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保存方法

合集下载

血液离心后血清血浆的储存条件

血液离心后血清血浆的储存条件

血液离心后血清血浆的储存条件一、前言血清和血浆是血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血液离心后,正确的储存条件对于保持血清和血浆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血清和血浆的特性、储存条件的重要性、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血清和血浆的特性血清是全血离心沉淀后的混浊液体,它是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凝血蛋白被凝固后所得。

而血浆则是通过抗凝剂处理的全血离心所得的无凝固液体。

血清内含丰富的生物学活性成分,如激素、酶、抗体等,而血浆则包含着各种重要的蛋白质、水溶性物质和其他生理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对于医学诊断、临床实验以及药物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储存条件的重要性正确的储存条件对于保持血清和血浆的生物学活性和化学活性至关重要。

适宜的温度能够减缓蛋白质的降解、氧化和酶促反应,从而保持样品的稳定性。

在储存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样本接触到光、空气和其他可能引起样品污染的物质,以确保血清和血浆的纯度和完整性。

四、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温度控制:应确保储存温度稳定在-20℃或更低的温度,避免温度的变化对血清和血浆的影响。

2. 避光保存:在储存过程中,应避免血清和血浆受到光照,可采用深色管或保护管制进行储存。

3. 密封保存:对于长时间储存的血清和血浆,应当采取密封保存的方式,避免样本受到氧化和污染。

4. 防止重复冻融:避免血清和血浆的重复冻融,以免导致样品的降解和生物学活性的改变。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血清和血浆的储存条件,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污染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在临床或实验室中严格遵守相应的储存规定,确保血清和血浆的质量和纯度。

我认为在长期储存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样本进行检测和验证,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六、总结在本文中,我们从血清和血浆的特性、储存条件的重要性、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对血液离心后血清血浆的储存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

血清使用及保存注意事项

血清使用及保存注意事项

血清使用及保存注意事项血清是细胞培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因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实验室里常会遇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1. 保存血清最好的方法?我们建议血清应保存在-5℃至-2O℃。

然而,若存放于4℃时,请勿超过一个月。

若您一次无法用完一瓶,建议您无菌分装血清至恰当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

2. 如何解冻血清才不会使产品质量受损?我们建议您将血清从冷冻箱取出后,先置于2~8℃冰箱使之融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融。

但必须注意的是,融解过程中必须规则地摇晃均匀。

3. 血清解冻后发现有絮状沉淀物出现,该如何处理?血清中沉淀物的出现有许多种原因,但最普遍的原因是由于血清中脂蛋白的变性所造成,而血纤维蛋白(形成凝血的蛋白之一)在血清解冻后,也会存在于血清中,亦是造成沉淀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这些絮状沉淀物,并不影响血清本身的质量。

若您欲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可以将血清分装至无菌离心管内,以400g稍微离心,上清液即可接着加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

我们不建议您以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因为它可能会阻塞您的过滤膜。

4. 为什么要热灭活血清?加热可以灭活补体系统。

激活的补体参与溶解细胞事件,刺激平滑肌收缩,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激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在免疫学研究,培养ES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时,推荐使用热灭活血清。

5. 有必要做热灭活吗?实验显示,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

经此处理过的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

而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因此我们建议您,若非必须,您可以不需要做热处理这一步。

如此一来,不但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更确保血清的质量!6. 为什么储存在冰箱中的胎牛血清会出现沉淀?胎牛血清没有预老化,储存在2-8℃时,血清中的各种蛋白和脂蛋白(如冷凝集素、纤维蛋白原、玻粘连蛋白等)可能聚集而形成沉淀或可见的混浊。

血清血浆采集后的运输、储存条件

血清血浆采集后的运输、储存条件

血清血浆采集后的运输、储存条件
血清血浆的运输和储存条件是非常关键的,以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以下是血清血浆采集后的一般运输、储存条件:
1. 温度控制:血清血浆需要在低温下运输和储存。

它们通常应在2℃至8℃的温度范围内保存。

对于更长时间的保存,它们
通常需要冷冻在-20℃或更低温度下。

2. 避免温度变化: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的突然变化。

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血清血浆中的蛋白质变性或降解,影响其质量。

3. 防止污染:血清血浆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污染。

容器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并具有一定的耐化学性,以避免化学物质的迁移。

4. 轻轻摇动:在储存和运输之前,血清血浆应轻轻摇动,以确保其中的成分均匀分布。

5. 防止冷冻/解冻循环:频繁的冷冻和解冻循环可能会导致血
清血浆的品质下降。

因此,应尽量避免重复冷冻和解冻。

6. 标签和记录:为了确保样品的追踪和管理,每个血清血浆样本都应标有相关的标签,包括样品编号、采集日期和时限等信息。

此外,还需要记录样本的运输和储存情况,以便进行跟踪和分析。

总之,血清血浆在采集后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运输和储存,避免温度变化和污染,以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这些条件可以根据不同血清血浆的要求进行微调,但一般情况下,上述条件是适用的。

