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归纳-对比

中药学归纳-对比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药学归纳-对比)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药学归纳-对比的全部内容。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14.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庶虫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二、特殊疗效1.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通乳-—穿山甲、木通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1.龙骨与牡蛎相同点: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用于肝阳上亢证,实证的心神不安证,滑脱证。
不同点:龙骨安神、收涩之功优于牡蛎,牡蛎潜阳之功优于龙骨,又能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瘿瘤。
2.独活与羌活共同点:祛风湿,主治风湿痹痛;解表,主治风寒湿表证。
不同点:羌活发散力强于独活,多用于风寒夹湿表证或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发散力不及羌活,但长于祛风湿.多用于风湿痹痛在下半身者。
3.桑叶和菊花同: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2.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3.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经风热,目痒羞明及肝肾亏虚,视物昏花、视力下降。
异:桑叶疏散作用较菊花强;重在清肺润燥,用于外感风热、肺热、肺燥及燥热之咳嗽;能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尤肺热及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常用,菊花平肝、清肝作用较桑叶强,能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4.苍术和白术同:能健脾燥湿,治疗湿滞中焦证。
异:白术味甘,健脾之功强于苍术,重在健脾益气,主要用于脾虚证,可配伍用于脾气虚衰所致多种病证,其健脾燥湿之功,主要用于脾虚湿滞证。
;苍术味辛,健脾之功弱于白术,重在燥湿,主要用于脾湿证,可配伍用于湿滞中焦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湿浊困脾的实证。
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眩晕及自汗和胎动不安;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主治风湿痹证及风寒表证夹湿及夜盲症等。
5.川贝母和浙贝母同:均苦而偏寒,可清化热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用于热痰证、燥痰证及瘰疬、乳痈、肺痈。
异:川贝以甘味为主,为微寒之品,偏于清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浙贝以苦味为主,寒性较川贝强,偏于清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其清热散结之功较川贝为胜,瘰疬、乳痈、肺痈等多用。
6.生地和熟地同:均有养阴生津之功,用于阴虚津亏之证。
异:生地,苦甘寒,养阴力弱,长于清热凉血,故热入营血,血热阴伤及阴虚内热常用;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常用。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培训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培训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常见病症都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治疗。
然而,不同的中药对于相同病症的治疗功效有所差异,这一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惑。
因此,对常见中药的功效进行异同比较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常见中药在讨论中药的功效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药。
一些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等功效。
•黄芪:可提高免疫力,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陈皮:有疏肝理气、健脾除湿的功效。
•白术:可补脾胃,提高食欲。
•当归: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
2. 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2.1 功效的异同不同的中药对于相同病症的治疗功效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人参和黄芪都具有补气的功效,但人参更加温补,适用于气虚体质,而黄芪则更适合养阴益气的需要。
陈皮和白术都具有健脾的功效,但陈皮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有久病久治、脾气郁结的人群,而白术则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群。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
2.2 用法用量的异同除了功效的异同外,不同中药的用法用量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人参一般是作为药材入药,用法用量一般为每次3-9克,煎服或炖汤服用。
而黄芪可以以粉末形式直接服用,用量一般为每次2-5克,可以配合其他药材一起煎煮。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
2.3 使用注意事项的异同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例如,人参具有发散之性,不适宜用于阳虚火旺的人群;陈皮有散寒之性,不适合于寒性病症;当归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适合于妊娠期妇女使用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中药的特点慎重选择。
3. 常见中药功效的比较培训为了加深对常见中药功效的理解,可以进行专门的培训活动。
常见中药功效的比较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3.1 知识普及通过讲座或讲解等形式,向学员普及常见中药的功效。
常见中药功效异同比较

先煎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芦根
天花粉
同: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津伤口渴
异: 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清热利尿:热淋,小便不利 除烦 止呕:胃热呕哕
脾胃虚寒者忌服。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同: 苦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 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 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且解肌退热, 善解项背强痛。
【相似药物比较】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透表力强,治温 热病卫气营血证皆可;
又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 痢。
同: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 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
异: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 瘰疬多用; 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 消渴多用。
• 牡丹皮与生地黄:
均可清热凉血,用治阴虚发热。 生地重在甘寒滋阴,能使阴生而热退; 丹皮偏于清芬透达,使邪散而热退。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
麻黄与桂枝功用鉴别
同:均辛温,归肺、膀胱;均有发汗解表作用,常 相须为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发汗力强,用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和缓,可用治外感 风寒表实证、表虚证及阳虚外感。
