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一: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1:心脑血管疾病是从人20岁身体不再生长时开始孕育,根源是血脂、胆固醇高引起的。

2:血脂、胆固醇的去向:

(1) 由肝脏和脾脏分解成糖供给机体活动;

(2) 再有多余的就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状硬化;

(3) 再有就会身体发胖。

3::形成粥状硬化的三种物质基础

(1)血液粘稠红细胞总结和不了氧气就会坏死,形成血凝块这是形成形成粥状硬化的一种物质基础,也是心梗脑梗的因素。

(2)甘油三酯、胆固醇多聚集是形成粥状硬化的一种物质基础。

(3)血小板聚集是形成粥状硬化的一种物质基础。

(4)一旦得了心脑血管病就不是心脏和大脑的事是全身的疾病。

(5)粥状硬化不是血管硬化是血管内层沉淀了一层物质。

(6)医院能否从根本上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现在全世界上能溶血栓的药只有五种,尿激酶、蚓激酶、蛇毒、链激酶、麻黄素。这五种药成分单一能溶解血栓但也很大程度上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血管损伤很容易造成出血,造成出血等医疗事故。医院对血栓病人只用5至7天尿激酶就不敢再给病人用此药了,故此医院对心脑血管病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造成血栓病人出院后再次出现病症,有的甚至栓7次。

(7)那么医院对心脑血管疾病不能根本治愈,那心脑血管疾病该怎样办。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公布,当今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是瑞士其原因是酸奶,第二长寿国是日本,根本原因是纳豆,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食品腊八豆和豆豉,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很少有知道东游记的。唐朝和尚鉴真,六渡日本第六次眼睛失明踏上日本国土,把我们的传统食品豆豉传到了日本,(中药大辞典2255页有淡豆豉)日本资源贫乏,用我们传统的食品腊八豆和豆豉,就像我问的咸菜一样,这样家家户户,待客等作为餐桌上的美味沿用一千多年。成就了日本民族成为长寿国。心脑血管病只是千分之四,而我们国家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是百分之三十一点四。这也是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的事,七八十年代以前发病率就很少,都是吃出来的病。

东方之子、湖北省参事、武汉大学教授、红桃K的创始人张廷璧从日本考察发现日本人经常用纳豆(花栓豆)并且心脑血管发病率仅千分之四,就利用低温发酵法将纳豆保存两年做成了现在的花栓豆,要在近几年将我国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从31.4%降到0.4%.。对根本解决心脑血管奠定了基础,填补了我国心脑血管的空白。可由于医疗制度的限制推广遇到了困难。药食同源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食物不能将疗效在广告等方面限制很大,困难重重,

溶血栓物品还有纳豆、百岁肽,由于按保健品制成修复血管的成分丢失很多时间就长点。还有就是蚯蚓、蚂蟥。蚯蚓含寄生虫多也不能超过40度,蚂蟥有毒。现在全世界还没有发现其他溶血栓的物品。

(8)物欲横流的社会令郎满目的商品一些非法商人。导致人得信任危机,是很多人病于无知、死于无知,鉴于朋友多了解有关于心脑血管的知识,了解药物、食物、保健品的性能,等

(9)老年斑就是由于脂色素的形成把血管堵塞皮肤得不到营养,皮肤钙化变色,其实也是一种梗塞。二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就是血管里附了一层比较的硬的粥状硬化的东西,心脏每博输出量射出一定量的血,血液射出遇到那层硬的物质得不到缓解,血液受阻压力变大,对血管的压力增大,故而血压便高。要解决高血压就是吧粥状硬化的物质溶解排除。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血压是一种症状,病就是动脉粥状硬化的和肾综合症,

有很多人血压偏低是心室的肌肉力量小造成的,压差小的高血压是血液粘稠造成的;压差大的高血压是粥状硬化造成的。

三什么样的人活年岁大

外部健康;内部器官也健康;大脑棘突(xibao)活跃。

大脑棘突和大脑细胞在人生下三个月就不再生长了,女的在27至28岁,男的在31至32岁。基本上就把富裕的用完了开始,开始走下坡路,建议要对大脑进行保健。

四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心脏功能下降常常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1.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

2.干重活时心前区疼痛或左部放射性发木发痛。

3.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

4.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5.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6.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

