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地理学报
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态势解析_寇改红

在新常态下,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常态下的城镇化更是要求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等多化融合,实现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与各行各业的协同发展。
在2015年9月召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就明确提出:“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保障,为此社会各界必须建立好新型城镇化这一经济引擎。
”要力促新型城镇化更好发展,首先需认识新型城镇化对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后才能更好地分析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态势,才能形成新的思维助推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新常态下城镇化的职能(一)城镇化依然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会带来大量的消费以及投资需求。
首先,城镇化会带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态势解析寇改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330201)[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进入到新常态。
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态势,需要从空间上分析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文章根据空间状态分布,提出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建议:强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提高环渤海地区小城镇的档次及规模;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彻底杜绝二元化问题;注重城市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环渤海地区;空间态势[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6)03-0101-03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Under the New NormalKou Gaihong(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330201)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economy is at the new normal stage,the high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s changing into medium growt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are is analyz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enforc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ities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and give full play of city clusters'function,making regional planning of Bohai economic region and promote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city cluster,avoiding urban-rural dual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cultural establishment.Key words:the new normal state;new urbanization;Bohai economic region;situation[作者简介]寇改红(1980-),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2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4615.32
14600.08 16055.71 16351.80 17261.75
10500.62
10424.07 11913.14 12255.64 13138.83
3998.91
4040.38 3980.08 3973.65 3963.94
113.05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山东省
0.008400729 0.013308639 0.119911902 0.086765785 0.08561133
0.227036142 0.516820383 0.526945051 0.532490583 0.51457834
0.764563129 0.469870978 0.353143047 0.380743632 0.39981033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经管121班 第二小组
小组成员:刘瑶 胡雅婷 邓子宏 许振柏
目录
A 环渤海地区
概述
C 重点开发地区
E 未来发展方向
B 产业结构分析
D 发展中的问题 及发展前期
A、环渤海地区概述
一、地区范围 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层次: a、小范围的——环绕渤海沿岸和部 分黄海沿岸的17个城市和地区; b、大范围的——环绕渤海和黄海由 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 (中部7盟市)五省区和北京、天津 两直辖市以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的 大渤海经济区。
119.97 129.01 69.16 79.80
2.74
15.66 33.48 53.35 79.19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各部门中仅次于种植业,占有重要地位。 农区畜牧业以舍饲为主,多为农区副业; 牧区畜牧业以放牧为主,是当地经济的主体。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泛黄海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为了促进该区域的合作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简称“环渤海合作”)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其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分析环渤海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环渤海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沿革:环渤海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4年7月,中国沿海五省市与韩国、日本举行“中国杭州湾五省市与韩国、日本经济交流会议”磋商,讨论经济、科技、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随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提议,在中国东北、沈阳、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设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和合作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合作。
1992年,天津市和日本横滨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成为中国与日本在地方层面上的首个友好城市。
1994年,沿海五省市、天津市等地积极开展环渤海经济区合作。
1995年,中国政府宣布建国门经济开发区,拉开了环渤海合作的序幕。
2002年,环渤海经济区研究会在天津成立,为有关省市建立了合作机制。
2006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该区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环渤海合作正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前景宽阔。
一方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造船等,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环渤海合作将迎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要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合作: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建设。
