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常见井下事故的处理
钻井施工事故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为确保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钻井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井喷、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机械伤害等。
三、事故分类及应对措施1. 井喷事故(1)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切断事故井与相邻井的连接,防止火势蔓延。
(3)启动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物资,对事故井进行压井作业。
(4)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2. 火灾事故(1)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切断事故现场电源,关闭气源。
(3)使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如火势较大,立即报警请求消防支援。
(4)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并送往医院治疗。
3. 爆炸事故(1)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切断事故现场电源、气源。
(3)使用防爆器材进行排险,如无法排除,立即报警请求专业排险队伍支援。
(4)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并送往医院治疗。
4. 中毒事故(1)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切断事故现场气源,通风换气。
(3)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并送往医院治疗。
(4)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 触电事故(1)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切断事故现场电源,使用绝缘工具进行救援。
(3)对触电人员进行急救,并送往医院治疗。
(4)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四、应急响应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制定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3. 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随时待命。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事故。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钻井事故及处理

钻井事故及处理钻井事故及处理⼀、钻井井下事故(Downhole drilling accident):钻井作业在井内发⽣的各种事故的总称。
1、卡钻(pipe sicking):凡钻柱在井内不能上提、下放或转动叫做卡钻。
2、机械卡钻(mechanical sticking):除压差卡钻之外的卡钻统称为机械卡钻。
3、泥包卡钻(bailing-up sticking):钻⼊泥页岩底层不能及时清除井底岩屑,钻井液与岩屑混合紧紧抱住钻头或其他井下⼯具形成的卡钻。
4、砂桥卡钻(sand bridge sticking):岩屑在井径变化处集聚堆积造成的卡钻。
5、沉砂卡钻(solids setting sticking):岩屑在井底沉积造成的卡钻。
6、键槽卡钻(key seat sticking ;key slot sticking):钻井作业过程中,钻具在井壁形成的槽沟内被卡。
7、垮塌卡钻(sloughing hole sticking):由于井壁坍塌埋住钻具⽽发⽣卡钻。
8、压差卡钻(differential pressure sticking):即粘附卡钻,钻井液液柱压⼒⼤于地层孔隙压⼒使钻柱紧贴于井壁发⽣卡钻。
9、⼩井眼卡钻(undergauge hole sticking):当井眼直径⼩于使⽤钻头直径,在下钻时钻头压⼊该井段造成的卡钻。
10、缩径卡钻(formation swelling sicking,hole shrinking sticking):由各种因素⼀起井径缩⼩⽽造成的卡钻。
11、顿钻卡钻(drill string free-fall sticking):由于顿钻后钻具弯曲造成的卡钻。
12、落物卡钻(junk sticking):由于井内落物⽽造成的卡钻。
13、⽔泥卡钻(cement sticking):在挤、注⽔泥作业中造成的卡钻。
14、⼲钻卡钻(dry drilling sticking):在⽆钻井液到达钻头时钻进⽽发⽣的卡钻。
钻井施工过程中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钻井施工过程中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钻井事故制约了钻井速度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钻井液对地层的浸泡时间,使井下更加复杂,若油层已钻开,则会加重对油层的污染,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大损失,多年来,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钻井事故,缩短钻井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每一个钻井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下面简要讲一下钻井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一:卡钻事故卡钻是指钻具在井下失去活动能力的事故。
