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

合集下载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游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桥梁。

洛阳桥横跨在洛河之上,连接了洛阳城与对岸的乡村,是洛阳城的门户之一。

洛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是由临洺水河道的河闸改建而成,是连接陇西路(今甘肃省)和豫州的交通要道。

在唐代,洛阳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改建成石桥。

唐朝时,洛阳桥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流传千古的《天下名桥记》中列入的著名桥梁之一。

洛阳桥的总长为202.68米,宽10.5米,由45个石拱桥洞组成,整个桥体采用歇山式石拱桥的结构,石头堆砌而成,坚固耐用。

桥面由青石铺就,平坦宽敞,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桥上的石桥栏杆上镶嵌着精美的花纹,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历史上,洛阳桥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桥梁,还举办过盛大的庙会和民间节日活动。

每到春节,当地的居民会聚集在桥上,参与热闹非凡的庙会,品尝各种美食,观看各种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这些庙会不仅吸引了当地百姓,还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为洛阳桥增添了繁忙的氛围。

洛阳桥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东侧是洛阳市的繁华地带,西侧则是郊区和乡村,两岸风貌迥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河流上的船只穿行的景象,也可以远眺洛阳市的喧嚣,感受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这种独特的景色给游客们带来了美好的体验。

洛阳桥是洛阳市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洛阳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游览,感受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底蕴。

洛阳桥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了洛阳市区和乡村,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

洛阳桥作文

洛阳桥作文

洛阳桥作文洛阳桥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洛阳桥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洛阳桥作文1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关于洛阳桥的作文

关于洛阳桥的作文

关于洛阳桥的作文洛阳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石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它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洛阳桥位于洛河上游,横跨洛河之上,南北走向,全长317.7米,宽9.3米,由54个桥洞组成,是一座十分宏伟壮观的石拱桥。

桥身上建有亭阁、石狮、石碑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洛阳桥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结构稳固,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

洛阳桥不仅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

在唐代,洛阳桥是连接洛阳城和洛河两岸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的繁华商贸中心。

桥上经常有商贩、艺人、文人墨客来往穿梭,桥下洛河水波荡漾,船只往来,是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

洛阳桥见证了洛阳古城的兴衰,也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

唐代诗人杜牧在《洛阳城东楼》中写道,“洛阳桥上春波绿,山城水郭曲如裙。

”描绘了洛阳桥的风光和气息。

而在宋代,苏东坡也曾在洛阳桥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洛阳桥上春波绿,我不知心恨谁。

”这些诗句,让人们对洛阳桥有了更深的感情。

如今的洛阳桥,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洛阳古城的一大景观。

每年春节期间,洛阳桥上都会举行灯会,成千上万盏彩灯点缀其间,把古老的桥梁装扮得如梦如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见证了洛阳古城的兴衰,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遗迹,让它永远屹立在洛河之上,为后人传颂古代的辉煌和文明。

洛阳桥的历史故事

洛阳桥的历史故事

洛阳桥的历史故事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桥之一,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北郊10公里处。

这座桥修建于北宋嘉祐年间,是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的。

整个修建过程历时近4年,最终在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

洛阳桥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是一座巨型的海港梁式多孔石桥。

这座桥跨越江河,连接泉州城与对岸地区,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桥身采用石料砌筑,整体结构坚固耐久,展现出当时中国工程技术的高度水平。

据传说,洛阳桥在建造时曾遇到许多困难,但最终通过工匠们的努力和智慧得以完工。

如今,这座古老的石桥已经历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泉州地标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

1。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一座古建筑,是黄河北岸的一座拱桥。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洛阳桥传说
据传说,洛阳桥曾是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黄河北岸修建的一座桥。

李德裕命人在桥的两岸各修建了一座寺庙,以祈求桥非破坏。

修建时,桥墩必须顶着水流才能安全,工期长达九年。

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李德裕还亲自到现场监督施工,直到桥修好才离开。

桥完成后,当地人称之为“洛阳桥”,以纪念李德裕的家乡洛阳。

2. 洛阳桥之歌
《洛阳桥》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歌曲,歌词发源于明朝赵承岳的《郎潜纪闻》。

歌曲歌颂了洛阳桥美丽的风景和人们过桥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桥上的安全和顺利的祈求。

歌词中的“南望玉河楼,北望清漳滨”一句,也成为了洛阳桥的代表性景观。

3. 洛阳桥代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高峰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采用了石墩和木板结合的建筑方式,桥墩由坚固的块石垒砌而成,桥面则采用了一种名为“救荒津”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耐水、耐酸腐蚀和抗震等特性。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使用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后,洛阳桥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清晰的建筑结构。

4. 洛阳桥曾经是李白的创作灵感来源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洛阳桥,立即为桥的壮观景象所倾倒。

他把桥上繁忙而嘈杂的人群比作“千峰绕郭意如旋,九陌连街
声似万”,透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桥与人们的浪漫情感和激动心情。

因此,洛阳桥成为了李白作品中的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主题。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游洛阳桥洛阳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桥梁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横跨洛河,是洛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洛阳桥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被誉为“三十三间跨梁,飞楼敞阔”。

洛阳桥是我国石拱桥的代表之作,也是迄今为止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石桥之一。

洛阳桥全长195.5米,宽8.75米。

桥身采用了巨大的石块和花岗岩砌筑而成,桥身上覆盖了卵石,使得整座桥庄严肃穆。

洛阳桥有33座桥墩,拱洞以砖石相垒而成,稳定且美观。

桥下河床开凿成拱门形状,桥墩相互承托,使得洛阳桥更为坚固耐用。

桥上动植物装饰着丰富多样的石雕,有数十种珍禽异兽,栩栩如生,栏杆上还雕刻有玲珑剔透的石花。

洛阳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也是一处游览胜地。

每到春季繁花盛开的季节,桥上的花树争奇斗艳,绚丽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洛阳桥还是我国古代文人诗意的源泉之一,许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佳作。

