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

合集下载

论语的智慧(课堂PPT)

论语的智慧(课堂PPT)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 ” 《论语·为政》
4
交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
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3)交友方法
4
2
孝悌
3
处世
4
交友
(1) 交友目的
4
交友
以友辅仁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 辅仁。” 《论语·颜渊》
4
(2)择友标准
交友
益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3)交友方法
4
一是知人
交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2、领导职责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 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
1
修己
2
孝悌
3
处世
4
交友
3
(1)忠恕之道
处世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 己矣。” 《论语·里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五大准则
3
处世
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 以使人。” 《论语·阳货》
一、论语其书
读论语的几种境界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 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二句而喜者, 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伦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读后感。

首先,《论语》中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论语》中的智慧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强调仁爱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父母、师长,关心他人的福祉。

他还强调诚实为人的重要性,认为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更要关心他人,秉持诚实和仁爱的原则。

另外,《论语》中的智慧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处世之道。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他还强调了谦虚与谨慎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谦逊,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谨慎行事。

这些智慧告诉我,要不断学习进取,保持谦虚和谨慎,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外,《论语》中的智慧也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父母的责任和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还提倡君子之道,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为人民做出榜样。

这些智慧告诉我,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伦理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努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生活和处世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如何处世和教育子女,这些都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论语》后,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素质的关键。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要善于反复温习。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善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论语》中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孔子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他强调“温故而知新”,意味着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他还强调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味着我们应该对知识怀有热爱和追求,只有真正喜欢并乐于去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

第四,《论语》中强调了礼仪和谦逊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他强调“君子不器”,意味着一个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自负和傲慢。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和谦逊的态度,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且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最后,《论语》中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成果。

他强调“言必行,行必果”,意味着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行动并取得实际的成果。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示,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人。

其次,要齐家,即要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维护家庭的和谐。

再次,要治国,即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要平天下,即要关心社会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无止境,不断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他强调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即无论与谁交往,都要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仁爱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真正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味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量。

他的理念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论语》中吸收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量。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人。

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做到言行一致。

惟独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干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们应该注重仁爱和诚信。

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我们应该讲信用,言行一致,做到言而有信。

《论语》的智慧

《论语》的智慧

《论语》的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经典之一,其智慧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人类智慧的珍贵结晶。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了,但《论语》中的智慧却历久弥新,并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格物致知《论语》最早提出“格物致知”这个标志哲学思想的概念。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目视、观察、验证)物(事物、现象)的特征和规律,推而及人,包括认识自己和认识外界的过程,最终达到“致知”的目的。

“知”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和准确的认识。

只有正确认识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走向成功。

《论语》中的这个概念,源于孔子对于人的彻底了解。

孔子强调,人首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真正价值。

所以孔子在论述格物致知的时候,也说到了如何学习和探寻,透过日常生活的事物,去领悟“理”的本质和道路。

二、学习和探讨学习和探讨是《论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孔子认为,学习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而探讨则是学习的手段之一。

他强调发扬不断进取和发问不停的思想精神,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问题。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充满欢愉的。

认知真相的越多,越有成就感。

如果遇到来自朋友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更应该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可以激起思考的机会。

三、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一直坚持的理念。

孔子强调道德新的思想和文化,必须先从个人做起,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成就,从而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才会凝聚好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

四、尽职尽责孔子也强调每个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应该尽职尽责。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做到了自己的本分,并付出了必要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赢得合法的成功和声誉。

在“尽职尽责”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学会刻苦耐劳、勤奋和独立工作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达到有意义和有质量的成功。

作文《《论语》的智慧启示》

作文《《论语》的智慧启示》

《论语》的智慧启示篇一《论语》的智慧启示要说《论语》,其实我以前觉得挺枯燥的,那些“仁义礼智信”,感觉离我八竿子打不着。

直到上周我经历了一件破事,才发现这玩意儿还真有点用。

事情是这样的,我前几天去菜市场买菜,挑了个看起来挺水灵的大白菜,结果回家一掰开,发现里面烂了一大块!那叫一个气人!当时我心里那叫一个火大,就想冲回菜市场找那个卖菜的大妈理论去。

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各种“暴怒”的画面,比如指着大妈鼻子骂她缺德,或者直接把白菜扔她摊位上……哎呀,越想越气,简直要爆炸了!然后我就想起以前老师讲过《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我琢磨着,我也挺讨厌买到烂菜的,那大妈肯定也不喜欢别人故意坑她啊。

我如果冲过去大吵大闹,说不定还会影响她做生意,让她更生气。

仔细想想,这事儿其实没啥大不了的,顶多就是几块钱的大白菜嘛,犯不上跟人撕破脸。

冷静下来后,我默默地把烂白菜扔垃圾桶,心里想着下次买菜要仔细点,自己也长长记性。

这事儿虽然小,但是让我真切体会到《论语》里讲的道理,做人不能太冲动,要多为别人想想,换位思考一下。

篇二《论语》的智慧启示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就拿我上次去KTV唱歌的事儿来说吧,那天跟朋友聚会,我们几个都喝了点酒,唱歌的时候就有点放肆。

有一个朋友唱的特别大声,声音震天响,我当时心里那个不爽啊!我都快被他的歌声给折磨疯了,真想冲上去捂住他的嘴。

但是我又想起《论语》里说的“恕道”,意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我琢磨着,他可能也是太兴奋了,没注意到声音太大,再说他在朋友面前也需要表现表现,想好好唱歌嘛。