它可分粘附卡钻、憋漏卡钻、沉砂卡钻、键槽卡钻、井塌卡钻、井下落物卡钻、干钻卡钻、缩径卡钻等。
卡钻事故是在钻井工程事故中发生机率最高、最常见的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泥饼粘附卡钻1、发生粘附卡钻的条件:泥饼是造成粘附卡钻的前提条件。
凡是使用水基钻井液和有固相钻井液时,钻井液中的自由水在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这个压差的作用下,渗入地层,而钻井液的固相部分难以渗入地层,则糊在井壁上形成了一层泥饼。
等钻具接触井壁时,在压差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个推力,将钻具压向井壁并嵌入泥饼中。
如果钻具与井壁泥饼所产生的摩阻力加钻具在钻井液中的重量之和大于钻机安全提升拉力时,则发生卡钻。
通常称为泥饼粘附卡钻或压差卡钻。
凡是泥饼质量和井身质量差以及井内压差大时都容易发生粘卡。
造成粘卡的原因是多反面的,它与泥饼摩阻系数、钻井液密度及钻具与井壁的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钻井液因素:钻井液性能不好,失水量大,钻井液净化差,固相含量较高,加之地层渗透性好,便会在井壁上形成厚厚的泥饼。
若遇漏失层,钻井液中加入了堵漏材料,同样会提高泥饼的厚度和摩阻力。
钻井液受浸污:如果钻遇水层或石膏层,钻井液受到盐水或钙的浸污后性能变坏,失水和泥饼都会迅速增加,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卡钻的事故。
活动钻具不及时:因设备故障无法活动或钻具折断后靠在井壁上等原因,使钻具与泥饼接触的相对静止时间过长,都可能发生卡钻。
井身质量差:狗腿度过大,会使钻具的大部分贴在了井壁上,增加了粘卡的机会。
探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与处理对策

探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与处理对策钻井工程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钻井过程涉及到各种材料和设备,而且操作环境复杂,因此常常发生各种事故。
这些事故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钻井工程的进展和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钻井工程常见事故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钻井工程常见事故1. 井眼塌陷井眼塌陷是钻井工程中常见的危险事件之一。
当在井下钻进过程中,井眼壁面土层不稳定,或者受到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井眼塌陷。
井眼塌陷不仅会影响钻井进度,而且还会导致管柱卡钻或者弯曲,甚至损坏钻头和工具。
2. 井口事故井口是钻井工程中的重要部位,也是事故高发区域。
井口事故包括井口喷漏、井口火灾、井口爆炸等。
这些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3. 钻具卡钻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或者操作不当,钻具往往会发生卡钻现象,这会导致钻具受损,再生水泥浆损坏等问题。
4. 钻井液泄漏钻井液泄漏是钻井工程中的常见事故之一。
钻井液是维持井眼稳定和冷却钻头的重要材料,一旦发生泄漏,不但会影响钻井进度,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处理对策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提前做好地质勘探,对地层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工艺。
出现井眼塌陷情况时,需要及时停止钻井,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并配合钻井液的调配,以稳定井眼。
加强对井口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井口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在作业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井口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对于井口安全防护设施和消防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设施完好。
在钻具出现卡钻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下钻,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卡措施,并研究分析卡钻原因,加强操作员的技术培训,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钻井液泄漏应急预案,对泄漏进行封堵和清除处理,防止泄漏造成的次生污染。
