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医药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承与创新并重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而创新则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传承中寻找创新点,在创新中保持传承精神。
传统医学有其独到的理论和方法,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二、强化基础理论建设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涵庞大,但在实践中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其中,基础理论的建设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要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中医药的临床实用性和学术影响力。
三、落实“以病为本”的临床思路中医药重视“以病为本”,病因与病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实践中,要善于掌握疾病的本质,明确病因、病机,精准施治,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效果。
四、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操作。
要注重中医药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临床实习和实践环节,提高执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的应用领域和探索空间。
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并促进中西医结合的融合发展。
六、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制度保障。
要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信心和认同。
总之,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众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
我们应该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宝藏,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中医师承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师承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优秀4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1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医被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我之所以选择中医师承,是因为我深感中医对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的身体内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宏观的角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是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深一层时,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
我学习了许多基础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如脉诊、推拿、针灸等,也逐渐理解了中医的哲学理念。
我对中医的敬仰之情,犹如江流连于山峰之间,无比深沉。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学习能力。
在我眼中,每一个复杂的病例都是一次深入理解人体、生命的奥秘的机会。
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思考都是对知识的渴望。
总的来说,中医师承的学习过程既艰难又充实,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我深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期待未来能将我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我所学习的中医知识。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篇2医师承学习心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作为一名热爱中医文化的年轻人,有幸在去年冬天参加了中医师承班,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亲身实践,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学习中医的起点。
在这个班级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以及临床实践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一个老中医经验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医,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逾四十载。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其独特的治疗理念。
以下是我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愿与同仁分享,共同探讨中医之道。
一、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作为一名中医,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才能在临床中正确辨证施治。
我强调,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注重以下几点:1. 理解中医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2. 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3.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
二、注重临床实践,积累经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关键。
以下是我积累的一些临床经验:1. 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准确把握病情;2. 根据病情,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3. 注重中药配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方;4.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三、重视医德修养,关爱患者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关爱患者。
以下是我对医德修养的几点体会:1. 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2. 关爱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予人文关怀;3. 诚实守信,遵守医疗法规,保护患者隐私;4.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中医的信任。
四、关注学术交流,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关注学术交流,传承中医文化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学术交流的一些看法:1.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经验;2.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3. 发表学术论文,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4. 传承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医。
总之,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将始终保持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为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的经验总结能对同行有所启发,共同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医师经验讲解(中医师承月记1000字)

中医师经验讲解(中医师承月记1000字)中医师经验讲解:中医师承月记引言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记录下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感悟,希望能够与同行们分享。
以下是我过去一个月的经历和总结。
学术研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医著作。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关注了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以保持自己的知识更新。
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我努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
我接诊了许多患者,包括感冒、咳嗽、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我能够准确地诊断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经验分享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
他是一名年轻人,患有长期失眠和焦虑症状。
在传统的治疗方案无效后,我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我根据他的体质和症状,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等综合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医师,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自我提升除了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参加了一次关于针灸技术的培训,学习了新的针灸技术和治疗方法。
我还参加了一次关于中医诊断的讲座,深入了解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应用和技巧。
结语通过过去一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推动中医的发展和传承。
以上是我过去一个月的经验和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交流。
谢谢!。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一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
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
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
