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镜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600字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我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的官服实在丑陋不堪!嘉靖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其特别的君主。
这一点,我在《万历十五年》中已有领教,他几十年不上朝,对谁都不理不睬,直接撂挑子,然而大明王朝却能这般运转下去。
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变态的一个朝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严苛至极,同时又开放到了极点。
朝政腐败至极,官员腐败至极,皇帝专制至极……总而言之,是个变态到极点的时代。
但即使在如此变态的环境中,人们仍需生存,而且要尽可能地活得好一些。
正如司马相如所言:“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有宦官专权,便有海瑞这样洁身自好的清誉洁癖主义者;有严嵩父子这样一手遮天的大反派,便有戚继光、胡宗宪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好官”。
故事从嘉靖年间国库的巨额亏空展开,为填补亏空,嘉靖决定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
一场重大变革在富饶的浙江酝酿着,各方势力暗中较量,有人妄图趁机大捞一笔,亦有人试图力挽狂澜……(关键情节不便透露,还请自行观看)
说这部片子好,好在它老老实实地讲故事,不树立典型,也不标榜教材。
易中天成名后,不少人对他心存不满,其中一条罪状便是:“只讲权术,不宣扬高尚和美好的东西。
”易中天的回应是:“我所讲述的内容中包含高尚和美好的东西,只是你们没有看到。
”若换作我,定会先踹这些人一脚,然后狠狠地鄙视他们!永远不与他们交流!中国的政坛,除了权术,还能有什么呢?。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 1566》是一部历史剧,主要讲述了嘉靖朝最后五年间的事情。
嘉靖皇帝修道炼丹,二十年不上朝,却牢牢掌握着帝国的权力。
他与官僚们在制定国策、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揭示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弊病。
相关背景: 1. 国与家,父与子等关系: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天子是大家长,官僚是臣子。
帝国的秩序是基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建立的。
海瑞的出现挑战了这种体制。
2. 皇帝、文官与太监的三角关系:官僚组织结构包括外臣和内廷。
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拥有批红权,二者相互制衡。
司礼监是皇权的代表,负责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
改稻为桑: 1. 嘉靖其人:嘉靖皇帝聪明、有智慧,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他痴迷炼丹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却通过权谋掌握着权力。
2. 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嘉靖皇帝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具体实施者是浙江的地方官。
小阁老严世蕃控制的内阁时间紧迫,决定联合富商,毁堤淹田,低价兼并灾民田地,以获取利益。
3. 江浙的变局: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只是个读书人,上面的矛盾和下面的民情都集中在海瑞和王用汲身上。
海瑞被派往淳安县任县令,他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
在他的努力下,淳安县的灾民得救,改稻为桑流产了,国库依旧空虚。
4. 大清官海瑞:海瑞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是一个大清官。
他被太子党摆进了浙江的死局,但他为了全县百姓的安危,舍命赴命。
在查抄富商沈一石的家时,他发现了浙江官场的腐败,于是决定追查到底。
结尾: 1. 清官贪官:清和贪是分不清楚的,大多数官员是中间派。
严嵩外忠内奸,大奸大恶之人,却那么慈眉善目,总在言替皇帝遮风避雨。
徐阶兢兢业业于国家事务,但他也坐拥二十多万亩的大地主。
另一方面严嵩所用胡宗宪为帝国之砥柱,徐阶所用之弟子赵贞吉则是真权臣假道学官僚。
2. 海瑞:海瑞是儒家官僚政治制度下的一个异类,是这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大明王朝1566》是明史研究专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全书共分为七章,详细地记录了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明朝社会。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中的简单介绍,但是在阅读了《大明王朝1566》之后,我对明朝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政治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都非常独特。
在书中,黄仁宇深入剖析了明朝中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官员、地方政府等方面。
