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周期性发热是什么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及疾病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及疾病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儿发热原因及相关疾病。
1.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小儿发热原因之一。
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腺病毒等等。
症状除了发热外,还包括喉咙痛、咳嗽、流鼻涕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咽痛、发热、咳嗽以及扁桃体肿大等。
儿童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3.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
除了发热外,麻疹还伴有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皮疹等症状。
麻疹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特征性的症状是全身布满小疱疹,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水痘通常在患者感染后10-21天内出现。
5.肺炎: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肺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除了发热外,患儿还会出现咳嗽、呼吸急促、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6.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患者通常伴有发热、腮腺肿胀和疼痛。
此外,腮腺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睾丸炎、卵巢炎等。
7.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等。
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除了发热外,患儿可能出现口腔和手足部皮疹、溃疡等症状。
9.中耳炎: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常见于感冒后。
中耳炎的症状包括发热、耳朵疼痛、听力受损等。
10.脑膜炎: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
脑膜炎患者常常伴有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等。
基于以上列举的小儿发热原因及相关疾病,我们可见小儿发热是一个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
发热仅仅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但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因此,在小儿发热时,建议家长注意体温的变化,并观察伴随症状的出现,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同时,正确的预防措施和个人卫生对于预防感染性疾病也至关重要。
高免疫球蛋白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高免疫球蛋白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侯佳;刘丹如;朱晓华;王宏胜;孙金峤;翟晓文;王晓川【摘要】目的提高对高Ig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d.发热时伴腹痛,腹泻,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发热时未用抗生素经退热对症治疗,体温可恢复正常.发热时WBC、N和CRP升高,热退后可降至正常.免疫接种后有发热和感染史.经全面检查排除感染性、风湿性及血液肿瘤相关疾病.MVK 基因分析发现外显子11,c.1129G>A,p.V377I,为杂合型错义突变,外显子9,c.790_791insC,p.Leu264fsX12,为杂合型插入突变(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患儿血清IgD(1 084 μg· mL-1)显著高于正常参照值(1000 μg·ml-1).MVK酶(23 ng· mL-1)低于正常参照值(50~300ng·mL-).本文病例临床特征典型,HIDS诊断明确.结论婴儿期起病的周期性发作性发热,需警惕HIDS可能,免疫接种后发热是重要的诊断线索,检测血清IgD和MVK酶水平是重要诊断依据,MVK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011)005【总页数】4页(P373-376)【关键词】高IgD综合征;周期性发热;甲羟戊酸激酶缺陷;自身炎症性疾病【作者】侯佳;刘丹如;朱晓华;王宏胜;孙金峤;翟晓文;王晓川【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男,6岁7月,汉族。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一、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常见的持续性发热病因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其中,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此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也可以导致持续性发热。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常常伴有持续性发热。
持续性发热需要及时就医,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二、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升高和降低。
最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疾病是周期性热病,也称为地中海贫血。
周期性热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高热,热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体温又会恢复正常。
此外,周期性发热也可以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间日疟、回归热等。
周期性发热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三、弛张性发热弛张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天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
通常在早晨体温较低,下午或晚上体温升高,达到发热的程度。
弛张性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此外,某些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可以引起弛张性发热。
弛张性发热的病因复杂,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间歇性发热间歇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间歇性地升高和降低。
最常见的间歇性发热疾病是间日疟,由疟原虫感染引起。
患者常常在感染后出现周期性发作的高热,热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体温又会恢复正常。
间歇性发热还可以是某些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流感、伤寒等。
间歇性发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病因诊断和相应治疗。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发热热型及其特点。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信号。
