 的 因素 。 高血压患者进行 2 次 随访 , 同时给患者发放 高血压治疗 和控制 等有关 书籍 资料 , 每 参考文献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配合臀大肌皮瓣移植治疗骶尾部褥疮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配合臀大肌皮瓣移植治疗骶尾部褥疮
strction
recon—
with

free
neurovascular
wrap・around
flap from
the big toe.J Hand Surg(AM),1980,5:57.583.
3.供区处理:①第二跖趾关节是足横弓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破坏会引起足底应力改变而影响供足功能,手术中应保留。
em×5 em。
果。⑤如发生漏气,则揭膜后重新消毒更换。⑥因吸出液含有
较多的蛋白,应每天用糜蛋白酶冲管以免堵管。 四、臀大肌皮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作用 臀大肌是臀部最大的菱形肌.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臀上 动脉和臀下动脉。根据臀大肌的血供特点,目前,临床多采用 臀大肌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褥疮,通常是设计以臀上动、静脉 或臀下动、静脉为轴点将肌皮瓣旋转移位覆盖创面。由于供区
牺牲来保全肢体的功能,所以我们设计了第二趾剔骨甲皮瓣 转移修复躅趾供区创面,在未增加手术难度、不影响供区功能
的基础上一次完成供、受区创面的修复。 二、手术注意事项 1.皮瓣设计:躅趾背侧甲皮瓣尽可能多携带腓侧皮肤,有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
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
woun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in
home
heahhcare medicare patients.Ostomy Wound Man—
age,1999,45:41—50.
眵 1J
张抒,刘亚,张英,等.以臀上动脉为蒂的筋膜皮瓣修复
骶尾部褥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54.
130一135.

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在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应用

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在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应用

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在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VSD)在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皮瓣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骶尾部难治性压疮30例,常规进行创面清创准备、抗感染对症治疗,临位皮瓣修复术后采用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

结果30例压疮均治愈,无一例发生感染、血肿、死腔及皮瓣坏死,其中有2例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经积极换药处理后最终愈合。

结论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皮瓣修复术后使用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更有利于提高皮瓣的存活质量,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臀大肌肌皮瓣;悬浮床;压疮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VSD)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对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及创面修复均有肯定的作用[1],近年来许多临床医生已将其应用于压疮的修复,但仅限于术前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于去除坏死组织及肉芽生长,而本院在皮瓣修复术后采用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其效果优于单纯术前使用VSD技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以压疮国际分期标准,对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Ⅳ期压疮进行统计分析。

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6.8±11.5)岁,病程为8个月~4年,平均病程(1.8±0.9)年。

压疮面积约6 cm ×8 cm~12 cm×18 cm,均为Ⅳ期。

1. 2 治疗方法1. 2. 1 全身治疗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全身状况,加强翻身护理;②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1. 2. 2 局部治疗局部行常规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设计VSD敷料,治疗1~2个疗程后,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再次于术区使用封闭负压双腔引流技术。

1. 2. 3 局部清创术在相应的局部麻醉下,对创面进行清创,将创面大部分坏死组织、皮下陈旧性脓性分泌物、失活组织去除,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冲洗创面。

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分析

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分析

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臀大肌肌皮瓣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骶尾部压疮患者38例,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

对照组给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瓣修复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8%(P<0.05),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臀大肌肌皮瓣配合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压疮Ⅰ期愈合率高,降低了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臀大肌肌皮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骶尾部压疮压疮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大面积烧伤、截瘫、脑血管意外昏迷等原因造成长期卧床,对于组织长期压迫,血液循环较差,局部的组织皮肤出现缺氧、缺血等表现,加上患者病情变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进而发生软组织的溃烂甚至是坏死[1]。

VSD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有效的引流直接关系到压疮组织再生修复效果[2]。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烧伤科骶尾部压疮患者38例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1±13.2)岁,压疮病程5周~5个月,平均病程(2.1±1.3)个月,压疮面积(6.6±2.3)cm2。

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5.5±13.5)岁,压疮病程5周~7个月,平均病程(2.0±1.1)个月,压疮面积(6.2±2.1)cm2。

两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臀大肌肌皮瓣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骶尾部压疮患者38例,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

对照组给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VSD技术配合臀大肌肌瓣修复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8%(P<0.05),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臀大肌肌皮瓣配合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压疮Ⅰ期愈合率高,降低了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臀大肌肌皮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骶尾部压疮
压疮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大面积烧伤、截瘫、脑血管意外昏迷等原因造成长期卧床,对于组织长期压迫,血液循环较差,局部的组织皮肤出现缺氧、缺血等表现,加上患者病情变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进而发生软组织的溃烂甚至是坏死[1]。

