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社会学,的]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身体社会学想象

身体的社会学想象内容提要:身体是一种象征系统、蕴含着被忽视的不平等、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蕴;身体也是一种意义系统、蕴含着被建构出来的不平等、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部分;同时,身体也是被不断改造、被归训,其中蕴含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关键词:身体研究;社会建构;规训;权力关系中图分类号:c91-020世纪80年代,身体开始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成为社会理论的“躯体转向”。
[1]本文将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身体研究进行探微。
一、身体的象征性意蕴重返“身体”的社会科学把身体从“身-心”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从注重身体体验的角度,或者从注重身体的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的角度肯定了“身体”的地位。
这其中,道格拉斯、赫兹、莫斯和冯珠娣的观点尤为突出。
玛丽﹒道格拉斯强调身体是一种象征系统,她认为身体是整体社会的隐喻,身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稳定性的身体也就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隐喻,对社会关系中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焦虑都可以通过身体秩序理论得到说明。
道格拉斯注意到了身体的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强调身体的社会塑造特征,身体性的控制就是社会控制的表达;并且两种身体经验之间,存在着意义的不断转换。
道格拉斯认为身体是一个模式,是个复杂的结构,它的边界可以代表任何有威胁和不牢靠的边界,它不同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为其他复杂的系统提供了象征的源泉。
道格拉斯还指出了身体与文化象征的内在关联性。
[2]赫兹研究了人类生活中对于左手和右手的看法,并发现了惊人的不平等;右手充满荣羚、令人满意的指派、特权,它行动、下命令和获取;左手则相反。
[3]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用品基本上都是按照右撇子的习惯来设计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社会其实是一个右撇子霸权的社会。
莫斯则发明了——“身体技术”,这种身体技术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其实不是具体的身体,而是各种身体技术。
在莫斯的身体技术里,人及其身体表现方式与社会文化产生了别有意味的对接。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摘要】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文化对个体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饮食习惯到运动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低社会经济地位往往伴随着较差的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对个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压力则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观念也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改变。
社会因素在影响健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社会学,生活方式,健康,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压力,社会观念,社会因素,影响,促进,支持,改变。
1. 引言1.1 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方式和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作息时间等方面。
而健康则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
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不仅仅局限在个体层面,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个体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健康状况。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也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健康资源,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则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风险。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要深入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在考虑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 正文2.1 社会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塑造社会文化对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身体社会学导论

身体社会学导论身体社会学是一个涵盖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转化。
本文将介绍身体社会学的概念、研究方向以及应用。
一、身体社会学的概念身体社会学试图探讨人类身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转化以及这些变化和转化的意义。
它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生理构造和疾病,也关注身体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意义和作用。
身体社会学不仅解释了身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而获得相应的身体表现方式和身体经验,同时也说明了身体如何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1.身体的建构化和文化化身体是如何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构建和展现,这是身体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对于身体的理解和塑造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丰满的身体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体现,而在一些非洲部落中,身体的丰满则被视为生命力和健康的象征。
2.身体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身体是人们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们通过着装、发型、化妆等方式来表达自我。
同时,身体还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例如,人们根据身体的特征来区分性别,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对于性别的界定和身份认同也具有不同的侧重和理解。
3.身体和权力关系身体在社会和文化中被构建和展示的过程中涉及到权力的运作。
权力关系对于身体的表达、形态、认同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身体的外貌对于职场的就业和竞争具有重要作用,身体的形态对于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1.健康与疾病研究身体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健康与疾病的研究。
人们的健康状况与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文化中,人们将不同的饮食和运动方式视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中,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2.性别研究身体社会学对于男性与女性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性别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差异巨大。
例如,一些非洲部落中,男性通过刻意变形身体来表达自己的雄性特质,而在某些欧美国家,女性的身体形态却被视为面容和身体比例的优势。
