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魏晋读后感

魏晋读后感

魏晋读后感《魏晋读后感》是一篇让我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章。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物风采,也对当时的政治派系斗争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以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作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卓越的史学才华,揭示了魏晋时期的人物各具特色、思想各异的特点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通过魏晋二十四孝故事,揭示了这个时代人的品行和为人处世的理念。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流动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对个体的追求、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魏晋风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我被书中所描绘的政治家、文人、书法家等各类人物所吸引,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的风采和智慧征服了我。

他们的才情与意气、人格与品行、语言与表达均使我感到震撼与钦佩。

与此同时,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变化和时代的魅力。

此外,《魏晋风度》还深入剖析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派系之争。

这一方面是对历史的还原,另一方面是对历史的解读。

通过这些政治家大师们之间的斗争和交往,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错综复杂和多面性。

每个政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观和政治追求,他们的言行和政策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来制定的。

这使我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更加客观,对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魏晋风度》中,书中还通过魏晋二十四孝故事,详细讲述了当时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品行和修养,使我对魏晋时期的道德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十分丰富和多样,人们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化。

通过这些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的追求。

通过阅读《魏晋风度》,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观后感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通史中,我对魏晋风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1. 魏晋政治风度魏晋时期的政治风度可以用“缺乏秩序但开放包容”来形容。

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虽然国家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但却给了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魏晋时期的政治家也倡导着包容和开明的政治态度,儒家的“以文化治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 魏晋文化风度魏晋时期的文化风度有两个显著特点:思想开放和注重个人修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学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方面,王羲之等人提出了“笔墨丹青,气韵天成”的艺术观。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才华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荀子、郭象等人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并通过著作的出版和教育的普及来传播这些思想。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例如,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3. 魏晋社会风度在社会方面,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度也反映了一定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宽松,士族阶层的崛起和派系斗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文人为主体的士族阶层,他们通过才华和文化修养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这种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了农耕社会的传统等级制度,为后世社会结构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与此同时,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在魏晋社会中十分激烈。

各派系之间为争夺权力和资源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结语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它不仅推动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魏晋风度》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书籍,书中记载了魏晋时期的风度与精神气质。

阅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魏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风度》一书通过陈寿的史笔展现了魏晋时期的风度与精神。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融合了汉朝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北方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书中通过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品性、修养和情操。

这些人物有的是书生,有的是文人,还有的是官员。

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展现了魏晋时期人文风貌的多样性。

书中以诗词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援引当时文人士子的诗词,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些诗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精神的赞美和弘扬。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深深感受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情怀和文化品味。

他们的诗词流畅深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思念和关怀,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些诗词充满了智慧与感慨,令人陶醉其中。

此外,书中还着重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

我通过阅读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描述,深刻认识到了魏晋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书中描述了当时官员们的权谋和勾心斗角,以及文人士子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些描写使我深感当时社会的悲惨和不公,同时也让我深思在现实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品质和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

通过《魏晋风度》的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魏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也对当时人的精神气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深感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辩证的时期,人们在动荡与腐败中反思和追求美好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炽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追求美与艺术,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状况和国家命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要及酒之关系读后感篇一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这心里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您会问,咋就五味杂陈了?嘿,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这魏晋时期,可真是个特别的时代。

那时候的人,吃药、喝酒,看似荒诞不经,可仔细琢磨,又觉得好像有那么点儿道理。

您瞧,他们吃药为了追求长生,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我就寻思,这长生真能靠吃药得来?可能吗?也许只是他们内心对现实的逃避罢了。

再说说喝酒,那更是一场狂欢。

喝得醉醺醺的,写诗作文,肆意放纵。

我觉得吧,这一方面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点儿自暴自弃呢?毕竟,现实那么无奈,只能在酒中寻找安慰。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那一个个可都是大名鼎鼎。

可他们真的就那么潇洒自在?我看未必。

像阮籍,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能懂?他的狂放,难道不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奈抗争?再看看那个时代的文章,华丽、飘逸,充满了想象力。

可这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他们的迷茫和困惑呢?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时候,想要逃避现实,想要寻找一种寄托?也许,魏晋风度在今天依然有着某种启示。

哎呀,我这说得乱七八糟的,您别见怪。

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这一路读下来,真是思绪万千啊!篇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提起魏晋风度,您会想到啥?是那些狂放不羁的文人雅士,还是他们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读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咱先说说这药。

魏晋时期的人吃那五石散,说是能延年益寿,我就纳了闷了,这东西真有那么神奇?也许只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安慰吧。

您想想,生活那么不如意,总得找点盼头不是?喝酒就更有意思了。

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还能吟诗作对。

这是洒脱还是放纵?我觉得两者都有吧。

他们在酒中忘却烦恼,可醒来之后呢?现实还是那个现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再看看他们写的文章,那叫一个美!比喻、夸张,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

【读书笔记大全】《魏晋风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魏晋风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魏晋风度》读书笔记1、真实、自由而漂亮的活着。

这其实是从庄子以来就有的价值追求,只不过魏晋在真实和自由之外再加漂亮。

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真是自由的体现,美是自由的象征。

不自由,就难以做到真实。

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没有艺术。

因此,自由而真实就一定漂亮。

2、心理有病,归根结底是社会有病,因为健康的社会是不会以病人为美人的。

3、士族才是魏晋的主人翁。

的确,中华之有士族,正如欧洲之有骑士,日本之有武士。

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阶层,圈子意识很强,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