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
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
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
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
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
”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
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
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
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秉承着中华民族智慧与经验总结,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医疗和保健方式。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药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需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中医药的传承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包含广泛而深厚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耐心。
同时,传承中医药还需要学习者通过实践理论,运用中医药的方法和技能,不断积累经验。
只有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将中医药传承下去。
其次,中医药传承需要坚持创新与发展。
传承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知识,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创新和完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医药传承需要注重科学研究。
中医药作为一门学问,也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支撑。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对中医药的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科学性。
同时,科学研究还能够发掘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因此,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中医药传承需要注重教育和培训。
传承中医药必须从嫩苗培养开始,需要有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给人们提供系统、科学、规范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只有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的培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经验,丰富中医药的国际视野。
总的来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的努力。
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坚持创新与发展,注重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所必须要做的。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中医师承,传承中医传统。
作为中医师学习重要形式,意义非凡。
跟师学习在师承过程中至关重要。
师者,传医术、授经验。
学者,虚心求教、勤奋钻研。
通过跟师,感悟中医精髓,传承古老智慧,为中医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医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1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1、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
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
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
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要善于交流和沟通。
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2 中医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宝贵的医学遗产,通过师承的方式学习并实践中医。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
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
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
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
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
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
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
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
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
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
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
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
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
“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
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和“腹诊”的独到临床经验和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勤学善问勿存疑
名中医临证诊务繁忙,不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都诊务繁忙,无暇讲授临床经验,也有些名中医看重学生的“悟性”,我在跟随多名名老中医实践过程中,体会过分强调继承人的“悟性”并不可取,独特的学术经验所蕴含的辨证思维方式,非名师点拨不能拨开迷雾,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认为临证诊病需“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认为把握疾病的本质,不能局限于病人的局部症状表现,而应该按照病人的心理、体质等综合因素整体的分析病情,这些隐藏于名中医专家脑海中的辨证思维智慧,非继承者一朝一夕所能能领会,
与名中医的人文素养、渊博知识密切相关,这时候继承者应该在临证期间或临证后及时向名中医求教,及时的将自己的疑惑和盘托出,或许有些问题因继承者认识的局限性略显幼稚,但经名中医高屋建瓴的点拨后却能尽快提高认识,更好的把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脉络;另一方面,部分继承者有深度的提问,或许蕴含着连名中医本人都未曾思考过的辨证思维层面,思想经过碰撞和交流,对名中医本人学术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都将大有裨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相长方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前进,当前名中医的经验传承已开展博士生和博士后招生工作,我在在短短6年的临证跟师期间撰写出了有高水平的学术经验总结论文,继承者勤学善问更是不可缺少的。
五、熟读经典助解惑
熟读中医经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我师曹晓岚教授曾云“秀才学医,罩里捉鸡”,熟读中医经典在古代是中医学徒登堂入室必须经历的阶段。
当代名中医药学家何任教授认为“学好中医经典,是继承创新的基本功”,他体会“温习重读,每读一次,肯定有一次的收获”。
可见中医经典在经验继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掌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需要经典,其遣方用药也要溯本求源,考证出处,才能继承好名中医的学术和处方用药的精髓。
黄煌教授临证善用经方,其撰写的《张仲景50 味药证》一书,以《神农本草经》为本源,考
证《伤寒》、《金匮》之用法,结合自己长期的临证经验,扩大了经方诊治现代病的治疗范围。
全国名医张珍玉教授主张学习经典著作时要先通读原文,少年从父学医时,即背过《内经》、《难经》、《伤寒论》的等重要条文。
我跟师临证和拜读名家医案过程中也体会到,经方治病,药少力宏,每有疑惑,重读《内经》、《伤寒杂病论》,每有豁然开朗之感。
六、医案亲录时总结
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过程中,医案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详细的记载乃至再现名中医诊病的过程,而单纯拜读医案和继承者躬亲录医案,我体会二者的受益是深浅有别的。
亲录医案,或重抄老师脉案,或老师口授笔录,此时医案所记载的方药,是有生命的,病人鲜活的临床症状和老师临证诊病的“望闻问切”动态过程都鲜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在学生的笔尖下记载下来,学生对医案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病人疾病的本质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即使后来随着继承者学识的增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名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得以再提高和再创新,亲录医案给继承人所带来的启示也更能激发智慧的火花。
我在初学时跟随名中医专家所记录的抄方医案,至今保存在身边,每每翻看,当时医家诊病的音容笑貌即在面前浮现,某些特殊病人当时的临床症状乃至说过的话,仍能历历在目,可见亲录医案的重要性。
七、借助数理统计法
名中医专家的经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几代人殚精竭虑、反复临床实践的结果,其间蕴藏着海量的辨证经验、学术思想以及相互作用的关联信息,用传统的人脑记忆和文本记述方式去储存这些数据信息,用“口传心悟”的传统总结方法发掘其潜在的宝贵经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局限性和劣势也日趋明显。
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名中医经验总结,有可能发现蕴藏在大量临证实践之中,连专家本人都未曾发现的宝贵诊疗经验,我在继承导师山东名老名中医曹晓兰教授学术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统计学数理统计方法,挖掘出曹晓岚老师日常临证治疗中风病常用的对药15 对,验之临床,药证相符,从而丰富了曹晓岚老师的学术思想,可见现代统计学方法在名医经验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价值,但数理统计得出的结果,仍缺乏严谨性,应建立在和名中医深度交流、反复讨论、并验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