著名的文人苏轼曾在《洛阳桥》一诗中讴歌了洛阳桥的壮丽气势和卓越工艺。

洛阳桥作为我国古代桥梁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保持着其古朴优雅的外观的也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

登上洛阳桥,远眺洛河的风光,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还可以领略到古人智慧和工匠精神的结晶。

洛阳桥作为我国古代桥梁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洛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也成为了游客游览的主要景点之一。

登上洛阳桥,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洛阳桥:泉州桥文化的璀璨明珠》篇一《洛阳桥之初印象》在泉州,要是没听说过洛阳桥,那就好比去了北京不知道故宫一样。

这座桥可算是相当有名了。

第一次去洛阳桥的时候,那经历可真是难忘。

我是挑了个大晴天去的,天蓝蓝的,太阳明晃晃的。

刚到那附近,就看到一座长长的桥横在江面上。

那桥的样子和我平常在城市里见到的桥不太一样。

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霓虹灯,但看着就是有一种古朴的味道。

它的桥墩特别粗,一块一块石头就那样堆积在那,感觉能抵抗住很大的冲击力。

我沿着桥走,脚下的石板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很结实。

我看到桥两边有好多石狮子,形态各异。

有的张着大口,好像在对着江水怒吼;有的眯着眼,就像是在打瞌睡。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一个一个去看,还时不时地去摸摸。

有一个石狮子看着特别威武,我就站在那跟它合了个影。

当时我想,这石狮子在这桥上站了多少年了,看过多少人从桥上走过啊。

走着走着我就看到一些修缮桥的痕迹,有新的石块和旧的石块结合在一起。

我想这应该就是它能经历那么多年风雨还能使用的原因吧,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对它进行维护。

桥上还有一些雕刻,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已经模糊了,但还能看出来之前的精美。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古老的书,虽然有一些字迹已经不清楚了,但是依然能猜到大概的故事。

这洛阳桥啊,就像一个默默讲述着历史的老人。

篇二《洛阳桥背后的故事》越了解洛阳桥就越觉得它有魅力。

这座桥为啥叫洛阳桥呢?原来这里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从河南洛阳南迁过来的。

他们到了这地方之后,特别想念家乡,就把这桥取名为洛阳桥,也算是一种思乡之情的寄托吧。

我听说建这座桥的时候那可费劲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技术,什么起重机升降机之类的都没有。

工人们得靠着自己的力气,一块一块石头搬运,一块一块地磨合。

我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啊。

而且江水那么湍急,怎么才能让桥墩站稳呢?后来我了解到,古代的工匠们真的很聪明,他们用筏型基础,就是先在江底铺上很多石头,像一个船筏一样分散压力,然后在上面建桥墩。

洛阳桥的建造方法

洛阳桥的建造方法

洛阳桥的建造方法
洛阳桥是一座古代桥梁,建造于公元1059 年至1069 年之间,跨越黄河,连接了今天的洛阳市和开封市。

它的建造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建造位置:洛阳桥的位置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建桥地点,因为这里是一条深流缓流的河段,水位较浅,可以避免水灾,而且两岸地面均为硬石,桥墩易于建造。

2. 筹备材料:为铺设桥面,首先需要准备大量的木材和石材。

洛阳桥桥面的主体是木制排柱桥,桥基则是石制桥墩和墩基。

3. 建造桥墩:首先,要在黄河中挖出两个大型深水坑,作为桥墩的基地。

然后,在坑内筑起石墩,墩子的顶部设有凹槽,以方便放置木柱。

4. 搭建木制排柱桥:在桥墩上竖立大量木柱,将木柱上放置横向木杆,称为梁,然后在梁之间再设置竖直的木柱,称为柱,用木板或木板铺设在柱子上,就形成了木制排柱桥。

这种桥以重压为主,故中轴线较高,两边较低,形状类似一个凸壳。

5. 双面铺木板和固定:由于桥面采用木质结构,所以为了保证桥面的耐久性,需要在上面铺设木板,并固定在桥体上。

同时,还需要建造护栏和支柱,以便保护行人和车辆。

6. 最后,进行一些美化:在洛阳桥的两端,还建有雕刻精美的将军碑亭、彩塑等,以示桥梁的庄重和尊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桥
洛阳桥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如图1所示.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
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
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
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
建.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
桥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
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浮运架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25 米,而长度达500余米.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300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
(2)如图2所示为洛阳桥船型桥墩的示意图,水流在桥墩前一分为二,沿柱面两侧向后流动.
①请写出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的优点;
②请你展开想象,就洛阳桥船型桥墩的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案:【考点】85: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船型桥墩利用减小阻力,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刷.
【解答】答:(1)可以借鉴洛阳桥的筏形基础,用钢筋将所有独立基础连接起来,并浇注水泥,使所有基础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使用筏形基础增大
了受力面积S,根据p=可知,在同等受力情况下,可以减小压强,另一方面,由钢筋水泥
筑成的基础,也能增强基础的整体性,看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
(2)①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有助于减小桥墩上游水面受到的水流的冲击作用,还能大大降低桥墩对水流的阻力,从而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刷.
②飞机、潜艇、高铁的牵引机等,都做成流线型来减小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