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建构的女性》的读书笔记

第二章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我们要追究的目标。第一章已经讨论过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跟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关系密切。社会性别理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妇女为什么要受到压迫以及这种压迫是如何开始跟延续的?这一章就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性别歧视的存在

社会性别理论的前提就是认为女性在现存的社会性别体制下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是被压迫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现在妇女已经不再是被压迫的一方。所以本届首先要描述的是性别歧视还存在。目前的性别歧视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显性歧视就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感受到的性别不平等。一般来说,现行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把女性视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和把女性看作是“负面”。把女性视为第二性观点的代表是波伏娃,她指出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题而存在,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和附属体存在,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the Other)。这种歧视认为女人天生比男人低下,女人的价值不如男人。第二中把女性视为“负面”,就是将女性视为“不祥”的、坏的,甚至是万恶之首,罪魁祸首。

二、隐性歧视即对所有的人都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和标准,而这个划一实际上是把男人看作是客观的和标准的。也就是说,男性不但比女性占优势,而且成了人的一般性,这样产生的结果是男性在这

种标准体系下的收益被掩盖了。在现实生活中,中性的法律、传统、历史等都打伤了男权的烙印,因此,消除隐性歧视任重而道远。

三、反向歧视是一种隐藏的更深的歧视,即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给女性的发展带来制约性因素。对女性三个角度的赞美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首先,歌颂女性的一些表现和她们的传统角色,并且把这些表现和角色视为是女性天生就有或自然擅长的,使得女性想要跳出原来的社会定位和性别气质变得非常困难,从而不利于女性的多元化发展。其次,礼让女士的绅士风度实际上也把女性置于弱者地位。再次,夸大女性的能力和作用,甚至杜撰女性的能力,从而使得女性不得不承受沉重的生活负担。尤其是关于哺乳的问题。这种对女性的过度赞美表面上看是尊重女性,实际上破坏了现实中女性的生活平衡。这种歧视对女性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和伤害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性别差异论这种理论认为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男性在生理上优越于女性。两性生理的差异被大众所接受,直到今天还被作为性别歧视的借口。这一观点遭到了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她们认为生理的差异仅仅是个起因,随之而来的文化建构才是两性不平等产生的真正原因。不管是说明男性的优势根本不存在,还是崇尚女性的特质,重点放在“性别差异”上的平等论归根结底指的是女人不同于男人或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地方。社会性别的概念对两性差异论进行了建设性

的批评。首先,社会性别理论证明生物特征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其次,质疑差异与歧视间的因果关系(可能要倒过来)。最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这种基于性别差异的观点进行了颠覆。

社会分工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两性不平等的起源。许多人认为两性的分工和两性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是一种自然的选择。米德队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打破了这种偏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最常用这种社会分工的角度。

三、“交换女人”盖尔·鲁宾采用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施关于亲属制度交换妇女的见解,从制度层面来论述性别不平等的起源,认为亲属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起源。她指出亲属制度不仅利用了性别差异,还通过交换女人的结构创造了性别差异。这一论述开创了从文化层面来寻找妇女被压迫根源的先河。鲁宾强调,排他的社会性别认同远非自然差异的一种表现,而是对自然相似之处的压制。两性区分的后果压抑每个人都有的性别特点,包括男人和女人。按照鲁宾的结论,亲属制度通过交换女人产生了性/性别制度,引出的结论是:并不是男人的统治产生了女人的交换,而是交换女人产生了男人的统治和女人的屈从关系。很多学者也对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四、优势积累论把默顿的优势积累理论用到分析两性不平等上也有指导意义。凯特·米利特认为当女性成为被压迫者以后,在妇女身上就存在少数族群地位的特征:群体自我憎恨,对自己和对同伴的鄙视。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对女性卑下观点的反复宣扬,并且女性对此也信以为真。这是一个劣势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女性文化

建构性别观念的过程;而男性则不断的膨胀其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断的积累优势。女性主义理论家珍妮特·查夫茨对性别不平等以及改变这种性别不平等制度也有深入地分析。

第三节性别平等理论

女性主义是一个实践性和政治性都非常强的学派,它一方面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妇女被压迫根源的产生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追求性别间的平等和发展。但是关于什么是性别平等,在女性主义阵营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派,一被称为本质论,一被称为构成论。

一、本质论

本质论将男性和女性看作两个对立的范畴。本质论又分为等同取向和分化取向

(1)等同取向倡导男女都一样,可以做完全相同的事情。波伏娃就是这样认为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是这一趋向的积极拥护和实践者。

(2)分化取向强调男女差异,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尤其是女性应该发挥母性的天职。这种趋向认为两性不同的分工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优化组合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两性平等。部分激进女性主义者赞美女性特质,进一步肯定并加剧了分化取向的发展。

本质论因为其明显的实践效果和直观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也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由于本质论明显的基于两性差异的理论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代表美

国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有色人种或称第三世界女性的女性主义者,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批评,其二元对立的方法也遭到了质疑。本质论还经常带来“男性恐慌”,因此对它的批判不断涌现。

二、构成论

构成论认为,真理、理性以及人的观念都是男权社会派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颠覆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体系和话语,而并非改变一半和另一半的关系。构成论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后现代主义否定宏大叙事,它质疑妇女作为一个普遍范畴的存在。

(2)后现代主义强调界限的模糊性,也就是说不存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界限,同样也不存在非男即女的二元对立。

(3)后现代主义解构了权力的概念。

受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构成论认为,性别间的平等并非是简单的男女之间的平等问题。男性与女性一样,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被现有的性别文化所压迫,而“妇女”作为一个普遍化的范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代表不了所有人,甚至,它代表不了任何人,女性之间也有许多差异性,不同阶层的女性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是不同的,追求性别间的平等,不仅仅要追求政治权利的平等,而且要追求生活方方面面的平等。

构成论比本质论更有说服力,更全面,但它或多或少的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在生活中失去了可见的“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