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仿真与研究
数字多波束形成与波束跟踪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数字多波束形成与波束跟踪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是指利用数学算法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接收天线阵列上实现组合波束形成,从而提高雷达、通信等系统的性能。
该技术可以在空域和角度域上对目标进行定位和跟踪,大大提高系统的探测与定位准确性。
因此,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在军事、民用、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波束跟踪算法是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效率对系统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数字多波束形成与波束跟踪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2. 波束跟踪算法的原理及分类;3. 基于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波束跟踪算法设计,包括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波束跟踪算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等;4. 算法仿真与实验验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和学习,掌握数字多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依据问题进行建模,分析数字多波束形成信号的特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数学模型;3. 采取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模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4. 借助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如利用MATLAB Simulink和DSP实验室进行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实验。
四、预期成果1.对数字多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算法的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设计出基于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波束跟踪算法,掌握相应算法的表达和实现方法;3.实现算法仿真和实验验证,展示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相关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进度安排如下:1. 第1-2个月:调查研究该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数字多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热点;2.第3-4个月:对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进行数学建模,并探讨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3. 第5-7个月:设计基于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波束跟踪算法,并进行算法仿真实验;4. 第8-10个月:实证研究算法有效性,利用MATLAB和DSP等实验平台进行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的实验;5.第11-12个月: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MIMO雷达中数字波束形成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MIMO 雷达中数字波束形成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摘要:高测角精度是雷达的重要指标之一,数字波束形成在MIMO 雷达是提升测角精度的关键,而数字波束形成中雷达系统的发射波束指向精度以及旁瓣的宽度是影响数字波束形成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在MIMO 雷达中波束形成的的原理,并依据实际MIMO 雷达系统模型做出了仿真分析,有很好的波束指向性和旁瓣抑制能力。
关键字:MIMO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波束指向;旁瓣抑制;1.引言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建立在模拟波束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利用波束形成可以获得良好的波束指向性,可以更好的形成波束改善角度分辨率,还可以形成独立的可控的多波束,并有良好的低副瓣性能。
数字波束成形指把阵列天线输出的信号进行A/D 转换器后送到数字波束形成的处理单元,完成对各路的加权处理,形成所需的波束。
2.数字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在阵列天线上采用控制不同天线相移量的方法来改变各阵元发射信号的相位,从而实现波束的形成与扫描。
图1就是阵列天线的示意图。
图1 N 元阵列天线图上图所示,有N 个阵元天线,其相邻阵元天线的间距为d 。
假设每一个阵元的辐射都是点辐射,且无方向性,所有阵元的都是等幅度的,移相器的相依量依次从φ至φ)1(-N 。
