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祖小妹摘要: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
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经济协调发展引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越发重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呈主要发展趋势。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足和战略选择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鉴定1、长三角区域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经济都市圈,包括上海市及江苏、浙江省。
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与质量最好的区域之一。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呈明显的加速态势,但整个区域分属于3 个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
如何有效协调彼此冲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已成为长三角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在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学者孟庆民(200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与机制,提出了: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第二,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演变成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相邻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等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第三,从发展的角度发现,现今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是全球化的基础,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作者:耿初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33期摘要:国家对长三角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目前,上游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充分,资源利用形式单一、文旅产品缺乏清晰定位,内容主题不够突出、多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域合作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制约长三角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阻碍。
对此,建议通过提升针对文化内容的挖掘阐释能力、广泛布局场景化体验式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体系建设等方式,創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让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助推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力、融合度全方位提升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三角;文旅融合;区域协同;现实困境;纾解策略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140-03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合作发展,并通过推出区域互惠政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式,在实现长三角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
纵使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区域内各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打造文旅产业共同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2021年4月,文旅部编制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第六部分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就文旅融合的落实落细提供了模式革新、金融支持和宣传助力等相应政策。
面对国家的大力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抓住机遇,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助力区域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化自信:文旅融合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要求长三角运用多种形式讲述好、呈现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故事,从而扎实推动区域文旅相关产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海关作为口岸进出境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将不可避免地在海关管理各领域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海关要以敢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加快改革不适合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域通关、区域通关试点、属地报关、属地海关检查制度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上海和“长三角”的崛起已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
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区域大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经启动、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开始实质性运作、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已基本建立。
(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
以长三角为例,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三角”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一些企业将事务机构、研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
可见外商投资大量进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构筑起外商企业投资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三角”个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市场化趋势加快。
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一改革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控制力的弱化,与此相关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产业转移”,如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宁波、嘉兴等和上海具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地区,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移师上海”,是浙江与上海的经济更加紧密。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当下发展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长三角大湾区的崛起,更是成为了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背景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与优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长三角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现状及特点长三角大湾区是指以长三角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核心,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组成的经济区域。
长三角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大湾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大湾区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各省市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金融业;江苏和浙江则以轻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而珠三角地区则以电子、通信、家电等为主要产业。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各地的产业将加速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互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 交通互联互通:长三角大湾区是我国交通运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工程的不断建设完善,长三角大湾区的交通互联互通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3. 人才和资金流动:长三角大湾区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科研资金。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将更加便利,各地区的优质资源将得以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为长三角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以上特点表明,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下面将通过国内外的比较,深入探讨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发展路径和关键问题。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1]。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提供历史性战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由“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
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资源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空间,有利于等高对接国际规则,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机遇二:深化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机遇三:进入高质量发展快速通道,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安徽省优先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协同,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机遇四:安徽自贸区发展机遇。
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将聚焦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2]。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建立和沪苏浙的联动发展机制,借鉴长三角区域已有的自贸试验区经验,尤其是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开放等领域,协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向长三角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长三角协同开放,并结合好安徽实际,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发展新经验。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机构存贷款余额金额最高,2018 年的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44227.38 亿元、117807.90 亿元,而安徽省 仅为 50677.30 亿元、38815.25 亿元,江 苏 几 乎 是 安 徽 的 三 倍 ,反 映 出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部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2007 年
建立了区域金融协
研究创设长三角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
波中支
2019 年
人民银行上海 总部、G60 科创 走廊九城市与 有关金融机构
发布《金融支持长三 角 G60 科创走廊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 合服务方案》
对 长 三 角 G60 科 创 走廊建设提供深度 金融支持
表 2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单位:亿元)
当代经济·月刊 2021 年第 7 期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吴凤菊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一 体 化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而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一 体 化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一 体化的核心和强力助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各政府与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一体化的相 关 政 策 ,通 过 分 析 长 三 角 三 省 一 市《统 计 年 鉴》及《金 融 运 行 报 告》中 相 关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水 平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内 部 金 融 资 金 价 格 趋 同 度 不 高 ,金 融 一 体 化 的 进 度 滞 后 于 经 济 一 体 化 。 总 结 出 长 三 角 金 融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障 碍 是 行 政 区 划 分 割 ,银 行 内 部 条 状 垂 直 管 理 体 制 及 跨 区 域 经 营 的 监 管 限 制 ,不 同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水 平 的 差 异 ,金 融 信 息 共 享 服 务 平 台 的 缺 失 等 。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行政区划分割、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行政区划分割、产业同质化竞争、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专业人士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1.行政区划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各地之间存在行政区划分割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因此,需要加强跨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2.产业同质化竞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各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加强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格局。
