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超全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之《江雪》

唐诗三百首之《江雪》

《江雪》《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及注释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唐诗三百首31(李商隐七律10首)

唐诗三百首31(李商隐七律10首)

唐诗三百⾸31(李商隐七律10⾸)唐诗三百⾸31(李商隐七律10⾸)《锦瑟》李商隐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

瑟:拨弦乐器,通常⼆⼗五弦。

2、⽆端:犹何故。

怨怪之词。

3、五⼗弦:这⾥是托古之词。

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五弦。

4、庄⽣句:意谓旷达如庄⽣,尚为晓梦所迷。

庄⽣:庄周。

5、望帝句:意谓⾃⼰的⼼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

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其泪能泣珠。

7、蓝⽥:⼭名,在今陕西,产美⽟。

赏析:这⾸《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它⼜是最不易讲解的⼀篇难诗。

⾃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是。

诗题“锦瑟”,是⽤了起句的头⼆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诗与瑟事⽆关,实是⼀篇借瑟以隐题的“⽆题”之作。

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般的咏物体,可也并⾮只是单纯“截取⾸⼆字”以发端⽐兴⽽与字⾯毫⽆交涉的⽆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已“⾏年五⼗”,或“年近五⼗”,故尔云云。

其实不然。

“⽆端”,犹⾔“没来由地”“平⽩⽆故地”。

此诗⼈之痴语也。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不是”或“过错”;诗⼈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不过借以遣词见意⽽已。

据记载,古瑟五⼗弦,所以⽟溪写瑟,常⽤“五⼗”之数,如“⾬打湘灵五⼗弦”“因令五⼗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原⽆特殊⽤意。

“⼀弦⼀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字。

⼀弦⼀柱犹⾔⼀⾳⼀节。

瑟具弦五⼗,⾳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0一3岁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

0一3岁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

0一3岁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1.0一3岁唐诗三百首精选篇一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

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

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精选20首)1.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篇一寻隐者不遇贾岛〔唐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2.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篇二静夜思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简介《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3.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篇三出塞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简介《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

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视野开阔。

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

空间横跨万里。

气象苍凉雄浑。

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翻译/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2-6岁幼儿唐诗三百首篇四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

登臨出世界 四角礙白日 連山若波濤 秋色從西來 淨理了可悟
磴道盤虛空 丂層摩蒼穹 奔湊似朝東 蒼然滿關中 勝因夙所宗
026 元結 賉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歲,西原賉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賉又 攺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與?蓋蒙兰傷 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徵歛!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 井稅有常期 今來兲斯郡 是以陷鄰境 令彼徵歛者 思欲委符節
045 孟郊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寷草心 報得三春輝
卷二 丂言古詩 046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 下
047 李頎 古意
甴兒事長征 少小幽燕宝 賭勝馬蹄下 由來輕丂尺 殺人莫敟前 鬚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雪飛 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 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 使成三軍淚如雨
女子今有行 幼為長所育 自小闕內訓 貧儉誠所尚 別離在今晨 歸來視幼女
大江泝輕舟 兩別泣不休 事姑貽成憂 資從豈待周 見爾當何秋 零淚緣纓流
034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汲井漱寒齒 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 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収 道人庭宇靜 淡然離言說
妄跡世所逐 蒼色連深竹 悟悅心自足
遺言兴可冥 日出霧露餘
零落依草木 不得收骨肉 新人美如玉 那聞舊人哭 牽蘿補茅屋 日暮倚修竹
011 杜甫 夢李白二首之一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宝無消息
故人入成夢 恐非平生魂 落月滿屋梁
明成長相憶 路遟不可測 猶疑照顏色
君今在羅網 魂來楓林青 水深波浪闊
何以有羽翼 魂返關山黑 無使蛟龍得
012 杜甫 夢李白二首之二
趣途無百里 澄澄映葭葦 垂釣將已矣

唐诗三百首-《侠客行》赏析

唐诗三百首-《侠客行》赏析

唐代李白《侠客行》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词句注释⑴侠客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十七收此诗,列于《杂曲歌辞》。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⑵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缦,没有花纹。

缨,系冠帽的带子。

⑶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⑷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⑸“十步”两句:言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⑹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⑺“将炙”两句:朱亥、侯嬴都是战国侠士。

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受到信陵君的礼遇,成为信陵君门客。

炙,烤肉。

啖,吃。

啖朱亥,让朱亥吃。

⑻“三杯”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⑼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⑽“救赵”两句:用战国信陵君救赵的故事。

秦军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告急,信陵君用侯嬴之计,窃得魏王兵符,朱亥锤杀魏将晋鄙,自将魏军救赵,遂解邯郸之围。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精选)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精选)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精选春晓孟浩然〔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一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精选乌衣巷刘禹锡〔唐代〕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精选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唐诗三百首的诗名大全