我们不妨分析偏离法线方向θ处一点,近似看作很远,忽略距离上引起的幅度差,来描述在该点的场强)(θ∑E ,则∑-=-∑=10)(0)()(N k jk e E E φφθθ (1) 上式中,θλπφsin 20d =指由于波程差导致的相邻阵元的相位差,θ为波束的指向角,φ为相邻阵元移相器的相位差,运用数学知识将式(1)化简为(N-1)21N-1 2 0 1 ....... 0移相器θθsin d)](21[00)()(000)](21sin[)](2sin[)(11)()(φφφφφφφφφφθθθ----∑--=--=N j j jN e N E e e E E (2) 对式(2)进行归一化可得)](21[00)()(000)](21sin[)](2sin[)(11)()(φφφφφφφφφφθθθ----∑--=--=N j j jN e N E e e E E )](21sin[)](2sin[1)()()(00max φφφφθθθ--==∑∑N N E E F (3) 由式(3)可知,当0=φ时,也就是各阵元都是等幅等相时,0=θ时,对应的1)(=θF ,实际上对应的最大方向图在阵列法线方向。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在雷达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其目的是提高雷达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DBF)在雷达系统中能够实现超分辨和低副瓣性能,方便后续进行阵列信号处理,以获得优良性能。
它通过保存天线阵列单元信号的全部信息,并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阵列信号进行处理,实现波束扫描和自适应波束形成等。
在雷达通信电子战领域,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也常被应用。
例如,它可以通过形成单个或多个独立可控的波束,不损失信噪比的情况下,实现增强特定方向的信号功率并抑制其它方向的干扰信号。
然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当合成波束较多时,其需要大量的运算资源,对硬件的要求极高。
阵列雷达接收发射匹配多波束形成仿真与分析

班级1302019学号02129031本科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阵列雷达接收/发射匹配多波束形成仿真与分析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班子涵导师姓名曾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任务书学生姓名班子涵指导教师曾操职称副教授学生学号02129031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题目阵列雷达接收/发射匹配多波束形成仿真与分析相关专业课程《雷达原理》、《雷达系统》、《随机信号分析》任务与要求对阵列雷达接收的数据,采用加窗/未加窗数字波束形成实现接收多波束形成;采用LCMV实现发射多波束形成。
技术指标:阵元个数:大于8个;未加窗副瓣电平:优于-13dB;加窗副瓣电平:优于-25dB。
所需软件:MATLAB参考书目:《雷达原理》、《雷达系统》开始日期2016年12月26日完成日期2017年1月9日课程设计所在单位电子工程学院2017年1月9日阵列雷达接收/发射匹配多波束形成仿真与分析摘要: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方法来实现波束形成的技术,由在基带上保留了天线阵列单元信号的全部信息,因而DBF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天线阵列信号进行处理,可显著提高阵列天线的性能,这些性能包括t快速自适应波束置零、超低副瓣、自适应空时处理、进行非线性处理改善角分辨率等等。
本课程设计对阵列雷达接收的数据,采用未加窗数字波束形成实现接收多波束形成。
介绍了数字阵列雷达的基础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和发展;讨论了阵列信号处理以及未加窗数字波束形成。
最后采用未加窗数字波束形成对阵列雷达接收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得出了结果。
本次课程设计也对阵列雷达接收的数据,采用LCMV实现发射多波束形成。
介绍了数字阵列雷达的基础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和发展;讨论了阵列信号处理以及LCMV算法。
最后采用lcmv算法对阵列雷达接收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得出了结果。
[1][2]关键词:阵列雷达,阵列信号处理,LCMV算法,数字波束形成Abstract:Digital beamforming(DBF)technology is a kind of method to realize the digital beamforming technology,by retains all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aseband unit antenna array signal,so the DBF can be processed on the antenna array signal using 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rray antenna,these properties include zero t fast adaptive beamforming,ultra-low sidelobe,adaptive space-time processing,improve the angular resolution of nonlinear processing and so on.The array radar received data by windowed digital beamforming to achieve multi beam receiver.The key technology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igital array radar,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array signal processing and non windowed digital beamforming.Finally using windowed digital beamforming of array radar receiving data the treatment and outcome.At the same time to receive array radar data,using LCMV to achieve the emission of multi beam forming.The key technology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igital array radar,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array signal processing and LCMV algorithm.Finally,LCMV algorithm is used to process theradar array receiving data,and obtained the results of.[1][2]Keywords:array radar,array signal processing,LCMV algorithm,digital beamforming1.引言雷达作为军中“千里眼”,是未来战争中指挥员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手段。
