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后测试
中国现代化建设练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一、选择题1、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当时农民的“首创精神”主要是指( ) A.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股份制企业3、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4、(2011·泰安统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6、(2011·杭州模拟)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后练习岳麓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专项练习1. 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C. 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D.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2. 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
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l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
这表明()A. 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C.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3.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大规模建设为重点”。
据此,我国开始实施()A. 土地改革B. 第一个五年计划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大跃进”运动4.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西藏和平解放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 ③①④②B. ③④①②C. ④①②③D. ④③②①5. 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
此话针对的问题是()A.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B. 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C.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A. 新民主主义国家B. 人民民主国家C. 社会主义国家D. 民族自治国家7.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选项史实结论A土地改革消灭了私有制B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一五计划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大跃进运动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8.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
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
第八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备考试题 人民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年10月25日《现代金报》报道,浙江象山发现了61年前的“营业执照”(见右图),证书正上方印着毛主席像和国旗图案。
许可证以户主欧志达申请的八项内容登记。
这一发现折射出A.新中国成立初政府的经济政策B.浙江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C.社会主义改造进展缓慢D.私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解析:由“2012年10月25日”“61年前”可推断该“营业执照”应发放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再结合“营业执照”“许可证以户主欧志达申请的八项内容登记”等信息,可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政府的经济政策或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项。
题干所给信息并没有交待该“营业执照”所属的行业领域,B项缺乏判断信息;C项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D项“抑制”的表述不正确。
答案:A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
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C.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解析:题目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A项内容,而且从材料中还存在着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信息来看,三大改造并没有彻底完成,排除A项;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可以排除。
从所给材料中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看,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为C项。
答案:C3.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一幅漫画《跃!跃!跃!》。
下列四句民谣与该漫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是A.“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B.“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C.“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D.“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及标题可以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所以B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训练217031002111

课后训练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广汉县取消人民公社C.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D.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2.(2011·福建厦门高三期末考试)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3.(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末考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C.实现分配中的共同富裕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4.下图是《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
这一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D.政企分开政策的实施与推广5.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主要原则之一是()。
A.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B.加快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D.进一步增强国营企业活力6.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种情况说明()。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B.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7.1979年春,广东省请求中央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8.“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曾是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但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B.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C.上海市开始对外开放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含答案)

(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
(4)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确定的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A.特区缺乏对资本主义的鉴别B.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
C.特区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特区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指数
19
1980年
4545.6亿元
463.00元
A.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B.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C.农轻重比例日趋平衡D.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简答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B.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所产生的严重弊端
C.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表现形式
D.农村富裕生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非常懒情的心理
19.深圳开放为特区之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外,其他一切都是‘黄’的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这些言论主要表明( )
A.两国农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B.“左”倾错误增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9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 9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并没有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开创的。
【答案】 C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故B项正确。
【答案】 B3.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并对城市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答案】 A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基础夯实1.下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 )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
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某某的发展和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答案:B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实行改革开放C.思想得到了解放D.城镇化进程加快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3.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
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A.一化三改造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D.国企改革解析:“醒过来”是指辛亥革命;“站起来”是指新中国成立;“富起来”应是指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B4.导学号52440035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解析:从“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这样的演变,到现在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答案:C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他(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他做梦也想不到2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部编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后练习及详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题一:“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进入了新阶段。
”上述材料中“这次会议”是()A. 中共十三大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八大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题二:下列各项,属于下图所示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核心内容的是()A.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 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D.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题三:下表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A.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题四: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关数据编制的,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
该表中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改革的完成C. 土地私有制的实行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题五:“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珠海③上海④汕头⑤厦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题六:1980年,一位最早去南方打工的安徽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新中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新中国的变化真大呀!”那么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深圳B.广州C.厦门D.上海题七: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指对事物的限制)。
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A.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B.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题八:胡锦涛曾高度赞扬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后测试•1
•2
•3
• 4.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粉碎四人帮是在: √
A 1976年
B 1977年
C 1978年
D 1979年
正确答案: A
2. 在文化大革命后,首先在哪些领域实现了拨乱反正: √
A 教育
B 科技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 “两个凡是”是指: √
A 凡是毛主席生前做出的指示,我们要不折不扣执行
B 凡是毛主席生前做出的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争取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4.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
A 历史经验
B 实践
C 名人名言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5. 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大唬弄
B 大锅饭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6.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最初由哪个省份兴起: √
A 安徽
B 湖北
C 湖南
D 江西
正确答案: A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 √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没有关系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8. 西方国家的制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A 经济
B 军事
C 政治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9.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的优势体现在: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和谐社会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10. 十四大的决策中,最重要的贡献包括: √
A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确立了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做出了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部署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1. 关于马克思理论的错误态度有: √
A 实践检验理论
B 实践发展理论
C 理论束缚实践
D 理论不会束缚实践
正确答案: C
12. 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党章: √
A 14
B 15
C 16
D 17
正确答案: B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
A 能够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B 给政府提供税收
C 创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
D 以上都包括正确答案: D
14.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包括: √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