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说发展史二

合集下载

03第二章(第二节)台湾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03第二章(第二节)台湾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在艺术上,作品致力于融合中西小说技巧,表 现在人物塑造上,它突破了传统小说重在“做 什么”和“怎么做”的外部描写,而着重向内 心开掘,精细入微地刻画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 “怎么想”,作者成功的借鉴了意识流技巧, 多层次地编织作品、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给人 以强烈的立体感,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意识流小 说的一个重要区别:意识流流出了脉络清晰的 情节,造就了心态鲜明的人物。

二、钟理和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里禾,号 钟铮、钟坚等。台湾屏东人,祖籍广东梅县。 钟理和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段:北京时期与返台 之后。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钟理和是50 年代承前启后的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钟理和全集”八卷:《夹竹桃》、 《原乡人》、《雨》、《做田》、《笠山农 场》、《日记》、《书简》、《残集》系列短 篇《故乡》包括《竹头庄》、《山火》、《阿 煌叔》《山歌与亲家》。

主要作品:散文:台湾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无 题》,新诗与散文:《觉悟下的牺牲》、《流离 曲》、《南国哀歌》、《低气压的山顶》等 。成 就最大是小说,主要有:《一杆“秤仔”》 、 《不如意的过年》 、《浪漫外记》 等。 作品主要特色:同鲁迅一样,反帝反封建是赖和小 说的基本主题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赖和的小说 还较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技巧,诸如嘲讽、 象征、对比、夹叙夹议等等,并有自己的特点。
九、聂华苓

聂华苓(1926~ ),原籍湖北应山,生于宜昌。 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携全家赴台,任 《自由中国》编辑 。1967年成立了“国际作家写 作计” ,通过这个机构,聂华苓不但成为加强世 界各国作家交往的一个纽带,而且是联系台湾海 峡两岸当代文坛的一座桥梁,为促两岸文学交流 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葛藤》 、短篇小说集《翡 翠猫》、《一朵小白花》、《王大年的几件喜 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 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梦谷集》、 《三十年后——归人札记》等。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眷村文化

眷村是属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文化,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大批国 民军队和眷属,原以为只会在台湾停留短短 数年就会回到大陆,因此随身只携带简便的 行李,杂居在台湾的许多城镇内。高雄自明 郑时期开始就是军队驻扎的地区,历经清朝 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也自然成了许多军眷 落脚的居所。而这些居所多是以竹篱简单将 居住地围起来,与外界有了隔离,染上一丝 神秘的色彩,因此称竹篱笆内居住的民众为 眷民,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后来形成台 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小说创作: 张我军的小说创作集中于20年代, 仅有三篇。 《买彩票》 《白太太的哀史》 《诱惑》 张我军的创作奠定了台湾新文学发展的 重要基石。
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1894——1943),原名赖
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 《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 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 《棋盘边》、《辱?!》、《浪漫外 纪》、《可怜她死了》、《归家》、 《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 事》、《赴了春宴回来》。
“皇民化”运动
1、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础”
推行日语教育。殖民当局早在1896年就分别设立了
最早的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国语传习所。 日语教育非常严厉,在学校不准讲汉语(台湾话), 一讲汉语即施予各种处罚。 建立奴化教育体制。1919年殖民当局出台所谓“内 地延长主义”,又称“同化主义”。教学内容是以 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 文化均在被排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 的影响。为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 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上 由日本人独占。
(三)八十——九十年代 无主流的多元发展局面 1、女性主义文学潮流 2、政治文学潮流 开放“党禁”、“报禁” 施明正《渴死者》、《喝尿者》

第四讲 新时期港台小说 2

第四讲 新时期港台小说 2

• 1、李碧华的小说故事情节中爱 恨情仇冲突都比较剧烈,就是前 面有生死不渝的感情,后面却是 背叛之后的绝望和放弃。最典型 的是《胭脂扣》、《青蛇》。
• 2、李碧华笔下的情感,往往具 有时代的厚重感。她将个人情感 体验和大时代写在一起,但是也 不会被大时代背景下所谓的历史 厚重感给带走。比如《霸王别 姬》,那是在一个畸形的社会, 压榨扭曲人的本性,人的心理病 正是这个社会的恶疾的传染。
• 黄蓉与郭靖的爱情历程,也是郭 靖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没有黄 蓉的明帮暗助,郭靖不可能成长 成为一代英雄。他们是力量与智 慧的完美结合,但是相对于力量, 智慧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郭靖这 个人物是在黄蓉的映照下完成的。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黄蓉的语言 压倒所有男性的语言,这位女性 的话语有权利,有优势,有压倒 性,而且有艺术含量。
一、言情小说大家——琼瑶
• 琼瑶(1938-) • 原名陈喆,衡阳县渣 江镇人。1938年出生 于四川成都,1949年 随父亲陈致平由大陆 到台湾。1947年九岁 在上海《大公报》儿 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可怜的小青》 1963年出版第一部小 说集《窗外》,从此 跃登台湾文坛
“不伦”的初恋(1956)
• • • • • • •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 • • • • • •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 “他自进室中,抚摸床几,眼泪扑 簌簌地滚下衣衫。忽觉得一只柔软 的手掌轻抚着他头发,柔声问道: “过儿,什么事不痛快了?”杨过 霍地回身,正是十六年来他日思夜 想、魂牵梦绕的小龙女。”