加快环渤海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推动沿岸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
二、加强工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合作,集聚企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评价及空间演化规律

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评价及空间演化规律以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评价及空间演化规律为题,本文将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演化规律。
一、引言环渤海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和人口集聚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状况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研究其空间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效率评价生态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产品与耗费的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率评价可以从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考察。
1. 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从经济产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通过分析环渤海地区的生态产品产出情况、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贡献度,可以评估该地区的生态经济效益水平。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并通过指标体系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好坏。
可以从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3. 生态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生态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考察,并通过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效益等指标来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
可以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方面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三、空间演化规律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差异明显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生态效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资源开发程度高,生态效率较低。
2. 呈现出由内向外的扩散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渐向外扩散,导致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内向外的扩散趋势。
内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高,而外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经济区之一,覆盖京津冀、山东、辽宁等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极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1.现状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 的15%左右,区域内含有15 个省、市,面积约94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 亿。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度、逐步完善的产业基础、发展速度等成为各地倍受买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2.发展在2017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个新概念,其中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被列为五大重要战略之一。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主要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但当前在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和传统行业在占据比例较高。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需要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交通网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包括高速铁路、大型公路、港口、机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促进环渤海贯通发展。
3.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创新基地,需要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_王泽宇

其中 Wi 现代海洋渔业资源生态位 (宽度); Si 表示 i 类海洋渔业资源生态元数量态;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产 量; S 表示现代渔业资源生态元总数量态; Pi 表示 i 类海洋渔业资源生态元数量势,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的 增长率; P 表示现代海洋渔业资源生态元总数量势; Ai 为量纲转换系数,若比较连续年份海洋渔业资源情况,即以 一年为时间尺度,则 Ai 取 1,且 0 < Wi < 1 。
(1) 海洋经济发展度。反映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其中总体规模是 现有业绩“量”的体现;海洋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反映转型过程中海洋经济的增长潜
12 期
王泽宇 等: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2297
力和实力;海洋产业岸线经济密度是对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效益的衡量。 (2) 海洋经济转型度。反映转型过程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协调化水
平及产业转型效率。 (3) 发展条件支撑度。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支撑两个方面。科技是海洋产业转
型升级的原动力,反映海洋产业拉动经济的后续能力;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先驱条件 和基础。
表 1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
Tab. 1 Index system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marin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化值指数; qi1 为报告期第 i 项分产业在海洋产业中所占份额; qi0 为该产业基期份额;N 为产业总数。公式③
∑ | | Vj =
n
(Aij
-
B
)2
j
Kij
i=1
Bj
, Vj 为就业结构变化速度指数;
Aij 表示
j
环渤海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近年来ꎬ 已有研究针对碳排放总量 [2-3] 、 驱动因素 [4-5] 、 预测模型 [6-8] 和碳交易 [9] 等方面展开了
大量研究ꎮ 有学者注意到ꎬ 在碳减排过程中存在 “ 市场失灵” 的问题ꎬ 即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控碳
排放行为ꎬ 碳减排行动的有效实施需要结合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规制进行补充限制ꎬ 最终达到碳减排
合程度不高ꎬ 环境规制的增强滞后于区域净碳排放量的增长ꎬ 环境规制对地区净碳排放的约束性不强ꎮ
(2) 净碳排放量与环境规制强度均呈现中部高、 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ꎬ 这与各城市职能定位相符ꎬ 北部
地区作为重要的 “ 生态长城” ꎬ 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鲜有分布ꎮ ( 3) 环境规制有效地遏制环渤海地区净碳排