异:麻黄还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治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桂枝又归心经,温通经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
热毒疮疡;
连 翘 外感风热
苦寒泻火,消痈散结力强, 为“疮家圣药”;
及温病初起; 又清心利尿,用于热淋涩
中药

七版《中药学》药物比较1.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发汗解表。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专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作用缓和,既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又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2.紫苏与生姜共同点:发汗解表,解鱼蟹毒,止呕。
不同点:紫苏解表力强,善行气宽中止呕。
又能安胎。
生姜解表力弱,善温中止呕。
又能温肺止咳,解药毒。
3.麻黄与香薷共同点: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证,尤宜于冬月。
又能宣肺平喘,散寒通滞。
香薷发汗力弱,善治阴暑证。
又能化湿和中。
4.羌活与白芷共同点:祛风解表,止痛。
不同点:羌活解表力强,善治太阳头痛。
又能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力弱,善治阳明头痛。
又能通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5.薄荷、牛蒡子、蝉退共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不同点:薄荷发散力强,善清利头目。
又能疏肝解郁。
牛蒡子发散力弱。
又能祛痰止咳,解毒消肿。
蝉蜕发散力弱,长于宣肺开音。
又能止痉,明目退翳。
6.葛根与柴胡共同点:解表,升阳。
不同点:葛根解肌力强,善治外感项背强痛。
又升阳止泻,生津止渴,透疹。
柴胡退热力强,善治少阳寒热往来。
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7.石膏与知母共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肺胃之热,煅用能敛疮生肌。
知母甘寒,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且善滋阴润燥,泻相火。
8.黄芩、黄连、黄柏共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点: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且能安胎。
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泻心、肝、胃之火,善治胃热呕吐,湿热泻痢。
黄连善治下焦,长于泻相火,退虚热。
9.牡丹皮与赤勺共同点: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不同点:牡丹皮长于凉血止血,且退虚热。
既治内痈,又治外痈。
赤勺长于散瘀止痛,且清泻肝火。
10.大黄与芒硝共同点: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不同点:苦寒,攻下力强,善治热积便秘。
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解毒,清热燥湿。
芒硝咸寒,软坚通便,善治燥粪内结。
外用清热消肿。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麻黄与桂枝的异同相同:均能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麻黄:发汗峻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善于宣肺气而平喘,并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缓剂,用于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善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并可用于痰饮、蓄水证。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桑叶与菊花的异同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共治风热外感及肝热目赤等。
桑叶:疏散风热能力较强,偏入肺,多用于肺热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偏入肝,多用于肝经目疾,并能清热解毒。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相同:解表升阳。
02柴胡:解表重在肝胆而和解,主治少阳证,兼可疏肝而升举肝胆阳气。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热解毒,主治上部热毒症,升阳之力最强,用于中气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项背强痛,升阳可止渴止泻,兼可透疹。
石膏与知母的异同相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共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泻火力强,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偏重滋润肺胃之燥,又可滋肾降火,治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异同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治多种湿热证。
黄芩:偏入肺,偏治上焦湿热,可治肺热痰湿,又可止血安胎。
黄连:偏入心,偏治中焦湿热,可治心神不宁,解毒力强。
黄柏:偏入肾,偏治下焦湿热,可退热除蒸。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相同:均可泻下通便,共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肠胃,攻下之力强,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泻下力弱,重在软坚,外用(玄明粉)可清热,为五官科常用之品。
独活与羌活的异同相同:辛苦温,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
独活:以祛风湿为主,为少阴经引经药,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风,治少阴头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为主,为太阳经引经药,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风,治太阳头痛。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重点中药对比总结解析

麻黄VS桂枝相同点:二药辛温,入肺膀胱经,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风寒犯肺之咳喘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疗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和奔豚病等,为麻黄所不备。
荆芥VS防风相同:均能解表散风,祛风止痒,用于风寒感冒、风疹瘙痒等。
同中之异:荆芥发汗解表之力大于防风,风寒风热之邪俱可发散,可用于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不同点:荆芥质轻,善透善散,又可疏散血分风热,透邪外出,具有透疹与疗疮之功.治疗麻疹外出不畅,疮疡初期等,炒炭能止血,治疗产后血晕等,为防风所不俱备。
防风治风通用药,外风可祛,内风可息,又能治痉,胜湿止痛、止泻,治疗破伤风,风寒湿痹痛及肠风泄泻等,为荆芥所不具。
羌活VS藁奔相同:均能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
风湿痹痛等.同中之异:错误!发散表邪,羌活之力更大。
○,2治疗头痛:羌活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项强痛,藁本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错误!除湿止痛:羌活优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之痛,以此为异。
桑叶VS菊花、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喘,肺燥咳喘,血热证。
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柴胡VS葛根VS升麻相同点: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错误!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错误!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又次之。