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集权性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所有官员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政治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官员腐败、皇权过于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其次,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经济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
在书中,黄仁宇详细描述了明朝中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明朝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这使得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税收负担过重、商业贸易受到限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经济的衰落。
最后,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文化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文化时期,文化艺术水平非常高。
在书中,黄仁宇详细描述了明朝中期的文化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明朝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教育,学校和科举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此外,明朝文化也非常开放和多元化,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有所涌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思想保守、知识界封闭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文化的衰落。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明王朝1566》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著作,它深入地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明朝社会。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
相较于唐朝的繁荣、宋朝的风雅和清朝的辉煌,明朝较少被搬上荧幕,以影视剧的形式展现其时代故事。
然而,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大明王朝 1566》的小说,它带我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部小说以国库亏空、宦官专权、贪官污吏横行等诸多问题为背景,讲述了嘉靖年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开篇出场的众多人物和复杂的账册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逐渐被吸引其中,并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书中描绘了一场由大反派严世藩提出的“改稻为桑”的策略,嘉靖皇帝竟然批准了这一方案。
只有胡宗宪一人开始与之对抗,而他又面临着严嵩的恩情和师生情谊的纠葛,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主角海瑞登场了。
海瑞出生举人,本在老家担任教谕,本可安稳度日,奉养老母。
然而,国家的困境让他深知“国之不国,何以为家”,于是他在谭纶的信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
经过海瑞的参与,“改稻为桑”的计划注定无法成功,但最终只抓捕了两个贪官,严嵩一党并未受到触动,甚至想要将罪责归咎于海瑞。
看到这里,我不禁义愤填膺,海瑞的努力似乎付诸东流。
一气之下,海瑞决定辞官,但当县衙捕快抓捕百姓勒索蚕丝时,他又决然地站出来,决心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册,我不到十天便将其读完,这是我阅读速度最快的一次。
对于如此篇幅的书籍来说,或许也是因为它是小说的缘故。
第二册开始,海瑞被调往京城任职,与他一同调任杭州的赵贞吉已晋升内阁,而海瑞仅升了一级,赵贞吉在我看来只是个和稀泥的角色,最终却得到了高升,这让我对他十分讨厌。
海瑞刚到京城,便触怒了嘉靖皇帝,被锦衣卫盯上,甚至连落脚之处都没有,好在王用汲为他租到了房子。
王用汲对海瑞的友情真挚动人,真正诠释了“朋友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拥有这样的朋友足矣。
此外,令我惊喜的是,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代名医李时珍,他的形象从小学走廊墙上的画像变得鲜活起来,跃然于纸上。
大明王朝读后感

大明王朝读后感《大明王朝 1566》,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历史剧。
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
这部剧展现的大明王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嘉靖皇帝和严嵩这对君臣。
嘉靖皇帝,一个自认为深谙权谋之术,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
他躲在深宫之中,看似不理朝政,却又能把一切都掌控在手中。
他追求长生不老,整天沉迷于炼丹修道,却又对朝廷的大事小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让我觉得他既可悲又可恨。
严嵩,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大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可仔细想想,他又何尝不是嘉靖皇帝的一枚棋子?他在前台为非作歹,替皇帝背了不少黑锅,可最终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记得有一个场景,严嵩在自己的府邸中,与严世蕃等党羽商议着如何应对朝廷中的局势。
