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虚无缥缈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解析】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该过程需要放热 ,故A错误; B.虚无缥缈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B正确;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由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晶,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故选B
二、专题突破
(二)物态变化与热量 1.专题解读: 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典例精析
典例6、(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 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
液化 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吸热 选
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1]夏天的早晨,由于青草等物体表面的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 气温度相对较高,当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青草表面时,会放出热量并 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青草尖端,形成我们看到的露水珠。因此,露水珠的 形成属于液化过程。 [2]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露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汽化是一个 吸热过程。
一、知识清单
(七)跨学科实践: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 1.项目提出 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不仅是烹饪过程中的 自然现象 ,也是我们掌 握 烹饪技巧 、提高 烹饪效率 、提升 食物品质 的关键。我们可以从物理 学的视角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了解食材烹饪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项目分析 (1)观察厨房中的 物态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对烹饪的影响。 (2)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视角,对烹饪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 改进建议 或总结 认识体会 。 (3)实施改进建议,描述实施后的情况,并评估其效果。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三、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晶体熔化的条件:(1) 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五、升华和凝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六、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2)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3)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4、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5、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常见实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九.常见的自然现象◆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液化以及凝华)◆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

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大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固)◆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凝华)◆雪:当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十.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冬天嘴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液化2、雾的形成—液化3、露的形成—液化4、霜的形成—凝华5、用久日光灯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6、冰镇啤酒瓶“冒汗”—液化7、用久的电灯的灯丝变细—升华 8、天空中云的形成—液化和凝华9、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先升华后液化 10、冰棒冒“白气”—液化11、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12、冰棒纸上结的“霜”—凝华 13、碘变成紫色的气体—升华14、卫生球变小了—升华 15、夏天衣服被晒干—汽化。

(完整)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根据液体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液体用酒精,水银,煤油等。

◇温度单位:开尔文(K),基本单位;摄氏度(℃),常用单位。

摄氏温度这样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温度计的使用: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要点: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浸入液体稍等一会儿,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体温计: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分度值为0.1℃,玻璃泡和直玻璃管做得很细,毛细弯管(缩口)方便读数。

可以从病人身上拿开,在测量前必须把液柱甩回玻璃泡中。

§第2节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

只能存在在有温差的环境中。

(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或假设】熔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是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为了数据处理和绘图方便)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物质,如水银、染成红色的煤油、酒精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所用单位的符号。

长刻度线旁标着数字,两个长刻度线之间还有短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温度叫它的分度值。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①液体温度计:根据测温物质的不同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②固体温度计如根据不同金属连接时的温差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根据不同温度下电路导电性不同制成的电子体温计,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利用不同金属膨胀率不同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等。

③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注: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冷热程度相同,而不是说物体没有温度。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在书写摄氏温度时,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的前面加“﹣”号,如﹣10 ℃,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 ℃,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

注: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

理论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点温度-273.15℃,热力学温标将-273.15℃定义为0K,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表达式为T=t+273.15℃,使用热力学温标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273.15K。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2. 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 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②晶体的熔化图象。
(2)凝固点 ①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作凝固点。 ②晶体的凝固图象:
(3)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例如: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冰的熔点也是0℃。
知识三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熔化吸热 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收热量。晶体熔化时 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若停止加热,熔化也会马上停止,所以熔 化过程要吸热。非晶体在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 (2)凝固放热: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所以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 2. 熔化吸热的应用 例如,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一些冰块,并不 是直接加冷水。 3. 凝固放热的应用 例如,北方的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使菜 窖内温度不致于太低,菜不致于冻坏。
知识二 温度和温度计
2. 温度计的使用
(1)会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会放:与液体充分接触并居中间位置。 (3)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 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①玻璃泡碰 ②玻璃泡碰 ③玻璃泡未
④正确

到容器底部 到容器侧壁 全浸入液体中
③图象上的“拐”点是两种情况的交界点,第一个拐点 B表示晶体开始熔化,第二个拐点C表示晶体熔化结束。
第三步:分析图象中的线。 图线ABCD 表示的是整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典例剖析 一、数学图象与物态变化的综合
【例题2】如图所示,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
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

2024年秋新人教版8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第3章 物态变化 本章复习和总结

2024年秋新人教版8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第3章 物态变化 本章复习和总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85
91
87
99
99
99
表2
保持不变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表1
量程
分度值
水银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3)开始时,甲组同学所用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测出的水温将偏____(填“高”或“低” )。(4)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见表2),1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3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丽丽第____min时的记录数据明显有误。
气体
液体
气体
液体
固态
液态


固态
液态
种类
晶体
非晶体
举例
熔化
熔点
图像
特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
冰、海波、各种金属等
蜡、松香、玻璃等


AB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固态;BC段持续吸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CD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液态
整个过程持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
种类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85
91
87
99
99
99
表2

89
3
(5)由表中数据可发现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 的。由表可知,加热了____min水开始沸腾,甲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6)在该实验中所使用的温度计无质量问题,而所测得的水的沸点却并没有达到100 ℃,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进行体温检测。

下列对体温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C.某同学的体温是36.6℃,该同学体温正常D.利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液体的温度答案:CAB.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为0.1℃,故AB错误;C.某同学体温为36.6℃,低于37℃,体温正常,故C正确;D.如果液体的温度高于42℃或低于35℃,不能测量液体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2、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