○3葛根与升麻都能透疹,用于麻疹不畅,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现将我们课程要求的相似中药的重点比较总结如下:
麻黄与桂枝的异同
相同:均能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麻黄:发汗峻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善于宣肺气而平喘,并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缓剂,用于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善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并可用于痰饮、蓄水证。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
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桑叶与菊花的异同
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共治风热外感及肝热目赤等。
桑叶:疏散风热能力较强,偏入肺,多用于肺热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偏入肝,多用于肝经目疾,并能清热解毒。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
相同:解表升阳。
柴胡:解表重在肝胆而和解,主治少阳证,兼可疏肝而升举肝胆阳气。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热解毒,主治上部热毒症,升阳之力最强,用于中气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项背强痛,升阳可止渴止泻,兼可透疹。
石膏与知母的异同
相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共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泻火力强,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偏重滋润肺胃之燥,又可滋肾降火,治阴虚消渴,肠
燥便秘。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异同
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治多种湿热证。
黄芩:偏入肺,偏治上焦湿热,可治肺热痰湿,又可止血安胎。
黄连:偏入心,偏治中焦湿热,可治心神不宁,解毒力强。
黄柏:偏入肾,偏治下焦湿热,可退热除蒸。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
相同:均可泻下通便,共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肠胃,攻下之力强,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泻下力弱,重在软坚,外用(玄明粉)可清热,为五官科常用之品。
独活与羌活的异同
相同:辛苦温,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
独活:以祛风湿为主,为少阴经引经药,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风,治少阴头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为主,为太阳经引经药,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风,治太阳头痛。
苍术与厚朴的异同
相同:辛苦温燥之品,均可燥湿,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又可祛风湿,散表邪,明目治夜盲症。
厚朴:燥湿之力不如苍术,但能消积平喘,并善行气,治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腹泻呕吐及咳喘多痰等。
茯苓与猪苓的异同
相同:均味甘淡,皆能利水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淋浊等水湿为患,临床常相须为用。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并能宁心安神。
猪苓:性平,作用单纯而利水之力较强,主治水湿为患。
此外,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猪苓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附子与干姜的异同
相同:入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附子:君药,回阳力强,温肾助阳补火,散寒止痛,“走而不守”。
干姜:臣药,温中散寒作用较突出,温肺化饮,“能走能守”。
干姜与生姜的异同
相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干姜:温热性较大,性走里而偏守,长于温助脾阳,温肺化饮,兼有回阳救逆作用。
生姜:温性较小,性走表而偏散,用治风寒表证,温中偏于治胃寒呕吐,温肺偏于止咳。
附子与肉桂的异同
相同:补肾助阳,温中散寒。
附子:主入心、肾经,兼入脾经,回阳救逆,专入气分。
肉桂:主入脾肾经,兼入心经,温经通脉,入气血两分。
肉桂与桂枝的异同
相同:温经散寒,通阳。
肉桂:甘温之性较大,主温里散寒,偏于下行走里,治在下在里之寒邪,温肾助阳,引火归元为主。
桂枝:气味轻薄,是嫩枝,上行透表,发散风寒为主,并治痰饮,蓄水证。
橘皮与青皮的异同
相同:理气调中。
橘皮:力缓,性升浮,入中上二焦,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力猛,性沉降,入中下二焦,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白茅根与芦根的异同
相同:均甘寒,入肺胃经而清热除烦止渴。
白茅根:偏入血分,止血力较强,利尿而用于血尿证。
芦根:偏入气分,清泻肺胃之火力较强,兼可利尿。
丹参与川芎的异同
相同:活血化瘀止痛,都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
丹参:苦,微寒。
凉血消痈,安神。
更宜于疮痈肿痛,并可治疗热病邪入心营,烦躁不眠及心悸失眠等。
川芎:辛温。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并为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的要药。
红花与桃仁的异同
相同:作用相似,均可用于血瘀证。
红花:活血通经之功较优,活血作用较桃仁缓和,用量少则和血调血,用量大则破血。
桃仁:活血作用较强,称破血药,兼润肠通便。
杏仁与桔梗的异同
相同:止咳,平喘。
杏仁:以苦降为主,兼可润肠通便。
桔梗:以辛宣为主,兼利咽排脓。
龙骨与牡蛎的异同
相同:均可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敛时多煅用。
龙骨:镇惊安神力强,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
牡蛎:平肝潜阳力强,又可软坚。
羚羊角与牛黄的异同
相同:羚羊角与牛黄皆属常用的名贵中药。
两者皆性寒,归心肝经,均能息风止痉,清热解毒,都可用治温热病热极生风、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羚羊角:清热解毒之功常用治热毒发斑。
本品善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常用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
牛黄:清热解毒之功常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及痈疽疔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
同时,本品又善于清热化痰开窍,常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神昏、口噤、痰鸣等症。
人参与黄芪的异同
相同:均补气,同用可相互增强补气之效。
人参:能补心、脾、肺之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增智,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
黄芪:补脾肺之气为主,不如人参那样大补元气,且温升之力强于人参,又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白术与苍术的异同
相同:统称为术,均可燥湿健脾。
白术:以补气健脾为主,兼可利水,止汗,安胎。
苍术:以燥湿为主,上下内外诸湿皆可治,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兼治夜盲证。
龟甲与鳖甲的异同
相同: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
龟甲:长于滋肾,兼有健骨、补血、养心之功,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
五味子与五倍子的异同
相同:收敛而敛肺止咳、止汗、涩精止遗、涩肠止泻。
五味子:敛补之品,滋肾、益气、生津及宁心安神。
五倍子:纯敛无补之品,可清热降火,收敛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