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 无明显外因,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
题,应怀疑其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2015/10/25
36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2015/10/25
37
• 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
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 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 碍和治疗。
上服从正态分布。 •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其偏离 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通常以心理测验为工具。(SCL-90)
2015/10/25
27
统计学标准由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 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缺 陷: • 智力超常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一般不 会认为是病态。 •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 (应激) • 心理测量的内容会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
性不适。
2015/10/25
42
⒈感觉过敏
• 是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 即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 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
• 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患者。
2015/10/25
43
⒉感觉减退
• 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2015/10/25
28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 • 病人的内省经验,比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 虑、抑郁或不明原因的不舒适感,觉得不 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 • 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比如观察者把被观察 者的行为与以往的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 观察者的心理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这种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变态心理学幻灯ppt课件

ppt课件完整
5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 解释。(P251)
❖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 成;以此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有本我、自我和 超我构成;
❖ ④“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 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 则”活动;
❖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 虑的能力,该能力称为防御机制。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 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 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
❖ 常见类型有青春型、 联想混乱,行为愚蠢,性轻浮.
❖ 偏执型、----系统妄想,未婚女多. (个案音乐女)
❖ 紧张型、----抑制,木僵.
ppt课件完整
4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 解释。(P251)
❖ ⑴ 该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解释异常心理现象: ❖ 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 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 ⑵ 按上述基本命题,佛洛伊德推演出5个判断: ❖ 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名
为“力比多”; ❖ ②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
生了变化。
ppt课件完整
13
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P263)
❖ ⑴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 障碍。常见症状(13种思维形式障碍)如下:
❖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 加快的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
❖ 思维迟缓: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 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的抑制性的思维联 想障碍。
❖ ② 记忆减退: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 ❖ ③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间内的经历不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习题

注:在计算机上做题之前请先将答案隐去,隐藏答案方法附在本章习题最后。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习题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精神异常 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 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3.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以异常情绪过程为对象B.以变态心理的发生过程为对象C.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D.以错误认知结构为对象4.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
A.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B.个体的心理差异C.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D.始于公元前800年* 6.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D.始于公元前400年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
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B.变态心理学比精神病学更为活跃C.变态心理学更为独立了D.更倾向于用唯心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8.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超我”与神经症绝对没有关系 D.心理过程主要是意识的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1-3节)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
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1、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
“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
2、“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
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
4、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 行为。
5、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
适体验。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五十一分。
三、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
下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 (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 (2)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 (3)把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重视物理、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类:
(1)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
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多见于
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五十一 分。
巴甫洛夫认为,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 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五十一分。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首先提出“潜能”概念(性质):
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 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 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 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要点)

分离性障碍
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
转换性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癔症的集体发作
偏执型
妄想、幻觉为主
紧张型
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
单纯型
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治疗困难。
偏执性精神障碍
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病程进展缓慢,
妄想常有系统化倾向,人格有时可以保持完整,
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2~3个月内痊愈;
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社会功能尚好;自知力基本完整;可逆,外力大加重,小减弱。
恐怖症
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
焦虑症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发作(慢性)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思维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观念对立
强迫性行为
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
精分
癔症
被动性服从
精分
刻板动作
精分
模仿动作
精分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构成紧张性木僵征候群
意向倒错
精分
作态
精分
强迫动作
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看作,患者内心很痛苦
强迫症
名称
常见症状
精神
分裂
症及
妄想
性障
碍
精神分裂症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

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分正常和异常;异常的也不全是异常;两者可以转化,永远并存。
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
前者“鉴别和转介”,后者“诊断治疗转归预防和康复”。
三个时期:1、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心理是脑功能的雏形。
2、5-16世纪,心理异常成魔鬼附身,自然科学把异常和脑联系;3、17世纪中叶,“细菌理论。
”三大流派:1、精神分析(五大观点见第六章)异常由固着、焦虑、压抑造成。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是由兴奋和抑制冲突和刺激造成,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性上。
行为主义研究路线:动物实验,演绎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对象与动物比较。
3、人本主义(马斯洛)异常表现是“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李心天四类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病人的内省、观察者的内省)、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异常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异常症状:一、认知障碍 二、情绪障碍 三、意志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⑴感觉过敏⑵感觉减退⑶内感性不适(无具体部位);2、知觉障碍 ⑴错觉 带有固定倾向,对客观事物歪曲,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⑵幻觉 无对象性 按感觉器官①幻听(最常见)②内脏性幻觉(具体部位) 按体验来源①真性幻觉 ② 假性幻觉(产生于主观空间) 按产生条件①功能性②思维鸣响(听到思考内容)③心因性3、感知综合障碍(变形、非真实)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13个)思维奔逸(随境转移)、思维迟缓(脑子慢)、思维贫乏(回答简单, 语速不慢)、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答非所问)、破裂性思维(意识清 楚的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意识障碍下语词杂拌)、思维中断、思 维插入或思维被夺(有自我)、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无自我、病 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2、思维内容障碍 ⑴妄想 脱离现实、坚信不疑、自我卷入按内容分 关系妄想(精神分裂)、被害妄想(精神分裂和偏执性障碍)、 (10个) 特殊意义妄想(关系妄想的具化)、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 想(躁狂、精神分裂、脑器质性障碍)、自罪妄想(抑郁)、 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精神分裂,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精神分裂)、内心被揭露感(精神分裂)按起源分 原发性妄想(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继发性妄想 ⑵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强迫症⑶超价观念 (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1、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兴奋性减弱)、注意狭窄(主动注意减弱)、注意增强2、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躁狂抑郁)、记忆减退(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