唐诗三百首的诗名大全

唐诗三百首的诗名大全第一卷:五言古诗001 感遇·兰叶春葳蕤002 感遇·江南有丹橘003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004 月下独酌005 春思006 望岳007 赠卫八处士008 佳人009 梦李白·其一010 梦李白二首·其二011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012 送别013 青溪014 渭川田家015 西施咏016 秋登兰山寄张五017 夏日南亭怀辛大018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019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020 寻西山隐者不遇021 春泛若耶溪022 宿王昌龄隐居023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024 贼退示官吏·并序025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026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027 寄全椒山中道士028 长安遇冯著029 夕次盱眙县030 东郊031 送杨氏女032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033 溪居五古· 乐府034 塞上曲·其一035 塞下曲036 关山月037 子夜吴歌·秋歌038 长干行·其一039 烈女操040 游子吟第二卷:七言古诗041 登幽州台歌042 琴歌043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044 送陈章甫045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046 古意047 夜归鹿门歌048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049 梦游天姥吟留别050 金陵酒肆留别05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052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053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05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55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056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057 寄韩谏议注058 古柏行059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060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062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063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064 石鼓歌065 渔翁066 长恨歌067 琵琶行068 韩碑第三卷:七言乐府069 燕歌行·并序070 古从军行071 洛阳女儿行072 老将行073 桃源行074 蜀道难075 行路难·其一076 长相思·其一077 长相思·其二078 将进酒079 兵车行080 丽人行082 哀王孙第四卷:五言律诗083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084 望月怀远08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86 在狱咏蝉(并序)087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088 杂诗089 题大庾岭北驿090 次北固山下091 题破山寺后禅院092 寄左省杜拾遗093 赠孟浩然094 渡荆门送别095 送友人096 听蜀僧濬弹琴097 夜泊牛渚怀古098 春望099 月夜100 春宿左省101 至德二载102 天末怀李白103 月夜忆舍弟104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105 别房太尉墓106 旅夜书怀107 登岳阳楼108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109 山居秋暝110 归嵩山作111 终南山112 酬张少府113 过香积寺114 送梓州李使君115 汉江临眺116 终南别业117 临洞庭上张丞相118 与诸子登岘山119 宴梅道士山房120 岁暮归南山121 过故人庄122 秦中寄远上人123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24 留别王维125 早寒有怀126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27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28 饯别王十一南游129 寻南溪常道士130 新年作131 送僧归日本132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133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34 赋得暮雨送李曹135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136 阙题137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138 送李端139 喜见外弟又言别140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141 喜外弟卢纶见宿142 贼平后送人北归143 蜀先主庙144 没蕃故人145 草146 旅宿147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48 早秋149 蝉150 风雨151 落花第五卷:七言律诗152 凉思153 北青萝154 送人东归155 灞上秋居156 楚江怀古157 书边事158 除夜有怀159 孤雁160 春宫怨161 章台夜思162 寻陆鸿渐不遇163 黄鹤楼164 行经华阴165 望蓟门166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167 送魏万之京168 登金陵凤凰台169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170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171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172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173 积雨辋川庄作174 酬郭给事175 蜀相176 客至177 野望17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79 登高180 登楼181 宿府182 阁夜18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184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185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86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187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188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189 长沙过贾谊宅190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191 赠阙下裴舍人192 寄李儋元锡193 同题仙游观194 春思195 晚次鄂州19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97 西塞山怀古198 遣悲怀三首·其一199 遣悲怀三首·其二200 遣悲怀三首·其三201 望月有感202 锦瑟203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204 隋宫205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206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207 筹笔驿208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09 春雨210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211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212 利州南渡213 苏武庙214 宫词215 贫女七律· 乐府216 独不见第六卷:五言绝句217 鹿柴218 竹里馆219 送别220 相思221 杂诗222 送崔九223 终南望余雪224 宿建德江225 春晓226 静夜思227 怨情228 八阵图229 登鹳雀楼230 送灵澈231 弹琴232 送上人233 秋夜寄邱员外234 听筝235 新嫁娘236 玉台体237 江雪238 行宫239 问刘十九240 何满子241 登乐游原242 寻隐者不遇243 渡汉江244 春怨245 哥舒歌五绝· 乐府246 长干行·其一247 长干行·其二248 玉阶怨249 塞下曲·其一250 塞下曲·其二251 塞下曲·其三252 塞下曲·其四253 江南曲第七卷:七言绝句254 回乡偶书255 桃花溪25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57 芙蓉楼送辛渐258 闺怨259 春宫曲260 凉州词261 送孟浩然之广陵262 下江陵263 逢入京使264 江南逢李龟年265 滁州西涧266 月夜267 寒食268 枫桥夜泊269 春怨270 征人怨271 宫词272 夜上受降城闻笛273 乌衣巷274 和乐天春词275 宫词276 赠内人277 集灵台·其一278 集灵台·其二279 题金陵渡280 宫中词281 近试上张水部282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283 赤壁284 泊秦淮285 寄扬州韩绰判官286 遣怀287 秋夕288 赠别·其一290 金谷园291 寄令狐郎中292 夜雨寄北293 为有294 隋宫295 瑶池296 嫦娥297 贾生298 瑶瑟怨299 马嵬坡300 已凉301 金陵图302 陇西行303 寄人304 杂诗七绝· 乐府305 渭城曲306 秋夜曲307 长信怨308 清平调·其一310 清平调·其三311 出塞312 凉州词二首·其一313 金缕衣(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孤鸿海上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赏析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

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不知到何处去猎取它。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

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利落,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

足见诗人行文的缜密。

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

“今我游冥冥”句,以“冥冥”两字来应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

感遇·兰叶春葳蕤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幽人归独卧赏析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这是一首寓言,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

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

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感遇·江南有丹桔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此,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译文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

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

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赏析原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