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讲义第3章策略行为3.3动态价格竞争和合谋

《产业组织理论》讲义第3章策略行为3.3动态价格竞争和合谋

《产业组织理论》讲义第3章策略行为 3.3 动态价格竞争和合谋聂辉华_《产业组织理论》讲义第3章策略行为 3.3 动态价格竞争和合谋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的博弈都是一次性的,尽管包括“动态”。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通常是进行重复博弈,因此研究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前述结论——特别是伯川德均衡——是否成立,就是本节的主要内容。

直观地看,寡头企业在进行价格竞争时,肯定会考虑合谋(collusion)。

这种合谋包括显性(如卡特尔/cartel),也包括隐性的或默契的(tacit)——如果法律严格阻止任何明显的串通行为的话。

Chamberlin就认为,垄断价格是最可能的结果。

IO研究的合谋主要是组织之间的合谋,而契约理论研究的合谋通常是组织内的合谋。

由于权力配置不同,因此治理合谋的手段也不相同。

治理组织内部合谋的手段,主要包括赎买、分权和官僚政策,而治理组织之间的合谋主要依赖反垄断法以及建立在重复博弈基础上的消费者信念,后者涉及不完美信号的公共均衡。

3.3.1 传统解释在动态博弈工具发明以前,早期的相关研究都是静态框架下进行的。

典型的是所谓的扭结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模型。

假定两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均为c。

如果两个企mm业一开始实行垄断定价p,那么每个企业得到利润∏/2。

企业对其对手的反应有如下推mm测:如果对手价格在p以上,仍然收取p价格;如果它削价,那么也削价,直到价格为c。

m因为任何∏(p)/2≤∏/2,所以实行垄断定价构成一个均衡。

更一般地,我们可以找到一f个聚点价格(focal price)p,使得默契合谋成立。

但是上述静态模型有一些缺陷。

成功的合谋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时间滞后。

不是所有的秘密削价都可以被观察到,而且一旦面临大客户冲击,卡特尔瓦解的概率很高。

现实中,由于距离、折扣等方式可能给秘密削价带来便利。

这也许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转售价格维持以及代表性价格等方式来解决。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l 价格竞争与价格协调是最基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 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
l 非价格行为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获得较高 的利润,包括:产品和技术开发;销售活动,包括销售 策略、网络、服务、广告等。
l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企业合并、兼并、联合等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东产华业大经济学学第3章高产业长组织春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 组织理论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8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l 一、芝加哥学派 l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l 三、其他相关理论
• 第三节 现代企业理论
l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l 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l 三、现代企业理论

东产华业大经济学学第3章高产业长组织春理论概述
1、市场结构
• 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 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 地位和特征。
•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
l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 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
l 3、提出了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问题。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又阻断 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
PPT文档演模板

东产华业大经济学学第3章高产业长组织春理论概述
• 当然,马歇尔的近似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 的概念的表述是含糊不清的。它既涉及了产业间 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机能”,又涉及了产业内 部组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企业 内的组织关系。

产业经济学(刘玉国)第3章1讲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产业经济学(刘玉国)第3章1讲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 帕累托最优状态
• 不完全价值条件下,均衡价格---资源有 效配置,产品、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生产要素、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
• 任何资源的再分配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 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 境变好。
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
• 规模经济: • 生产本钱节约,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
• 从这一立场出发,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SCP 分析框架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与其说存在着市 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 果关系,倒不如应该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 定市场结构。
3.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政策上主张: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疑心态度,认为应尽可能的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以扩大企业和私人的自由经济活动的范围。他们断言,
尔绍尼、泽尔腾
20世纪模
• 产业组织结构
• 市场进入和退出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产业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 有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Baxster)和 米勒(Miller)分别担任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 以后波斯纳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垄断政策的 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80年代反托拉斯局提诉 的案件几乎都是卡特尔案件。1981年至1985年反托拉斯局提诉的垄断行为 案仅3件,同期提诉的合并案28件,比以往都有了大幅度减少,联邦贸易委员 会的反托拉斯案也同样大幅度减少。80年代美国这一系列的变化被人们称 之为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等。

