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_中间包主要结构概述
中文文献综述格式

中文文献综述格式
中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 前言:简要说明综述的目的和范围,并简要介绍研究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争论焦点。
这部分的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
2. 主体:这是综述的核心部分。
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
主题部分引用的资料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这部分的篇幅一般在2500~4000字左右。
3. 总结:概括主题的主要内容,总结主题的情报资料,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作者的观点、倾向和建议。
总结一般以100~200字为宜。
4. 参考文献: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
5. 指导教师评阅:包括评语和签字。
以上格式仅供参考,建议根据具体的论文要求进行调整,并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文献综述常见的写作结构安排

文献综述常见的写作结构安排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与研究论文不同,综述性文章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安排要求,但这并不表明综述文章的结构安排无规律可循。
医荟园编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法中选择一种。
一、按照综述对象的不同构成部分。
这种类型的综述对象一般是某个研究领域及其组成部分。
例如,在综述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经验研究时,可以把文献综述的主体分成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计量分析,进入、退出与产业演进,规制产业研究,拍卖市场,技术变化、创新与组织等六个部分。
二、按照综述对象自身的发生、发展顺序。
有些时候,综述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明确的发生、发展顺序,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文献综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组成部分之间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三、按照主要的研究范式、学术流派、研究视角或观点。
许多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学术流派,针对同一研究问题或研究对象也会形成较多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
例如,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就有新旧两种研究范式,新范式与传统范式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做文献综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范式、流派、研究视角或观点来梳理现有文献。
四、按照研究阶段(时期)。
随着研究对象自身的演进、研究需要的变化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同一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思路和重点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按照研究阶段(时期)对文献分类并进行综述,可以帮助我们勾勒出文献综述所涉及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清晰轮廓。
除了上述几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安排外,还有一些文献综述类文章以主要人物、研究方法等为线索来进行综述。
例如。
有学者在综述代理理论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讨论了相关文献的贡献。
文献综述的结构范文

文献综述的结构范文文献综述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回顾和综合已有的相关学术文献,讨论当前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现状。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下面是一个常见的文献综述的结构示例:1.引言a.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b.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c.阐述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a.阐述文献综述的范围和检索策略;b.介绍如何选择和筛选研究文献;c.说明如何分析和整理文献内容。
3.主要研究领域/问题的综述a.根据研究领域/问题的不同,可以将文献综述划分为若干个主要部分;b.每个部分应该按照时间或主题的逻辑顺序展开,叙述已有研究的发展和进展情况;c.对每篇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包括研究方法、样本、结果和结论等。
4.组织和整合已有研究a.对已有研究进行综合和分类,提出不同观点和争议的讨论;b.根据不同研究的优缺点,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不足之处。
5.结论a.总结文献综述的主要发现和结论;b.回答研究目的和问题;c.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上述结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实际上文献综述的结构可以因研究领域和问题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逻辑清晰:在每个章节和段落之间保持良好的逻辑连贯性,确保读者能够明确文献综述的思路和展开。
2.语言简洁: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和总结研究,避免出现冗长和重复的内容。