台港文学现代小说

台港文学现代小说

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白先勇对笔下人物总充满悲悯情
怀。有人形容白先勇为“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作者曾说:“写作是因 为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转变成文字……”
台港文学
《永远的尹雪艳》通过昔日上海百乐门高级舞女尹雪艳的生活史,为 人们描绘了一幅台湾上层社会腐化堕落的生活图景,同时对昔日达官 贵人们今日的耽于幻想、缺少行动的勇气给以嘲讽,是一篇现实主义 的杰作。 《游园惊梦》主题内涵丰富深刻。从社会现实角度看,它反映了台湾 社会转折时期上层社会关系的变化,旧贵族官僚的没落与新兴资产阶
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1948年到香港上小学,1952年去台湾上中
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
台港文学
但是因为他热爱水利,想在长江三峡建立一个大型的水
利工程,于是他到台湾成功大学学习水利工程。1957年
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毕业。1963年到美国爱荷 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 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讲授中国 语言文学课程。
台港文学
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掉,从屈原 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 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 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 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 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 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 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合,很难解释的, 可是我真的想得厉害。”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二、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
日本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 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 系紧密,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 文学的倡导者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 留学日本并转向文学创作 。
3.为什么说“香港文学由于文化根基和环境迥 异于内地,因此既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 ‘特区文学',也不可能完全与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内地文学合流,它将在两地作家的
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 学中独特的一支”?请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对其这一特色加以简要概括。
4.刘以鬯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出很高程度的创 新和开拓,请结合作品对此给予具体说明。
第三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 其代表作家
○海外华文的历史发展与繁荣 ○“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本土
性特征日趋明朗 ○东方板块的历史进程 ○西方板块的构成与特色 ○美华文学的丰硕成果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 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 外国人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 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 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
三、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思考题
1. 20世纪的台湾文学处在祖国大陆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中间地带,它接受了两者的哪些 影响?
2.作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陈映真 小说具有怎样的特色?在艺术上显示出了哪 些新的审美追求?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第29章台湾文学29.1 复习笔记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1.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其所肩负的使命除摆脱封建落后文化的枷锁外,还要抵制日本在台实施的同化政策。

2.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1)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0年代初期,一直到1937年,属于台湾文学的繁盛创作期。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

3.台湾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1)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

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2)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赖和(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他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

其白话短篇小说《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2)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觉悟下的牺牲》《流离曲》《南国哀歌》等。

2.杨逵杨逵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又受普罗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大都由现实直逼时代的思想制高点。

其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萌芽》《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代表作有《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亚细亚的孤儿》等。

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台湾社会苦难历史的“镜子”。

这部小说在思恋乡土的情结上构架爱国反日的主题,但又不时流露“异乡人”失根的痛楚。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在长江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 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雨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雨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第二节 林海音
一、作者介绍 二、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旧中国 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 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 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婚姻 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冰吗》。 三、作品赏析:《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白裥裙》
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 昆虫,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一只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 化的金甲虫。 文明的兽群,摩天大夏们压我、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 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 断飘逸于已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的更早——(他要赴南中国海 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仗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歇根湖底。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天琼瑶阿姨跟广电总局的“两位领导”投诉于正抄袭,于妈有难,八方点赞,我也顺着网友的指点,了解到,原来《美人心计》也是于正的作品,还就是这个电视剧,我用IPAD看过几集。

我看它,仅仅因为它是我很喜欢的林心如主演的。

看了几集,果然如剧名一般充满俗套,云汐改名为窦漪房之后我就没再看下去了。

现在爆出抄袭说,才知道,云汐这个角色设置,原来也是“抄袭”了琼瑶阿姨。

像云汐的背景,什么好色表哥,凶恶舅妈之类,都跟琼瑶的某部剧的人物设置如出一辙。

琼瑶对于正的投诉,也主要是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而于正自己则分辩“偷龙转凤”原本借鉴的是《绝色双骄》。

这就让我困惑,像“偷龙转凤”之类,不是常见的“俗套”吗?原来它是“抄袭”?
倒不是替于正说话,前面说了,于正的电视剧我大都没看过,经常出现于娱乐新闻里的他,显然很不讨喜,据说在情节抄袭之外,他还抄袭了人家的对白,站在原创者的立场上,我和所有人一样鄙视抄袭者。

我的困惑,单是针对人物设置以及“偷龙转凤”“大奶朝小三泼水”这类情节上的模仿,假如这也算抄袭的话,只怕琼瑶自己也逃不了干系。

犹记当年看《庭院深深》,甚觉眼熟,家庭教师啊,废墟啊,有钱的男人双目失明啊,也就是调整了一下顺序而已,让穷女人成为前妻归来,现任老婆则凶悍凌厉,讲的还是灰姑娘翻身记,只是照顾中国国情添了一个恶婆婆。