可以采用环保型的钻井液,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为了降低发生钻井事故的概率,可以加强钻井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钻井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钻井井下事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钻井井下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钻井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钻井队在钻井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井下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井喷、井涌、井漏、井塌、井壁失稳、钻具事故、火灾、爆炸等。
三、事故分类1. 井喷:指钻井液从井口、套管或井壁中喷出,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事故。
2. 井涌:指地层压力突然升高,钻井液被挤出井口,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事故。
3. 井漏:指钻井液从井壁裂缝、断层等处流失,导致地层压力下降,造成井眼坍塌、钻具卡钻等事故。
4. 井塌:指井壁岩石在钻井过程中失去稳定性,导致井眼坍塌、钻具卡钻等事故。
5. 井壁失稳:指井壁岩石在钻井过程中发生变形、破裂等,导致井眼坍塌、钻具卡钻等事故。
6. 钻具事故:指钻具在钻井过程中发生断裂、磨损、腐蚀等,导致钻具损坏、卡钻等事故。
7. 火灾:指钻井作业过程中,因油气泄漏、电气设备故障等原因引发的火灾事故。
8. 爆炸:指钻井作业过程中,因油气泄漏、电气设备故障等原因引发的爆炸事故。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钻井井下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部由队长、副队长、安全员、技术员、井队干部、班组长等组成。
2. 应急救援组应急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应急救援组由医生、护士、消防员、维修人员等组成。
3. 应急保障组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等保障工作。
应急保障组由后勤保障人员、车辆管理人员等组成。
4. 应急宣传组应急宣传组负责事故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
应急宣传组由宣传人员、记者等组成。
五、应急处置程序1. 事故报告(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事故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组织应急救援组、应急保障组、应急宣传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钻井工程事故复杂处置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钻井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钻井工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井喷、井涌、设备故障、火灾、中毒、触电等。
三、事故分类1. 一类事故:井喷、井涌等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2. 二类事故:设备故障、火灾、中毒、触电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3. 三类事故:一般性事故,如轻微设备损坏、轻微人员伤害等。
四、事故处置原则1. 生命至上,确保人员安全。
2. 快速响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
3. 科学处置,遵循事故发生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
4. 信息畅通,确保事故信息及时上报、通报。
五、事故处置程序1. 事故报告(1)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钻井队队长报告。
(2)钻井队队长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向项目经理报告。
(3)项目经理接到报告后,应在5分钟内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告。
2. 事故响应(1)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处置小组。
(2)事故处置小组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3. 事故处置(1)一类事故处置①立即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②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井喷、井涌。
③启动消防设施,扑灭火灾。
④启动中毒、触电应急预案,进行人员救治。
(2)二类事故处置①立即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②启动设备故障、火灾、中毒、触电应急预案,进行事故处置。
③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防止事故扩大。
(3)三类事故处置①立即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②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事故处置。
③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防止事故扩大。
4. 事故善后处理(1)事故处置结束后,进行事故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
