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1. 引言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酸性物质,降下于地面的降水。

它不仅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也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污染物所致,主要包括硫化物和氮氧化物。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机制:2.1 硫化物的排放与转化当煤炭、石油等含硫化合物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硫(SO2)气体。

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后,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转化为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然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溶液,最终成为了酸雨的主要成分。

2.2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反应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燃烧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等。

其中,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进入大气后,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转化为硝酸和硝酸根离子,进而形成了构成酸雨的一部分。

2.3 大气扩散与沉降在大气中,SO2和NOx通过湿式沉降或干式沉降方式被带到地面。

湿式沉降是指降水中含有硫酸和硝酸根离子随着水滴降落到地面;干式沉降则是指污染物直接由大气悬浮态转移到地表。

3.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3.1 水体污染酸雨通过降水入渗到土壤中,溶解其中金属离子并带走有机质,从而使得土壤趋向于酸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

3.2 植被伤害酸雨对植被造成直接和间接伤害。

直接伤害体现在叶片表面因为反应物质沉积而褪色、灼伤、枯萎等。

间接伤害则是通过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增加引起根系受损。

3.3 建筑材料腐蚀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与建筑材料中的钙、镁等金属产生反应,破坏了建筑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建筑物老化、腐蚀加剧。

4. 防治措施4.1 科技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高效低污染的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例如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引入先进节能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尾气排放等。

4.2 排放源治理措施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标准管理,实行强制性减排措施;推广大规模精细燃烧技术以及湿法石膏法等污染减排技术。

酸雨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酸雨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酸雨的成因与预防措施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性物质含量超过正常水平的降水,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酸雨的成因1. 大气污染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燃煤、石油、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中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是主要的污染源。

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再随降水落下地面,导致酸雨的形成。

2. 自然来源除了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物,自然因素也会导致酸雨的产生。

火山爆发和火山气体的释放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这些气体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后形成酸性物质。

另外,植物腐烂和湖泊沼泽产生的气体也会造成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的预防措施1. 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可以出台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并监督企业和机构的排放行为。

工业企业应使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采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此外,发展绿色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减少酸雨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和奖励,鼓励个人和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环境监测与警报及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对于预防酸雨的形成至关重要。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并及时发布相关数据和警报,可以帮助人们及早采取措施,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

4. 促进树木植被的恢复树木和植被是自然界的重要净化剂,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

因此,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对于减少酸雨的影响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鼓励植树造林,加大绿化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和乡村的植被覆盖率。

5. 国际合作与交流酸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酸雨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协议,共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酸雨的发生与防治

酸雨的发生与防治

酸雨的发生与防治近年来,酸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多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上的降水。

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有关。

首先,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物质来自于燃煤、工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等活动,它们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性降水。

其次,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和植物代谢也会释放出一定量的酸性物质,进一步加剧了酸雨的形成。

酸雨对环境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危害。

首先,酸雨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

当酸性降水落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时,会导致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甚至引发生态链的崩溃。

其次,酸雨对土壤的侵蚀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酸性降水中的酸性物质会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使得土壤贫瘠,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酸雨还会对建筑物和文化遗产造成腐蚀,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威胁。

为了防治酸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的监管,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减少个人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建立酸雨监测和预警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酸雨的分布和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除了上述措施,国际合作也是解决酸雨问题的关键。

由于酸雨的形成和传输具有跨国界的特点,单一国家的努力往往难以奏效。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共同应对酸雨问题。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影响,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酸雨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形成和传输。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酸雨是指大气中雨水和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超过自然界正常水平的一种降水现象。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一些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

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而释放到大气中的。

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当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中后,它们与水蒸气、氧气和其他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其中,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硝酸和硝酸盐,最终降落到地面。

而硫氧化物则与水蒸气反应形成二氧化硫,之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再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

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水沉降到地面,导致土壤和水体的酸化。

酸雨不仅对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对建筑物、文化遗产等造成腐蚀。

酸雨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防治酸雨带来的影响,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治理大气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源是减少酸雨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工业、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

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2.提倡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是酸雨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们应该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家庭和企业的能源消耗。

例如,使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灯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人汽车等。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是酸雨防治的长期有效手段。

政府、学校、媒体等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激发公众的保护环境的热情。

4.推动国际合作酸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共同的减排目标,共同应对酸雨的挑战。

酸雨是由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酸雨的形成与预防

酸雨的形成与预防

酸雨的形成与预防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酸性物质,雨水的pH值低于正常范围的降水现象。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大气污染和自然气候条件。