3.资源全面:尽可能收集和整理所有相关的学术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报告、专著等。
不仅仅局限于一两篇常被引用的重要文献。
总之,文献综述的结构应该根据研究领域和问题的特点来确定,但一般包括引言、方法、主要研究综述、整合已有研究和结论等部分。
保持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并确保收集全面的相关文献,是撰写一篇优秀文献综述的关键要素。
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1.引言
综述的引言部分通常介绍所研究的问题背景和重要性,说明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概括本文的主要结构。
2.问题陈述
问题陈述部分明确综述的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和问题假设。
这部分应清晰、具体地描述问题,并说明为何对该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3.文献方法和筛选标准
文献方法部分详细介绍实施文献的过程,包括数据库选择、关键词筛选和字符串的构建等。
筛选标准部分说明如何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对文献进行筛选,例如根据时间、语言、样本大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筛选。
4.文献综合和分析
文献综合和分析部分是文献综述的核心内容,包括文献的分类、分析和综合。
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或变量进行分类,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将文献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各个文献的优点和不足,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5.结果和讨论
结果和讨论部分概括并解释综述的结果,回答研究问题,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
可以讨论不同研究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可能的解释和研究限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6.结论
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回答研究问题,强调已有研究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通常采用的格式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
在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献综述的主题和目的。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概述,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2.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
在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需要系统地综合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
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组织。
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综合和分析,包括对文献的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还需要指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结论部分:
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展望。
同时,还可以对文献综述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清晰、逻辑严谨,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同时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点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点
1 文献综述的定义
文献综述是一种论文形式。
它着重于整理并汇总已经发表的文献,从而评价文献内容、总结文献讨论中存在的趋势、找出研究空白,以
及识别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文献综述往往是论文引言或准备工作的
第一步,因为它帮助研究者以精确、深入的方式理解背景文献的总体
特征。
2 通常的文献综述结构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引言、发现和总结。
通常,
引言部分解释研究背景,分析研究问题,给出目标和目的,以及定义
关键词。
发现部分概括已经发表文献的内容,细化研究提出的论题,
强调最近文献讨论及应用。
最后,总结部分着重于总结文献中发现的
趋势,不足之外,以及作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文献综述的主题及目的;搜
索和读取可用的文献;进行文献记录及分类;结合用户和成果来概括
文献的内容;提出文献的隐喻,关联和分类;根据文献的观点和数据
提出结论;编写文献综述。
以上就是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点。
文献综述帮助研究者在读过大量文献后梳理思路、发现文献讨论中存在的趋势、研究未来发展可能的方向,在作出自己论文的结论前提下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的四种主要结构解析

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的四种主要结构解析在你开始写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之前,你一定要先对整体有个大致的概念(rough idea)。
有些人会问,我的文献综述是只能用一种结构吗?答案是:当然不是。
你可以在文献综述使用不一样的结构,比如你的整体结构可能是按照主题(thematical),但是你的每个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讨论的(chronological)。