(2)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总结事故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六、应急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确保设备完好。
3. 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探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与处理对策

探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与处理对策钻井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又危险的任务,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和隐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
因此,加强钻井工程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会针对钻井工程常见的事故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一、井喷事故井喷是指在钻井作业中由于岩石断裂带通透性良好,导致地下高压水或石油气体突然自井口泉涌而出的一种危险事故。
在钻井工程中,井喷是最常见的一种事故,也是最具威胁性的一种。
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预防和应对井喷事故是非常必要的。
处理对策:1. 加强钻井安全管理,落实井喷预防措施在钻井过程中,应把井喷安全作为钻井工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钻井安全管理,做好井喷预防措施。
同时也可通过钻井前的地质勘查,掌握该地区地质特点,选址安全,减小井喷风险。
2.建立完善井喷事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随时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预案应明确应急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预警,组织有关人员对井口、钻井设备进行抢修,并制定相应的控制井喷流量的措施,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二、踩套事故踩套事故又称卡套事故,是指由于钻井过程中的钻具、工具等与套管之间的间隙不当或者卡钻在套管中而导致套管损坏或者钻具卡住的一种情况。
1. 建立完善的套管及钻具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套管及钻具等工具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运用规范及操作规程,加强对钻具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增加套管与孔壁间的距离,保证钻具的安全操作避免踩套事故的根本是保证钻具的安全操作,增加套管与孔壁间的距离,并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对套管进行初压大的加固,保证钻井过程的安全。
三、钻柱断裂事故钻柱断裂是指钻井过程中因为工艺要求、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钻柱断裂而引起的一种钻井事故。
钻柱是钻井的核心部件之一,一旦发生断裂,就会造成不仅工具和设备的损失,还有可能损伤工作区域的设备和建筑物,甚至危及工作者的生命安全。
石油钻井过程中井下事故与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石油钻井过程中井下事故与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一、石油钻井过程中井下事故分析1. 井喷事故井喷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地下原油、天然气或者地下水突然激烈地向井口喷出的现象。
井喷是一种严重的事故,会导致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造成井喷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层条件不明、井底压力控制不当、钻井液性能不符合井下情况等。
钻井过程中,一些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的地下裂隙、天然气突然释放等情况也有可能引发井喷事故。
2. 地层漏失事故地层漏失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地下油气在地层内部或者井眼周围发生泄漏的现象。
地层漏失会造成地下油气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井下环境的污染,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井下设备的完整造成威胁。
地层漏失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层渗透性不佳、井眼结构设计不合理、钻井液密度和性能不符合井下情况等。
钻井过程中操作不当、钻进速度过快等也可能引发地层漏失事故。
3. 井下设备故障事故在石油钻井过程中,井下设备的故障也是一种常见的事故。
井下设备故障会导致钻井过程中的瞬间停顿,严重影响井下作业的效率和安全。
井下设备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设备本身的设计或制造缺陷、设备长期使用造成的磨损、操作不当等。
井下环境的恶劣条件也会加剧设备的故障风险。
1. 地层情况不明石油钻井过程中,如果对地层情况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全面,就会增加井下事故的发生风险。