VSD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有效的引流直接关系到压疮组织再生修复效果[2]。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烧伤科骶尾部压疮患者38例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1±13.2)岁,压疮病程5周~5个月,平均病程(
2.1±1.3)个月,压疮面积(6.6±2.3)cm2。

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5.5±1
3.5)岁,压疮病程5周~7个月,平均病程(2.0±1.1)个月,压疮面积(6.2±2.1)cm2。

两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换药、待创面培养肉芽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创面。

观察组创面给予清创放置VSD材料,同时用生理盐水定时灌洗,创面新鲜后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中皮瓣远端皮下腔隙必要时放置VSD材料有利于引流。

首先对骶尾部压疮进行彻底的清创,根据创缘血运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大,严重的患者将部分骨质凿除。

对创面进行VSD,持续性吸引7~10 d,观察感染情况是否被控制,是否有少许肉芽组织生成,细菌培养是否呈现阴性。

采取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手术过程中选择臀上动脉的浅支作为血管蒂的臀大肌岛状皮瓣,以髂后上棘和同侧的股骨大转子连线作为皮瓣的轴线。

将皮瓣切取,进行逐步的分离,注意保护好臀上动脉的血管蒂。

对皮瓣和创面进行紧密的缝合,松紧适度。

负压封闭吸引放置在皮瓣的远端,尽可能不要靠近血管蒂部,一般放置在臀大肌肌皮瓣和供区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内。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疗效、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
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1. 4 疗效评价标准[3,4] 优:骶尾部压疮患者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没有出现感染、积血等并发症;良:骶尾部压疮患者术后创面愈合面积>60%,无并发症发生;差:上述均未达到者。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压疮患者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压疮是指身体某个位置因局部受到压迫时间过长,其血液循环功能造成障碍,受压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坏死[5]。

压疮往往多发生在躯体骨质相对突出的部位,大多发生在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转子、内外髁等部位[6]。

其中骶尾部较为常见,多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关节病变、外伤骨折等原因引起患者长期卧床,自主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患者的压疮如果形成往往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诱发感染,危及生命安全[7]。

臀大肌肌皮瓣配合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8]。

术前对于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评估,观察皮瓣移植配合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可能出现的问题。

注意避免压疮的受压,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减少感染的发生,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特别是对于排便管理,避免污染创面。

皮瓣移植之后的张力相对较大,渗出增加,调节好室内温度,避免皮瓣因温度过低引起血管痉挛的发生。

注意翻身过程中减少皮瓣的牵拉,过度的张力会影响皮瓣的血液循环状态[9]。

臀大肌肌皮瓣血液供应丰富,皮瓣充盈状态好,抗压力较强,取材简单、快捷,不需要辅助性的显微技术[10]。

VSD可以充分的不间断的进行通畅引流,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促使创面创腔处于不间断的高负压状态,从而解除了脓性分泌物淤积诱发的感染,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小面积的创腔逐步得到愈合[11]。

其采用的半透性生物贴膜具有生物阀功能,可以有效阻止外界的需氧型细菌,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并且负压吸引促使创面呈现干燥缺氧的状态,需氧菌不能繁殖。

VSD泡沫具有良好的收缩性,不会对创面的愈合性收缩和肉芽组织生长造成影响[12]。

另外高负压吸引力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利于创面血液循环的恢复。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烧伤科骶尾部压疮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骶尾部压疮患者压疮Ⅰ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优
于对照组,提示臀大肌肌皮瓣配合VSD持续负压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压疮Ⅰ期愈合率高,降低了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查选平,周赤龙,金钟鸣,等.应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联合腰骶筋膜皮瓣修复骶部巨大褥疮.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1):57-61.
[2] 向小燕,吕志敏,周国富,等.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促进褥疮修复中的应用.华西医学,2011,26(10):1470-1471.
[3] 王虎,刘东昕,李学东,等.臀大肌肌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18例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5-46.
[4] 尤涛,王福安.臀大肌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16例骶尾部褥疮.广东医学,2012,33(2):233-234.
[5] 刘凤彬,田宝祥,杨雄,等.臀大肌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4):472-473.
[6] 邹米红.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中外医疗,2009,28(3):74.
[7] 查选平,林勇,张彩明,等.应用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3例的体会.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7(1):74-76.
[8] 娄寅,曹东升,谢娟,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安徽医学,2013,34(8):1096-1099.
[9] 王俊霞,朱旭,吴学建.可灌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Ⅳ度褥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148-150.
[10] 曾荣峰,马维疆,房辉强,等.臀大肌肌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褥疮.现代医院,2014,14(6):56-57.
[11] 王春华,胡德林,余又新,等. 手术治疗体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安徽医学,2011,32(3):269-271.
[12] 吴志贤,卫裴,梁杰,等. 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双叶筋膜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褥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3):302-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