《月满西楼》,跟就《简爱》相似之处更多,女主角都是孤女,简爱有个冷酷的舅妈,《月满西楼》里的美蘅就有个催着她滚出去的婶子;如果说两部小说里的招聘启事相似是因为公文写作大抵如此,可是男女主角都在家门口,因一场小小的交通事故邂逅就太巧合了;两篇小说里女主角的“情敌”都是个女疯子,且疯病都来自于家族遗传,所不同的只是,当女主角跟疯子的情人似有眉目时,安排了这一切的大哥按捺不住了,“放开那女孩,让我来。

”他的挺身而出,终于使这故事脱离了夏绿蒂的控制。

但那女孩对大哥说:“石先生,你知道我孤苦无依,你知道我贫穷……我再穷,还不到出卖青春爱情的地步!你还能对我有怎样的侮辱!”啊,贫穷,啊,我也有我的尊严,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点什么?
也不只琼瑶以《简爱》为模板,张爱玲的《多少恨》,也是家庭教师,也是遇上中产男子,男子的老婆从疯女人换成了旧式不识字的女人——可见当时旧式女人有多惨,老公出
轨都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家庭教师最终远走天涯,她对男主角说要嫁表哥,而简爱就是差点嫁给了她表哥。

《简爱》所以被众多女作家厚爱,我想因为这个角色迎合了许多女读者心中的自我,我贫穷,矮小,不美,但我有节操有品位,一定会有帅大叔别具慧眼地爱上我。

成功的,被广泛借鉴的模板,一定迎合了人性的某一部分,找到人人心里都有的那一部分自我。

而琼瑶的《金盏花》开头又很像《多少恨》;《一帘幽梦》则像极了《飘》……我读书少,无法做更多的比照,只是记忆力还行,看过就会记得。

我不觉得这是抄袭,一直以为这就是鸳鸯蝴蝶派的操作模式。

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板,如建筑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是一部通俗小说的立身之本。

《雷雨》成为舞台经典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它里面有太多能让观众看得很爽的模板。

公子和丫鬟恋爱是一种,我记得有部戏叫《半把剪刀》讲的也是这个;同父异母恋是一种,后来被韩剧广泛采用;儿子继母恋是一种,《妻妾成群》里说了一半,没说完,还好没说完,使它在通往俗套的路上刹住了车。

模板选定,接下来是填砖,粉刷,是硬装加软装,窃以为,一个作家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这部分。

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模板原也是老灰姑娘遇上老王子,最后以令人羡慕的富足生活,完成对她哥哥嫂子这些家人的复仇。

所以她说,很多人在这部小说里,看到的是过瘾。

但更高层次的读者,能看到她字缝里的那些苍凉,使这部小说,从流行变成经典。

张爱玲是个明白人。

网友《拾荒小贩》告诉我,张爱玲给宋淇的信里提到,《半生缘》就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德宽的《普汉先生》一书所改写。

有人仔细对照,果然很多经典细节都是直接移植过来的。

她能坦然告诉朋友这个,说明她不觉得借鉴情节是个问题,那不是她引以为傲的资本,也不是我们爱她的原因。

前几年郭敬明被指抄袭,似乎他也抄袭了很多对白,但他嘀咕“情节抄袭不算抄袭”,在我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通俗小说的情节,就那么几种,像姜昆在某年春晚上笑《山不转水转》的旋律就是加长《小白菜》一样(不知曲作者作何感想),任你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

《红楼梦》里,贾母听女先生说书,刚听个开头,便知道结尾,说:“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

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

只见了一个清
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
贾母道着才子佳人戏的病根,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普通观众的口味,如大浪淘沙,滤去各种尝试,剩下的就那么几种。

假如我是那个时代的创作者,我心中的观众,可能不是贾宝玉,甚至不是贾母,而是薛姨妈袭人晴雯乃至赵姨娘,我必须考虑到她们爱看什么,如果我有超过她们口味的水准,会试着在俗套里夹些私货。

只有真正的天才,才有勇气彻底甩开这些俗套,人家都在写金玉良缘,我偏要讲我的木石前盟;人家都是以祖传的宝物传情达意,我偏要宝玉遣晴雯去给黛玉送个旧手帕,爱情能够点石成金,而不是被那些物件撮合。

这是曹公的牛逼之处,也是他不可模仿之处,他没有模板,情节皆出自胸臆,最重要的,是只有他能够掌控他的情节,在他笔下如西施捧心,你若模仿,就成东施效颦。

在这里,让我们替他感谢一下高鹗,感谢后者卖力地把这部伟大作品变成一个中举人生儿子的俗套,不然估计它不会引发这样广泛的阅读兴趣,谓予不信,请看,发行量最大的《知音》《家庭》,那上面,有多少引人啧啧称奇的俗套啊。

但逐字抄写,或者调换下语序,或者是其他我一时想不出来的抄袭,确实应该追究,若于正是这样,支持琼瑶阿姨维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