al net carbon emissions is weakꎻ (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et carbon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s higher in the central areas and lower in the northꎬ aligning with
量的时空演变趋势ꎬ 并借鉴吴一凡等 [24] 耦合发展关系指数模型ꎬ 划分耦合类型ꎬ 分析各城市环境规
制强度与净碳排放量之间耦合特征ꎮ 最后ꎬ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净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进行分
析ꎮ 深入探讨环渤海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净碳排放量的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ꎬ 为实现协调减污降碳
政策措施与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ꎮ
Vol 40ꎬ No 3
May 2024
文章编号: 1000 ̄5277(2024)03 ̄0029 ̄11
环渤海地区FDI分布演变特征、成因与结构变化分析

环渤海地区FDI 分布演变特征尧成因与结构变化分析段志民(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首先分析1985—2012年环渤海地区FDI 区位分布的动态演变特征,随后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检验传统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政府政策与空间因素对FDI 区位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环渤海地区FDI 以集聚垂直复合型居多,后期以水平型为主;市场规模是FDI 选择流入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持续影响因素;后期稳态集聚过程中,区域化经济对FDI 的流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对FDI的流入有显著影响,但政策出台需因地制宜。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空间效应;新经济地理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24⁃08一、引 言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之一[1]。
FDI 可以通过促进流入地的就业状况、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本并引发技术外溢等多种途径优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其经济增长。
因此,近年来各国与一国内部各地方政府均竞相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部沿海对外开放的最大区域,吸引FDI 的力度和步伐同样有增无减。
然而,环渤海地区FDI 总体区位分布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和不均衡性。
研究环渤海地区FDI 的区位分布问题,要从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出发,既有研究仅将焦点集中在检验部分因素对FDI 流入的影响,如王剑和徐康宁[1]仅考察了城市化水平、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对FDI 区位分布的影响。
由于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FDI 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非独立,因而地区之间的空间交互性应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Blonigen 等[2]最先对FDI 的空间交互性进行研究,发现FDI 的流入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性。
但这一研究对样本的选择异常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0卷第2期2015年2月V ol.70,No.2February,2015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刘彦随1,2,杨忍2,3(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广州510275)摘要:城乡发展转型是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
利用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性、动态性与差异性;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探测了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
研究表明:①城乡发展转型中心性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空间分异格局。
平原地区逐渐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一级、中心、地级市为二级集聚中心、县级市及县城镇为三级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山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尚不明显。
②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结构特征。
以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大连、石家庄、青岛为主要城市扩展核心,空间聚核模式持续向外蔓延拓展。
沿海岸线的“C ”型带和港口群区域的土地快速非农化,成为城乡快速转型的热点区。
③受点—轴—面区位要素综合影响,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最佳探测空间尺度为1200m 。
④未来城乡发展转型的极强敏感区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轴带,以京津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开发应以城乡发展转型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为依据,科学实施城乡空间优化与差别化管控策略。
关键词:城乡发展转型;中心性;动态性;敏感性;空间格局;环渤海地区;中国DOI:10.11821/dlxb2015020061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城镇化进程[1]。
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型[1]。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加快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研究城乡发展转型过程、格局、模式与途径等科学问题,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与决策的前沿课题,也是地理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综合研究优势的重要领域。
城乡发展转型研究具有多层面、多尺度性,在区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快速城镇化,以城市群、经济区演进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转型,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影响下的广大农村地区,以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变为特征的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其核心是区域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学者侧重从不同视角对城乡空间演变与景观保护[3-4]、产业发展与模式[5-6]、生态安全与保育[7-8]、社会要素变动[9]等进行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城乡发展关系[10]、城乡协调模式[11]、土地优化配置[12],以及农村城镇化[13]、土地非收稿日期:2014-05-21;修订日期:2014-1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8)[Foundation: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of China,No.41130748]作者简介: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E-mail:liuys@通讯作者:杨忍(1984-),男,贵州毕节人,博士,讲师,已发表论文30余篇。
E-mail:yangren0514@248-256页2期刘彦随等: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农化[14-15]、乡村发展转型[16]、城市空间扩展[17-18]、空心村整治[19-20]等实证研究。