面阵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阵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姓名:李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指导教师:龚耀寰20030501摘要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可显著提高阵列天线的性能,这些性能包括:快速自适应波束置零、超低副瓣、密集多波束、自适应空时处理、高分辨测向和大容量有限带宽通信等等。
数字收发组件高额的成本,限制了DBF技术的普遍应用。
但随着近几年电子器件技术、微波组件技术和高速数字处理设备技术的发展,DBF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应用也不再限于一维或子阵水平。
二维面阵收发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研究将是今后数字化雷达研究的热点之一。
面阵的数字波束形成算法是面阵DBF技术的关键,本文在现有的一维数字波束形成算法基础上,研究了二维面阵的数字波束形成算法,主要工作有:①面阵的幅度相位全控制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算法一一对角加载QRD—SMI算法的研究;②⑧两种面阵唯相位(Phase-OnlY)数字波束形成算法一一小相位扰动约束算法和期望方向增益最大约束算法的研究:面阵的数字多波束形成算法一一二维FFT多波束的研究,以及FFT在可编程逻辑器件中的实现。
关键词:面阵、数字波束形成、唯相位、多波束f/,助stractThetechnologyofdigitalbeamforming(DBF)candramaticallyincreasearrayantennaperformances.Theseperformancesincludefastadaptivepatternnulling,ultra—lowsidelobes,closelyspacedmultiplebeams,adaptivespace-timeprocessing,highresolutiondirectionfiding(DF)andincreasedcapacityforband。
limitedcommunicationssystems.TheapplicationofDBFislimitedbythehighcostofdigitalreceiver/transmitterelements.Overtheyears,asthetechnologyofelectroniccomponents,microwaveICsandhighspeeddigitalprocessorcontinuetoimprove,DBF’Spracticalvalueforphasedarrayradarisincreasingrapidly,andtheapplicationofDBFisnotlimitedinone—dimensionorsubarraylevel.Theresearchofadaptivedigitalbeamforming(ADBF)systemfor2Dplanararraywillbeoneoftheemphasesofdigitalradar.TheDBFalgorithmsareessenceoftheDBFtechnology.DBFalgorithmsfor2Dplanararraybasedonthealgorithmsfor1Darrayarediscussedinthispaper.Theauthor’Smaincontributionsinclude①Researchoftheadaptivedigitalbeamformingalgorithm,whichcontrolbothamplitudeandphaseofeacharrayelement:diagonalloadingQRD-SMIalgorithm.②ResearchoftwoPhase—OnlyDBFalgorithms:smallphaseperturbationrestrictionalgorithmandmaximumgainoftheexpecteddirectionrestrictionalgorithm.③Researchofmultiplebeamsalgorithmforplanararray:2D.FFTmultiplebeams.AndtherealizationofFFTwithCPLD.Keywords:planararray,digitalbeamforming(DBF),Phase—Only,multiplebeamsⅡ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雷达天线阵列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雷达天线阵列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摘要:讨论卫星跟踪和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多波束形成算法;自适应模型和相位调整,分析如何控制波束和实现波束形成。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相控阵雷达具有多功能模式,多目标跟踪和多功能模式。
这些发展优势和战术特点与多波束能力可行性有关。
相控阵天线可以发送和接收多个波束,波束的大小如何,的方向可以迅速变化,并且波束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灵活变化,这是一个重要相控阵天线优点。
一、相控阵雷达与多波束形成根据相控阵雷达它不仅可以发送接收波束,还可以以各种形式变化,这改变了它的工作方式。
基本上,相位阵列雷达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力和多波束成形方法。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相控阵天线的多个波束,根据雷达和现有技术设施的要求,可以选择多波束产生方法,随着数字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已应用于相控阵雷达。
