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题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题第二课时

10 短文二篇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描写生命活动,为景物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 ____ _ __”。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睡觉(4)只是3.(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研读课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

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短文二篇》 课后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短文二篇》 课后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2.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短文二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短文二篇

借代、对偶)
9/16/2019
14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9/16/2019
15
7.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山__川__之__美__,__古__来__共__谈__。极力描 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高__峰__入__云__,__清__流__见__底_____。由静景转入动 景描写的句子是:___晓__雾__将__歇__,__猿__鸟__乱__鸣__;__夕__日__欲__颓__,__沉__鳞__竞__跃____。
9/16/2019
24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盖.竹柏影也 B.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9/16/2019
25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9/16/2019
11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_交__相__辉__映____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___四__季____
(3)晓雾将歇. 歇:__消__散___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坠__落______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

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6.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习题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习题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晓雾将歇.(xiē)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信)(2)古来共.谈(共同)(3)五色交辉..(交相辉映)(4)四时俱.备(全,都)(5)晓雾将.歇(将要,即将)(6)夕日欲颓.(坠落)(7)沉鳞竞.跃(竞相,争相)(8)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9)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的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解析:D项中分别是“将要”和“欲望”的意思。

)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C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二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共:共同。

“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

交:交相。

岩壁五彩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

俱:都。

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交辉:交相辉映(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2021秋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及练习(含目录)

2021秋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及练习(含目录)

2021秋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及练习课文目录单元知识点梳理《三峡》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①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②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4、重点字词: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②能以径寸之木(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7.词类活用:8、重点句翻译: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
..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
..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贤于.材人远矣
B.于.我如浮云
C.于.厅室之东北角
D.积于.今六十岁矣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
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秋夜坐钓月矶
未尝.识书具
B.时闻.风铎
一老河兵闻.之
C.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矣
风烟俱.净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康乐以.来
C.非淡泊无以.明志
D.以.刀劈狼首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4.虎丘的夜色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
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

(4)卒.全其城。

1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8.【甲】文除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年号,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
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
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2)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除了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一个特殊称呼——号。

如李白的号为“青莲居士”,杜甫的号为“少陵野老”,白居易的号为“香山居士”,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李清照的号为“易安居士”,等等。

19.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课文中“元丰”即是宋神宗的年号。

B.我国古代文人,除了名与字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号。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陶渊明号“东坡居士”,陶弘景则号“华阳隐居”,等等。

C.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习俗,如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喝桂花酒的习俗;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D.“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参考答案
7.【答案】
(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只是。

8.【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于:到;A项,于:比;B项,于:对,对于;C项,于:在。

9.【答案】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10.【答案】“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后悲凉处境的感慨和愤懑,有被贬的悲凉失意,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表露了无往而不乐的乐观旷达态度。

11.【答案】D
【解析】D项,造访/过错,过失;A项,尝:曾经;B项,听到;C项,都,全部。

12.【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以:用;A项,以:此、这;B项,以:表示时间的界限;C项,以:来。

13.【答案】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14.【答案】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15.【答案】
(1)散步,漫步。

(2)只是。

(3)到……去,前往。

(4)最终,终于。

16.【答案】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7.【答案】
(1)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18.【答案】【甲】文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

【乙】文表现了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

19.【答案】B
【解析】B项,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