7.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

8.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

9.睡眠时有突然心脏跳动间歇。

0.浑身乏力不愿多说话。

五:脑血管疾病早期症状

1.偏头疼,记忆力减退。

2.整天想睡觉,一叫就醒。

3.失眠,每天感觉睡眠不足。

4.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5.肢体麻、面麻、舌麻,尤其是手指麻。

6.吐字不清,流口水,不明原因流鼻血。

7.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心慌、

出虚汗、反应迟钝、行动幼稚、强哭强笑。

六:便秘是怎么回事

便秘是长期以来身体内毒素积累的结果,是肠胃吸收紊乱造成的。便秘的人一定要注意,毒素的长期积累是肝脏排毒功能减弱,可反过来毒素又攻击肝脏,可人没反应,故此便秘的人一定要排毒避免将来肝上出问题。

七糖尿病最怕的是什么

糖尿病的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液黏稠,高血脂、微循环堵塞、末梢阻止缺氧坏死常导致失明、肢体末端溃疡坏死、心肾衰竭等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的是血液粘稠,血液流不到肢体末端和眼底血管,造成滋润不了形成并发症。

八花栓豆与其他病症的治疗时间

在正常的情况下

(1)花栓豆与血液粘稠。两个月时间 600元

(2)花栓豆与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等。三个月时间 900元

(3)花栓豆与高血压。四个月时间 1200元

(4)花栓豆与血栓、血梗,血栓和血梗3.4厘米六个月时间 1800元

同时还治愈静脉曲张、便秘、血栓闭塞行脉管炎、糖尿病并发症。对腰、腿疼肩周炎等有缓解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主讲人:陈志文 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 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 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 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 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 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 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冠心病是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日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脏病,它可怕之处:很大的隐匿性和突发性,让人防不胜防,目前心脑血管专家提出预防冠心病从婴幼儿抓起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什么叫冠心病呢?心脏每一次收缩,把血液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供给它们营养。那么心脏辛勤工作,自己也需要血液营养来供应它,心脏泵出去的血液有百分之五是供自己使用的,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在到主动脉弓之前有一根动脉分支,分成左右分支,像帽子一样扣在心脏表面,供应心肌血液,这两根血管叫左右冠状动脉,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 1.隐匿性冠心病(最可怕) 2.缺血性心脏病(最易忽视) 3,猝死性冠心病(最突然) 4.心绞痛性(最普遍) 5.心肌梗塞性冠心病(最可怕) 病因:

1.遗传 2.高血脂 3.糖尿病 4.高血压吃药十年以上, 5.饮食(高糖,高盐,高脂肪) 6运动少 7.长期精神压力大 高血脂 心脑血管病的秀发因素很多,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就如同一日三餐,常有头痛,头晕信号,提醒患者就医,高血脂症则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高血脂症的知识。 人体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惨咯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通称为血脂,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学会199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血清中胆固醇:Tc<5.7

甘油三酯:TG<1.7 高密度脂蛋白(HDL)>1.2 低密度脂蛋白(LDL)<3.4 病因 内源性:本身代谢功能失常,长期素食,(如;尼姑,居士等)很大一部分人患高血脂症。另外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兴奋,失眠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脂升高。 外源性 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内脏,蛋黄,鱼子,肥肉,奶油等而引起。症状及危害 高血脂症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对身体危害是隐匿渐进性和全身性的。直接危害——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全身重要器官依靠动脉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后果严重,若发生在脑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晕症状,管腔闭塞——中风(脑梗塞,脑栓塞,脑溢血) 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官腔狭窄至管径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出现心肌缺血,胸闷,气短,心虚——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心绞痛,严重持久缺血——心肌梗死。若发生在肝动脉导致肝硬化,肝腹水。若发生在肾动脉,肾小球过滤功能下降,肾功能衰退,严重时——尿毒症。发

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及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二、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三、疾病预防 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

心脑血管疾病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 一、疾病分类, 脑梗 脑出血 二、症状, 1、突然口外眼斜,流口水,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尤其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就是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疼,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 晕的形式与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 3、突然发生面舌唇或肢体麻木,突然单眼或双眼发朦或一时瞧 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就是由于影响了脑的感觉功能。 4、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或理解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 迟缓或多语易燥,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5、突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嗝,呕吐等。 三、脑梗前兆 1、头晕,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 2、几秒后便恢复常态,肢体麻木,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又发作。 3、单眼突然发黑瞧不见东西,几秒或几十秒后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蒙中风信号。反复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不明原因地跌倒,容易发生跌倒。 5、不明原因的口眼歪斜,或伸舌偏斜。 6、哈欠不断,如不就是想睡觉或睡眠不足。