因此,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合理膳食也是预防发热的重要措施。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远离发热烦恼。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辅助检查、治疗和疾病预后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辅助检查、治疗和疾病预后病例分享诊室中碰到过这样一些孩子,每月反复发热、扁桃体化脓,每次发热都是4、5 天左右,查血常规白细胞、CRP 升高,都是间隔1 个月再次发热,生病间期没有异常情况,持续一两年了,家长对此非常无奈。
临床表现PFAPA多发生于小于 5 岁儿童,男孩稍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及颈部淋巴结炎,亚洲儿童中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表现为双侧肿大伴中等触痛。
这些患儿通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发热期往往持续3-7 天,通常为高热(大于39 ℃),对抗生素及退热药效果不佳,不过患儿精神状态大致良好。
发热间期为2~8 周,患儿通常无异常表现且生长发育正常。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发作症状减轻,发作的间隔延长。
诊断PFAPA主要医考临床表现诊断,目前诊断仍依靠1999年提出标准:(1)5 岁前出现的固定的周期性发热;(2)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伴阿弗他口炎、咽炎及淋巴结炎中至少1 种表现;(3)排除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4)发热间期完全没有症状;(5)正常的生长发育。
由于目前已有年长儿,甚至成人 PFAPA 的报道,年龄限制已不再是诊断的必备条件。
诊断标准患儿有反复发热表现,发热时无病原学依据,同时伴三联征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至少一种表现;再者患儿生长发育可,在排除其他自身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性疾病等疾病后,可考虑诊断 PFAPA。
发病机制PFAPA 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失调、遗传易感性、维生素 D 缺乏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PFAPA 和地中海热基因 MEFV 相关。
PFAPA是免疫系统失调的易感者在特定诱因下引发的细胞因子调节异常的疾病。
在这个过程中先天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都发挥了作用。
可能是由炎性小体介导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随后 T 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也被激活,IL-1β、IL-6、IL-18 及 IFN-γ 水平升高,同时诱导 T 细胞趋化因子 CXCL9 和 CXCL10 的合成增加。
宝宝晚上反复发烧怎么回事

宝宝反复发烧的原因发热俗称发烧,是指体温异常升高,宝宝体温超过37.5度时称为发烧,其中37.5--38度为低烧,39度以上为高烧,宝宝年龄愈小体温调节愈差。
1、非感染性发热: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
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
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
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
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4、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
3℃或肛温高于 37。
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
2℃,即称之为发热。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
4℃~38℃ 中等度热 38。
1℃~39℃ 高热 39。
1℃~41℃ 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宝宝晚上反复发烧怎么办一般宝宝发烧在38度以下建议物理降温: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
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3.适当给他们喝些新鲜的果蔬汁,如果不慎哺乳超量,可以为孩子按摩腹部促进消化,或吃一些促进消化的食品。
4.用冰袋敷额头,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一般要在体温39度高烧以后才用退烧药,象安乃静滴液,但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高烧时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不打退烧针,不吃退烧药,以免发生虚脱及药物毒性反应。
儿童pfapa诊断标准

儿童pfapa诊断标准PFAP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儿童发热综合征,其全称为周期性发热、口腔溃疡、咽喉痛和腺样体肿大综合征(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syndrome)。
该综合征首次于1987年被描述,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然而,其临床表现和发病规律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建立了一套儿童pfapa诊断标准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1.周期性发热PFAPA综合征的最主要临床表现是周期性发热,通常每个周期持续3-6天,间隔时间为2-8周。
发热通常在晚间或清晨开始,温度可达到39℃以上,但在发热期间患儿的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其他不适症状。
2.口腔溃疡PFAPA综合征的另一个常见表现是口腔溃疡,通常出现在发热期间或发热后的第一周内。
溃疡通常较小,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晰,底部灰白色。
3.咽喉痛PFAPA综合征的第三个主要表现是咽喉痛,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或稍晚。
疼痛通常较轻,不影响进食和饮水。
4.腺样体肿大PFAPA综合征的第四个主要表现是腺样体肿大,通常是颈部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通常是对称的,有时也可能伴随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二、排除其他疾病PFAPA综合征在诊断之前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周期性发热的疾病,例如: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恶性肿瘤和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
4.家族性地中海热等遗传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三、诊断标准目前,儿童pfapa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1.扩展诊断标准(Marshall标准)根据Marshall等人于2008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儿童pfapa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周期性发热:至少3个周期,持续3-6天,间隔时间2-8周。