1.按时间顺序排列(Chronological)按照主题的时间发展去写文献综述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但是,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简单地按顺序列(simply listing)出和汇总文献(summarising)。
所以要试着去分析影响整个领域的模式(patterns),转折点(turning points)和关键的争论(key debates)。
然后去解释(interpretation)这些点如何和为什么会发生(occurred)。
2.按照主题(Thematic)如果你在整理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主题(central themes),那你就可以选择根据主题去组织你的文献综述了。
你可以综述这个主题的各个部分(different aspects),举个例子,比如你的论文是关于移民的问题,可能你会关移民政策,语言障碍和文化冲突等。
3.按照方法论(Methodological)如果你的研究是想比较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可能会造成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的异同。
那你可以选择按照方法论(methodological)的方法去做文献综述。
比如,关于同一个问题,采用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结果有何异同。
还有,对于一个问题,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和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是分别是如何探索的?4.按照理论(Theoretical)文献综述通常是一个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基础(the foundation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文献综述的结构_论文格式_

文献综述的结构1、标题。
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
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
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
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
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
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
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
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
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
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4、总结。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
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5、参考文献。
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间包主要结构概述摘要: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连铸钢的清洁度和铸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状态,对延长钢水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卷渣和改善夹杂物的上浮去除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连铸坯的质量。
包内钢液的流动状态,对延长钢水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卷渣和改善的上关键词:中间包;物理模拟;数学模拟;控流装置; 结构1 概述中间包是钢水连铸工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容器,也是炼钢工艺中的最后一个容器,主要起稳定钢水流量、去夹杂、分流和保证钢水连续浇铸不断流的作用。
其是短流程炼钢中用到的一个耐火材料容器,首先接受从钢包浇下来的钢水,然后再由中间包水口分配到各个结晶器中去。
按照中间包功能结构可分三个部分:一是衬体部分,它包括中间包的容器底部和侧壁用耐火材料,通常由保温层、永久衬、工作衬和冲击垫组成,这部分是中间包用耐火材料中用量最大的;二是滤渣部分,包括挡渣墙、挡渣堰、稳流器、气幕、陶瓷过滤器等,主要功能为去渣,净化钢水,提高钢材质量;三是控流部分,由塞棒、定径水口、浸入式水口和滑动水口组成等,是中间包的功能部件,控制钢水浇铸速度,以满足生产需求。
近二十年来,随着连铸工艺的改进,连铸比的提高,钢包的大型化和炼钢效率的提高等,中间包用耐火材料有了很大的发展。
2 中间包的作用通传统的模铸相比,连铸具有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降低能量消耗的优越性,而减少金属资源和能量的消耗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全连铸的实现使炼钢生产工序简化,流程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中间包是炼钢生产流程的中间环节,而且是由间歇操作转向连续操作的衔接点。
中间包作为冶金反应器是提高钢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一环。
无论对于连铸操作的顺利进行,还是对于保证钢液品质符合需要,中间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常认为中间包起以下作用:2.1 分流作用对于多流连铸机,由多水口中间包对钢液进行分流。
2.2 连浇作用在多炉连浇时,中间包存储的钢液在换盛钢桶时起到衔接的作用。
2.3 减压作用盛钢桶内液面高度有5~6m,冲击力很大,在浇铸过程中变化幅度也很大。
中间包液面高度比盛钢桶低,变化幅度也小得多,因此可用来稳定钢液浇铸过程,减小钢流对结晶器凝固坯壳的冲刷。
2.4 保护作用通过中间包液面的覆盖剂,长水口以及其他保护装置,减少中间包中的钢液受外界的污染。
2.5 清楚杂质作用中间包作为钢液凝固之前所经过的最后一个耐火材料容器,对钢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尽可能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颗粒在处于液体状态时排除掉。