高免血清正确使用方法

高免血清正确使用方法

高免血清正确使用方法
高免血清(也称抗体血清)是一种含有高浓度特定抗体的血清。

正确使用方法如下:
1.储存:高免血清应储存在-20C以下的冰箱中,避免多次冻融,保证抗体的稳定性和活性。

2.稀释:高免血清需进行稀释使用。

具体稀释倍数因实验不同而异,需要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适当稀释。

3.检测:使用前需进行抗体效价检测,确定抗体效价满足实验要求。

4.洗涤:在实验中使用高免血清时,需要进行洗涤处理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蛋白质。

洗涤液常用的有PBS(磷酸盐缓冲液)、TBST(磷酸盐缓冲液+Tween-20)等。

5.使用:高免血清可用于免疫沉淀、免疫印迹、免疫组化、ELISA检测等实验中。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免高温、高酸碱度等条件对抗体的影响。

6.保存:使用后的高免血清需保存在-20C以下的冰箱中,避免多次冻融,以免影响抗体的稳定性和活性。

外部质控血清的制备和保存规范

外部质控血清的制备和保存规范

外部质控血清的制备和保存规范
1、质控血清的制备和保存(以ELISA试验检测HAV、HBV、HCV、TP抗体为例)
在每次实验中必须包含有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1)、内部对照质控血清指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

内部对照是质量控制的基础。

每一次检测必须使用内部对照,而且只能在同批号的试剂盒中使用。

(2)、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及试剂盒批间或孔间差异而由实验室设置的一套对照血清,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

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对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

2、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保存
(1)、按一周实验用量分装、分类、标记、封口、-20℃冻存于非自动除霜冰箱中。

(2)、外部对照血清不可反复冻融,一旦融化后应该存放2 8℃,供一周内使用。

3、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使用
每一次实验必须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以便监控实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了解各批试剂盒的批间或孔间差异,绘制质量控制图。

4、外部对照质控物的质量要求
质控物的管间变异必须小于监测系统预期的变异(CV<20%=,并且质控物的成分应在稳定状态中。

质控物应无菌,并不含有影响ELISA反应的防腐剂。

细胞培养血清使用方法

细胞培养血清使用方法

细胞培养血清使用方法一、细胞培养血清的选择1.获取合适的细胞培养血清:在选择细胞培养血清时,应根据细胞类型和培养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血清种类。

常见的细胞培养血清包括胎牛血清(FBS)、小牛血清(CS)、羊血清(GS)等。

2.质量检测:在使用细胞培养血清前,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细胞毒性检测、内毒素检测、抗体检测等,以确保细胞培养血清的质量符合要求。

二、细胞培养血清的保存与预处理1.储存温度:细胞培养血清应保持在-2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保存,避免冻融过程中引起的细胞因子等成分的损失。

2.解冻方法:在使用前,需要将细胞培养血清从冷冻状态解冻。

解冻时应将血清瓶或管直接放入37℃的水浴中,待完全解冻后再使用。

避免频繁冻融对细胞培养血清质量造成影响。

3.灭菌处理:为防止细胞培养血清中的微生物污染细胞培养系统,使用前应对血清进行灭菌处理。

常见的方法有过滤灭菌和紫外线灭菌等。

三、细胞培养血清的使用方法1.添加量: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细胞培养血清,通常按照5%-20%的比例添加,视细胞类型、生长阶段和实验要求而定。

同时,将血清的添加量逐渐减少,有助于维持细胞类型和稳定细胞表型。

2.血清浓度试验:在初始阶段的细胞培养中,可以进行不同浓度细胞培养血清的试验,以确定最适合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血清浓度。

3.细胞分配与传代:在细胞传代过程中,应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实验要求,精确计算和添加细胞培养血清的量。

通常情况下,传代时应先将细胞离心,去除老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再将新鲜培养基补充到细胞中,继续传代和培养。

四、细胞培养血清的注意事项1.避免重复冻融:频繁冻融对细胞培养血清质量会有影响,因此在使用前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将血清储存和使用合理安排,避免过多的冻融过程。

2.避免污染:在使用细胞培养血清时,应注意防止污染对细胞培养的影响。

避免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引入外源性污染。

3.使用正常生长因子替代:部分细胞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无血清培养基中含有正常生长因子的替代物,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血清采集流程

血清采集流程

血清采集流程
(1)采集血液样本,置于含有适量抗凝剂的采集管内;
(2)反复颠倒采血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3)以2000-3000rpm离心10min(血样采集后室温放置1h之内进行离心;血样采集后冰上放置可以在4h内进行处理),上清液即为血浆;
(4)保存于-80℃冰箱。