7、流鼻血,中老年人鼻出血症状就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警报。 四、脑出血先兆 1、经常出现反复性的流鼻血。 2、突然发作较为剧烈的头痛。 3、颈部变得僵直,后枕部不适。(活动受限,尤其就是低头) 4、出现头晕的症状(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的站立或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就是一过性的) 5、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6、与她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语言障碍。口齿不清,听不懂别人在说话。 7、走路不稳定意识出现障碍反应差,甚至神志不清醒,大小便失禁。 心脏病的分类 一、心脏病种类 1、风湿性心脏病 2、先天性心脏病 3、高血压性心脏病 4、冠心病 5、心肌炎 二、常见症状: 心悸,心前区疼痛 三、体表征兆 呼吸:轻微活动时,或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左心功能不全)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学习培训内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1、心脏传导系统:包括案房结结间束及特殊的房内通道,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左束 支及其分支,浦肯野氏纤维以及马海氏纤维等。 2、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 (1)心脏细胞静息膜电位:心脏细胞处于休息状态下(舒张期)采用微电极所测得的细胞内电位称静息膜电位。一般心室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85——-95mv。影响膜电位的因素有:①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差,②细胞膜通透性的特性。(2)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兴奋时的膜电位。它包括0、1、2、3、4位相。影响流入钠离子流的因素:①电梯度②化学梯度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④“钠泵”和“钾泵”。 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4、心肌纤维的电活动类型:近年来,根据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特性,提出了对生物电快 速反应得快纤维与反应缓慢的慢纤维两种活动类型的概念。 (1)心脏快纤维及快速反应:对刺激反应快。传导快的纤维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心房传导组织及房室束——浦氏纤维系统。 (2)心脏慢纤维及缓慢反应:属于这一类的心肌细胞有房室结、房室结区、房室环、二类瓣和三类瓣的瓣叶,其电生理特性是: 5、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1)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异常 异位激动形成①后电位②震荡电位③边界电位④延迟复极化⑤持续除极化 (2)激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隐匿性传导、单向阻滞、折返激动、超常期传导、裂隙现象、魏登斯基现象。 (3)激动形成异常与传导异常同时存在 (4)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进展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比较复杂,了解其主要生理机制,对心电图现象的认识和了解非常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心脑血管病?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心脑组织病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心脑血管病(如中风、冠心病等)。 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四高一慢” a) 发病率高:发病人数占总人口量的40.72% b)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300万以上,死于中风、冠心病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量的70%。 c) 致残率高:90%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有后遗症,如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d) 复发率高:据权威机构统计,五年内复发率在90%以上,一年内复发率为70.46%。 e) 恢复慢:发病后由于神经组织损伤恢复起来很慢,常留下后遗症。 三、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 1、男比女多:约为2.5~3.5倍。 2、城市比农村多; 3、北方比南方多; 4、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者多:约为1.8~2.5倍; 5、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四、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 ②、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缓或过速; ③、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才能感到舒服; ④、胸骨后左肩部疼痛,伴有虚汗; ⑤、长期发作的左肩痛(带有辐射性)。 2、脑血管疾病症状: ①、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②、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头痛、偏头痛; ③、神经系统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④、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 ⑤、肢体、面部、口舌、尤其是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 ⑥、恶心、呕吐、失眠、嗜睡; ⑦、情绪反常; ⑧、急躁、猜疑、幼稚、迟钝、强哭强笑。 五、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个指标:(mmHg读为:毫米汞柱) 1、血压:正常值:90~140/60~90mmHg 理想值:120/80mmHg 临界高血压:141~160/91~95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脉压差正常范围值:高压-低压=30~40mmHg , 脉压差大于40mmHg ,则有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贫血等; 脉压差小于30mmHg,常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等。 2、心率正常范围值:60~100次/分,一般人为70~80次/分 3、呼吸:正常情况下为16~20次/分,大于20次提示可能心功能不齐,小于16次可能有脑血管病。 4、常规四项:血压、心率、呼吸、体温。 六、心脑血管病的分类: (一)、心血管疾病: 1、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识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发病原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预防与保养 防止栓塞注意保暖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饮食方面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 少吃高脂肪视频,少饮酒,一些患者要禁止饮酒。

心脑血管疾病类型

心脑血管常见疾病类型 一、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有三种主要类型:(1)细小动脉硬化(2)动脉中层硬化(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的成因及表现形式:动脉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三大危险因子。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动脉硬化的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包括暂时性缺血性发作)、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神经衰弱(常有头晕,头昏,头痛,耳鸣,嗜睡,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情感异常,判断能力低下。脑动脉硬化达到中后期时可出现步态僵硬或行走不稳,脑中风。 动脉硬化的危害: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包括暂时性缺血性发作)、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多、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

