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2021高考地理考前必刷—人口与城市含答案

(2021·昆明模拟)整建制拼合模式是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被撤县的行政名称改变,行政范围未变)的常见方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原县的管辖范围B.提高原县的服务范围C.增强大城市竞争能力D.增加大城市服务职能2.对于大城市而言,整建制拼合模式可能导致()A.就业压力增大B.区域间协调差C.环境污染加剧D.道路交通拥堵3.整建制拼合模式有可能促使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为()A.扇形模式B.同心圆模式C.田园模式D.多核心模式【答案】1.C 2.B 3.D【解析】1.根据材料“被撤县的行政名称改变,行政范围未变”,可见原县的管辖范围并未扩大,故A错误;原县的行政范围未变,城市等级未变,所以原县的服务范围也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据图可知,撤县设区后,主城区的范围扩大,使大城市竞争能力增强,故C正确;撤县设区并未提升大城市的等级,所以也不会增加大城市服务职能,故D错误。
故本题选C。
2.撤县设区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压力减小,故A错误;原来的县,经济发展一般较市辖区有差别,所以撤县设区后,区域间水平有高低之分,区域间的协调较差,故B正确;整建制拼合模式有利于原县辖区的经济发展,并会促进对基础设施及环境的投入,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是有利的,故CD错误。
故本题选B。
3.随着撤县设区的实行,主城区以原市区和原县辖区为中心继续发展,促使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为多核心模式,故本题选D。
(2021高三上·长春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该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缓解城市缺水问题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5.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拉萨B.吐鲁番C.北京D.呼和浩特【答案】4.C 5.C【解析】4.A.收集雨水使用后作污水排放,不是直接回灌地下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费量,不是补充城市地下水,A错误;B.收集雨水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不是减缓城市内涝,B错误;C.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正确;D.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关系不大,D错误。
2021年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1:人口

2021年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1:人口
一、人口的组成和分布:
人口的组成:人口有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的组成。
按年龄分,人口有婴幼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的阶段。
按性别分,人口有男性、女性两种不同的性别。
按职业分,人口有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的职业。
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分布与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历史因素等都有关系。
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
二、人口增长与控制:
人口增长速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未来将实行全面两孩政策,逐渐缓解老龄化压力。
三、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不断流动的过程。
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挑战。
农村人口流动分为劳动力流动和非劳动力流动两种。
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民外出打工,非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定居。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寻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四、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小龄化趋势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必将产生深刻变化。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1高考地理北京版地理高考培优(课件)专题七 人口与发展(讲解部分)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资源丰富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注意:人类的生存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 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4)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意义 ①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实施
②全面二孩政策——2015年实施 实施原因: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比例失衡 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3.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4.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 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人口增 长速度
原因
典型 代表
备注
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 极少数落后的 下,医疗卫生条 发展中国家 件差
又称“高—高 —低”型
高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自 然增长率
迅速
二、人口问题及对策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产生的问题 (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 ①造成教育、医疗、住房、交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②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④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 (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 ①增加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等; ③婚龄和育龄人口数量大,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一】 中国人口问题含答案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丰富程度C.环境污染程度D.养老保障制度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A.养老金增加B.消费需求下降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D.住房需求下降(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生育率较低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年龄结构失衡D.“养儿防老”的思想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
2021年地理高考解析人口地理题型