(2)口腔溃疡:在周期性发热期间或发热后的第一周内出现。
关于PFAPA的2例病例报道

关于 PFAPA的 2例病例报道DOI:[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摘要:患儿,魏某,7岁,李某,7岁,均因“反复周期性发热”入院,发病时体温在38.0°~40.5°之间,发热呈明显周期性,魏某3周发作一次,李某4周发作一次,同时伴咽部不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有口腔溃疡,无其余明显不适,给予抗生素后,上述症状无缓解,给予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在外院行淋巴结活检、风湿免疫指标,血常规,肝肾功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二人分别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排除伴有其他周期性发热的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诊断为“周期性发热 - 阿弗他口炎 - 咽炎–颈淋巴结炎(PFAPA)”,随后入院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出院后行随访后发现两位患儿的周期性发热消失。
[关键词]颈淋巴结炎;周期性发热综合征;自身炎症性疾病PFAPA( 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cervical adenitis)是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颈淋巴结炎的缩写,属于自身炎症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AID)中的一个类型。
1987年,Marshall首次在J Pediatr上系统报道了一组以幼儿开始发生,周期性发热为特征的患儿,并首次以PFAPA为这类疾病名称。
因此也有人将这类疾病称为Marshall Syndrome。
PFAPA以周期性发热,持续3-6天,间隔3-8周,多为高热,合并有溃疡性口炎,咽炎,颈部淋巴结炎,可能合并出现寒战,咳嗽,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上述症状呈自限性。
Thomas于1999年建议了如下诊断标准:(1)5 岁前出现的固定的周期性发热;(2)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伴阿弗他口炎、咽炎及淋巴结炎中至少 1 种表现;(3)排除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4)发热间期完全没有症状;(5)生长发育正常。
PFAPA综合征

PFAPA综合征PFAPA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周期性发热、咽喉炎、口腔溃疡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该综合征起源于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denitis的缩写。
症状PFAPA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1.周期性发热:患儿通常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高热,持续数天,然后自然消退。
2.咽喉炎:患儿常伴有咽喉炎症状,如咽痛、咽喉充血等。
3.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PFAPA综合征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
4.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在发作期内可能肿大,触之有明显的疼痛感。
病因PFAPA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目前尚无确切的遗传因素与PFAPA综合征的关联。
诊断PFAPA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周期性发热后作出。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个人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
治疗PFAPA综合征目前尚无根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症状:1.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以有效缓解发热和咽喉炎症状。
2.类固醇治疗:对于严重症状的患儿,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类固醇治疗。
3.扁桃体切除术:一些研究表明扁桃体切除术对PFAPA综合征的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预后大多数患儿在青少年期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PFAPA综合征通常不会给患儿造成长期影响,但在发病期间仍需就医及时处理症状。
深入了解PFAPA综合征对于及时识别、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了解其病情发展和治疗措施可以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
以上是对PFAPA综合征的简要概述,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或疾病管理措施,建议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周期性发热是什么
暑热是婴幼儿经常患上的疾病。
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发。
临症状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多尿、口渴、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特发性高热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体温调节中枢的机能不够成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致使小儿体温发生波动。
小儿特发性高热主要有暑热症和周期性发热。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发热性疾病。
本病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见。
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暑热症的发热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长期发热,体温经常在38℃~39℃之间,多在半夜至早晨体温上升,午后有下降趋势;在夏季炎热季节发热持续不退。
这种类型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
孩子虽然发热,但其它一般状况良好。
第二型是呈低热状态,主要是白天发热,尤其以午后发热明显,夜间体温正常。
第三型患儿除发热外,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如周期性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这种类型小儿多为过敏性体质,热程多持续1~3个月,气候转凉后体温下降。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每月发热一次,每次发热持续数天,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有时可见弛张热型。
发热时患儿可有出汗、四肢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身体一般状况尚好,体检也无
特殊体征。
周期性发热症属于中枢性发热,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两者同时呈亢进状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