粥样硬化,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 二、脑梗塞: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它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脑梗塞类型包括: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通常表现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常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 1、血栓性脑梗塞(脑血栓):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临床上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枢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枪等症状。 2、栓塞性脑梗塞(脑栓塞):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分(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后,流入脑动脉血管,堵塞了管腔,从而发生脑栓塞,使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软化,引起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同后果。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 3、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中风的新成员,在CT问世之前很难确诊,其主要特点是病变多而小。其病理基础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常识

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常识 一、120的正确拨打: 1.老年人突然发病,情况紧急,应立即拨打120。 说清楚病人姓名、家庭住址、最突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过去的病史(如心梗、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 2.说清楚地址,留下联系人手机号码,方便联系,必要时到明显的路口去迎接救护车。 3.做好入院准备。 带好医保卡、现金、信用卡、必要的衣物 4.联系亲人、子女。 电话: 5.救护车来了以后,根据病情选择去哪家医院。 根据病情的急重,考虑去哪家医院,就近还是大医院,告诉120 6.在救护车上对病情应有个考虑,包括是积极的疗法还是保守的疗法,医生一旦征询应有思想准备。

二、胸痛和心肌梗死的处理 1.症状:多数病人都有心绞痛的病史,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起病急骤,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现有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疼痛严重,用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缓解。发生心梗后,部分患者会发生猝死(心脏骤停)。 2.后果:心肌梗死(心脏没有骤停)几分钟之内就会有心肌坏死。在第1个小时里,肌肉组织的死亡速度比较缓慢,起病后1小时内为抢救心肌的黄金时段,最迟不宜超过12小时。时间就是心肌!而一旦发生猝死(心脏骤停),供您抢救的时间只有4分钟。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因脑缺氧会感到头晕;10至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至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刻失去知觉,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因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应就地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的病人中约50%在发病后1小时内于院外猝死。 3.提示:心梗及时救治效果很好,治疗成功率可以达到95%以上,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放置支架等后,可以长时间存活。如果不及时去医院,等到心脏骤停,那么可能就会悔之晚矣! 4.发病后的家中救治: (1)正确拨打120救护车 (2)停止任何活动 平卧或侧卧,头下不垫东西,宽衣解扣,保持呼吸通畅。 有呕吐时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避免堵塞气管。如果 呼吸困难,不要强迫其平卧。 (3)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快吸入氧气。 (4)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每隔5分钟服1片,不超过

心脑血管基础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 ——王震 什么是心脑血管病?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心脑组织病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 床症状称之为心脑血管病(如中风、冠心病等)。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 “四高一慢” ? a) 发病率高:发病人数占总人口量的40.72% ? b)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300 万以上,死于中风、冠心病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量的70%。 ? c) 致残率高: 90%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有后遗症,如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d) 复发率高:据权威机构统计,五年内复发率在 90%以上,一年内复发率为 70.46%。 ?e) 恢复慢:发病后由于神经组织损伤恢复起来很慢,常留下后遗症。 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 1、男比女多:约为 2.5~3.5 倍。 2、城市比农村多; 3、北方比南方多; 4、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者多:约为 1.8~2.5 倍; 5、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 ②、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缓或过速; ③、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才能感到舒服; ④、胸骨后左肩部疼痛,伴有虚汗; ⑤、长期发作的左肩痛(带有辐射性)。 2、脑血管疾病症状: ①、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②、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头痛、偏头痛; ③、神经系统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④、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 ⑤、肢体、面部、口舌、尤其是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 ⑥、恶心、呕吐、失眠、嗜睡; ⑦、情绪反常; ⑧、急躁、猜疑、幼稚、迟钝、强哭强笑。 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个指标: 1、血压:正常值:90~140/60~90mmHg 理想值: 120/80mmHg ?临界高血压: 141~160/91~95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 90/60mmHg 脉压差正常范围值:高压-低压 =30~40mmHg ,

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1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2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3疾病治疗 保持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疾病分类及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什么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 中风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动脉硬化 由“三高”引起的糖尿病等症状 高血压 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 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病因: 高血压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2.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 3.15%,>20g/日发病率30%。

3.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4.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5.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早期症状: 一、缓进型高血压。 (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五)动脉改变。 (六)眼底改变。 二、急进型高血压: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恶性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保健 一.高血压吃什么对身体好? 1、多吃防治高血压的食物,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