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契诃夫《一个文官之死》再读
批判社会的文学作品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总的来说,《小公务员之死》不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也是一部深 入剖析人性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给予我们深深 的启示。这不仅是一部值得我们欣赏的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状和人性问题,通 过小公务员这个形象,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次演示将围绕该作品 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展开讨论,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批判和探讨。
契诃夫以他独特的讽刺手法,将这种社会现象放大,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 因为对权力的畏惧,对等级的敬畏,竟然在担忧中失去了生命。这种看似夸张的 情节,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当然,对于这篇小说的解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抨击上。 虽然契诃夫是现实主义作家,擅长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揭露,但我认为,《小公务 员之死》揭示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即对权力的恐惧和对地位的焦虑。
二、简洁明了的叙事语言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语言简练、明了,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他的语 言风格朴素自然,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这种简洁明了的叙事语言使 得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只狗咬了人手指的事 件,以及警官奥楚蔑洛夫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契诃夫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展现了 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待下属、百姓和狗的态度。整个故事的语言简 洁明了,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文学特色方面,契诃夫的写作风格朴素自然,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小公务员之死》中,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把小公务员的生 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结构紧凑合理,叙述语 言简洁明了,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一个文官的死(俄)契·诃夫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
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
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
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
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
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没关系,没关系……”“请您原谅我。
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
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
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
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
“连话都不想说了。
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
他现在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
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
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
《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

《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
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此刻,主人公的心情是愉悦的,这样写是为下文埋下伏笔,造成强烈的对比。
]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常常可以遇到这个“可是忽然间”。
作者们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正是这意外的事改写了主人公的一生。
]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
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
[举例说明打喷嚏是极其平常的事,为因打喷嚏而丧命蓄势。
]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
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
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帝俄的文官,相当于三品或四品文官)布里兹扎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
“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
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想到道歉:出于礼貌。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没关系,没关系……”“请您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
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将军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态度是冷漠的。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
一个文官的死

• 妻子:有家庭责任感,在家里极少谈工作
上的事情,有时显得郁郁寡欢…… • 其他人……
他杀:被社会所杀
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
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
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
自杀:被内心深处可鄙的奴性所杀
切尔维亚科夫的不安源于他得罪了大官, 害怕被报复。从中可见当时社会黑暗与专制 导致人民的恐惧和心理扭曲与压抑。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俄 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幽默讽刺大师,著名剧作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 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 小说之王。
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等, 中篇小说:《第六病室》《草原》等, 剧 本: 《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海明威:“人们对我说,卡特琳· 曼斯菲 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 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后再看 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 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 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 契诃夫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层 的“小人物”。
地位卑贱、性格怯弱、 带有奴性和妥协性、 病态小人物
“切尔维亚科夫之死”专案组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死者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结案报告 ··· ···
案发背景
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 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沙皇政府镇 压民受压
文官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要反复道歉?
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 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他产生一种 现实的压抑感。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深 知官场黑暗,但是他没有靠山,无权无势。因此 有着很强的“自卑情结”,他害怕高官们的残忍 报复,怕社会不公平制度的罪恶黑手,怕卑微的 位子不能自保,怕恶化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厄 运。所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
《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

《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一个文官的死》课文解读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
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此刻,主人公的心情是愉悦的,这样写是为下文埋下伏笔,造成强烈的对比。
]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常常可以遇到这个“可是忽然间”。
作者们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正是这意外的事改写了主人公的一生。
]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
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
[举例说明打喷嚏是极其平常的事,为因打喷嚏而丧命蓄势。
]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
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
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帝俄的文官,相当于三品或四品文官)布里兹扎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
“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
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想到道歉:出于礼貌。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没关系,没关系……”“请您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
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将军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态度是冷漠的。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
《文官之死》读后感

《文官之死》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契柯夫的短篇小说《文官之死》,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仿佛看到了文官那张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
契柯夫把一个小丑形象活生生的展如今我们面前。
当我把整篇文章读完,我的心又在隐隐作痛,文官竟因为打喷嚏把唾沫喷到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脸上而忧郁致死,看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社会官场的一个缩影吗?不正是仕途之路的一面镜子吗?