本文将详细探讨酸雨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酸雨的形成原因1.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染物源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

其中,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是最主要的酸雨形成物质。

它们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进而形成酸性降水。

2. 自然因素天然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导致酸雨的形成。

此外,长途传输污染物也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流动传输到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并在那里形成酸性降水。

3.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湿度高、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低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酸雨生成。

这些条件促使酸性气体停留在空气中,不易被稀释和稳定地储存在大气中,最终导致酸性降水。

二、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酸雨可以直接损害自然界的水域、土壤、植被等,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也构成潜在威胁。

具体危害包括:1. 水体污染酸雨会使水体的pH值降低,造成水体酸化,进而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酸性水体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给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带来困难。

2. 土壤退化酸雨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与养分平衡。

酸雨对土壤中的有机质进行溶解,影响土壤的肥力,导致植物生长受限。

3. 植被受损酸雨对植被的叶片和根系造成腐蚀,削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

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中的植被易受感染、枯萎甚至死亡。

4. 建筑物腐蚀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建筑物表面材料,如大理石、石膏等,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腐蚀。

三、酸雨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控制大气污染减少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防止酸雨的重要措施。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与化学解决方案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与化学解决方案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与化学解决方案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多酸性物质,降雨时酸性物质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酸性降水。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产生的。

酸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包括对土壤、水体、植物和建筑物等的损害。

为了解决酸雨带来的环境问题,化学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

一、酸雨对环境的危害1. 对土壤的危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降低土壤的pH值,使土壤变得酸性。

酸性土壤会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还会释放出重金属离子,如铝离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毒害。

2. 对水体的危害酸雨通过降水的形式进入水体,使水体的pH值下降。

酸性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伤害,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酸性水体还会溶解出重金属离子,如铝离子,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此外,酸性水体还会对水源地的水质造成污染,影响人类的饮水安全。

3. 对植物的危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直接接触到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对植物造成伤害。

酸性物质会破坏植物叶片表面的保护层,导致叶片脱水和光合作用受阻。

酸性物质还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导致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对建筑物的危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建筑物表面的材料,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中的建筑物会出现腐蚀、变色和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寿命。

二、化学解决方案1. 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酸雨治理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在燃烧过程中添加石灰石或石膏等碱性物质,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硫酸钙或硫酸钙水合物,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酸雨的形成。

2. 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酸性物质进入水体的量,从而减轻酸雨对水体的危害。

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中和法、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论文。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论文。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论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随着工业的发展,燃煤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性气体。

这些气体在高空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了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雨。

这些酸性气体也会与氨气和其他化合物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进一步加剧酸雨的程度。

二)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它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等。

同时,酸雨还会损害建筑物和文物,加速金属的腐蚀和石材的风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酸雨的防治措施为了控制酸雨的污染,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减少燃煤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采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实施土壤修复和植树造林等。

此外,全球各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酸雨的挑战。

4HNO3等酸性物质,导致降水酸化。

此外,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也会对酸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甚至CO2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生成酸雨。

酸雾和酸雨的形成还与臭氧等氧化性物质有关,它们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与水结合后形成酸性物质。

这些酸性物质会导致环境酸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酸雨主要由NOxSO2等大气污染物与水分反应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

酸雾和酸雨的形成还与臭氧等氧化性物质有关。

这些酸性物质会导致环境酸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硫酸约占60%~65%,硝酸约30%,盐酸约5%,有机酸约2%左右。

二氧化硫是硫酸的主要排放源,主要来自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

全球每年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约1.6亿吨。

氮氧化物则主要来自高温燃烧,如汽车发动机和矿物燃料燃烧。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但因自然界自我清洁能力有限,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硫量居多。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控研究论文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控研究论文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控研究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

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

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和大气不断摩擦放电,大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

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一.酸雨的形成与名词解释酸雨是什么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认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中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我国一些地区已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酸性物质来源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尸体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会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以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人工排放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无论是煤石油还是天然气都是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作化石燃料。

科学家粗略估计,1990年我国化石燃烧约消耗近700百万吨,仅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2%,人均相比并不惊人,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的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排放酸性气体SO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书中记载到“严重时1加伦(约4.5升)雨水中含有2-3格令(1格令等于0.065克的酸)。