体育社会学心得

体育社会学心得引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体育社会学作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对于揭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以及体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体育社会学,我深刻认识到体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并且对体育在塑造社会和个体行为、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体育与社会关系的多重层面体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多重层面,可以从社会结构、群体行为和个体认同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结构与体育体育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与社会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体育组织、体育机构以及体育俱乐部等,都是体育在社会中的体现。
这些组织和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体育文化、组织体育赛事等重要责任,对于塑造社会风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行为与体育体育活动往往是一个集体性质的社会行为,它可以凝聚人心、激发社会热情。
体育赛事、体育节日等都可以成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带动社会的整体团结和向心力。
同时,体育竞技也是群体行为的体现,个体在团队中合作、竞争的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方式和规则。
个体认同与体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个体的认同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体育,个体可以建立自我认同,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体育运动员更是通过取得成就和荣誉来构建自我身份认同,成为社会上的偶像和楷模。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体育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1.促进社会团结与凝聚: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
2.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体育活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的推动,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3.人际交往的机会:体育活动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社会关系。
消极影响1.负面竞争与压力:体育竞技中的激烈竞争和压力,有时会导致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例如逃避、不公平等。
以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幼儿园时空中的身体规训

以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幼儿园时空中的身体规训作者:姚玮刘黔敏来源:《早期教育·教研版》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基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在幼儿园时空中,教师利用时间表、钟表时间塑造了幼儿定格的、无间隙的身体,利用空间区隔、“前台”空间塑造了幼儿隔绝的、被注视的身体,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时空中对幼儿的身体规训,同时造成了对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鉴于此,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采用非线性时间,提倡“事件时间”;第二,打破空间区隔,扩大幼儿的“后台”空间。
【关键词】身体社会学;幼儿身体;身体规训【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05-04【作者简介】姚玮(1988-),女,安徽安庆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刘黔敏(1978-),女,四川南充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博士。
一、身体社会学理念下的身体在西方社会思想中,对身体的关注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以来都有论述,在传统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也有反映。
到20世纪80年代,布赖恩·特纳的《身体与社会》出版,标志着身体社会学真正诞生,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社会学视野来看,身体并不等同于肉体。
身体是一个融合了肉体与灵魂双重特性的事物,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结合,它像肉体一样,既是当下的、现实的,但又像灵魂一样是非自然的、社会的。
社会学家关注当下现实中的世界,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当下现实的存在,因而,社会学会更多地去研究身体,而不是研究脱离当下现实的形而上的灵魂。
[1]传统身体社会学探讨的是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性意涵,社会生活的实际组织过程对身体的影响,即“身体的社会学”关心的是“对身体做了什么”。
现代身体社会学研究达到了兴盛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其中,福柯对当代身体社会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全景敞视式监狱,纪律、法规、时间表、知识、学科等在其中发挥权力策略,管理和规训着身体,身体在此过程中变得驯顺而有用。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视角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视角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视角引言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开启人生成功之门的关键。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强调知识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身体和情感的发展。
本文将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中的“肉”与“灵”,探讨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改善教育体制的建议。
一、身体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身体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关注身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身体是一个个体的灵魂和心灵的具体化身,通过身体的感觉和活动,人与社会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教育中,身体社会学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身体的重要性,应该将身体与心灵综合考虑。
二、教育中的“肉”“肉”指的是身体的物质层面,包括外貌、健康、体能等方面。
在现代教育中,很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放在孩子的学术成绩和智力发展上,忽视了身体的培养。
这种将教育纯粹看作知识传授的偏见,忽视了身体对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科研数据表明,身体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经常锻炼的学生通常具有更好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能集中精力学习。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许多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业压力下,往往缺少机会进行体育锻炼。
他们长时间坐在课桌前,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其次,身体的外貌也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社会中,外貌常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压力。