城镇化作为城乡发展转型的主导过程,深受学术研究和政府管理界的广泛关注。
城镇空间扩展必然导致土地非农化、城乡空间结构与格局的持续变化,而当前国内城镇化研究多侧重于人口的就业、居住、共享城市社会服务等,对城乡空间结构及其差异的认识,多着眼于不同尺度行政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时空变化差异,而对一定区域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构型的探测研究尚未深入开展。
尤其是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发展,为借助于遥感技术、计量模型方法进行城乡空间类型诊断、地域格局识别与测度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21]。
深入研究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既是科学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索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健全区域协同体制机制的重要课题,也是面向未来建设首都经济圈、完善城镇体系与布局形态、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协同与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22]。
在城乡发展转型中,协同推进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对于促进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构型是城乡发展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利用格网和地统计研究方法,综合集成GIS 和遥感技术,着眼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视角,探究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空间拓展性、区域差异性,探测分析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过程与格局,重点揭示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中心性、成长性、差异性规律,可为环渤海地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研究方法(1)城乡发展转型格网单元分析地理事物、现象、过程的可视化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刻画城乡发展转型空间动态识别与情景预测,本文采用格网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动态展示城乡发展转型空间过程。
具体作法是采用不同尺度网格对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单元格内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动态变化量进行统计,使其离散空间分布属性归结至每一个网格单元中,初步探测识别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中心集聚性和动态拓展性,同时为进一步地统计空间自关联“冷点”和“热点”探测识别作好准备。
基于格网单元统计研究的优势,还在于方便矢量—栅格数据格式的转换对接和空间情景建模模拟、最优模拟尺度的识别(图1)。
(2)中心集聚性、空间差异性识别基于ArcGIS10.1软件平台,制作覆盖整个环渤海地区的5km×5km 格网,进行城镇建设用地数据与网格图层叠加,以5km×5km 格网作为最小研究单元,通过对网格单元内城镇建设用地类型图斑进行disolve融合,进而汇总统计每个网格内城镇建设用地总面图1矢量数据网格化流程Fig.1The process of data grid 249地理学报70卷积。
以格网统计汇总的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性的冷热点区域探测方法,进行环渤海地区城镇空间中心集聚性探测,计量模型见公式(1)、公式(2)。
Getis -Odr G i *用来检验局部是否存在空间统计上的聚集高值区或者低值区域。
G i *=∑j =1n w i ,j x j -X ˉ∑j =1n w i ,j(1)X ˉ=∑j =1nx j n ,S =(2)式中:x j 是每个网格的属性值;w i ,j 是网格i 和j 空间权重,在探测中采取空间搜索半径法,以10km 为相关距离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
城乡发展转型影响着空间构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表征了城镇区域成长性特征。
本文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标(L i ),表征一定时期内每个单元网格城乡建设用地拓展速度与强度。
同时,对5km×5km 网格的建设用地平均变化速度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具有横向可比性,测算模型如式(3)。
L i =ΔU i Δt ×TLA×100%(3)式中:ΔU i 为某一时期建设用地拓展增加面积;Δt 为时间跨度;TLA 为研究单元的土地总面积。
在每个单元网格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强度测算的基础上,以网格单元统计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标为基础,利用空间“热点”探测的G i *的计算模型(1)和(2),在ArcGIS 平台支持下,深入探测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强度差异性,其G 指数的高低反映了城镇空间拓展强度空间集中性的强弱,进而揭示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成长的热点区域。
(3)城乡发展转型空间变化概率城乡发展转型空间主要表征为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格局。
城乡发展转型空间变化遵循空间构型的中心性规则和区域发展的点—轴理论,制作建设用地空间变化栅格概率图是预测空间变化趋向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前提是利用logistic 逐步回归模型,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动态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数据进行逐步回归,计量模型如式(4):log æèçöø÷P i 1-P i =β0+β1x 1,i +β2x 2,i +⋯βn x n ,i (4)式中:P i 表示每个栅格可能出现城乡建设用地类型i 的概率;x 表示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ROC 检验方法①,对logistic 回归结果进行检验,并探测识别最优模拟尺度,然后进行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概率趋向预测。
依据回归系数和各影响因素栅格图层,进行加权栅格代数运算,最终得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概率图。
2.2数据来源本文使用1980年、1995年、200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应①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曲线,用于二分类判别效果的分析评价。
基本原理是通过判断点的移动,获得多对灵敏度(sensitivity )和误判率(1-Specificity ),以灵敏度为纵轴,以误判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
并与斜45度的直线对比,若曲线越接近,则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判断价值越差,反之亦然。
2502期刘彦随等: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251用研究所。
201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通过对环渤海地区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和解译得来。
刻画城乡发展转型空间特征的各类基础地理要素数据来自1:25万中国电子地图,利用Mapinfo系统将数据格式转换为shp文件。
所有气象数据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3结果分析3.1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心集聚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
伴随城乡发展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地域空间成为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集聚地。
随着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城镇建设用地呈现“聚核式”拓展,从而影响形成区域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结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