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一套规章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官员为主体,通过朝廷派遣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这种制度体系在秦朝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个层级。
分封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个封地,由封君派遣自己的官员进行治理;郡县制则是在封地下设立郡县,由郡县官员负责地方治理。
二、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主要起源于清朝的改革尝试。
清朝设立了将军府和总督府两个层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减少官员的职务重叠和权力过集中。
随着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了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比如直接选举制、地方自治制等。
三、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划分上。
一般来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省级、地级、县级三个层级组成。
在各级政府内部,还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和机构,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事务,比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
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权力的下放和划分。
为了加强地方自主权,政府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本地区的事务。
此外,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还注重规范和法治化。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行政管理,不能随意扩张权力或滥用权力。
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趋势:1. 加强公众参与。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以郡县制为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形式。
2.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于完善,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地方行政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
3.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尤其是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官僚化,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完善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3-
一 中 央 集 权 的 演 变 发 展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主要概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 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财政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西藏由 宣政院 管理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 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4-
典例1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6-
5.元代:一省两院制 设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 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朝:废丞相置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 内阁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方制度的演变受到了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审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地方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本文将从早期的封建制度开始,通过对秦汉、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地方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萌芽形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大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农耕社会的演化阶段,地方社会的组织结构逐渐形成,贵族地主开始在地方上建立封邑,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通过授予封号及封地来确立封建统治。
随着周朝的兴衰,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更为完善的地方行政体制,并成为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核心之一。
2. 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变革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终坚持中央集权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的地方制度改革。
秦朝废除了诸侯国,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地方行政单位划分为郡和县。
这种改革促使各地区行政管理逐渐标准化,并为后来的地方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
而汉朝时期,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结合,积极吸收各个民族地方行政管理的经验,不断完善地方政治体制,为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3. 隋唐时期的地方制度变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地方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
隋朝建立了府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职权。
然而,由于隋朝统治时间较短,所以地方制度改革程度不高。
相比之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最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建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并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提高了地方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这一时期的地方制度变迁促进了地方政治的发展和地方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4. 宋元时期的地方制度改革宋朝和元朝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朝时期地方政府实行州县制,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司法权力,地方政治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第2讲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第2讲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氏族制度。
在氏族制度下,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主要依靠宗族长老的领导来实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变革,地方管理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在商代,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开始转变为封建制度。
商代的国家初步实行了封建分封制,将国家的领土划分为诸侯国,并任命诸侯国的土地贵族为地方官员。
这些官员具有政治权力和管理权力,负责维护地方的安定和秩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分封制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世袭制度。
地方官员的职位可以世袭,由家族内的子弟继承。
这种制度加强了贵族家族的地位,也导致了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将中国的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来管理。
他们负责税收、治安、军事等事务。
这种制度在地方管理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
随着汉朝的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衙门制度,通过衙门官员监督地方事务的执行情况。
地方官员的任命也更加规范化,通过举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
隋唐时期,地方管理制度进一步。
唐朝通过设立节度使制度,将地方行政与军权相结合。
节度使负责地方政务和军事防御,增强了地方政权的实际控制力。
到了宋朝,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
宋代设立了路制度,将地方行政划分为若干个路,通过路官员负责管理。
同时,宋代加强了地方财政的管理,源源不断地向地方送钱粮支持地方发展。
明清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继续演变。
明朝实行了州县制,将地方管理划分为州和县,并加强了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
清朝则继续实行州县制,并通过设立巡抚制度和按察使制度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氏族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郡县制、衙门制、节度使制、路制和州县制等多个阶段。
这些制度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地方管理制度提供了经验。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
在秦朝,地方行政权力主要由郡县官员负责管理。
1.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约300个县。
每个郡县都设有官员负责管理,包括太守、丞相等职位。
太守是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统筹管理本郡的军事、财政和民生事务。
丞相则是太守的副手,协助太守处理各项事务。
2. 六部制秦朝还实行了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这些部门分别负责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礼仪法规、军事组织、刑法司法以及工程建设等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六部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参考。
二、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其地方行政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1. 郡县制度的巩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汉朝增加了郡县的数量,将全国划分为13个郡和约1000个县。
其次,汉朝设立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县令,负责管理本县的各项事务。
这种设置既减轻了太守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 三公九卿制汉朝还引入了三公九卿制,即设立三公和九卿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其中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和司空,分别负责军事、民生和工程等事务;九卿则分别负责人事、户籍、礼仪、兵器、刑法、工程、农业、水利和医药等事务。
这种设置使得地方行政机构更加严密和专业化。
三、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都督府和州县制唐代设立了都督府和州县制度。
都督府是地方行政长官机构,负责统筹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军事、财政和民生事务。
而州县则是具体的行政单位,设有官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这种设置既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
2. 宰相制唐代还设立了宰相制度,由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统筹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详细解答:1. 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的中国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分为诸侯国,各个诸侯国由诸侯统治,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诸侯国内设有各级官员,如司马、司徒等,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诸侯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演变。
诸侯国内设有官吏,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如司马、司徒、司空等。
同时,各国内设有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由县令、乡官等负责管理。
3.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度。
国家被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
郡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郡守、县令等。
这一制度对地方行政进行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县制度(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家被划分为若干个州,每个州下设若干个县。
州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州牧、州刺史、县令等。
这一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规范性。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州县制度(公元618年至1912年):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县制度。
国家被划分为若干个州,每个州下设若干个县。
州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州官、县官等。
然而,在不同朝代,官员的名称和职责可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封建制度、诸侯国制度、郡县制度、州县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这些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也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些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和高效化。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叫刺史。
(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分割相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长官同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防范宰相专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省制,为后世沿用。
(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县制 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秦
监察区域 州(13)
统县政区 郡(48)
县级政区 县(1000多)
汉
郡(100多) 县(1500多)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汉书· 百官公卿表》曰:“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 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东汉刺史制度所以异于西汉者:… …六、民刑 诸政,无不综揽。七、州境军事,负责指挥。”
“有圣人起,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 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你如何看待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 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 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 或有同,势则相异。 „„有以为联邦之制一见实行,莽莽神州 必且四分五裂,演成割据之局,统一殆无可望。不知联邦绝非与 统一相背而驰,且为达于统一之捷径也。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教材P16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报 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 制度,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 皇帝述职。
补充材料:据《元史》的说法,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有圣人起,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 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其理由是什么?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报 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 制度,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 皇帝述职。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分封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 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
承祖上的权位;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 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科举制作为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
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引者注:“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 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4)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在“统一、联邦之辩”中的主张,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的理由。
本图取自日文著作
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国
哈剌和林
察合台汗国 伊利汗国
《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 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 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路和 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全国共设了十个行省,江浙 行省是其中之一,元朝行省的设置和调整是出于地方政府管 理的需要。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高层政区 州(13) 州
统县政区 郡(48) 郡(100多) 郡 州(260多) 州(350多) 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道(15)
道(方镇)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中央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路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宋代高层地方行政组织示意图
“东汉刺史制度所以异于西汉者:… …六、民刑 诸政,无不综揽。七、州境军事,负责指挥。”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高层政区 秦 汉 州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州 隋 唐 道(方镇) 五代十国 道(方镇)
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
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宋 路
统县政区 郡 郡 郡 州 州 州
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 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 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本朝二· 法制》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 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 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本朝二·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