3.环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探讨其发展现状、困境和解决方案。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皖四个省市的21个地级行政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城市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挑战着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要解决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联系紧密、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密不可分。
因此,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各地区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政府可以推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建立长三角地区的协调机制,实现政策的协同,强化协作的力度。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却存在着负面影响。
因此,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完善配套设施,将构建一个更加协调的长三角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要加强长三角地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步入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削弱贸易壁垒,
使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的状态,理论和实践均显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的市场可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
徐现祥(2007)构造了地方政府晋升博弈模型,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证明理性的地方政府会自发选择区域一体化,而已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非一体化区域更快。
都泊桦(2017)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数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区域一体化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作用、社会资本投资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长三角一体化(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江浙皖一市三省共26个地级市,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6%。
长三角国土面积仅占3.74%,但常住人口为2.25亿,占全国的16%,2018年创造的GDP 高达21亿,为全国的23%,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先,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
最早出现的城市,最发达的城市群几乎都出现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长三角东临东海,对外可与日韩经济体进行贸易;内怀长江,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紧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资源优势显著。
长三角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8020.6亿元,上市公司1219家,占全国近1/3,资金资源丰富,就业前景好。
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有8所位于长三角地区,211高校更是有23所之多,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邹卫星、周立群(2010)提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方面均领先全国,
中心城市上海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苏浙皖三省的制造业发展也远超其他省市。
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技术支持下,
长三角地区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端装备产业群,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一体化历程
从1982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到现在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探索发展过程艰难而曲折。
邹卫星(2010)从制度层面入手,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分为实践探索、停滞、重启、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侯赟慧(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值,通过凝聚子群的变动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
唐亚林(2018)通过分析近四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布的合作政策与规划方案,
依照区域治理模式的不同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划分为分割式、经济协作式、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式三个阶段。
(三)长三角一体化现状
周立群(2010)将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区别,指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产业结构、政府职能和投资环保五个方面。
徐现祥(2005)结合理论分析实证模型,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已经使得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
黄征学(2019)指出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快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产权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和市场监管一体化迅速推进的现状。
葛立成(2006)研究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指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已从产品趋同、政府壁垒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逐渐转向共同构建旅游经济圈,实现一体化发展。
于迎(2019)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演进历程,认为经历了碎片化阶段、有限协同阶段,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整体性治理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阶段。
程筱艾/文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
与建议文献综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行政壁垒;文献综述
10.13999/ki.scyj.2019.08.018
区域发展
55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困境
国内学者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困境具有较为一致的见解。
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行政区划,这就对自由贸易造成了壁垒,市场体系被分割,高淑桂(2018)等将行政壁垒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各行政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各行政主体的职责边界有时会与一体化共同目标产生冲突。
行政壁垒的存在,加之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相似,就导致了各城市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
张鑫(2017)、杨金玲(2018)均运用经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认为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各行政区均可享用的公共产品,行政壁垒的存在致使各地方政府只想享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便利而不愿付出代价,导致这些公共品的供给面临“搭便车”的问题,区域整体集体行动陷入困境。
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之前存在矛盾。
汪伟全(2010)将地方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分为地方保护、同级政府之间的政绩攀比和为抢夺资源引致的过度竞争。
李琳(2017)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林民书(2012)比较了过去政治表现为主和现在以经济绩效表现为主的政府官员激励方式,认为理性官员为了实现政治晋升而发展地区经济时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扭曲配置。
孟涛(2009)指出,长三角各省市为争夺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同时为了招商引资,省市间进行恶意的价格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杨建华(2007)以长三角地区水污染为例,将矛头直指政府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认为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将生态环境抛之脑后不仅会让当代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也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席恺媛(2019)将环境问题归咎于“搭便车”行为和“公地悲剧”现象,认为长三角地区省际边缘区的污染更严重的原因与其跨区域、多主体的治理模式息息相关。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国学者主要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转变观念
林民书(2012)、杨建华(2007)认为,区域政府的有效合作建立在正确的经济意识上,各省市应深化发展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意识,让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意识朝着区位经济意识转变,以区域经济合作代替纯行政竞争。
朱虹(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长三角生态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性问题,呼吁区域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监管。
(二)坚持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张学良(2019)肯定了政府对清除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解除行政壁垒的作用。
马斌(2004)指出设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能解决中央政府对区域管理可能出现的低效率情况,又能有效避免各行政区只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叶必丰(2004)从法制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统一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约束的局限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对其他地区的不适用性,得出长三角地区创立法制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唐亚林(2018)研究了一体化以来各地政府的合作机制及成效,得出结论,周边城市主动对接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上海主动与周边城市深度互动的区域创新合作模式对区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加快创新步伐
毕军(2019)以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诉讼案件为研究对象,指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立法不完善,实际执行难的问题,认为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戴洁(2018)模拟了不同情况下长三角地区四家火电厂排污权、发电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情况,比较了各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环境、经济收益,提出建议,长三角区域内绿色交易机制应遵守统一的价格体系,协同发挥作用。
胡绪华(2019)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对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作用,作为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五、结语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迅速而猛烈,但仍存在区域合作不充分不平衡,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
各地方政府应破除观念与行动上的障碍因素,从完善法制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一体化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J].经济学,2007(07).
[2]都泊桦,刘洪涛,廖明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12). [3]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 (12).
[4]葛立成,聂献忠,李文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5]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6]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2018(12).
[7]于迎,唐亚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建构[J].改革,2018(12).
[8]邹卫星,周立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J].区域经济,2010(10).
[9]孟涛.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三大困境[J].生产力研究, 2009.
[10]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 2007(03).
[11]席恺媛,朱虹.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困境摆脱[J].改革,2019(03).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区域发展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