该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电子转换和数字波束的形成,接收和传输电子射线的方法,从而为雷达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在多址卫星数据传输系统中,服务对象通常分布在低地球轨道上。
如果用户的恒星轨道位于地面以下3000公里处,则中继星波束可以覆盖地球周围26°用户星宽度。
当用户星以10公里/秒的最高速度移动时,通过3.5°宽合成波形所需的最短时间为205秒。
因此,波束角速度似乎是最低的,新的是合成波束3.5°宽度水平为05%,为10.5秒步进间隔。
一旦计算机将相位矩阵的用户星为10.5 s创建相位加权系数,具体取决于位置。
根据目标的启动和跟踪过程,多波束有三种操作模式:主波束、扫描及自跟踪方式。
如优先验目标的当前位置的信息,目标在空中的轨道方程计算,可以作为一个主波束控制。
计算机可以根据其高度和方向实时计算出加权系数矢量,并将其发送到多波束处理器完成波束加权。
用户星相对中继星来说缓慢移动角度,随着移动用户星,权系数矢量计算机计算,并实时跟踪每个点的主波束。
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方法研究

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方法研究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阵列波束形成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阵列波束形成技术可以通过控制阵列中的天线元件,实现对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增强,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探讨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方法的研究。
阵列波束形成算法主要分为传统算法和自适应算法两种。
传统算法包括波束形成向量加权法、最大信干噪比法和最小均方误差法等。
波束形成向量加权法通过对每个天线的信号进行加权处理,使得目标信号得到增强,而干扰信号得到抑制。
最大信干噪比法则通过调整阵列权向量的参数,使得目标信号的信干噪比最大化。
最小均方误差法则通过计算目标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从而实现波束形成。
自适应算法是相对于传统算法而言的一种新型算法,其主要思想是根据信号的统计特性进行自适应调整,以达到最佳波束形成效果。
自适应算法包括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逆协方差矩阵算法和LMS算法等。
阵列波束形成的硬件实现方法主要包括模拟实现和数字实现两种。
模拟实现是基于模拟电路的方式,通过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布局,实现对天线信号的加权和处理。
数字实现则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者通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硬件平台,
通过数学算法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天线信号的加权和处理。
数字实现相比于模拟实现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可以快速调整算法参数,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和要求。
总之,阵列波束形成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阵列波束形成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通信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
小尺度阵列稳健的波束形成方法仿真研究

S i m ul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O i l t h e Di r e c t i v i t y Pa t t e r n
o f Mi ni a t ur i z e d Li n e a r Ar r a y
ABS TRACT :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d t h e b e a m f o r mi n g a l g o r i t h m o f t h e mi n i a t u i r z e d l i n e a r a r r a y wh i c h e l e me n t s p i , CHEN Ha n g, MA Cu n—b a o, S ONG Do n g
( N o r t h w e s t e r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S h a n x i 7 1 0 0 7 2, C h i n a )
l e s s t h a n a q u a t r e r wa v e l e n g t h .T h e p u r p o s e i s t o s o l v e t h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o f t h e s ma l l s c a l e l i n e a r a r a y b e a m f o r mi n g .U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a s ma l l a p e t r u r e a ra y ,i t i s d i f i f c u l t y t o o b t a i n g o o d d i r e c t i v i t y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a n d h i g h g a i n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d t h e mi n i a t u i r z e d l i n e a r a ra y t h r o u g h f o u r b e a m or f mi n g a l g o i r t h ms ,a n d i mp r o v e d wh i t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阵列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仿真与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随后对普通波束形成及基于LCMV准则和MVDR准则的单多波束自适应形成技术分别进行了原理介绍和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技术的数字波束形成能有效提取有用信号,并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有效的抑制噪声和干扰,大大提高了阵列雷达的天线性能。