那房间里烛光摇曳,严嵩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刻着忧虑。
严世蕃则在一旁急躁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说着一些激进的主意。
严嵩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又摇摇头,最终长叹一口气,说道:“世蕃啊,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严嵩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但为了权力和财富,他又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还有嘉靖皇帝在朝堂上的那一番怒斥群臣的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他穿着华丽的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威严。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推衣衣之藩王使臣,节用用之禄饷军国!你们呢?食君之禄,却不思为君分忧,整日只知争权夺利,中饱私囊!”那一刻,嘉靖皇帝的愤怒仿佛要冲破屏幕,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皇帝的无奈和失望。
剧中的海瑞,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角色。
他就像一股清流,在浑浊的官场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哪怕是面对嘉靖皇帝,也毫不退缩。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读完《大明王朝 1566》,心中感慨万千,这部历史巨著实在是太精彩了,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近一个月来,每晚都要读到凌晨一点才熄灯,实在是舍不得放下。
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嘉靖、海瑞,他们都是孤独的人。
嘉靖作为最高权力的孤独者,极权统治长达 45 年,一人独治,可谓权谋至极。
他深知底下的人所作所为,严党把持朝政、贪墨公款,但他却按兵不动,因为他需要严嵩来填补国库亏空。
只有等到胡宗宪、戚继光平定倭乱,严党才会倒台。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深谋远虑和帝王心术。
而海瑞则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他心怀百姓,对大明朝的腐败和不公痛心疾首。
他目睹了灾荒之年地方政府贪墨赈灾粮,导致无数百姓饿死在紫禁城郊区的惨状,于是决定上疏,将问题的症结直指皇上,希望能为百姓带来一线生机。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嘉靖的无为而治,修道设醮、大兴土木、视国库如私产等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不顾江山社稷和民生疾苦。
海瑞的直言不讳让嘉靖雷霆大怒,本就病弱的他被气得口吐鲜血。
但嘉靖毕竟不是昏君,他临死前不仅赦免了海瑞,还嘱托裕王(继承者)重用此人。
这表明他对海瑞的惺惺相惜,也显示出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智慧和度量。
在嘉靖身边,还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太监。
以前,我对太监的印象就是娘娘腔的坏人。
但在这本书中,我对太监的偏见有了很大的改观。
太监们伴君如伴虎,要想在宫廷中生存下来,必须要有极高的情商和智慧。
吕芳,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不仅熟悉嘉靖的一切生活作息和日常起居,还能揣摩圣意,说出得体的话语,既不阿谀奉承,又能恰到好处地维护皇上的尊严和利益。
他的人生信条是“思变,思进,思退”,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权衡各方势力,尽可能地不给皇上添麻烦。
他的结局还算不错,最终得以去南京养老,并带着干儿子杨金水一同前往。
杨金水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监,他是忠义的代表。
为了不牵涉到他的干爹和皇上,他可以装疯卖傻多年,忍常人所不能忍。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 1566》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讲述了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阴谋以及民生疾苦。
这部剧不仅展现了精彩的权谋较量,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嘉靖皇帝,宛如一个鬼魅,表面上宣称无为而治,实则无所不知、无处不在,大权在握。
他操纵着明朝的江山,严党把控朝政几十年,所作所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嘉靖却贪求青史虚名,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朝廷大员、理学巨擘,甚至普通百姓,都心知肚明,这是自上而下的腐败。
但即便是忠臣,也未能直言不讳,直至海瑞上书。
这部剧是权谋斗争的鸿篇巨制,更是洞察人性的经典之作。
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都在嘉靖的掌握之中。
他对用人、行事及其后果都了如指掌。
朝廷大臣,无论是严党还是裕王府,无论是清廉还是贪腐,都无法逃脱他的手掌心。
这是嘉靖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他最腐朽的地方。
在高压之下,即使是忠臣也不得不曲意逢迎嘉靖,而嘉靖喜怒无常,心中无百姓,国家大政朝令夕改,不得民心。
权谋之术的深处,更多的是如何准确揣测嘉靖的心思。