在官场为官的,有几个是凭着自己的真实才能担当重任的,不都是靠巴解上司而平步青云的吗?有人当官之后,对待下属指手画脚,而见到上司,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周围的东西好似都被“压缩”了。
在官场,官做的越大越如履薄冰,他们既怕得罪上司,又怕别人议论,他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会小心翼翼,唯恐有一点闪失。
文官的形象意在影射当今社会为官的人战战兢兢做人,他们脆弱,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手足无措。
同时,他们为了一己私欲,可以出卖灵魂,出卖人格,甚至出卖百姓,出卖亲人,普天下像他们这样的人屡见不鲜。
《文官之死》堪称可以透视当今社会的一篇佳作,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文官之死读后感

文官之死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了契柯夫的短篇小说文官之死,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仿佛看到了文官那张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
契柯夫把一个小丑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把整篇文章读完,我的心又在隐隐作痛,文官竟因为打喷嚏把唾沫喷到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脸上而忧郁致死,看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社会官场的一个缩影吗?不正是仕途之路的一面镜子吗?在官场为官的,有几个是凭着自己的真实能力担当重任的,不都是靠巴解上司而平步青云的吗?有人当官之后,对待下属指手画脚,而见到上司,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周围的东西好像都被“压缩”了。
在官场,官做的越大越如履薄冰,他们既怕得罪上司,又怕他人议论,他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会小心翼翼,唯恐有一点闪失。
文官的形象意在影射当今社会为官的人战战兢兢做人,他们心灵脆弱,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手足无措。
同时,他们为了一己私欲,可以出卖灵魂,出卖人格,甚至出卖百姓,出卖亲人,普天下像他们这样的人屡见不鲜。
文官之死堪称能够透视当今社会的一篇佳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读《一个文官的死》

解读《一个文官的死》台山一中段丽华《一个文官的死》(又名《小公务之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是一个在俄国沙皇专制主义的严酷统制下而演绎出来的荒唐故事。
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党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
而作家埋藏在内心的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深恶痛绝之情也从中映射出来。
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政府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庶务官。
有一次他去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把喷嚏打在了一个文职将军的秃头上面,这下子他慌了,他赶快赔礼道歉,将军也表示没关系。
但他的内心老是不安稳,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重申他不是故意的,最后终于把将军惹火了,叫他“滚出去”,在这句骂声的威力之下,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末日,回到家里就死掉了。
小说有意思的是切尔维亚科夫的六次道歉。
第一次道歉是出于礼貌,第二次道歉则是因为胆怯,怕对方过后暗算自己,第三次道歉是为满足自尊愿望,第四、五次则为达到诚恳的目的和心理安慰,第六次道歉则是濒临着心理绝望与精神崩溃。
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对他产生了一种现实的压抑感。
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很强的“自卑情结”,不敢得罪上层阶级,畏惧他们的报复。
所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
受到对方粗暴的拒绝后,恐惧,卑怯和绝望使他心理压力增大,奴颜婢膝的他惊恐害怕到了极点,心理深陷绝境可悲可鄙。
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契诃夫的创作目光又不仅仅停留在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一面,还揭露了造成这种心理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对这种制度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契诃夫在小说中塑造的被吓死的文官切尔维亚科夫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奴才相十足的形象。
契诃夫的小说结构精炼紧凑,不去描述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而是着眼于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用一个个的细节和一次次的触动让读者逐步深入理解他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契诃夫《一个文官之死》再读一个文官之死[俄罗斯]契诃夫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
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
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常常可以遇到这个“可是忽然间”。
们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
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
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
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
