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要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问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黄昏,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留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局部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留意:面对〔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缘由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23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8 点,那么,美国应当在〔上午〕,德国应当在〔中午〕,澳大利亚应当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挨次是〔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
理
第一单元:物体的测量
- 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用m表示
- 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 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用s表示
- 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 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单元:观察天体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中靠近太阳的行星
-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
- 月亮是一颗卫星,它围绕地球旋转
- 处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
第三单元:导电与开关
- 金属、汞和盐水都能导电
- 电的通路被打开或关闭可以用开关来控制
- 用导体可以组成简单电路
第四单元:空气的利用
-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非常重要
- 空气可以使物体漂浮、移动和"飞行"
- 带电物体之间也会发生电力作用
第五单元:水中的生命
-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有很多生物
- 水中的生物利用不同的器官来维持生命
- 不同的水生生物在形态、性和生存方式上也不同第六单元:简单机械
- 杠杆、轮轴和滑轮是简单机械
- 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的位置- 机械运动可以用图示或文字来记录。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光源是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和蜡烛。
根据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进的光源,例如太阳、雷电、XXX和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和各种电灯。
要判断一个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需要看它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进。
此外,可见的“发光体”可以分为光源和反光物体。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会发光,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光源,需要看它们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第2课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学者XXX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得到证明。
当光线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时,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第3课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效果是不同的。
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例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抛光的金属面等。
镜子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之一。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的。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光的色散原理是由英国科学家XXX发现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第5课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热传导从一个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或者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或者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存在热传导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实验梳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是(相反)的,利用(镜子)、(水雾)或(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光与色彩一、填空题。
1、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节能灯的光源属于人造光源。
2、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3、萤火虫、篝火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可以称为逊,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4、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O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8、用两面镜子可以制作一个渣里镜。
9、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10、直立的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越多。
11、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12、17世纪,英国科学家生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13、白光是由多种鱼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14、在晴朗无风的日子了,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15、中国古代学者墨壬发现了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墙上形成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称为小孔成像。
16、照镜子时,如果我们衣服上有一个字母乍〃那么在镜子里看见这个字母的影像是(xue),这是由于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颠倒的。
17、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8、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9、潜望镜是利用幽反射原理制成的。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强。
20、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如果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1、瀑布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珠,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
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和复。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研究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了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和气味
- 熟悉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如水、空气和木头
第二单元:力的传递与受力分析
- 研究力的传递和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 了解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和效果
- 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描述方法
第三单元:日常生活中的杠杆
-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杠杆,如剪刀和钳子- 掌握杠杆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单元:生命活动与健康
-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
- 掌握健康饮食的概念和原则
- 研究保护眼睛、耳朵和牙齿的方法
第五单元:自然界的变化与规律
- 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 了解常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变化
第六单元: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 了解各类生物的特征和性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的特征
以上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的研究和复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总复习知识点打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是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14、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17、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18、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19、(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6、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9、(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1(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2(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3、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14、(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15、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1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1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19、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第三单元:电和磁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
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S)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 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
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16、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
17、(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18、(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19、保护心脏的方法有:(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思考。
3、(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5、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6、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7、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