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第二,指形成的形式。

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美国经济学界公认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无论是对产业组 织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美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放松管制 的改革,都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 哈佛学派认为进入障碍高的市场,往往企业少、集中 度高。为了有好的绩效,需要一个竞争者较多的市场 结构。但鲍莫尔认为,不要有较多的企业,只要存在 潜在的进入压力,即存在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结构就能 有良好的市场绩效。
•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 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 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 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 关系。
•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 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与贝恩的系统研究
•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学说固然是产业组织 理论的主要来源,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判别标 准,却得益于20实际30年代以后的一些 西方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其中最有影 响的主要有: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 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是 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 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 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 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的 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品 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者“ 想象”的心理差别。
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是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 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
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 模和规模效益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经济规模 企业产量占全产业产量的比例;二是垂直结合的企业的产量占各流 程阶段产量的比例;三是有无开工不足,能力过剩。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第一节SCP分析框架: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征一、产业组织l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l 从竞争状态来说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核心是产业组织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l 提问: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二、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l 长期以来,竞争机制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最好方式;保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就成了各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l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最早论述了竞争机制促使社会福利的增加,通过“invisible hand”自发调节经济运行。

l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实际上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雏形即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

l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

l 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三、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l 20世纪初英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基础上,将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

l 马歇尔重点研究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l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n 生产量的扩大推动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n 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n 生存能力的增强n 竞争会促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企业集中导致生产集中和企业规模扩大,从而导致垄断因素的增强——与竞争的初衷是矛盾的n “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经济学论述

产业经济学论述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1、产业组织理论、定义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专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范畴。

这里的企业关系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经济学1)2、SCP分析框架内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框架).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学1)3、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行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产业经济学3) 4、马歇尔冲突、是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出的关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二难选择命题。

认为规模经济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有用,但这又容易导致垄断,反过来就会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5、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1)利润率(收益率)指标:R=(π-T)/E式中:R-—税后资本收益率;π-—税前利润;T-—税收总额;E——自有资本。

(2)勒纳指数(Lener index) 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进行的。

其计算公式为:• L=(P-MC)/P•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绩效显著,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市场绩效越差,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高程度,但是却难以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3)贝恩指数(Bain index)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会计利润计算公式为:πα=R-C-D (9。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n o m i c s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1)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1、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2、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3、产业组织理论发展1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2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

这里所指的商品同一性,主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

由此可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

3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

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决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4Adam Smith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

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5因此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作用及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

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在他们看来,没有比竞争机制再优越的市场组织形式了。

6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 学生了解产业组织理 论的理论框架、了解 研究企业的最新理论 发展,特别对企业理 论中比较有影响的学 派思想(产权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等)内 容的了解和掌握。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三、其他相关理论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一)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 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种 极端的市场形态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 带”。 因为“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 售卖者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 要或多或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 样则每人都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 们可以称他们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 力量为‘垄断竞争’特别相宜”。
第三节 现代企业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三、现代企业理论
(一)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科斯有关论述 (二)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
东华大学 高长春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 歇尔的经济理论。 (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 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与贝恩的系统研究。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二)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
由于供给者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 生了同类产品企业间的价格、产量协调的生产 者集团。同时集团内企业因其产品的一定相互 替代性而消除不了竞争。这就产生了集团内企 业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间纵横交错的竞 争关系。 张伯伦提出的集团问题,实际上是指集团内的 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 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
东华大学 高长春
(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 入和退出问题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 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 在某一点达到均衡。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 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 难易程度。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 行了分类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 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 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 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 关系。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 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歇尔 的经济理论
说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开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其依据是: (一)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 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并提出 近似工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 妥当”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 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 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 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 那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 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 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 者“想象”的心理差别。
2、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以及广告费用等造成不完全 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 本原因;生产条件差异是大企业同小企业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 广告宣传则促使人们了解产品特性,扩大心理偏好,意味着垄断 因素的增长。
3、提出了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问题。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又阻断 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
伯尔和明斯于1933年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 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造成经济 力集中、扼杀竞争、价格刚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取 得了为梅森和贝恩所借鉴、吸收的启发性成果: 一是贝恩的市场集中研究是在经济力集中研究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二是贝恩衡量市场绩效的“X非效率”得益于伯尔和明斯两 权分离的股份公司内部非效率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是明斯通过工业产品价格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管理价 格,认为工业产品的价格往往是靠企业间的协定管理着价 格,具有刚性。这为贝恩对价格协调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 价值的参考依据。
东华大学 高长春
当然,马歇尔的近似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 的概念的表述是含糊不清的。它既涉及了产业间 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机能”,又涉及了产业内 部组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企业 内的组织关系。
另外,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 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均未作出专题 理论分析。
尽管如此,还是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研究给予了很 有价值的启迪。西方学者称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 先驱。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伯伦 的“垄断竞争理论”
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 断价格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 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 题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 了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尤其张伯伦提 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 理论的重要来源。主要有:
马歇尔在考察工业组织时,首先分析了分工和机械对工业 组织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工业组织的大规模生产的经济 性;再次,探讨了适应工业组织管理的工业家所需才能问 题。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 些基本问题。
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 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报酬递加规律, 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 几家大厂所操纵”。
东华大学 高长春
是产业组织 理论的主要来源,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判别标 准,却得益于20实际30年代以后的一些 西方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其中最有影 响的主要有:
东华大学 高长春
(一)伯尔和明斯对经济力集 中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