因此植物和白铁皮全都很快地烂掉了,连石头和砖瓦也变得疏松起来”。

现在回过头来说英国制造的二氧化硫气体。

它乘西风,越北海,首先来到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挪威。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9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

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

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

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

硫酸主要是因为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硫,其中最大的排放源是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还有家家户户的小煤炉。

目前全世界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每年约1.6亿吨。

硝酸是由氮氧化物形成的。

氮氧化物气体主要是在高温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汽车发动机燃烧室中,以及矿物燃料在高温燃烧时都会放出氮氧化物。

氯化氢的人工源除了使用氯化氢的工厂以外,焚烧垃圾(塑料制品中有大量的氯)和矿物燃料燃烧时也都会释放这种气体。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即各占约50%左右),但是因为自然界自我清洁能力有限,所以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硫量居多。

这好比一个人吃饭,肚量再大,让他多吃一倍的饭,也是会把肚子撑坏的。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NOx是酸雨形成的主要起始物,因为大气中的SO2、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H2SO4、HNO3和HNO2,造成了雨水pH值降低,当pH值低于5.60时,便形成了酸雨。

酸性污染物转入雨水中形成酸雨的过程为:SO2+[O]→SO3 SO3+H2O→H2SO4SO2+H2O→H2SO3 H2SO3+[O]→H2SO4NO+[O]→NO2 2NO2+ H2O→HNO3+HNO2式中:[O]——各种氧化剂,如O3、H2O2、HO2、O2等。

主要是燃煤产生,NOx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当然,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SO2森林火灾以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也不容忽视。

因此,酸雨的形成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酸雨的危害(一)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和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二)酸雨对人体的危害1.酸雨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

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

而且酸雨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危害很大。

调查发现与清洁地区相比,酸雨污染区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较高。

一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闷、鼻塞、鼻出血的发生率增高,儿童哮喘发病率增加尤为突出,甚至有6个月的婴儿患哮喘病的病例,酸雨污染区调查表明,成年人人均患病次数、天数、医疗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4倍,患哮喘病为清洁区的2.6倍患心脏病为清洁区的1.7倍。

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其后果将会使呼吸道感染,肺肿瘤的发生机会大大增加,甚至会诱发癌症,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2.酸雨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对人类而言,酸雨的一个间接影响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菜蔬和动物的组织吸收。

虽然这些有毒金属不直接影响这些动物,但是吃下这些动物却对人类的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关联的。

同样地,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铝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会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的间接危害。

(三)酸雨对土壤及其植物的危害酸雨不仅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使土壤酸化,进一步也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植物受到危害,动物和微生物相继受到影响,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科学家曾经试验给植物浇酸水,只要水的pH值低到3以下,水稻、松树、向日葵等叶子表面就会出现坏死斑点,显微镜下观察叶子表面的毛孔和气孔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而且酸水夺去了植物体内的钙、镁等物质使植物逐渐衰弱。

植物叶子变黄就是因为镁不足,叶绿素难以合成的缘故。

松树等针叶树之所以对酸雨特别敏感,是因为针叶树全年不落叶,酸雨造成的损害会在针叶中逐年积累起来。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例如,冬小麦在pH为3.5的酸雨影响下将减产13.7%,pH为2.5时更减产34%。

大豆和蔬菜也易受酸雨危害,使产量和质量(蛋白质含量)下降。

在欧洲大陆的最北部北极圈附近地区,许多地区的苔藓和地衣因酸雨而消失,所以出现了“地衣沙漠”的名词。

同时,酸雨中的硫酸使土壤更加贫瘠,它融化了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将它们硫酸化。

酸化的土壤更加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

土壤如果PH值过低(酸性),大部分植物是无法继续生长的,它们会因强酸而导致死亡。

受到酸雨侵蚀的叶子,其叶绿素含量会降低,使光合作用受阻,引起叶子萎缩和畸形。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

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2.5倍。

根据国内对105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值小于3.0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

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

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

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PH值小于4.3的地段,20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50%。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

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

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万公顷。

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按1988 年市场价计算)。

对南方11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44亿元。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虽然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计算出来的数字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这几乎是一致的。

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它经济价值的2-8倍。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是十分有害的。

(四)酸雨对水体的危害湖泊与河流是酸性降水的首先受害者,降落酸雨后的变化也最明显,敏感水体酸化后会带来各种不良生物后果。

水体中某些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会降低,水体中的第一生产者的组成将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