2021年地理高考解析人口地理题型人口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针对2021年地理高考中的人口地理题型,本文将进行解析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题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口地理的主要考点。
一般来说,高考涉及的人口地理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与经济发展等。
针对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在人口数量与分布方面,高考通常会涉及到人口数量的计算、人口密度的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等内容。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运用公式、图表、地图等工具进行说明,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同时,也需要注意掌握世界人口与我国人口的总量和分布特点,这样在解答题目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口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高考中可能会出现与人口迁徙、城市化、农民工等相关的题目。
针对这类题目,我们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和具体案例,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结构与特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
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包括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等。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据、统计图表等进行说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四、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人口地理中关系密切的领域。
在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等题目。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掌握相关的数据和案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答。
综上所述,高考中的人口地理题目主要涉及到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与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解答题目时,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善于利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和说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答。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2021年地理高考中的人口地理题型。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15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考点剖析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15 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考点剖析主标题: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副标题:城乡人居环境评价、城市文化设施布局原则,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关键词:城乡人居环境,城市交通网络,城市文化设施
难度:3
重要程度:4
内容:考点剖析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命题时,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选择题出现较少,重点考查城乡人居环境评价、城市文化设施布局原则、城市交通网络等知识。
近几年高考试题主要突出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和图示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考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侧重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能力
复习备考主要抓住以下知识点:
1.认清城乡人居环境评价的基本项目
2.全面掌握房地产开发选址的基本原则
36154 8D3A 贺G24545 5FE1 忡(Ko36516 8EA4 躤#39195 991B 餛28563 6F93 澓22035 5613 嘓38387 95F3 闳37940 9434 鐴.34006 84D6 蓖。
2021年高考地理人口问题知识点常考点总结

2021年高考地理人口问题知识点常考点总结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然后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在最后的考试的时候提高成绩。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地理人口问题知识点常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人口问题知识点常考点总结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
(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7人口含解析

专题7人口【2021年高考真题精选】(2021年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答案及解析】1.B 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
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
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
故选B。
2.D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
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
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
故选D。
3.C 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2021年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5.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及解析】4.D 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
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丰富程度C.环境污染程度D.养老保障制度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A.养老金增加B.消费需求下降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D.住房需求下降(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A.生育率较低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C.年龄结构失衡D.“养儿防老”的思想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9.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合理的是()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2020山西大同三模)人口老龄化的度量包括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和质量(人口预期寿命)两个方面。
以2010年全国老龄化系数(8.87%)与总体预期寿命(74.83年)为基准水平,依据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期寿命同基准水平的差值,将全国各省市分为4类(如下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省份中,养老负担最重的是()A.青海B.广东C.广西D.黑龙江11.甲省区人口老龄化“数量”与“质量”类型形成的原因是()①人口出生率较高②医疗卫生水平高③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④人口少,迁入量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2.各省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湖南——限制人口迁出B.山西——提升医疗水平C.四川——完善工业体系D.新疆——接纳海外移民13.(2020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材料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14.(2020贵州贵阳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示意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1~3.1.B 2.A 3.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轻,B 项正确。
第2题,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高龄化严重,故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
东南部不是资源最丰富的。
东南部经济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不利于老年人生活。
养老保障制度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
第3题,高龄化加重代表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重增加,故需要的照料服务增加,C项正确。
养老金不会增加,消费、住房需求影响不大。
故选C。
4~5.4.C 5.B解析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
第5题,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
故选B。
6~7.6.B7.D解析第6题,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对人口总数及人口性别比影响不大,排除A、D;结婚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结婚率和人口总数,据图可知,结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结婚人口数不会大幅减少,C错误;离婚率上升,人口增加,离婚人数相应上升,B正确。
故选B。
第7题,结婚率偏低,会影响出生率,新出生人口减少,相对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人口老龄化加剧,D正确;出生人口减少,对现阶段的劳动力影响较小,A错误;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离婚后其子女并不是孤儿,C错误。
故选D。
8~9.8.D9.A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20~6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大,说明其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不需要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
10~12.10.C11.A12.C解析第10题,广西为深度老龄化—长寿型,老年人口比重大,经济落后,养老负担最重,C正确;青海、广东、黑龙江为轻度老龄化,养老负担相对较轻。
第11题,甲省区为西藏,为轻度老龄—低寿型,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老龄化较低,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寿命较低,①③正确;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人口迁入量小。
故选A。
第12题,湖南为深度老龄—低寿型,限制人口迁出不符合事实;山西为轻度老龄—长寿型,提升医疗水平并不是最迫切的;四川为深度老龄—低寿型,应完善工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流,C正确;新疆接纳海外移民的可能性较小。
13.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龄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减缓了当地老龄化进程;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说明老龄化加剧,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第(2)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减缓了苏南老龄化进程。
14.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1999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2000—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预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性别选择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出,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第(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