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这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A.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走进作者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教学设计20:第10课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二、预习新知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2.背景介绍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3.积累字词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轻鸢剪掠:鸢,老鹰。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吞言咽理:咽,吞咽。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1.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文艺特点和历史背景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阅读、欣赏和创作诗歌,提升其文学品味和创作水平二、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文学理论讲解:介绍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诗歌文本解读:选择几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对其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和阐释,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3.诗歌创作实践:通过采取课内创作和课外创作两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创作水平和自信心三、教学方法本堂课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唐代诗歌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互动法:通过诗歌解读、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其阅读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3.创作法:通过课内创作和课外创作两种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过程,提高其创作水平和自信心四、教学手段本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文学讲解材料: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唐代诗歌的优秀文学理论文章和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促进其对唐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2.互动教学工具:采用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在线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创作工具材料: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示例和范本,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其创作思路和创新能力五、教学流程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预热环节:教师介绍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2.讲授环节:教师通过课件和示范,对唐代诗歌的韵律、格律、意象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逐步理解和领会唐代文学的精髓和内涵3.解读环节:教师选择几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对其进行仔细的文本解读和阐释,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其阅读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4.创作环节:教师分别安排一些课内和课外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实现文学自我提高的目标5.总结环节:教师进行课堂反馈和总结,分享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并为学生指明下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方向六、教学效果经过本堂课的授课,学生的诗歌阅读和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2)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在近代学者中,研究中西方文化最为透彻的当属钱钟书先生了,人们称他为“玩转中西方文化的魔术师”,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跟随他走进中西方诗歌文化的殿堂。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且听学者谈诗首先,我们先“且听学者谈诗”。
(一)解题师:同学们,我们先看题目——“谈中国诗”,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谈中国诗”,我们学过“谈骨气”,从文体上看应该是篇议论文。
生2:从课下注释里我们还发现它也是一篇演讲稿。
师:钱老先生跟谁谈中国诗?生齐答:美国人师: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演讲词,将给外国人听的。
(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师:下面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根据议论性演讲词的结构特点给本文化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揭示主题;或介绍背景;或提出问题。
主体:主体部分全面展开论述,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逐层交待清楚。
结尾:总结全文,表明态度。
学生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交代要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第二部分(第2——7段):分析问题: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段):解决问题:总说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师: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国诗有没有特别的地方呢?重点研读主体部分,介绍了中国诗的特点,作者开篇即告诉我们要用比较的方法来谈,下面咱们分成两组,一组找中国诗特点,一组找西洋诗特点。
(勾画关键词)学生回答展示幻灯片总结展示:特点一(发展):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早熟、早衰西洋诗先有史诗,再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特点二(篇幅):中国诗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西洋诗有短有长特点三(韵味):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洋诗听不见的更美特点四(笔力、词气):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西洋诗厚重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特点五(内容):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诗社交诗多作风也往往暗合师小结:中国诗与西洋诗有异有同,同多于异,所以文化是相通的,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无论是哪国的诗,终究是诗。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冶情操
通过诗歌学习,陶冶学生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德。
传承文化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 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参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
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 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表
达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音频、 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 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2
精选经典中国诗歌
从古代到现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诗 歌,包括不同流派、不同主题的作品,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引入诗歌背景知识
介绍每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 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整合跨学科资源
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资源,为学生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视野。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教学设计13:第10课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了解演讲稿和文化随笔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及主要观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5.掌握论说性文章的一般阅读步骤。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点句段。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写随笔。
4.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比较文学观,体会中国诗的特点。
2.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鉴赏诗歌入手,尝试鉴赏戏剧等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1.这篇课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
3.仔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课型】略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文概述】《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钱钟书,又一位大师级人物。
《谈中国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谈中国诗》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它是由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4.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
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谈艺录》诗话; 《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四、检查预习
叫嚣精髓轻鸢剪掠咻咻颦蹙卓然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五、初步探究,整体分析(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1.比较文学
2.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六、深入探究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
解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闪电战”“轻鸢剪掠”指的是什么?
解析:“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
”
解析:“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
解析:这一连串的比喻,使人很直观地了解作者要阐明的“中国诗笔力轻淡”这一观点。
5.“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
解析: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
“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
他在《谈中国诗》中论中国诗的特点及其与外国诗的异同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提出了一系列高明的见解。
钱钟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能够“‘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有着居高临远的观点”。
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博览群书,励志广学。
八、拓展训练
《围城》的妙喻
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4.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5.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6.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
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
九、作业布置
在课后去找更多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