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关于父爱的故事

古今中外关于父爱的故事

古今中外关于父爱的故事一、中国古代的“曾子杀彘”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那可是个很讲诚信的人。

有一天啊,曾子的老婆要去集市上,他的小儿子就哭闹着非要跟着去。

曾子的老婆就哄孩子说:“乖啊,你在家好好待着,等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

”这小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哭闹了。

等曾子的老婆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呢。

他老婆就急了,说:“我就是哄哄孩子的,你咋还真要杀猪啊,这猪养着还能卖钱呢。

”曾子就一脸严肃地说:“这可不行,咱们当父母的要是说话不算话,那孩子以后也学着骗人可咋办?咱们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最后啊,曾子还是把猪杀了,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你看,曾子这当父亲的,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诚信,这就是一种深沉的父爱啊,他关心的可不只是孩子吃不吃得上肉,更在乎孩子的品德教育呢。

电影里的克里斯是个倒霉的老爸。

他穷得叮当响,老婆也跑了,就剩下他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

他们住的地方都快成贫民窟了,到处破破烂烂的。

有一次啊,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在一家大公司实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习没有工资,而且竞争超级激烈,要是最后没被录用,他就白忙活了。

可是克里斯没有放弃,因为他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他和儿子住过收容所,最惨的时候啊,他们在地铁站的厕所过夜。

克里斯抱着儿子,外面有人使劲砸门,他一边捂着儿子的耳朵,一边默默流泪。

他觉得自己特别没用,不能给儿子一个安稳的家。

但是他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绝望。

最后呢,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终于通过了实习,成为了正式员工,父子俩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这个老爸,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一直守护着儿子,给儿子希望,这种父爱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微弱,但一直亮着,带着儿子走向幸福的方向。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啊,那形象特别生动。

朱自清要去北京上学了,他父亲去火车站送他。

他父亲啊,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整个人看起来有点臃肿,但是又特别朴实。

到了火车站,他父亲忙着给他找座位,又和脚夫讲价钱,就怕儿子被人坑了。

12则关于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

12则关于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

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12则关于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导语: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孝顺父母的名人故事篇11.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2.一只木碗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

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9篇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9篇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9篇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1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2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

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

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

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3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孝老爱亲名人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舜:舜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他以孝闻名,对父母十分孝顺。

他的父亲和继母对他很不好,但是舜仍然对他们非常尊敬和照顾。

他的孝顺行为传遍了天下,成为了后世孝子的榜样。

2.刘恒:汉朝的刘恒是一个以孝闻名的皇帝。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她,还经常陪伴她聊天、游玩。

他的孝心和行为成为了当时的楷模。

3.曾子: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母亲咬手指,他在山上砍柴时感到心痛,便立即回到家中看望母亲。

4.仲由: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他非常孝顺,早年的时候家中很贫寒,自己经常吃野菜,但是“百里负米”回家照顾父母。

5.董永: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着,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年少时就丧失母亲,和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

6.郯子:郯子也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母亲病重,只有鹿乳可以治疗,于是郯子就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母亲,
好几次差点被当做猎物。

这些历史著名孝老爱亲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尊重和照顾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

名人感恩故事集锦

名人感恩故事集锦

名人感恩故事集锦一、漂母饭信《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尽管用功念书、拼命习武,但是,挣钱的本领却一个也可不能。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他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他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中断,韩信立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觅,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确实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二、罗斯福家失窃以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

听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此刻专门好,感激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损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数;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层次由。

三、替父母办影展《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焦波诞生于山东乡下农家。

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卖掉了自己备下连年的一副寿馆材料,只为给他买腕表和自行车。

焦波将父母的养育之恩铭刻在心,20年来以他独特的爱,为爹娘拍了1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记录了一对农村老夫妇休戚相依的生活乐趣,本色纯真中又寄托着作者对父母的一颗爱心。

后来,焦波决定自筹资金,在中国美术馆那个艺术的最高殿堂给自己一般的爹娘办一个影展——《俺爹俺娘》,以此回报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

而且,还请自己的农村父母——84岁的爹和86岁的娘为那个影展剪彩。

可是临到北京的时候,母亲恰恰犯病,她是打着吊瓶上的火车。

动身那天,全村XX多男女老幼签名送匾——“山民孝子”。

二老到京后,忙着布展的焦波亲自赴车站把娘背下火车,剪彩后他又背着娘看了影展。

焦波的至孝,一对乡间老夫妇破天荒的剪彩,照片淳厚朴实又动人的内容,使许多参观者泪如泉涌,老将军张爱萍赞扬说:“至爱无上。

名人孝亲敬长的故事

名人孝亲敬长的故事

名人孝亲敬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孝亲敬长一直被视为传统美德,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更传递了一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名人的孝亲敬长的故事。

第一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孝道”这一重要的伦理观念。

据《论语》记载,孔子小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他的母亲去世后,他还在她的坟前跪地痛哭,感动了众人。

孔子还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孝道的坚守和尊敬长辈的态度。

第二位名人是曹操。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青囊书》中写道,“父母生我,育我,百世之君,不忘本也。

”这句话表达了曹操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对孝道的尊重。

据史料记载,曹操年轻时,曾经在冬天为父亲洗脚,展现了他对父母的孝心。

第三位名人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他在《过零丁洋》中写道,“家贫无儋石,力学习孝悌。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孝道的坚守和对长辈的尊敬。

据传记载,文天祥年轻时,曾经为了救母亲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展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孝道的忠诚。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孝道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名人的榜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通过以上名人孝亲敬长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让孝亲敬长的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体现,让社会充满温馨和谐的氛围。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闵子骞:古代著名医学家。

闵子骞幼年丧父,母亲丧失双目。

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的机会,以照顾母亲为己任,探索医学以治愈母亲的眼疾。

最终,他成功地为母亲恢复了视力。

2. 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年幼时父亲去世,但他一直孝敬母亲。

据传,孔子为了不给母亲带来负担,曾经在家中破碗修理漏水,并将金饭碗换成瓦碗。

他在母亲去世后,还替母亲守孝三年。

3. 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文天祥在家中排行第七,父母早逝,他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尽管贫穷困苦,文天祥还是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和其他家人。

4.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将领。

周瑜在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去世,他负责照顾年迈的母亲。

他常常陪伴母亲,并以她的需求为重。

在他历尽艰辛的军事生涯中,他也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历史名人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

在古代社会,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和人生责任,这些名人以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孝子的楷模。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事例三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事例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事例五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着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父母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不仅仅给予我们生命,还让我们在温暖中成长!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

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

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

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

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

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

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

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

外祖父家里人很多。

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

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

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

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

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

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

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事例五: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

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

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

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

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

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

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事例六: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

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

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

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

毛泽东是很感激的。

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事例七:朱德着文忆母亲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

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冯玉祥的“悼母诗”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

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

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事例九:一朵玫瑰花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

”孩子说。

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

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当然啊!”“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

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

”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

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

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十: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

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

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

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

“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

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