由于猜测无对无不对,且没有坚定的信念,官员的行为也会像嘉靖一样,摇摆不定,只求自保。
且不论赵贞吉这样的小人为首的奸臣,他们外忠内奸,令人可恨至极。
谭纶一腔热血,在杭州仅一天,便开始动摇,名义上是为君主分忧,实际上是担心累及自己和朋党。
书中往往一两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而这些话背后实际上是利害关系和人情世故。
唯有海瑞真正心系百姓,关心江山社稷,敢于批评嘉靖本人。
海瑞上书后,结局如何,全然取决于嘉靖的决断。
无论如何审问、审判或处决,在嘉靖眼中,都仿佛是一场游戏。
海瑞同样无法摆脱嘉靖的掌控,最终得知嘉靖驾崩,海瑞“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
最终,仍是嘉靖的“阴”战胜了海瑞的“阳”,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必然……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点。
嘉靖皇帝的权谋之术、严嵩的奸诈狡猾、海瑞的刚正不阿、胡宗宪的忠诚与无奈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在2012 年12 月,我利用业余时间看完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并在近期读完了与之相关的书籍。
这段时间的观剧和读书经历让我感慨颇多,现在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部电视剧以明朝嘉靖年间后期十几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斗争和改革的故事。
尽管剧中人物大多源于史实,但与真实历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
然而,这并未影响该剧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它情节紧凑、内容深刻,虽然个别细节不够精致,但整体瑕不掩瑜。
该剧前四分之三的内容主要围绕“改稻为桑”展开,讲述了打倒大贪官严嵩的过程,同时也穿插了抗倭斗争的情节;后十几集则着重描述了海瑞上奏章骂嘉靖皇帝的故事。
“改稻为桑”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时至今日仍时有发生。
海瑞上书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而剧中对这一情节的刻画更为深入,使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剧中,嘉靖皇帝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而有手段的君主。
他懂得运用“用人之道”,将“忠臣”和“奸臣”视为平衡权力的工具。
他的统治策略比其孙子万历更加高明,嘉靖是积极主动地维持权力平衡,而万历则是消极被动地怠工。
陈宝国对嘉靖皇帝这一角色的演绎可谓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了帝王的威严,又体现出了仙风道骨和儿女情长。
个人认为,剧中的嘉靖皇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拔高了。
在这部剧中,聪明的人不仅仅是皇帝,还有那些身处高位的文官们。
他们是帝国的精英,也是最聪明的人。
严嵩、严世蕃、徐阶、张居正、胡宗宪、海瑞、沈一石等角色各怀理想,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小心翼翼,既要防范明枪暗箭,又要在关键时刻主动出击。
他们不仅需要谋略,更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
政治斗争是残酷而激烈的,这部剧也可以被视为一部职场教科书。
此外,该剧还探讨了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大明王朝 1566》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剧,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明朝的历史和政治,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之镜《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6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历史之镜《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之镜——《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600字:
在读《通鉴》之际,被高人(也是一位明史专家)强烈推荐看本书。
于是最近暂时放下《通鉴》,插阅这套上下两册的《大明王朝1566》。
没想到看完之后,一阵阵感叹心酸涌上心头。
其实很久以前就听过有部同名改编的电视剧,据说当时不知因何原因,电视剧播出没多久就再也没播过了。
看完之后,我也大概猜到是什么原因了。
嘉靖,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这真是一位十分特别的帝王。
他常年修道,推崇无为而治,但却对权力的把控炉火纯青。
表面看似毫不关心,但实质上却连任何一个大臣的家里发生的小事情都了如指掌。
这种近乎变态的权力掌控,一再让嘉靖深感得意。
然而,却掩盖不了明月之下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
严党也好,清流也好,斗来斗去,受伤都只是老百姓。
什么国库亏空,关心的只是自家宫殿的修建罢了!难得出一个海瑞啊!多么刚直不阿,断案如神。
但假如,背后没有裕王的支持,他能走上历史的舞台吗?
在黑暗中出现的星光,到底是希望之火苗,还是不过回光返照的
瞬间?
难啊!其时明朝走了两百多年,积弊已然重生。
一个海瑞救不了,再来个张居正也枉然。
当然这是从大局而言了,从他们个人角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士者必然的态度。
他们做到了,但后来者又在哪里呢?
历史之镜一直就在那里,我们看也罢,不看也罢,江河明月,千古依然在。
作者:周周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