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B.阳光普照,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答案:AA.自然界中的水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并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并不按照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固定方向变化,故A错误,符合题意;B.阳光普照,温度升高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都要吸热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C.处于0℃的该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D.该物质在B、C两点时状态相同答案:AA.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的温度不断升高,都要吸热,故A正确;B.该物质在第1min开始熔化,第4min熔化过程结束,故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B错误;C.该物质处于0℃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D.该物质在B点时是固态,在C点时是液态,中间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 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二)知识串线(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三. 考点点拨本部分知识在中考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有: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及正确使用方法,区分六种物态变化及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沸腾的条件,中考中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说明题,探究题等形式。

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跨越障碍(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 度,1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 度,0 度到100 度之间等分成100 份,每一份叫1 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 摄氏度;-4.7℃读作负4.7 摄氏度或零下4.7 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例物质熔点(℃)沸点(℃)酒精-11778水银-38.8357铅3281740(1)温度是350℃铅是态,80℃酒精是态,-40℃水银是态。

(2)通常情况下,测量正在沸腾的水的温度用温度计,测量南极的气温用温度计。

思路分析:物质的状态与物体所处的温度有关。

因此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然后看物体所处的温度。

当物体的温度低于熔点,处于固态;高于沸点,物体处于气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处于液态;等于熔点,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等于沸点,则物体处于气态、液态或气液共存三种状态均有可能。

对于后两种情况,究竟处于哪一种状态,由物体加热时间的长短决定。

可参看右边的图象确定状态。

正确答案:(1)液态气态固态(2)水银酒精跟踪演练:锡的熔点是232℃,炒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锡补,其原因是。

(正确答案:炒菜时锅的温度可超过锡的熔点)例2. 小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标度却不准确. 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为-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读数是102℃.当它指示的温度是18℃时,实际的准确温度是多少℃?思路分析:我们可以把温度计的示数看成是液柱的高。

由于这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根据温度计的原理可知,温度计上实际温度差与测量温度差之比是恒定的。

具体如图所示。

则有:(100℃-0℃):(102℃-(-3℃))= (t℃-0℃):(18℃-3℃)t=20℃跟踪演练:一支刻度均匀但还没有完成刻度的温度计,只有0℃和100℃两条刻度线,旁边放一把毫米刻度尺,温度计的0℃对着6mm 刻度处,100℃的刻度线对着206mm 刻度处,当温度计的水银柱达到100mm 处时温度为℃。

(正确答案:47℃)(三)物态变化1、汽化和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

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a、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

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例 3.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A. 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 B 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C. 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的白雾 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思路分析:本题是对物态变化知识点的检查。

识别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在问题中找准物态变化前后物体所处的状态,而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得出正确的结果。

正确答案:D跟踪演练: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因此给飞船降温十分重要。

一种重要的降温方式就是“烧蚀防热”:在飞船表面涂有一层高分子固体材料,让这些材料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吸收热量。

你认为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正确答案:熔化汽化升华)例4. 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到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

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气温,其道理是什么?思路分析:物体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熔化时吸收周围的热,温度下降;凝固时放出热量,物体周围温度升高。

正确答案:材料在15℃到40℃范围内,遇室温升高时将会吸热熔化,遇室温降低时将会放热凝固,从而起到调节气温的目的。

跟踪演练:夜间,八(3)班小明同学正在发高烧,请你想出两种物理的方法迅速给小明降温,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1)多喝开水使其出汗。

汗液蒸发吸热降温。

(2)头上敷毛巾或冰袋。

水蒸发吸热降温或冰熔化吸热降温。

【中考真题】例1:(07 年无锡市)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它。

分析下表提供的信息(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知道,温度计选用作为测温物质,能测量的温度最低;剖析:同学们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测温物质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此时温度计就不能使用了,温度计能测出的最低温度是它的凝固点,通过分析表格数据,酒精的凝固点最低,所以,温度计选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能测量的温度最低;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比热容越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少,越容易达到热平衡,所以,观察表格数据可知,温度计选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灵敏度最高。

答案:酒精、水银。

例2:(07 年南京)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剖析:此题以春、夏、秋、冬出现的自然现象为题材,提到的四种物态变化对同学们来说,都深有体会,看题后感觉亲切,能激发同学们的思考,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考查的目标除了正确辨别这些现象是属何种物态变化过程外,还必须知道哪种变化是吸热过程、哪种变化是放热过程,才能正确选择。

首先考虑到冰雪融化是固态变到液态,属熔化过程;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变成水(液态),属液化过程;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变到气态,属汽化过程;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变成固态的霜,属凝华过程,再考虑到熔化和汽化要吸热;而液化和凝华要放热,这样分析后就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和(3)。

例3:(07 年上海)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明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水的质量有关。

剖析:此题属中考中的情境设置题,此情境设置较为简单,两滴水分别在玻璃板上的面积显然不等,而由题设条件可知两滴水的质量相同。

再分析到给出的玻璃板为相同,则隐含两滴水的温度无差异,且考虑到同一环境下水上方的空气流速也一定相同,所以,只要理解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分析推论到本实验研究的是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并不很难。

答案:正确的选项是B。

例4:(07 年江苏省淮安市)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

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高度固定的;(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剖析:此题研究的“人造雪”装置在平时的课堂上可能没实验过,课本中也没有其装置,但类似的装置如萘的熔化实验,同学们可能亲身实验过,所以,对于第(1)问的要求需考虑到火焰与锥形瓶底部的适当距离,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对于第(2)问,首先分析实验装置所给的器材及每个器材的作用,特别是考虑所给的碘粉,应该立即想到碘这种物质的特性,从而能确定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所以,实验观察的对象一定是碘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