【关键词】阵列雷达;波束形成;自适应
1.引言
波束形成(Beam Forming,BF)[1]是指将一定几何形状排列的多元阵列各阵元的输出经过加权、时延、求和等处理,形成具有空间指向性波束的方法。
BF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雷达、通信系统诸如多波束形成、快速、灵活调整方向图综合等许多优点。
阵列天线的波束形成可以采用模拟方式,也可以采用数字方式,采用数字方式在基带实现滤波的技术称为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ing Forming,DBF),它是天线波束形成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滤波技术的空域拓展,在通信领域中也称为智能天线技术。
2.普通波束形成
2.1 普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要研究数字波束形成技术,首先要建立阵列信号的表示形式。
假设接收天线为N元均匀线阵,阵元间的间隔为d,各阵元的加权矢量为W=[w1,w2,…,wN],假设信号为窄带信号S(t),信号波长为,来波方向为,经过加权控制的阵列天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2]。
图1 阵列天线波束形成示意图
若以阵元1为参考点,则各阵元接收信号可以写成:
(1)
(2)
将上式写成矢量形式,得:
(3)
称为为方向矢量或导向矢量。
在窄带条件下,它只依赖于阵列的几何结构和波的传播方向,因此,均匀线阵的导向矢量可表示为:
(4)
根据波束形成的基本思想,将各阵元的输出进行加权求和,在一时间内将天线阵列波束“导向”到一个方向上,能得到对期望信号最大输出功率位置上的波达方向估计。
由图1得:
(5)
记为阵列方向图,当w对某个方向同相相加时,的模值最大。
为获得主瓣方向对准方向图,可取,得方向图函数为:
(6)
式(6)表示的天线方向图是一个辛克形函数,在进行工程实现时,采用的算法是FFT。
2.2 普通波束形成的仿真分析
假设采用16阵元的等距线阵(阵元间距为半波长),来波方向为20o,中频信号频率为f0=10MHz,采样频率为fS=40MHz,信噪比SNR=20dB。
采用加海宁窗进行对比,得到的DBF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普通DBF形成的方向图
观察图2可得,DBF通过将信号在天线阵元上接收并进行数字化复加权处理,实现了主瓣波束的快速指向。
在实际工程中,DBF通过DSP软件实现,因此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较高精度。
与模拟波束形成相比,数字波束形成主要有下列优点[3]:
(1)在不降低SNR的条件下,DBF可以产生高增益波束,使系统可以实时高精度的跟踪目标;
(2)DBF能够充分利用天线阵接收的所有信息优化系统性能,并且能够对天线系统进行实时校正;
(3)在利用DBF技术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叠加相应的窗函数,进一步压低副瓣电平,得到更高的天线主副瓣比,增强信号的检测能力同时降低干扰从副瓣进入天线的概率。
图3 自适应波束形成器框图
3.自适应波束形成
自适应波束形成(Adaptive Beam Forming,ADBF)技术是随着雷达、声纳系统的发展而诞生的。
20世纪60年代,Applebaum提出了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的自适应算法[4],随后,Widrow和Hoff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自适应算法[5],后人已经证明,对应稳定信号,这两种算法都将收敛到维纳解[6]。
Reed等人提出的直接矩阵求逆法能快速收敛到最优维纳解,克服收敛速率受特征值分布影响较大的缺陷,但该方法的最大缺点在于工程上矩阵直接求逆计算量巨大[7]。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ADBF技术已经衍生出多种方法,工程上该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
基本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结构图如图3所示。
3.1 最优滤波准则
自适应处理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准则计算最佳权向量,常用的最优滤波准则包括最小均方误差(MSE)准则、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准则、最大信噪比(MSNR)准则、最小方差无畸变(MVDR)准则等。
最优滤波准则的一般形式如式7所示:
(7)
3.1.1 最小均方误差(MSE)准则
MSE准则的核心思想是使总的系统输出Y(k)=WTX(K)和参考信号d (k)的输出之差均方误差最小,应用时需要已知一个期望输出的参考信号d(k)。
(8)
将上式展开,得到:
(9)
其中,,分别称为互相关矩阵和自相关矩阵。
将式(9)对于权重W求梯度,并令梯度算子为零,得到:
Wopt=R-1r (10)
此最佳权向量也被称为最优维纳解。
3.1.2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准则
LCMV准则的核心思想是保证天线主波束倾角不变的情况下,使阵列输出功率最小,它的表达式如下:
(11)
对式(11)展开,求解得:,其中μ为任意非零常数,为导向矢量。
3.1.3 最大信噪比(MSNR)准则
MSNR准则的核心思想是在保证有用信号顺利传送的情况下,尽量减弱或抑制噪声、干扰,即尽量增大系统输出的信噪比。
它的实现方法是在自适应系统中通过调整权向量使输出信噪比最大,MSNR准则是时频域匹配滤波理论扩展的产物[3],它的表达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