因为地层情况的不明确,会导致井下操作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井下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2. 井底压力控制不当井底压力控制不当也是石油钻井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井底压力控制不当会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井下设备的完整都会造成威胁。
随着井下设备的长期使用,设备往往会出现老化现象。
设备的老化会导致设备的性能下降,从而增加了设备故障的发生可能性,对井下作业的安全和效率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加强地层情况的勘探与评价对于地层情况的不明确问题,可以采用各种地质勘探技术,进行详细的勘探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常见井下事故及复杂情况处理钻进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井下事故和复杂情况,如各种类型卡钻、井漏、井塌等,而其中卡钻事故是最常见事故。
卡钻是钻头或钻具在井眼内被卡住而不能起下和转动的现象,卡钻的种类多种多样,就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压差卡钻、缩径卡钻、沉砂卡钻、垮塌卡钻、键槽卡钻、小井眼卡钻、落物卡钻等。
6.1 卡钻6.1.1 卡钻的种类、原因及预防(1)压差卡钻:是指在压差作用下,钻具被推向井壁并粘住而不能活动的现象,又称泥饼粘附卡钻。
压差卡钻常因高压差作用、地层渗透性好、厚泥饼、钻井液性能不稳定、司钻操作不当而引起。
压差卡钻的特点是:钻具上下活动困难又不能转动,但循环畅通、泵压稳定,随着时间的增加卡钻力会越来越大,被卡钻具段可能越来越长。
预防措施:采用优质防卡钻井液,降低钻井液泥饼厚度和磨擦系数,尽可能设计和使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实现平衡钻进,在满足工艺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钻铤不宜过长,钻铤尺寸要小,也可在钻具组合中加入稳定器,应尽量减小钻具在裸眼井段内的静止时间,有条件时,应将钻具起出渗透地层井段。
(2)缩径卡钻:钻遇塑性流动状的地层及渗透性好而易形成厚泥饼的地层,使井径缩小,钻头通过困难而造成的卡钻称缩径卡钻。
缩径卡钻的特点是起钻时上提困难,下放比较容易,循环泵压增高,起出的钻具常常在钻头上有泥饼。
预防措施:控制钻井液失水量与泥饼厚度,选择适当的ρm,在井径小的井段勤划眼,起钻时慢起慢下,严禁猛起猛下。
施工速度尽量要快,要多短起下钻。
(3)沉砂卡钻:这种卡钻多发生于钻井液的悬浮能力差,泵排量小,或钻具循环短路以及钻井液净化工作差,使岩屑没有及时带出和除净,当停止循环时,大量砂子下沉,埋住钻头及部分钻具而造成卡钻,沉砂卡钻的特点是:泵压极高,严重时循环不通或憋漏地层,只进不出,钻具不能上下活动和转动。
预防措施:保证合理的上返速度,使用适当粘度和切力的钻井液,以满足携带岩屑的要求,快速钻进中,接单根前应循环,保证岩屑返到一定高度,有足够的时间接单根,起钻前应充分循环以带出井内的岩屑。
(4)地层垮塌卡钻:这种卡钻一般发生在吸水易膨胀剥落的页岩、泥岩、胶结不好的砾岩及断裂破碎地层。
垮塌卡钻的主要原因是:钻井液的防塌性能差,钻井液失水量大或ρm不足,矿化度小,泡时间长,钻井液密度过小或起钻灌钻井液不够、井漏、抽吸而致使井内液柱压力不足以平衡地层侧压力。
井垮后,返出岩屑大多以垮塌物为主,在钻进中有蹩钻现象,上提遇阻,泵压时高时低,严重时还会憋泵。
预防措施:采用抑制性好、防塌能力强的钻井液,钻井液的失水量要小,矿化度要符合要求,粘度要适当,保持钻井液密度与地层压力相适应。
起钻时,灌满钻井液,防止抽吸,发现井垮后,严禁钻头在井底位置时停泵,而应保持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提高钻井液密度、粘度,降低失水量等),待处理正常后才能起钻,井壁形成大肚子时,将影响岩屑返出,可采取补救措施。
(5)键槽卡钻:当井身质量差,出现全角变化率大(即井眼出现“狗腿”)时,钻杆接头在靠着井壁旋转及起下钻拉刮下将形成键槽,起钻遇着大于钻杆接头尺寸的钻具或钻头时就会发生卡钻。
键槽发生卡钻的特点是:卡钻前钻杆接头偏磨严重,卡钻后能开泵循环,卡点固定不变。
预防措施:使用防斜钻具结构或采用防斜措施,保证井身质量,如已形成键槽应定期破坏键槽,起钻至键槽井段应控制起钻速度,严防卡死。
(6)小井眼卡钻:钻遇研磨性地层钻头被磨小,钻出的井眼比正常井眼小,起钻更换钻头或改变钻具结构和扶正器尺寸入井时,如果下钻速度过快,将钻具压入小井眼造成的卡钻称为小井眼卡钻。
预防措施:在研磨性地层,选用保径钻头而且钻头使用时间不能过长,防止钻头使用和扶正器直径磨损过大,出井钻头或扶正器必须量外径,检查其磨损情况,以便掌握井眼直径,换用新扶正器、新钻头以及改变钻具结构后下钻时,要严格控制下放速度,应提前划眼。
(7)落物卡钻:这种卡钻大都是由于操作失误、检查不严,致使井口工具落入井内而造成的。
预防措施:加强岗位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操作,起下钻作业时按规定盖好井口,加强对吊卡、卡瓦及其它井口工具的检查。
(8)其它卡钻:除上述七种卡钻以外的卡钻统称其它卡钻,如注水泥堵漏时造成的水泥将钻具固在井内的卡钻等,多系施工措施不当或出现其它异常原因而造成的。
(9)应当注意的是:造成卡钻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卡钻事故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卡措施。
6.2 常见井下事故及复杂情况的处理6.2.1 钻杆允许扭转圈数的计算若采用倒扣措施,倒扣时要防止将钻具扭坏,因而必须计算允许扭转圈数。
常用钻杆的允许扭转系数见表6-1。
一般情况下,各种钻杆的允许扭转圈数计算公式如下:N=K·L式中N------允许扭转圈数;K------扭转系数,圈/米;L------卡点深度(卡点以上钻具长度),米。