3 中间包的主要结构设计在设计中间罐时,应满足:在易于制造的前提下,力求散热而面积小,保温性能好,外形简单;其水口的大小与配置应满足铸坯断面、流数和连铸机布置形式的要求;便于浇注操作、清灌和砌砖;应具有在长期高温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
3.1 中间罐的总体结构目前,绝大多数连铸机上均采用底铸式中间罐。
它由罐体、灌盖、塞棒和水口等几部分组成。
常用的中间罐有长圆形、椭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如图1。
图13.1.1罐体和灌盖罐体包括罐壁和罐底。
罐壁又外壳和内衬组成。
外壳一般用12~20mm厚的钢板焊成,易于制造。
或用铸钢结构,刚性好但重量较大。
外壳上设有吊放罐用的吊钩(环)、安放对准用的支架和供烘烤罐时散发水蒸气用的排气孔。
内衬由耐火砖砌成,其内应有一定的倒锥度,以便清渣和砌砖牢固。
内衬主要包括:工作层,永久层为30~40mm左右,用粘土砖砌筑;工作层如用耐火砖(粘土质、高铝质等)砌筑时厚度在100mm以上,用绝热板砌筑时视绝热板的厚度而定,一般在30~40mm左右。
在方坯连铸机上,近年来普遍采用了“冷”中间罐,它的工作层是用绝热板(酸性或碱性)和胶泥砌成。
绝热板的大小按已砌好永久层的内型制作。
绝热板一般壁厚取为30mm,底部为40mm。
这种罐的特性是除水口外都不用烘烤,节省能耗,减少温降与残钢,装砌方便,可节省人力约为70%。
中间罐应设有灌盖,一是为了保温,二是用以保护盛钢桶的桶底不致过分受热而变形,中间罐的寿命主要取决于耐火砖和砌筑的质量。
3.1.2中间罐的水口与塞棒在浇筑板坯和大方坯时,常用塞棒来调节水口的流量。
浇铸小方坯时则多用定径水口。
滑动水口也常应用在中间罐上。
塞棒与盛钢桶上的塞棒一样,它是由钢联杆及多节袖砖组成的,近来正为等静压成形的整体塞棒代替。
塞棒长时间在高温钢水中浸泡,容易融化,变形甚至断裂。
为提高使用寿命,除采用高质量的耐火砖外,一般都在塞棒中通入压缩空气或氩气进行冷却。
水口在中间罐上,水口是不可缺少的。
一般情况下,多由含三氧化二铝70~75%的莫米面制作。
依浇铸钢种不同,也有用氧化镁、氧化锆,还有用高铝石墨质或氧化锆质制作的。
水口是中间罐的薄弱环节,寿命最短。
自应用滑动水口以来图2寿命大大提高了。
依活动滑板工作方式不同,主要有插入式滑动水口和往复式滑动水口,近年来又出现了旋转式滑动水口。
如图2 。
当钢水从中间罐铸入结晶器时,无论是普通的塞棒式水口还是滑动式水口都不能消除钢水的氧化、飞溅和热量的散失等原因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侵入式水口。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侵入式水口的保护渣结合使用效果显著。
因工作条件决定,要求侵入式水口应采用耐急冷急热,耐腐蚀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耐火材料制成,通常用高铝石墨,熔融石英或高氧化铝陶瓷等。
3.2 中间罐主要参数确定3.2.1中间罐的容量。
中间罐的容量要选择适当,尤其在多炉连浇时,在不降低拉速又要保证罐内必须的刚水量。
容量过大钢水在罐内停留时间长,应使罐的容量大于更换盛钢桶期间连铸机所必须的刚水量。
容量过大钢水也多。
容量过小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为此,中间罐的容量主要应根据盛钢桶容量、铸坯断面大小和浇铸的速度与流数来确定。
若铸坯断面面积为S (m ²),平均拉速为V (m/min ),更换盛钢桶的时间为t (min ),流数为n ,钢水密度为r (t/m ³)时,则中间罐的容量G 中 应为: G 中=1.3SVrtn (t )目前多数工厂,中间罐的容量按盛钢桶的容量确定。
当盛钢桶容量较小时,中间罐容量可取较大值。
反之取较小值。
3.2.2 中间罐的高度与罐壁斜度。
中间罐的高度取决于钢水在罐内的深度。
据实践经验,钢水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0~450mm 。
近年来由于侵入式水口的应用,钢水深度可加大到500~600mm 以上,最大的可达1000mm 。
罐内钢液面到中间罐上口应保留有200mm 左右的高度。
罐壁以有10~20%的倒锥度为宜。
3.2.3 水口参数水口之境应该根据最大浇铸速度来确定,要保证连铸机在最大拉速时所需的钢流量。
水口全开时钢流要圆滑而密室,不产生飞溅或涡流。
浇铸时必须经常控制水口开度,如用塞棒式水口,水口过大,则塞头易冲蚀,钢流易散发。
若浇小断面铸坯时,结晶器还容易溢钢。
而水口过小又会限制拉速,水口也易“冻结”。
若中间罐内钢液深度为h (m ),最大拉速时的刚流量为G (t/min )时,则中间罐的水口直径d (m )可按公式(1)计算:D=gh24πγG (m ) (1) 式中 g ---重力加速度(m/s ²);r ---钢液密度(t/m ³)。
图3当连铸机浇铸大方坯或板坯时,水口直径也可以按浇铸速度、中间罐内钢液深度等数据由图查得。
浇铸小方坯时,可根据铸坯断面,拉速及中间罐内液面高度由图查出定径水口直径(mm )。
水口个数和间距。
当铸坯宽度小于500mm 时,一流只用一个水口。
在这种情况下,水口的个数和所浇铸的铸坯流数一样,水口间的距离即为结晶器的中心距,也是流间距,为便于操作其值应大于600~800mm 。
当铸坯宽度大于700mm 时,依具体尺寸适当增加水口个数,如图3。
4 总结中间包作为重要的冶金容器,在连铸生产中除了有稳定钢流、均匀钢水成分和温度、促使脱氧产物和非金属夹杂物上浮、多炉连浇换炉时起缓冲作用、在多流连铸机上起分配钢流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中间包冶金实现防止二次氧化和吸气、改善钢水流动状态、防止卷渣和精确控制钢水过热度的功能。
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钢水在中间包内合理流动可以均匀钢水成分和温度、促进夹杂物上浮、改善钢水质量。
为使钢水在钢包内合理流动,就应该优化钢包的内部的结构,获得质量优良的不锈钢铸坯。
参考文献:[1] 王雅贞、张岩.新编连续铸钢工艺及设备(第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56−70[2] 李楠.耐火材料与钢铁的反应及对钢质量的影响.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3] 高淑荣.中间包耐火材料的选择[J].生产技术与工艺管理,2003.3,第15卷,第1期:25−26[4] 陈志平等.炼钢厂连铸中间包包盖的改造[J].梅山科技2000(3):21−22,35[5] 段大福等.镁质中间包冲击板的研制与应用[J].四川冶金,2002(2):24−26, 65[6] 王路春等.连铸中间包技术改造与多空控流挡墙的优化设计[J].冶金能源,2007(5):22−25[7] 潘咏忠.重钢四流连铸中间包流场分析[J].重钢技术,200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