一些学生因为身体外貌与常规审美标准不符,遭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歧视。
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导致自卑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提倡全面的美学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身体形象观。
三、教育中的“灵”“灵”指的是身体的非物质层面,包括情感、社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和社交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情商和社交能力。
首先,情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以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阐述现阶段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从健康的四大基石来分析怎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标签:生活方式;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简单的吃饱穿暖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需求,健康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疾病就算是健康,其实不然,健康是指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只有三者都能满足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人。
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正在步入“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关注人类健康,不仅是健康专家、营养师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
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直接因素,研究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很有必要。
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就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作为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从健康的定义探讨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1.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身体健康需要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和一定量的身体锻炼。
从目前国际上人们的物资条件和生活水平来看,物质生活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收入逐渐出现剩余,当收入宽裕时,人们更多追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现阶段大鱼大肉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食用转基因油、使用过量化肥农药的蔬菜食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长期坐在办公室内,缺乏运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造成肥胖、脑血栓、脑淤血等现代文明病的出现。
人们在注重个人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个人健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一定量的身体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2.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待事物的态度,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的乐观悲观心态等都是心理是否健康的表现。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心理压力增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发泄方式,一系列精神疾病将会产生。
家庭环境、物资条件、社会影响等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特纳的身体社会学分析

韩萍 社工1001 1012163019
对身体的研究并非社会学的专利, 哲学很早就已经涉足这一领域。
贬抑
压抑
漠视
褒奖
一、柏拉图的身体观
柏拉图( 约前427年-前347 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 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 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 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 特纳的选择: • 1、特纳对身体的理解不是在两种竞争取向中做出选择, 主张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身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38-d1
• 身体的内部空间——身体化社会——身体作为政治、文化 活动的首要领域——把身体看做一个象征系统。 • 身体的外部空间——身体的外部性——消费文化社会学研 究的主赛、韩萍、王保苹课件修订
第一节 特纳与身体社会学的兴起
• 布莱恩· 特纳 • 英国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 大学亚洲研究院教授。 • 他对身体社会学的创建及其发展 做出了卓越贡献。 • 合编《身体与社会》杂志
一、当代社会学研究中身体的转向
• (2)几个重大理论主题:
• ***对围绕身体体现的一些分析主题的深入探讨: • a、身体体现与社会活动:身体体现如何融入有关行动、 互动、交换和交互性的社会学中的一些根本范畴;b、身 体体现在日常世界中的地位:就日常世界以及身体体现在 日常生活互动情景中的位置,发展一种基础性的现象学; c、深入细致地理解人类身体体现的历史。 • 当代身体体现的特征:身体的形象化、审美化———美丽 与哀愁; 身体的张扬化、情色化——性感与裸露; 身体的 娱乐化、狂欢化——宣泄与放肆。当代社会消费文化、视 觉文化、娱乐文化促进了身体解放却又导致了身体表面化 、置空化、物质化和他者化。
• 二、身体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活、思考都是在以身体为依撑的前提下进行的,无论我们想做什么或者怎么做,都要以身体为前提。
一、解读身体
身体,《辞海》的解释为“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整体,有时指躯干和四肢”。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人们的身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做什么事情,和动物一样受本能驱使去繁衍后代。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的身体就有了目的性,身体在自然属性上又有了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身体的基本属性,即人的生理机能、体质特征、外貌特征及本能冲动。
但是身体又体现了阶级、阶层、性别、政治、经济、文化、种族、意识形态,社会的不同制度塑造着不同的身体,这既是身体的社会属性(黄俊杰2002;杨儒兵1996)。
身体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符号,展示人们的思想方式、精神修养或政治运作的权利符号。
身体除了是政治化的还是精神化的,身体代表了一种社会的精神方向,与社会的发展相符合。
二、身体社会学
社会学一直在关注着身体,以社会存在为媒介观察身体的变化。
(一)西方社会学有关身体的研究理论
(二)身体——社会化的扭结
身体不仅代表了自己自身,还代表了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
身体逐渐变成一种社会象征,是我们用来形成自我、展现自我的场所。
身体成为社会化的纽结。
首先,身体不再仅意味着“躯体”或“机体”等通常的或生理医学的含义,现在身体已成为很多研究领域的论题。
身体现象学探究身体之于人的本源性意义;身体社会学探讨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性意涵;身体政治学试图揭示身体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身体文学把本能、欲望作为一种叙事资源。
其次,身体具有精神性。
一方面表现在身体本身是身心的统一,另一方面身体被“文化”化了。
身体图式是对一个环境的一种本能和无意识的适应,如我们坐在凳子上会为了平稳舒适而选择一种合适的坐姿,这就是身体图式。
