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剂学药剂学:pharmaceutics,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剂型:dosage form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pharmaceuticals,preparations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处方: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文名称“Good Clin ic al Practice”的缩写。
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GAP:英文名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中文名称“良好农业规范GSP:是英文Good Supplying Practice缩写, 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
增溶: 某些难溶性物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最新:抗生素定义-文档资料

用
32
过敏原
❖
外源性过敏原--蛋白多肽类杂质
生物合成时带入(残留量)
❖
内源性过敏原--高分子聚合物
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β-内酰胺环开环、聚合
33
交叉过敏
❖
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常发生交叉过
敏反应
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
不同侧链的Penicillins都能形成相同结构的抗原
决定簇青霉噻唑基
❖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 4、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
3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活
❖ 2、使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
❖ 3、细胞特性的改变
❖ 4、细菌产生药泵
❖
4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5
β-内酰胺环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四元的β-内酰胺
空间位阻,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
合。又由于空间阻碍限制酰胺侧链R与羧基
间的单键旋转,从而降低了Penicillin分子与
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加之R基比较靠
近β-内酰胺环,也可能有保护作用。
41
甲氧西林 meticillin
❖
❖
❖
甲氧西林侧链羰基的临
位有两个位阻较大的甲
氧基,阻止其与青霉素
❖
13
结构特点
❖
母核由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
而成
❖
两个环的张力都比较大
14
结构特点
❖
易受亲核或亲电试剂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
裂
环中羰基和氮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
抑菌药名词解释

抑菌药名词解释抑菌药,又称为抗菌药或抗生素,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抑菌药可以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阻止细菌引起的感染病症的发展。
抑菌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和防止感染的扩散。
抑菌药可以按作用原理、化学结构和来源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作用原理,抑菌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细菌静止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或破坏细菌细胞膜,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如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2.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影响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3. 核酸代谢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和修复,影响细菌的正常功能,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4. D-脱己糖酸盐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中的D-脱己糖酸盐合酶活性,使细菌无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按照化学结构,抑菌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中含有环丁基酰胺骨架,广泛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胞外8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糖四糖作为骨架,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中含有14-16个碳原子的大环,广泛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4. 喹诺酮类抗生素:结构中含有四环结构,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和胃肠道感染,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按照来源,抑菌药可以分为天然来源和合成来源:1. 天然来源抑菌药:从动植物、微生物等天然材料中提取出的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如链霉素、红霉素等。
2. 合成来源抑菌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总之,抑菌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不同类型的抑菌药具有不同的作用原理、化学结构和来源,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细菌素的名词解释

细菌素的名词解释细菌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活性物质,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细菌素的定义、分类、生物合成、生物学功能和应用进行详细解释。
一、细菌素的定义细菌素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类具有杀菌活性或调控生物体代谢的化合物。
其普遍存在于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被认为是它们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细菌素的分类根据细菌素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具有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合物,常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2. 产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如植物类黄酮、甘草酸等。
3. 毒素: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具有杀伤作用,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等。
4. 调节物质:某些细菌素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导来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如植物根际共生菌产生的植物生长素等。
三、细菌素的生物合成细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酶的催化和多个底物的参与。
一般而言,细菌素的合成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步骤:1. 底物选择及供应:细菌通过内源性代谢途径或外源性底物来合成细菌素的前体物质。
2. 酶催化及转化:细菌体内的特定酶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活性细菌素。
3. 合成调控:细菌体内存在多种机制来调控细菌素的合成,如底物浓度、环境因子、细胞信号等。
四、细菌素的生物学功能细菌素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杀菌、抑制细胞生长、调控宿主免疫等。
具体的生物学功能包括:1. 抗菌作用:抗生素类细菌素通过破坏或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等途径,对细菌产生杀菌或抑制生长的效果。
2. 调节代谢:某些细菌素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生物体的生物合成、分化和发育过程。
3. 免疫调节:一些细菌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
名词解释 抗生素

名词解释: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又称为抗菌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例如: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性的细胞壁,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阻碍细菌核酸(DNA和RNA)的合成,影响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复制过程。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菌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导致细菌死亡。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因为病毒和细菌有不同的生物特性。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意味着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逐渐变得不再对抗生素产生反应,从而导致治疗困难。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的指导和正确用药非常重要。
总之,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但需要正确使用以避免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解答