“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没关系,没关系……”“请您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谅我。
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
他在看戏,可是他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
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
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兹扎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
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下嘴唇。
“他忘了,可是他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他连话都不想说。
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我完全是无意的……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是有意啐他了。
现在他不这么想,可是过后他会这么想的!”切尔维亚科夫回到家里,就把他的失态告诉他的妻子。
他觉得妻子对待所发生的这件事似乎过于轻率。
她先是吓一跳,可是后来听明白布里兹扎洛夫是“在别处工作”的,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个不是的好,”她说。
“他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止不得体!”“说的就是啊!我已经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有点古怪……他连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说。
不过那时候也没有工夫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到布里兹扎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见那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
将军问过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大人,要是您记得的话,在‘乐园’里,”庶务官开始报告说,“我打了个喷嚏,而且……无意中溅了您一身唾沫星子……请您原……”“简直是胡闹……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扭过脸去对下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说。
“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发白。
“这是说,他生气了……不行,这种事不能就这样丢开了事……我要对他解释一下……”等到将军同最后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谈完话,举步往内室走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他身后,叽叽咕咕说:“大人!倘使我斗胆搅扰大人,那我可以说,纯粹是出于懊悔的心情!……这不是故意的,您要知道才好!”将军做出一副要哭的脸相,摇了摇手。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他说着,走进内室去,关上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呢?”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啊!他是将军,可是竟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再给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就是,反正我不想来了!真的,我不想来了!”切尔维亚科夫这样想着,走回家去。
那封给将军的信,他却没有写成。
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对。
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他等到将军抬起问询的眼睛瞧着他,就叽叽咕咕说,“并不是像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
我是来道歉的,因为我打喷嚏,溅了您一身唾沫星子……至于开玩笑,我想都没想过。
我敢开玩笑吗?如果我居然开玩笑,那么我对大人物就……没一点敬意了……”“滚出去!”将军脸色发青,周身打抖,突然大叫一声。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愣住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说了一遍。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一八八三年解读词不能读懂契诃夫是一种悲哀一199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三姐妹》,结果每场都有四分之一的观众中途退场。
一些中国人的心为什么离契诃夫的心那么遥远?人类历史的进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就是从奴隶逐渐成为自由的大写的人的历史。
契诃夫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主题。
那就是鼓励与引导人们勇敢地告别奴性,去争取自由。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契诃夫的作品有着永恒的价值,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契诃夫用他手中的那支魔笔,将人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夸张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出来。
读了契诃夫的作品,我们都会捧腹寺大笑。
但是笑过之后呢,我们会流泪吗?我们会不会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也是一个别里科夫?是不是也是一个奥楚蔑洛夫?是不是也是一个切尔维亚科夫?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契诃夫或许是困难的,我们与他毕竟隔着一个世纪的风尘。
但契诃夫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他那个时代而写的。
他批判的矛头也不仅仅是指向他生活的那个沙皇专制时代,他的作品是为所有渴望心灵自由的人而写的。
