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合集下载

修改2702中央电大试题及答案(2021年7月)(1)

修改2702中央电大试题及答案(2021年7月)(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 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 )。

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 C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C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5.党的( A 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同分结合,双层经济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7.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澳门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 C 《中葡北京条约》1887年 )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8.关于问题的世界性讨论由1962年( A 《寂静的春天》 )一书出版开始。

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是( A 严重的 )。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B 进步潮流 ),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 ABCD )。

A.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B.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C. 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D. 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12.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ABCD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C.实践标准不否认实践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13.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 AB ).A.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收入 C.单一的公有制 D.是否按劳分配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1框伟大的改革开放课后作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1框伟大的改革开放课后作

伟大的改革开放(建议用时:40分钟)◎知识点一改革开放的进程1.党的历史上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最重要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九大C[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C符合题意。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是( )A.城市B.农村C.国有企业D.沿海地区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答案选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进。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答案选D。

]4.1992年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不断探索,1992年后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

这是因为这一年我国( )A.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C.明确了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D.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以1992年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1992年之所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是因为这一年我国明确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应选。

A、B、C与题意不符,不选。

] 5.(2021·某某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

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如下关于我国的对外开放,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某某是重要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B.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经济特区是我国首先开放的地区C.对外开放经历了从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再到经济特区开放的过程D.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D[某某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A错误。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二、新课学习发展的基础。

名词解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由名词解释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刨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关系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②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 做好知识点的勾画和笔记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总结:名词解释:(1)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材料: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

民法是万法之母,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计改划革经前济
市改场革经后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 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目的 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 5.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生产的方向:
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
②农随村着乡农镇业生企产业向迅专速业发化展、商品化、社会化发
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
意现代义化:开为辟农了村一致条富新和路。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探究出真知
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制定农村政策时应注意什么?
学习重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学习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导学提纲
农村 制度:________
经 原因、目的、时间、尝试地点、形式、影响
济 体
城市 重点:________
制 改
原因、时间、内容、中心环节、目的、影响
革 国家 目标:________
提出、基本特征(内涵)、影响
C 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
A.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D 5.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经济化
B.市场化
C.专业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一、单选题(共30题)1.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我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合作社经济D:国营经济【答案】:D【解析】:2.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A: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价值和使用价值D:价值和交换价值【答案】:C【解析】:3.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答案】:C【解析】: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

A:香国际社会B:两岸交流C:台湾当局D:台湾人民【答案】:D【解析】:5.邓演达在1930年8月领导成立的中间党派是()A:中华职业教育社B:中国国家社会党C:中国青年党D: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答案】:D【解析】:6.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答案】:B【解析】:7.《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陈望道D:毛泽东【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后不久,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答案】:C【解析】:9.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答案】:D【解析】:10.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答案】:C【解析】: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答案】:C【解析】:12.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

2019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思想政治学科

2019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思想政治学科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思想政治一、编写说明本纲要是依据教育部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制定的。

本纲要遵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我省2019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具体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思想性原则试题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时代特征。

(二)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做到与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要求相一致,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试题表述严谨规范,试题内容科学、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

(三)基础性原则试题注重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应选择基础性代表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测量与评价。

(四)公平性原则试题创设情境应是高中生能够理解的,要兼顾地区和城乡差异,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术语。

评分标准要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提高评价的公正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试题立足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的主题之中,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安徽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普通高中学生在人文与社会领域内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运用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

考试结果既是评估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在上述领域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还是高等学校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目标根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和特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布时间:2021-09-08T05:50:24.20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3期作者:梁真[导读]梁真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领导;[作者简介] 梁真(1986—),男,甘肃临洮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兰州财经大学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抗击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LJY202001)) 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应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理解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密码”。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简答题)真题及解析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简答题)真题及解析

2021年成人高考政治(简答题)真题及解析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欧阳光明(2021.03.07)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和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