血清样本采集
(1)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置于不含抗凝剂的试管内;
(2)室温下自然凝集2-4h(防暴晒),血液凝固后自然析出的即是血清。

或者
(1)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置于不含抗凝剂的试管内;
(2)室温下自然凝集30-60min,待血液凝固;
(3)以2000-3000rpm的速度离心5-10min,上清液即为血清
(4)保存于-80℃冰箱。

血清、血浆样本随着室温下放置时间的延长,样本内的代谢谱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血液样本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

采集到的血清、血浆样本颜色应该是淡黄色透明或者半透明液体,如果发现样本中是红色,说明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出现了溶血现象。

因为溶血样本会导致样本的代谢谱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溶血严重样本
是需要重新制备的。

血清和血浆样本有什么区别呢?
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是未经抗凝处理过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

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血清和血浆中的代谢谱也存在一定区别:如脂质,氨基酸,核苷酸等。

血清标本保存条件及反复冻融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影响

血清标本保存条件及反复冻融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影响

血清标本保存条件及反复冻融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影响目的:分析血清样本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及反复冻融对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体检血清样本40份,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胶乳增加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浓度作为第0天或者第0次的结果。

将每份标本分成16份,每5份为一组,分别置于25 ℃、4 ℃、-20 ℃环境保存,分别在保存后的1、3、6、10、15 d取出检测血清PGⅠ、PGⅡ浓度;另外1管置于-20 ℃冰箱冻存,2~3 h后再解冻进行PGⅠ、PGⅡ检测,测完成后立即于-20 ℃进行冻存,如此反复冻存6次,将25 ℃、4 ℃、-20 ℃不同保存天数及反复冻融PGⅠ、PGⅡ浓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血清PGⅠ在25 ℃、4 ℃、-20 ℃条件下保存3 d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PGⅡ在25 ℃、4 ℃保存条件下稳定3 d,在-20 ℃条件下保存6 d浓度无显著降低。

血清PGⅠ在第2次冻融后浓度显著降低,PGⅡ浓度在第3次冻融后显著下降。

结论:PGⅠ在25 ℃、4 ℃、-20 ℃条件下均能保存3 d,PGⅡ在-20 ℃保存较25 ℃、4 ℃保存时间长,PGⅠ、PG Ⅱ冷冻保存需避免反复冻融。

标签: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标本保存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液中胃黏膜分泌的无活性胃蛋白酶前体,根据其免疫原性、生化性质及组织细胞来源及分布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在胃中可以辅助消化食物,约有1%进入到血液中[1-2]。

血液中PGⅠ、PGⅡ浓度及PGⅠ/PGⅡ比值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3]。

研究发现PG 与胃癌关系密切,已作为胃癌早期筛查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学者已将PGⅠ<70 g/L,PGⅠ/PGⅡ比值<3.0作为胃癌筛查的截断值[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保存方法
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那么血清应该如何进行保存呢?
(1)需要长期保存的血清必须储存于-20℃ - 70℃ 低温冰箱中。

4℃冰箱中保存时间切勿超过1个月。

由于血清结冰时体积会增加约10%,因此,血清在冻入低温冰箱前,必须预留一定体积空间,否则易发生污染或玻璃瓶冻裂。

(2)一般厂商提供的血清为无菌,无需再过滤除菌。

如发现血清有悬浮物,则可将血清加入培养液内一起过滤,切勿直接过滤血清。

(3)瓶装血清解冻需采用逐步解冻法:-20℃ 至 -70℃ 低温冰箱中的血清放入4℃冰箱中溶解1天.然后移入室温,待全部溶解后再分装.在溶解过程中需不断轻轻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生.切勿直接将血清从-20℃进入37℃解冻,这样因温度改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集而出现沉淀。

(4)热灭活是指56℃, 30分钟加热已完全解冻的血清.加热过程中须规则摇晃均匀.此热处理的目的是使血清中的补体成分灭活.除非必须,一般不建议作此热处理,因为热处理会造成血清沉淀物显著增多,而且还会影响血清的质量.补体参与反应有:细胞毒作用, 平滑肌细胞收缩, 肥大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 增强吞噬作用, 促进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化学趋化和活化。

(5)切勿将血清在37℃放置太久,否则血清会变得浑浊,同时血清中的有效成分会破会而影响血清质量。

(6)血清中的沉淀物
絮状物:主要是血清中的脂蛋白变性及解冻后血清中纤维蛋白造成,这些絮状物不会影响血清本身的质量.可用离心3000rpm,5分钟去除,也可不用处理。

显微镜下"小黑点":经过热处理过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增多。

有些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象"小黑点",常误认为血清受污染。

一般情况下,此小黑点不会影响细胞生长,但如果怀疑血清质量,则应立即停止使用,更换另一批号的血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