一个人即使挣脱了身体的枷锁,也并不等于就彻底摆脱了奴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契诃夫及其作品将长久地作为一面镜子,高悬在我们的头顶。
二切尔雏亚科夫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喷嚏而六次向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道歉?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最后会恐惧而死?这是艺术的夸张,同时也是立足于现实的艺术创造。
契诃夫是一个农奴的孙子,他的祖父是1841年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才获得自由的。
契诃夫一家获得自由的时候,他的父亲已17岁。
不久,他脱离家庭独自闯荡世界,积攒了钱,1857年在塔甘罗什市开了家杂货店。
契诃夫的家庭变化其实也折射着俄罗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变革。
1825年,俄罗斯贵族青年中的自由主义分子,举行了旨在废除农奴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国家的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遭到了尼古拉一世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
但这次起义激起了无数次农奴起义,1861年,尼古拉一世被迫发布废奴法令。
契诃夫的祖父1841年通过金钱赎得自由,摆脱了农奴身份,这其实是1861年废奴令发布之前每天都在发生的l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契诃夫出生于1860年,他已是一个自由商人的儿子。
渐渐长大的契诃夫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即使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是要成为一个能彻底摆脱奴性的人是不容易的。
1889年,契诃夫在写给他的友人苏沃林的信中这样说:“不妨去写写一个青年人的故事,他是农奴的后代,站过店铺柜台,进过教堂唱诗班,后来他上了中学和大学。
他从小受的教育是服从长官,亲吻神甫的手,崇拜别人的思想,为得到的每一块面包道谢,他常常挨打,外出教书没有套鞋可穿……您写写他吧,写写这个青年人是如何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去的,他又是如何在一个美妙的早晨突然醒来并感觉到,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已不是奴隶的血,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
”这个“青年人”、这个“农奴的后代”就是契诃夫!其实,契诃夫是不需要别人来描写他是怎样由奴隶变成“人”的。
他创作出了一篇篇艺术作品,他借助一个个艺术形象将人的奴性一一暴露出来,而这个暴露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契诃夫“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去”的过程。
好一个“一滴一滴地挤出去”!足见要将人自身的根深蒂固的奴性驱除的不易。
因此,我们说,契诃夫的作品既是写给社会的,写给他人的,也是写给自己的。
他试着拯救他人,其实也是在拯救自己。
三契诃夫为自己非得服从长官而觉得羞耻,为自己非得崇拜他人与他人的思想而感到羞耻,为非得对自己并不尊重的神甫表示违心的敬意而感到羞耻,为因为物质的贫穷而接受了他人的面包而感恩感到羞耻。
与契诃夫相比,我们是否也在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为强权、思想、信仰、物质的奴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能从《一个文官之死》读出悲凉,读出感伤,读出悲剧的意蕴。
契诃夫极力地将所谓的值得世人敬重的人加以漫画式的调侃与讽刺,请看下面契诃夫的札记:1、某五等文官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曾经为了赚一个卢布到剧院里去学过狗叫。
他穷。
2、神父、修士和主教们布道的内容惊人地相似。
3、某五等文官,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突然被人发现,他暗地里开了一家妓院。
这个五等文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原来是极力掩饰自己曾经的卑微的道貌岸然的人,以极不道德的方式敛财的人。
人们尊敬的神职人员原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为所有的神职人员向信众布道的内容都惊人的一致。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应该能读出契诃夫对那些奴性十足的庸人的鄙夷与怜悯。
鄙夷的是那些人那样甘心为奴,怜悯的是那些人看不出一些贵族的人格之低下,实在不值得为之折腰摧眉。
四人们不仅要问,人为什么会这样奴性十足?原因是什么?契诃夫有一句格言为我们做了回答:“你的面包是黑色的。
你的命运也是黑色的。
”只有经济地位的改变。
才能获得最终的精神自由。
而这种经济地位的改变无疑又需要以政治地位的改变为前提。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绝命作,是他怀着与生命和美依依惜别的心情写出来的,借剧中的两个人物——特罗菲莫夫与罗伯兴回答了怎样才能从政治上根除人的奴性,即获得自由身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契诃夫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将赞美送给了特罗菲莫夫与罗伯兴,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最理想的生存方式——理想的、诗意的,靠劳动获得物质的满足的一种生活。
契诃夫——这位农奴的孙子,他依靠文字创作这种劳动方式,赢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个文官之死》是他二十三岁时的作品,当时他正是凭自己的这种幽默小品赢得了《新时报》主编苏沃林的青睐。
他获得的稿酬异常丰厚,三个短篇即可得到几百个卢布。
而他的才思敏捷又让人难以想象,契诃夫曾说:“我不记得我的哪一个作品是我花了一昼夜以上的时间写成的。
”他平均两天就可以写成一篇如《变色龙》、《一个文官之死》之类的小说。
他凭着自己的一支笔,在俄罗斯引起了一场风暴,后来他的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等作品也终于登上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
他拥有了几幢别墅,还赢得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著名女演员克尼碧尔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