比方说,以尊重女性为美德(欧洲骑士),以完成责任为天职(日本武士),以血统纯正为高贵(魏晋士族)。

4、时代的悖谬必定造成心理的扭曲,魏晋士族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何况没有个体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意志的自由。

结果,便只有无穷无尽的纠结和烦恼。

因为他们独立了,却弄不清站在哪里;他们自由了,却不知路在何方。

那么,不想也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反过来,近忧无法破解,就只能诉诸远虑。

于是玄学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

因为玄学之为玄学,就在玄远。

玄远在政治上没有风险,反倒为思想的驰骋开辟了广阔天地,岂能不大受欢迎?更重要的是,玄学为魏晋追求的核心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按照何晏和王弼的观点,万物以无为本,无是最高的真实。

要想不虚伪,就只能虚无。

一无所有,当然真实;无为则无不为,这就自由。

自由而真实,也就漂亮。

至于独立与否,可以暂时不管。

玄学取代儒学,原因即在于此。

5、任何文明一旦成熟,就会开始糜烂,从成熟走向烂熟,从鼎盛走向衰亡。

这时,命运和选择就只有两种:要么一病不起,要么浴火重生。

幸运的是,我们民族选择了后者。

6、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次大动荡。

之前则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动荡的结果,是产生了第一帝国(秦汉)和汉文明。

魏晋南北朝动荡的结果,则是产生了第二帝国(隋唐)和唐文明。

魏晋风度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魏晋风度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魏晋风度
(一)人的主题
1. 门阀士族玄学兴起,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隐藏着对生命、
命运、人生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2. 重人的思辨风神、才情、气质、格调
3. 造型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
4. 书法艺术也是如此——王羲之“妍美”
(二)文的自觉
1. 建安文学:文学风格转为为艺术而艺术,曹丕“文以气为主”,讲
的是以文传世。

曹植讲究修造词炼句。

以至于影响后世骈文的风格。

(三)阮籍与陶潜
阮籍——挣扎的代表
陶潜——遁世的代表
建安七子代表了文学的倾向,竹林七贤代表了人格的倾向
六、佛陀世容
(一)悲惨世界
(二)虚幻颂歌
(三)走向世俗
汉武帝通西域后,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忽略了禅宗的兴起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达摩自梁武帝普通七年入华,直至六祖惠能,“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有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禅”,对于后世无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人的宗教信仰人格修养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

魏晋风度读后感在阅读《魏晋风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传达的魏晋时期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动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让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那个时代,政治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但与此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文人墨客辈出,文化艺术得以极大的发展。

书中描述了当时的士人风度,他们追求自由、崇尚清高,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抱有强烈的不满,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书中对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折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书中对当时的文人墨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表现,更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

最后,书中对魏晋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这些历史人物或是政治家、军事家,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魏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总的来说,阅读《魏晋风度》让我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和历史人物的全面介绍,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魏晋时期的风貌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营养,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时期的文化与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深思。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与思想观念。

这个时期的人们多以士人为主,讲究文人风度。

文人风度是指士人在言谈举止、生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

在魏晋时期,这种风度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马融是魏晋时期的一位知名文人,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药与酒的热衷。

在他的文章中,药与酒往往被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马融认为,药物能够延缓人的衰老,增加人的寿命,为人带来健康和活力。

而酒则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在《草堂集》中写道:“百年能到三五日,终日醉卧不百夕。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药与酒的痴迷与追求。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将药与酒作为达到人生境界的一种手段。

在另一位魏晋文人陶渊明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联。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以饮酒与种田为乐,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作品。

他的诗词中常常描绘田园生活与酒宴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以田园生活和酒宴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宴饮的追求与渴望。

陶渊明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与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在魏晋时期不仅仅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魏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与养生,药物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被使用于养生与治疗疾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酒则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

人们在宴会上饮酒作乐,举杯畅饮,以酒会友,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骨
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

《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

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

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

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

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

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

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

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

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

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

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

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

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

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

“三曹”是诗
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

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

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

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

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

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

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

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

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

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

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

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

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白衣飘飘的魏晋,总在不经意间,以翩然的姿影,轻抚后人蒙尘的心。

”这诗一般的语言,是《魏晋风尚志》一书中对那个时代的描述。

魏晋年间,有竹林七贤傲然立足于政治高
压之中;有《世说新语》大方清谈于世态炎凉之内;还有归隐田园的五柳先生,高唱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用潇洒随性的生活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态度。

一个个特立独行的故事,体现的是“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风骨。

正如宋代诗人郭印在《宿大明寺》里描述的那样,“烟竹寒垂幄,风松静鼓琴。

清谈不知寐,明月到天心。

”的确,在魏晋那动荡不安、争权夺利成风的世道中,文人们的满腔抱负不能施展,只能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竹林七贤便是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他们的生活态度与成名在前的建安七子大有不同,尤以嵇康、阮籍为最。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向往隐逸悠游、闲适自由的魏晋时代。

那里有我行我素、长歌当哭的竹林七贤;有寄情田园、恬静自然的五柳先生;还有奉行固守寒庐、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

文人好饮酒,魏晋文士亦然。

席末,兴犹未尽者泼墨挥毫,其旷达率真、自然淳朴的性情,成就其自由潇洒的人生境界,尽显魏晋风骨。

有酒香扑鼻,亦有东篱采菊,我辈欣然。

只是可惜,广陵已成绝唱,桃源无人问津。

从此世间,再无竹林七贤;从此世间,再无五柳先生;从此世间,难寻魏晋文人那超然物外的高洁姿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