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能结合详细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⑵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⑶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习题同学们,今天教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
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用意】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习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告诉教师?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答复)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略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示问习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整数乘法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乘法以及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讲解演示法: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和方法。
练习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今天,我要分享的教学内容是3.1卫星运行时间,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行的计算方法3. 卫星运行时间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时间的重要性;2. 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卫星轨道、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地球仪,用来展示卫星轨道和地球自转;3. 计算器,用来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4. 练习题,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采样返回地球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时间的重要性。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3. 演示:使用地球仪,展示卫星轨道和地球自转,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4. 练习: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给定卫星轨道下的运行时间,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卫星运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卫星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半径× 地球自转周期 / 卫星轨道周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时间。
答案: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时间约为24小时。
2. 题目: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27.3天,求月球的平均运行速度。
答案:月球的平均运行速度约为10.68公里/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卫星运行时间概念的理解,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

【导语】《卫星运⾏时间》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卫星运⾏时间的情境,要求学⽣在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基础上,探索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引导学⽣学会⽤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学⽣计算的信⼼。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课题 同学们,今天⽼师要教你们认识⼀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途吗?我们⽆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造卫星。
它给⼈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些有关⼈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时间。
(板书:卫星运⾏时间) 师:(显⽰卫星绕地球运⾏的时间)⼤家把⿊板上这句话读⼀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活的需要,我创设与⽣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的兴趣。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既然⼤家都知道了⼈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师?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设⼈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单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下这个算式的积⼤概是多少吗?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约等于22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
2.学习如何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PPT2.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卫星运行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兴趣。
2.讲解: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并通过PPT 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示范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题目。
5.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并运用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卫星运行基本概念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题目:计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并解释计算过程。
答案:根据所给数据,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为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并能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仍需加强练习。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卫星运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导航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卫星运行基本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如轨道、周期等。
这些概念是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基础,也是理解卫星运行原理的关键。
我会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并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二、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卫星运行时间”。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求卫星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以及如何利用圆周率求出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掌握求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圆周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求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方法,以及利用圆周率求卫星运行一周距离的方法。
难点:理解卫星运行一周时间的求法,以及如何利用圆周率求距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卫星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的时间和距离。
2. 知识讲解:(1)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讲解卫星运行一周的定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卫星运行一周的时间。
(3)讲解利用圆周率求卫星运行一周距离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圆周率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 = 圆周长÷ 卫星速度卫星运行距离 = 圆周率× 卫星运行半径七、作业设计1. 求出一个半径为500公里的卫星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
答案:卫星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π×500÷1000=3.14小时。
2. 求出一个半径为600公里的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
答案:卫星运行一周的距离为π×600=1884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卫星运行时间与卫星速度、半径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圆周率知识。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3. 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发射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的运行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用具:计算器、时间单位换算表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和实例,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卫星运行时间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卫星运行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讲解新课(1)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卫星运行时间是指卫星从发射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卫星运行时间包括发射时间、在轨运行时间和返回时间。
(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① 发射时间:从火箭点火到卫星与火箭分离的时间。
② 在轨运行时间: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时间。
③ 返回时间:从卫星完成任务到返回地球的时间。
卫星运行总时间 = 发射时间在轨运行时间返回时间(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题:我国某卫星发射成功,发射时间为5分钟,预计在轨运行时间为2小时,返回时间为1小时。
求该卫星运行总时间。
解答:卫星运行总时间 = 发射时间在轨运行时间返回时间= 5分钟 2小时 1小时= 5分钟 180分钟 60分钟= 245分钟3. 练习巩固(1)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卫星发射的历史和成就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材第33页的内容,第34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
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
1 1 4 ……114×1
2 2 8 ……114×20
——————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三)课堂活动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1、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