名词解释: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连续完成复制过程的五个阶段(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的一类噬菌体。
转导:转导是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人眼不能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外形的微小生物。
接合:在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过性菌毛的作用,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内,这种转移方式称为接合。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繁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增殖等多种生物活性。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群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它们与宿主及体外环境三者保持着动态平衡,构成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有利于宿主健康,这些微生物称为人体的正常菌群。
菌落: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效价:效价是指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含量,即在同一条件下比较抗生素的检品和标准品的抗菌活性,从而得出检品的效价。
抗微生物药物试题(含答案)

抗微生物药物试题(含答案)一、名词解释1、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宿主没有或毒性很小,临床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药物2、半合成抗生素:用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的抗生素。
3、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4、交叉耐药性: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根据程度的不同,又有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之分。
5、抗菌药: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6、消毒药: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7、防腐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8、抗菌增效剂:是一类于某类抗菌药物配伍使用时,以特定的机制增强该类抗菌药物活性的药物。
9、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10、广谱抗菌药:指一类可抑制或杀死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
11、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2、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13、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可用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实验治疗法测定。
二、是非题1、新洁尔灭与肥皂同用时,防腐消毒作用会增强。
( 错 )2、浓度越高,药物的作用越强,故用95%的乙醇消毒,效果更好。
(错)3、发生过猪瘟的圈舍,可选用3-5%的来苏儿进行消毒(错)4、防腐消毒药发挥普遍细胞作用而作为全身用药。
(错)5、防腐药和消毒药之间无严格的界限,消毒药在低浓度时也可抑菌,防腐药在高浓度时也能杀菌。
(对)6、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错)7、感冒时,兽医常选用抗生素药物,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有效。
( 错 )8、青霉素G钠水溶液容易失效,因此临床应现用现配。
抗生素复习题

抗生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抗生素:在低浓度时对一些病原微生物或肿瘤具有杀灭或抑制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或半合成物。
半合成抗生素:以天然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造所得的新化合物。
化学治疗药:预防和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
抗生素的活性:抗生素对微生物抑制的能力称为抗生素的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抗生素完全抑制某种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为MIC。
最低杀菌浓度:抗生素完全杀灭某种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为MBC。
抗菌谱:是指某一种微生物对一组抗生素的敏感或抗性情况。
抗生素的相加作用:是指联合作用时抗微生物效应,,等于单独作用时的效应之和。
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时的抗微生物效应,大于单独作用时的效应之和。
拮抗作用:是指一种成分降低另一种成分的抗微生物效应。
抗生素的构效关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是研究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对微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干扰微生物细胞任一基本代谢的某一种机制,就称为这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
耐药性:长期或反复用抗生素,使对某种抗生素敏感菌种的细菌菌株不被抑制该菌种中代表性菌株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所抑制时,称之为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当一个微生物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联系的作用机制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通过同一耐药机制对2个以上结构类似的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或协同耐药。
R因子:编码一种或数种抗药性基因,并且通常能将此种抗性转移到缺乏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使之也获得同样的抗性。
转座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以自主复制和移位的一段DNA 序列。
β-内酰胺酶: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的一种水解酶,可破坏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的β-内酰胺环,使这类抗生素失活。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低亲和力的突变葡萄球菌株称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在某些人体内存在的蛋白质,能够和青霉素特异性结合,使青霉素具有完全的抗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AE:(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2、抗菌谱: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3、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
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下列五类抗菌药物中至少三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包括:抗假单胞菌头孢霉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5、青霉素脑病:青霉素类特别是青霉素全身用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时,可对大脑皮层产生直接刺激,出现肌痉挛,惊厥,癫痫,昏迷等严重反应。
6、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表现为胸闷、气短等,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7、DDD:限定日剂量,是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WHO根据临床药物应用情况,人为制定每日用药剂量,并建议用DDD 作为测量药物利用的单位。
8、赫氏反应:是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到4小时发生。
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症症加重,部分病人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
9、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细菌的暴露时间,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
主要包括所有的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不含阿奇霉素)、SMZ、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氟胞嘧啶类等
10、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11、“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12、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是指对所有耐酶青霉素耐药而且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另外,甲氧西林耐药的出现通常伴随着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
13、MIC:最小抑菌浓度,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用于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14、MBC:最低杀菌浓度,杀死99.9%(降低3个数量级)的供试微生物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15、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它有广谱耐药性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对其它所有与甲氧西林相同结构的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喏酮类、磺胺类、利福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