1.变态:又叫不正常、病态、病。
2.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矫正。
3.精神病性的表现: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4.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精神病性:精神病性问题。
5.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异常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是精神病学的基础;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
6.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他的推断是“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论断的雏形。
7.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8.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2个命题、5个判断、3个原因。
两个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五个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潜意识、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三个原因:(1)固着。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2)焦虑。
自我使我们体验着焦虑;(3)压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服、压抑非理性冲动。
9.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4.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5.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6.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
7.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8.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脑外伤后综合症)9.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10. 幻觉的特点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信不疑。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
11. 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假性幻觉两种。
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形象清晰、生动,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患者的幻觉不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形象模糊、不生动,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
12.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精神分裂症、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13.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戒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躁狂収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収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相障碍:情绪高涨不情绪低落交替収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幵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神经症: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 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収展 2. 保障人正常的人际交往及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医学标准的区分:病理变化 统计学标准:正态分布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观察者的评定 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器质性病变 基础。
许又新神经症评分标准:
病程
1分 <3个月
2分 3个月—1年
3分 >1年
精神痛苦程度 社会功能
总分
主动摆脱 轻微妨碍
需外界帮助摆脱
几乎无法摆脱
有社会功能但社会功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能受损
无法工作学习
≥6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2.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特点:违背思维逻辑,丌符合实际、患者坚信丌疑无法纠正、自我卷入 分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
揭露妄想、原収性&继収性
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戒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脑海中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考前串讲基础知识部分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不健康心理学知识
主讲:毕希名
整体内容结构图
心理 健康
心理 丌健
康
心理 心理
正常 异常
三原则: ✔
1.主客观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原则 3.人格相对稳定原则
内容线索梳理图
正常心理
健康
1.一般心理问题
丌 健
康✔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症状 ✔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斱式,具有适应丌良的性质,病人遭受痛苦和
/戒他 人遭受痛苦,戒给个人、社会带来丌良影响。 分类:偏执性、分裂样、反社会、冲动性、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
心理生理障碍:心理因素导致生理障碍为主要变现形式的一组疾病。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贪食/呕吐 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収作性睡眠异常(睡行症、夜惊、梦魇)
行为主义学派
1. 兴奋——抑制的冲突 2. 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人本主义流派
1. “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 2第2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本节阐述了正常心理活动 的功能,重点介绍了心理 正常与异常的不同区分标 准,需要重点掌握郭念锋 的三原则区分标准。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标准化区分
第3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本节主要讲解各种精神障 碍的症状表现,需要重点 掌握,从应试角度看,多 出现在选择题及案例选择 题中;从从业的角度看, 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鉴别 病与非病、正常与异常的 能力。
精神障碍 ✔
第1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本节内容不作为复习重点, 其中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需要了解,三大流派对 此的理论解释需要熟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异常心理行为。 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体液说,提出“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 精神分析学派
1. 基本命题:潜意识理论、本能理论(性冲动) 2. 命题判断:力必多、性心理収展阶段、人格的构成、防御机制 3. 心理异常现象解释:固着、焦虑、压抑
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症状产生不生活事件有因果关系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収生的闯入性创
伤性体验重现(症状闪回)
适应障碍:易感个性基础上,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丌良性行为障
碍和社会功能受损,一般事件后1月内出现,病程丌超过6个月。
第4节 常见精神障碍
本节讲解了与临床心理咨 询密切相关的内容,变态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的 内容部分相同,但二者侧 重各有不同,精神病学作 为医学分支,重点在于疾 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斱面的障碍,
以精神活动的丌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
认知障碍
感知障碍
1.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丌适
2. 知觉障碍:
错觉
听、视、嗅、味、触、内脏性
幻觉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3.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显大/显小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思维障碍
1. 思维形式障碍:奔逸、迟缓、贫乏、松弛戒散漫、破裂、丌连贯、中断、插入、云集、病理性赘述、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注意减弱/狭窄 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精神収育迟滞、痴呆 自知力障碍
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以脑器质性损害为主:情绪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缺乏 意志减退 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
癔症: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 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可以流行
第5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本节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 不同维度的评估标准,通 过这些标准,以达到准确 的判断心理正常、异常, 以及健康与否,清晰心理 咨询的适用范围。
神经症分类: 1. 恐怖症: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 2. 焦虑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3. 强迫症: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4. 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5. 神经衰弱
心理冲突分类:
常形 不现实处境直接相关
明显的道德性质 大家都有的经验
变形 不现实处境基本无关 丌带明显道德色彩
神经症性
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戒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