我又想到如果我冲他发火,大家的气氛肯定就尴尬了,影响大家玩得开心。

所以我默默地忍了,选择换了个安静的包厢继续嗨。

这虽然有点委屈自己,但是我想,比起大家扫兴,这点小委屈不算啥。

而且我之后也委婉地跟他说了一下声音太大,他还挺不好意思的,下次应该会注意一些。

你看,表面上是《论语》教我忍耐,其实也是在教我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维护友谊。

论语的智慧

论语的智慧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的智慧》读后感《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 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录的言行录组成。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
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
的基础。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念,意味着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言行不一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读完《论语》后,我对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
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总之,《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它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
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学习,言行一致。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首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1 心灵之道——“空灵”之境
{在我看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简言之,《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找到个人坐标。

}
“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对于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人不堪气忧,亦不改其乐。

对于生活来说,贫穷只是种现状,但安于贫穷则是种心态。

现在大多的盗窃,抢劫案都有其背后的直接原因——穷!穷则思变,但一变不好,就触及到了法律的高压线,悲也。

而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的,也只有真正的贤者,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诚然,谁也不愿过苦日子,但单纯依靠物质上的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当今社会,收入多少,地位高低,似乎已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摆渡不当,一个高层的CEO也可能被压力所困,而尊重内心的人,哪怕是一个渔翁亦可以笑谈春风,自得其乐……
事实上,我们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心相连。

陶渊明的田园雅居应该说是在自己心里开出了一片乐土吧!
引言:【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也许你中考失手,也许你高考时也同样失意,因为一两分而与理想擦肩而过……那么,既然你无法左右的事实,就要学会承认并顺应。

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切莫纠缠在内不能自拔,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把痛苦放大。

第二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总的来说,要敢于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借用一句经典的诗句“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呵呵,你懂得!
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羁绊!
引言:【试问一个人的自信心哪来?它来自内心的坦然与淡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层层看来①一个人有了仁义的打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不纠缠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内心安静,坦然和一份淡然。

②一个很明白如何取舍的人,那么他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③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就有了一种永往直前的力量!(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所谓“大丈夫”也)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淡定的心境,更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所谓的“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勇气、可贵,放得下是度量、超脱。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做一个勇敢的人吧用生命的张力去化解那些遗憾!
事实上,遗憾也是种缺憾美。

天空因失去云朵而拥有霞彩,人生也因包容遗憾而拥有未来……
那些不得志或是失恋的,或许今天的错过让你倍感失落,切记:莫哭泣,勇敢地抬起头来,踏踏实实地发展自己,要用昨日的遗憾铸就明日的辉煌!
§2 理想之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可用六个字蔽之:神于天,圣于地。

就是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已的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同样也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但孔老夫子与学生们谈及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理想大小,更重要的是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引言:【我们并不缺乏宏大的理想,只是缺乏到达那彼岸的切实的道路】记得老班曾和我说过“成功并不是所追求的目标,而是努力的方向。

”听上去有点神乎,实质上,表达的道理是很真切的,一旦树立了目标,埋下头来,朝着那个方向拼搏即可,用不着老是去空想,而是踏踏实实地稳扎稳打!在
《论语》中,一切高远的理想都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

§3为人处事之道——谨言慎行!
引言: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
当面对至亲的好友家人时,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用自己的公正,率直,高尚的人格,坦然的面对这一切。

以怨报怨何时了?以德报德又是种情感浪费!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孔夫子认为过于疏远和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豪猪的哲学”大家也都听过,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距离,彼此又不伤害对方,才能保持着温暖。

为啥父母对子女百般的关爱呵护,却遭子女的反感?哪怕是关系再好的兄弟朋友也有矛盾的时候,谈的好好的一对情侣说分就分?Why!没把握好分寸,走得太近了,没有给对方空间,你让人家如何自由,是会窒息的。

所以,《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

“花未全开月半圆”。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

而未全开,未全圆,仍然使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若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和困惑,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引言【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以商量的语气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接着他又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恕”字强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他人造成伤害,即使他人对自己的一点侵犯,可以容忍之。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的是一片海阔天空!
啥叫半步论语闯天下?有时一两字就足以够用一辈子了。

§4 交流之道——“诚”字为先
引言: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又该怎样交上好朋友呢?
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里的类,个人认为,不是地位,等级之分,而是志同道合,心灵上有默契的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正直)
此类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无谄媚之色,可在自己怯懦时给自己勇气,犹豫不前时给己果决,可以交矣。

友谅,谅,信也,就是诚实。

这种为人诚恳,不作伪,与之交往,内心妥帖,安稳,精神也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即见多广博之人,与之交往,他的广博见识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抉择。

损友反之,反理可知(谄媚逢迎;溜须拍马;两面派的虚假伪善的真小人。

心里阴险,巧言令色,这得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知人论世的能力了)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

看到朋友做得不对的地方,真心劝告,善意的引导,倘若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正如孔子所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毋自取其辱。


多多注意身边“巧言令色”之人,往往“鲜仁矣”。

表面上爱说漂亮话,作出取悦于人的样子,看似夸夸其谈的人,在这些人中,是找不到真正的仁者的(莫对号入座,谨奉给那些正在或即将恋爱的女生,或许男生也可以汲取一二,哈哈)这些都是孔老夫子留下的智慧。

至于如何交上好朋友,在这儿孔子也给了我们参考。

交友,一是意愿,也就是“仁”爱人也;二是能力,叫做“智”,知人也。

有一颗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同时也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上品质好的朋友。

结交那些有志之人,有识之士,能够享受生命的,哪怕一时不顺,也能安贫乐道的朋友。

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的交流切磋!
(结束语):已经是看了三遍多的论语心得了,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思考!重要的不是知识真理本身,而是你从中汲取了多少涵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