而且人们也渐渐的发现,身体的感觉、能力、体验等各方面的管理、形塑和控制,是社会系统形塑与维持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情感、行动、社会关系、符号象征等多个方面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
借助于身体外部属性的改变可以对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改变。
最后,身体是一种实践模式,是一种“体现”。
身体不同于躯体的地方在于,身体是能动者体现出来的存在,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饮食、营养、健康、运动、塑身等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以至于身体渐渐成为一种自我规划。
外貌、衣着、举止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健身”、“养身”、“塑身”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饮食、医药、运动、美容、服饰等构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当下形形色色的自我身体设计,既是自我主观性、个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受制于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结果。
三、身体变化与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身体也产生了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指的是身体更加先进,还指的是人们的装饰即衣着发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也不仅仅是所谓的时尚的变化,还与社会环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意义有关。
(一)服饰的变化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结合起来的,它体现着所代表的文化,其文化内涵既有历史印记,又有民族意蕴。
20世纪初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身着男装的女子。
在古代女子只有迫不得以、不便暴露身份才会着男装,而现在女子只要愿意就可以穿上行动方便的男子的衣服,而且不会受到歧视。
正如牛仔裤的出现,以前不管中外、不论冷热,女子只能穿长裙,而现在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穿裤子,甚至可以理短发。
女尚男装,反映了女性以男性为目标,追求男
女平等权力的愿望和要求,是女性身体解放的外在表现。
衣着服饰往往是人的思想、心态、习俗、观念的直观反映,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或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女性服饰的变迁不单单只是服饰的变迁,它也是女性解放的一部分,反映了女性要求挣脱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追求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
(二)发型的变化
自古以来,古人就对衣冠发式十分重视。
对古人而言,衣冠发式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绝不可以随心所欲。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孔子把文化丧亡形容为“被(披)发左社”,可见发式的选择被提到政治的高度。
发式的变化最具代表的就是清朝的割发运动。
清朝颁行严厉的“剃发令”,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尽行剃头,不从者斩。
汉族人民认为让他们剃发是一种屈辱因此拼死抗争。
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历久文化传统的象征,强行改变的背后改变实质上是对汉族文化习俗的割裂。
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该种地还种地,该交税还交税;而要改变他们历代的生活文化对广大汉人来说就等同于数典忘祖。
所以说,整个清代男子发式的变化,是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不开的。
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鸦片战争以后,人们接受了先进思想后,辫子被外国人称为“猪尾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辈提倡剪掉发辫,以雪旧耻。
一时间举国上下,男子纷纷变成短发,这场剪
发运动也引起了大的波动,也有很多顽固的老夫子宁可流血不剪发。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
女性的发式也发生了大的改变,很多新式发型兴起,社会对于发式更加开放。
年轻的姑娘或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
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普通群众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
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
头发成为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状态、道德伦理和习俗观念的文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形成,社会越来越开放,长期被压抑的人们对生活对美的激情复苏了,人们需要更加精致的生活更为个性化的表现。
对美的追求无不浸透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认同,人们可以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自由的进行自我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好的发型。
随着发式改变,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接纳程度越来越高了。
四、身体的社会变迁
人的身体太过于重要,它是一种兼具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现象。
英国的克里斯·希林提到“身体诞生伊始就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既受生物性过程的影响,也受社会性过程的影响;随着身体的发展,他逐渐受到社会因素的左右和转化;身体不仅受到了社会关系的影响,也为社会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并融入了建构过程”。
因此如果我们要研究身体,就要考虑它与社会的关系,它所反映的社会事实,它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身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社会中身体才会真正的有意义。
人的身体是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中介,是人生活的载体,身体既约束着人的行动,也赋予人可以改变生活与社会进行互动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前进,人们对身体的关注越来越多,对身体的改变也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不断加强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需要并进行治疗或锻炼,使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同时我们对身体的规划也在不断地进行,科学的发展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身体,还可以改造身体。
近几年愈演愈烈的整形手术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展开,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五官,可以改变自己的身躯,甚至可以更换自己的内脏。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可以看出我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但是改变越多,危险也就越多,手术失败会导致我们身体不健康,所以对于身体的改变我们应该采取二分法,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消极的一面,使我们的身体在健康的前提下不断发展。
身体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它的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外在反映,从身体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越开放,对身体外在的要求越宽松;社会越封闭,对身体的要求越严格。
身体是人们社会化的扭结,是对社会的直观的反映。
社会要发展,对身体的关注就越多,要想增强国力,也要不断发展我们的身体,这也就是我们要“发展体育运动,强健人民体魄”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