表6-1 常用钻具的允许扭转系数6.2.2 卡点的测算方法(平均拉力法)先用正常悬重(大于卡点以上钻具重量)拉力上提钻具,记录下此时方入,再用大于此拉力的值提拉钻具,记录下这时的方入,以两次吨位之差为上提拉力,方入之差为伸长量。
为准确起见,可多提几次计算平均值。
卡点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L----卡点井深,米;ΔL----钻具绝对伸长量,厘米;P---- 上提拉力,千牛;K---- 计算系数;E---- 钢材弹性系数,取2.1×106;F---- 管体截面积,厘米2。
6. 3 填井施工作业6.3.1 准备工作(1)对钻井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正常运转。
(2)严格检查绞车链条,确保运转正常。
(3)检查井口工具,保证灵活好用。
(4)根据电测的井斜、井径数据,选择填井井段并计算水泥用量和钻井液替入量。
(5)固井车辆就位并连接好注水泥管线。
6.3.2 操作步骤(1)下光钻杆至欲填井段底部,充分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使粘度、切力尽量降低,流动性能好,pH值要高,以增强抗钙侵的能力。
(2)停泵倒好闸门,用水泥车向井内打清水和隔离液,随即大排量注水泥浆。
(3)注完水泥,关闭注水泥浆管线闸门,开泵注入钻井液,根据开泵时间卡准替入量及时停泵。
(4)替完后,立即卸方钻杆,起钻至水泥面以上20~30米,开泵循环一周,冲洗钻杆内的剩余水泥浆,放掉被水泥浆污染的钻井液,然后起出钻杆候凝48~72小时。
6.3.3 技术要求(1)水泥用量、替入钻井液量要计算准确,并根据井眼考虑水泥浆附加量(一般为10%~30%)。
(2)施工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井口工具保证灵活好用,绞车链条特别是传动链条要可靠。
(3)水泥浆密度一般不要低于1.80克/厘米3。
(4)尽量使用原立柱下井,以防起钻卸扣困难。
(5)注水泥和替钻井液都力求大排量,以防水泥浆窜槽。
(6)候凝过程中要及时通井处理钻井液,防止被水泥浆污染后造成井眼复杂。
6.3.4 预防(1)替完钻井液后,密切配合快速起钻,在水泥浆初凝之前起出水泥面循环。
(2)与立管连接的注水泥管线可用高压小水龙带,如果用硬管线时,要连接牢固并配双弯头以抵消管线的震动。
6.4 注解卡剂作业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压差卡钻。
使用这种方法前,首先要计算卡点深度和选用浸泡液的种类和用量,以保证有效地浸泡卡钻井段,并附加一定液量,定时、定量顶替补充,以达到浸泡解卡的目的。
有条件的井可直接采用清水循环解卡,但要注意不能使井壁垮塌或造成井喷。
6.4.1 准备工作(1)检查压风机、钻井泵、绞车、发电机等设备,确保正常运转。
(2)循环好钻井液,改善其性能,保证流动性好,失水量小。
大排量充分洗井,加强净化,降低含砂量。
(3)注解卡剂的水泥车性能要好,管线尽量少而直,与高压管线相接的高压短节上接一个高压闸门,并配双弯头以抵消管线的震动。
地面管线最好用钻杆代替,认真试压,确保不刺不漏。
(4)施工前,明确岗位分工,专人负责,做好配合协调,连续施工。
6.4.2 操作步骤(1)停泵倒好闸门,启动水泥车,先注入100千克有机稀释剂或2立方米原油作隔离液,然后连续注进解卡剂。
(2)解卡剂注完,再注入少量隔离液,停水泥车,立即倒回闸门,开泵顶替解卡剂,替完停泵,开始泡油。
(3)泡油期间,每隔1~2小时顶替一次,每次顶替量500升。
每半小时活动一次钻具,不活动时将钻具压弯,以防卡点上移。
(4)解卡后立即开泵循环,同时用一档转动。
排完解卡剂,待岩屑减少后方可上下活动钻具,处理好钻井液起钻。
6.4.3 技术要求(1)卡点要计算准确,保证解卡剂一次泡过卡点以上。
(2)解卡剂密度应等于或略高于原钻井液密度0.01~0.02克/厘米3。
(3)注解卡剂时应采用大排量以防窜槽,替入钻井液一般用钻井泵,要求准确计算替入量。
6.4.4 预防(1)活动钻具的拉力范围应经常变换,以防长时间单区间活动造成应力集中而拉断钻具。
(2)浸泡时间司钻不得离开刹把,要随时注意解卡。
(3)顶替钻井液时,出现泵压升高,钻井液返出量异常,管内解卡剂替完而未解卡,应停止浸泡,立即排出解卡剂。
(4)排解卡剂中途不得停泵,以防憋泵使事故复杂。
6.5 井漏处理6.5.1 准备工作(1)检查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应正常工作。
(2)检查两台钻井泵应工作正常,高低压循环系统正常。
(3)准备充足的钻井液增粘剂和足量的钻井液。
(4)漏失速度超过5米3/小时时,应准备锯末、谷壳、贝壳渣等堵漏材料。
6.5.2 操作步骤(1)漏失速度小于5米3/小时时。
a 开动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在井下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降低钻井液的密度。
b 在钻井液中加入增粘剂,提高粘度。
c 减少循环排量。
d 向漏失井段注入高粘度钻井液,起钻静止堵漏。
(2)漏失速度大于5米3/小时时。
a 不应继续开泵,应立即起钻静止堵漏或准备充填堵漏。
b 对已知的漏层,在钻达漏层以上10米左右停钻处理钻井液,起钻换钻头。
根据地层选择合适的普通牙轮并取下喷嘴,检修设备,搞好穿漏设计。
c 穿漏前全井钻井液提高粘度不低于100秒,1号泵上水罐搅拌好贝壳渣备用,2号泵上水罐准备好锯末钻井液。
d 开2号泵循环,慢慢活动牙轮,待锯末返出井口可加足钻压,用二档或三档钻进,泵压不超过6兆帕,若进入漏层后蹩钻严重,可改为一档钻进。
e 密切观察井口返出情况,若返出量很少可强行钻进,穿过漏层10米立即起钻静止堵漏。
若只进不出,在钻井液充足的情况下可继续钻进,同时用一号泵注入贝壳渣钻井液,井眼注满即可起钻静止堵漏。
钻井液不足不可冒险钻进,应留有两倍于井眼容积的钻井液应付强行起钻。
6.5.3 技术要求(1)静止堵漏后再下钻,必须分段循环。
(2)强行穿漏时,设备必须完好;堵漏钻井液和堵漏材料准备充足。
(3)钻井液加入堵漏材料后,不能使用振动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